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政村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乡村,自治体,改革开放,主义,农村,理性主义,村民委员会。
乡政村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文,高啸[1](2019)在《从家国主义、策略主义到理性主义的乡政村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是今后我国进一步稳定发展的重要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体制下的"家国式治理"、改革开放初期的"策略式治理"以及中央"一号文件"时期多元共治格局下的"理性化治理"。治理理念的推进逻辑是国家基于宏观历史情境和微观社会基础之上的综合考量,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当前,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理性化治理兼顾了经济发展与乡村建设,追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需求表达机制、干群关系、民主精神以及运动式治理等问题。总之,我国乡政村治的现代性指向在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城乡包容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春照[2](2019)在《重塑乡政村治: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发展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发展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核心问题是我国乡村如何通过有效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乡镇政府一元化行政权威主导为特点的传统“乡政村治”模式在处理乡村多元化权益主体诉求、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捉襟见肘,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所需。众所周知,我国乡村发展存在南北差别和东西差异,东西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南北差别是南方与北方文化的不同。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内乡村差距也比较大,而且欠发达地区乡村在我国乡村占绝大多数。历史提供一种解释的逻辑,以历史为视角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发展的历程,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寻找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因与逻辑生成,明确我国传统“乡政村治”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是新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问题是思考的逻辑和起点,以广东省H县乡村调查的实证分析为起点,通过发放问卷、座谈、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调查方式探寻广东省H县“乡政村治”模式的新挑战,籍此探寻新时代我国传统“乡政村治”模式的困境。理论提供一个分析的视角和发展方向,以治理现代化为分析视角透视我国传统“乡政村治”困境产生的原因,诸如垂直性、平衡性、内外以及官民等矛盾,明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原则,其目标就是维护农民公民权利、重构乡村社会价值体系、树立乡村制度权威、构建乡村新秩序,并遵循权益维护、自主性治理、法治、有效性等原则。现实是一面镜子,也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路径,通过梳理、吸收、借鉴欧美、亚洲等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有益经验,为推动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经验与案例提供一个良好的佐证和可行性路径,广东省通过重塑传统“乡政村治”模式,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通过落实“简政强镇”、重塑“乡政”,推动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实现乡镇政府“善政”,通过重塑“村治”,发展乡村“一核多元”协同共治,提升乡村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作用,有效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这些典型的做法潜藏着可供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借鉴的灵感或答案。乡村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存的政治场域,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治理场域。在压力性体制下,悬浮化与内卷化凸显的“乡政”以及附庸自治和行政化倾向突出的“村治”面对乡村内生性需求也是迫于应对,同时,由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权益主体出现、不同权益诉求也逐渐显现。在现有乡村治理模式下,探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就尤为必要,明确重塑“乡政村治”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首先,重塑“乡政”,推动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以服务理念的创新夯实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的价值体系、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以机构改革的成效理顺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的行动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治理合力,以体制机制的完善筑牢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的制度体系,确保乡镇政府高效有序运行。其次,重塑“村治”,提升新时代乡村“一核多元”治理主体的能力。新时代乡村各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还不能满足“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需求,通过落实基层党建机制、增强村庄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权责界定、提高村民委员会自治与协助能力,通过职责定位、提升民间组织的参与和服务能力,通过维护农民权益、提升其主体能力,籍此来提高乡村各治理主体能力,发挥各治理主体在“一核多元”协同共治中的应有作用。总之,通过重塑传统“乡政村治”,推动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完善“一核多元”协同共治,实现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的治理基础。通过治理现代化转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乡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能吸引年轻人的地方,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让城乡互动自由流通成为现实,打破现代化必然是乡村衰败的“铁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易龙飞[3](2019)在《从“乡政村治”到“协同善治”:改革开放40年浙江乡村治理的逻辑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村级治理与政府治理之间互动关系构成了乡村治理逻辑演变的主线。从改革开放初期对"政社合一"体制的初步调适,到村委会自治地位逐步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到21世纪以来浙江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乡—村"关系的互动博弈,再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多元共治"格局的日益形成,浙江乡村治理的逻辑进路呈现出从"乡政村治"到"协同善治"的特征,其背后折射出政府、村委会、村民、乡贤精英等多主体之间关系的不断调适与日渐成熟。