针刺加中药治疗梅核气的临床观察

针刺加中药治疗梅核气的临床观察

匡君沈阳市浑南新区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0168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加中药治疗梅核气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梅核气患者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结果:38例中治愈18例(47.37%),显效10(26.32%),有效5例13.16%),无效5例(13.16%),总有效率86.84%。

38例患者,痊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5例(13.16%)总有效率86.84%。结论:针刺加中药能有效改善梅核气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针刺加中药梅核气临床观察

梅核气又名“梅核”、“梅核风”,明《赤水玄珠?卷三》立梅核气之病名:“??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症、癔球症、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有紧迫感、球塞感、瘙痒感、黏着感、虫爬感,检查咽内没有异常表现。其特点正如《医略存真》所言:“如会厌梗硬,咽中似有塞物,言语咽唾妨碍,饮食则如常。”同时可兼见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如焦虑、抑郁、头晕、心悸、失眠等。笔者自2009年临床应用汤药与针刺相结合治疗梅核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38例,男14例,女2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所有患者均经耳鼻喉科检查,胸部X线透视,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均无阳性体征。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精神抑郁,咽喉部如有痰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进食吞咽顺利,咽不疼痛,或伴胸部闷塞、胁肋胀痛、胸胁刺痛、脘腹痞满,舌苔白腻,脉弦滑。

2.治疗方法

2.1中药

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为治则。予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栀子10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5g,薄荷12g,生芍药15g,郁金15g,当归10g,半夏9g,厚朴9g,紫苏12g,生姜9,甘草6g。失眠者加川芎10g,合欢皮15g;痰多者加竹茹15g,瓜蒌15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服,1个月后统计结果。治疗期间禁辛辣刺激食物及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2.2针刺

主穴:天突、廉泉、合谷、照海、外关。肝郁气滞型加阳陵泉,太冲;脾虚痰阻型加丰隆、中院。

操作:天突穴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5寸规格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直刺约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调节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捻转得气后不留针。余穴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以加强针感。

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10天以内症状减轻,1个月以后症状和体征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

显效:10天以内症状减轻,1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减轻,但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停药又复发。

无效:症状无改善。

4.结果

38例中治愈18例(47.37%),显效10(26.32%),有效5例13.16%),无效5例(13.16%),总有效率86.84%。

5.病例

李某,女,34岁,职员,于2010年9月13日初诊。平素体健,半年前与家人生气后出现咽部憋胀,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饮食无妨碍,晨起有痰,每于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外院上消化道造影及拍片未见异常,耳鼻喉科检查无异常,经介绍其来我科求治。查: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肿块及结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为梅核气证属“肝郁气滞型”拟以针药结合治疗,予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栀子10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5g,薄荷12g,生白芍15g,郁金15g,当归15g,半夏10g,厚朴10g,紫苏12g,生姜9,甘草6g。水煎服,6剂。针刺:天突、廉泉、合谷、照海、外关、阳陵泉,太冲,每日治疗1次。针刺与中药共治疗10次,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6.讨论

中医学认为,梅核气属郁证范畴。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若为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发病,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说,本病系由于“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而成。本病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即有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下气导滞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茯苓甘淡渗湿,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柴胡、郁金、白芍疏肝理气解郁,养阴柔肝。薄荷疏肝理气,清热散结。栀子清肝泻火。合欢皮解郁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开郁、祛痰开结功效,故治疗梅核气效果较好。

本着“木郁者达之”的原则,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天突能宽胸和中,理气降逆,为治疗梅核气的经验效穴;廉泉为阴维、任脉之会,功可降逆化痰;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素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善治头面五官诸疾;照海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针灸大成》云:“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对咽喉部的病变有独特的疗效;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通调水道。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与阳陵泉合用,可达到疏肝解郁。丰隆为祛痰要穴,可消一切有形无形之痰,用之健脾化湿。中院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不仅能化痰消滞,更可强健脾土,使土旺则肝木之郁自除。

参考文献

【1】毋雪梅.梅核气的中医治疗浅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5):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6

标签:;  ;  ;  

针刺加中药治疗梅核气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