(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洪亮,王松强[4](2019)在《乡政村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运作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逐步确立了乡政村治体制。在此体制下,乡村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乡镇政府、村支部、村委会叁大治理主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叁大治理主体互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原来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与新的乡村社会状况不适应、不协调的状况。乡村治理的这种状况,不利于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来实现乡村善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来源于《行政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吴理财[5](2018)在《中国农村社会治理40年:从“乡政村治”到“村社协同”——湖北的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先后进行了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村税费体制两大改革。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村社会治理大致经过了两波重大变迁。如果说前一波变迁主要发生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其主要成果是"政社分开",形成"乡政村治"的农村治理体制;那么后一波变迁主要发生在乡村社会之内,触及乡村社会自身结构及其"灵魂",其主要表征是"空心化""个体化"。当前的因应之策便是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引入德治和法治,企望通过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磊,伏绍宏[6](2018)在《“乡政村治”、利益分配与村庄精英的行动逻辑——基于四川J县金村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精英是乡村社会中公共利益分配的中间人和协调者。以四川J县5个村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金村模型,考察村庄精英与"乡政村治"体制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分析精英的理性逻辑与行动策略。研究发现:"乡政村治"体制对精英行动具有规制作用,而精英对"乡政村治"有适应功能;利益分配对精英行动具有建构作用,而精英对利益分配有调控功能;以"公益""共益""私益"叁维度划分体制精英的理性逻辑,可形成五种类型的行动策略组合。当前亟需从制度上明确招商性项目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性福利分配的规制,落实村民议事和村务监督制度,完善基层党员培养和村干部选拔制度,防止乡村治理陷入"精英全面控制"或无人治理的困境。(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宇晖,王平[7](2018)在《乡政村治模式的根基是法治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乡政村治模式的多样性似乎决定了无法对其制定标准化的法律规范,但更准确的说,无法进行立法的仅是农村自治的多样化的具体模式,农村自治本身是可以也是必须通过法律来确定,并需要通过立法规范其运行。乡政村治法治化的方向在党(本文来源于《东方城乡报》期刊2018-01-23)
刘宇晖,何秉群[8](2017)在《乡政村治模式的多样化与法治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治理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县政乡治"、军阀混战的"乱政"、建国初期的"政社合一",再到1982年后的"乡政村治"。乡政村治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的历史选择,但其运行的具体模式尚不明确。在党中央的积极号召下,多样化的农村自治模式正在各地农村兴起,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法治化是乡政村治多样化模式实践成果的保障。乡政村治模式的法治化包括乡政权、村自治权二者关系的法治化;农村自治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农村发展促进政策的法治化。(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17年06期)
石东伟[9](2017)在《乡政村治背景下乡村关系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是国家的根基所在,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关直接面对农村开展工作,其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民权利的保障以及农村事业的发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和协作的关系,但在现实中这种关系往往会发生偏离,并造成乡、村互动中的矛盾。本文在绪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关系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我国的乡村关系进行了分析,涉猎内容非常广泛,主要针对我国乡村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理顺乡村关系的对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丰富了我国乡村关系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要理顺乡村关系应该从完善财税体制、强化法律制度的供给、规范村两委的关系、改革现有体制等方面着手。西方学者的研究大多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为理论依据,运用西方学术的方法论,结合其调查所得,提出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第二部分回顾了我国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并根据不同时期乡村关系的不同特点将我国乡村关系大致分为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建国后土改时期、人民公社时期、乡政村治时期,第叁部分就我国中部某乡镇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乡村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行政权和自治权衔接错位、经济人倾向所导致的利益冲突、资源投入不均衡引发的矛盾,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压力型体制的影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自治的内生力量不足。第五部分通过对当前学术观点的梳理,分析了我国乡村关系的可能走向,指出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乡政村治仍将是最适合国情的一种乡村关系模式,并从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法律制度的供给、增强村民自治的内生力量、推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村民组织发展、及时纠正乡村关系中的不当行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等几个方面对优化乡村关系的路径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蒋永甫,韦潇竹[10](2016)在《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基于“乡政村治”的分析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农业税时代,"乡政村治"的治理框架由于乡镇的"空转"和村治重心难以"下沉"以及两者的有效"衔接"不足,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走出农村基层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应依托"乡政村治"的治理框架,结合乡土社会不同地区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环境、条件,加强乡镇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实现村民自治重心"下沉"。(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乡政村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发展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发展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核心问题是我国乡村如何通过有效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乡镇政府一元化行政权威主导为特点的传统“乡政村治”模式在处理乡村多元化权益主体诉求、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捉襟见肘,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所需。众所周知,我国乡村发展存在南北差别和东西差异,东西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南北差别是南方与北方文化的不同。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内乡村差距也比较大,而且欠发达地区乡村在我国乡村占绝大多数。历史提供一种解释的逻辑,以历史为视角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发展的历程,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寻找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因与逻辑生成,明确我国传统“乡政村治”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是新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问题是思考的逻辑和起点,以广东省H县乡村调查的实证分析为起点,通过发放问卷、座谈、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调查方式探寻广东省H县“乡政村治”模式的新挑战,籍此探寻新时代我国传统“乡政村治”模式的困境。理论提供一个分析的视角和发展方向,以治理现代化为分析视角透视我国传统“乡政村治”困境产生的原因,诸如垂直性、平衡性、内外以及官民等矛盾,明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原则,其目标就是维护农民公民权利、重构乡村社会价值体系、树立乡村制度权威、构建乡村新秩序,并遵循权益维护、自主性治理、法治、有效性等原则。现实是一面镜子,也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路径,通过梳理、吸收、借鉴欧美、亚洲等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有益经验,为推动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经验与案例提供一个良好的佐证和可行性路径,广东省通过重塑传统“乡政村治”模式,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通过落实“简政强镇”、重塑“乡政”,推动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实现乡镇政府“善政”,通过重塑“村治”,发展乡村“一核多元”协同共治,提升乡村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作用,有效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这些典型的做法潜藏着可供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借鉴的灵感或答案。乡村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存的政治场域,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治理场域。在压力性体制下,悬浮化与内卷化凸显的“乡政”以及附庸自治和行政化倾向突出的“村治”面对乡村内生性需求也是迫于应对,同时,由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权益主体出现、不同权益诉求也逐渐显现。在现有乡村治理模式下,探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就尤为必要,明确重塑“乡政村治”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首先,重塑“乡政”,推动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以服务理念的创新夯实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的价值体系、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以机构改革的成效理顺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的行动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治理合力,以体制机制的完善筑牢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的制度体系,确保乡镇政府高效有序运行。其次,重塑“村治”,提升新时代乡村“一核多元”治理主体的能力。新时代乡村各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还不能满足“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需求,通过落实基层党建机制、增强村庄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权责界定、提高村民委员会自治与协助能力,通过职责定位、提升民间组织的参与和服务能力,通过维护农民权益、提升其主体能力,籍此来提高乡村各治理主体能力,发挥各治理主体在“一核多元”协同共治中的应有作用。总之,通过重塑传统“乡政村治”,推动乡镇政府现代化转型、完善“一核多元”协同共治,实现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的治理基础。通过治理现代化转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乡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能吸引年轻人的地方,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让城乡互动自由流通成为现实,打破现代化必然是乡村衰败的“铁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政村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新文,高啸.从家国主义、策略主义到理性主义的乡政村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张春照.重塑乡政村治: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易龙飞.从“乡政村治”到“协同善治”:改革开放40年浙江乡村治理的逻辑进路[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4].王洪亮,王松强.乡政村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运作考辨[J].行政科学论坛.2019
[5].吴理财.中国农村社会治理40年:从“乡政村治”到“村社协同”——湖北的表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张磊,伏绍宏.“乡政村治”、利益分配与村庄精英的行动逻辑——基于四川J县金村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刘宇晖,王平.乡政村治模式的根基是法治化[N].东方城乡报.2018
[8].刘宇晖,何秉群.乡政村治模式的多样化与法治化[J].河北法学.2017
[9].石东伟.乡政村治背景下乡村关系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7
[10].蒋永甫,韦潇竹.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基于“乡政村治”的分析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