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植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并发症,肝移植,肝功能,损伤,供体,肝细胞。
移植肝论文文献综述
程远,江艺[1](2019)在《临床肝移植中移植肝灌注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63年Starzl等首次实施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临床肝移植在手术技术、免疫抑制疗法和患者管理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改进,现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1-2])。在临床肝移植实践中,移植肝的切取、保存、植入受体与血供重建等步骤势必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IRI)~([3])。IRI会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高(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晓航,张佳林,吴刚,刘树荣,孟一曼[2](2019)在《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4月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肝动脉的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肝动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采用搭桥方式进行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原因。结果共纳入8例受者,其中1例存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导致肝总动脉供血不足,3例肝总动脉纤细,4例肝总动脉壁薄弱或分层。重建后肝动脉平均血流为(315±178)mL/min。术后2例受者分别因肝脏流出道和胆管吻合口狭窄导致黄疸,其余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1例受者术后2个月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肝脓肿,半年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例受者随访至2018年11月均存活,肝动脉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结论当供、受者常规肝动脉端端吻合无法实施时,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是一种可行的肝动脉重建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均均,冯渊,李德卫[3](2019)在《脾内移植肝细胞的功能和增殖情况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的SD大鼠,观察ALF大鼠肝功能变化情况,探讨移植肝细胞在脾内的功能和增殖情况。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ALF,24 h后实验分为两组, A组(n=20):经脾脏注射Hank′s 0.4 mL;B组(n=20):经脾脏移植2×10~7个原代肝细胞。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血清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脾内白蛋白分泌作用,HE染色观察脾内肝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B组大鼠肝功能10 d恢复,A组大鼠肝功能14 d恢复正常,B组的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明显好于A组(P<0.05)。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7 d后,受体大鼠脾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B组移植60 d后,共焦白蛋白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脾内有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HE染色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下来。结论同种异体肝细胞脾内移植能短暂改善ALF大鼠的肝功能。ALF恢复正常之后,脾内移植的肝细胞60 d后仍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和分泌白蛋白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王冠武,李亭,颉斌[4](2019)在《早期移植肝无功能再次肝移植病例的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早期移植肝无功能再次肝移植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早期移植肝无功能再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首次肝移植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6例再次肝移植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无术中死亡,术后短期病死率为50%(3/6)。再次肝移植患者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高于首次肝移植(分:34.67±5.64比20.67±8.29,P <0.05),手术时间低于首次肝移植(min:388.33±64.47比474.83±76.41,P <0.05),术中输血量高于首次肝移植(ml:4 631.25±1 393.19比3 739.58±1 930.82,P <0.05),无肝期时间与首次肝移植无显着差异。再次肝移植术后感染率为66.7%(4/6)。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早期移植肝无功能的有效治疗手段,但风险仍高。(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关为民[5](2019)在《彩超引导定位在移植肝活组织穿刺检查中的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彩超引导、彩超定位在移植肝活组织穿刺检查中的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15日‐2018年6月21日该院102例肝脏移植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甲组(50例,应用彩超引导)、乙组(52例,应用彩超定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穿刺次数及穿刺操作完成时间。结果甲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4.00%)、并发症发生率(2.00%)和乙组(90.38%、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平均穿刺次数和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组患者穿刺操作完成时间[(1.15±0.32)min]相比甲组[(2.35±0.23)min]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彩超引导、彩超定位在移植肝活组织穿刺检查中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对评估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医师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许蜂蜂,蓝海斌,王华翔,杨芳,蔡秋程[6](2019)在《心脏死亡供肝质量对移植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肝移植术后受者管理的进步,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1-2])。但随着等待肝移植患者数目的增加,每年因患者自身疾病的进展和供肝资源的短缺而导致的死亡人数正逐年增加。自90年代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的推广有效地扩大了供肝来源,虽然应用DCD供肝已经被证明可能(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蓝海斌,许蜂蜂,程远,桑勇勇,王华翔[7](2019)在《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因肝脏失去血液供应,导致器官缺氧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通常分为热缺血损伤和冷缺血损伤。热缺血损伤通常发生于供肝切除术中过长时间阻断血流供应、休克、创伤及心衰等情况下肝血流量减少引起,冷缺血损伤发生于移植供肝冷保存~([1-2])。供肝缺血时间、供肝手术时间过长及术后的全身炎症反应会导致移植肝功能不全、原发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莽源祎,李立,冉江华,升宁,刘静[8](2019)在《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通过减少IL-10和TNF-α释放保护移植肝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联合应用特利加压素和FK-409,检测术后移植肝组织中IL-10和TNF-α浓度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了解联合应用特利加压素和FK-409对移植肝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使用30%体积供肝行SD大鼠同系肝移植,根据不同的干预手段将受体大鼠分为特利加压素处理组、FK-409处理组、特利加压素处理联合FK-409处理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0天取移植肝组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IL-10和TNF-α,使用逆转录定量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炎性因子相关基因Bax,Egr-1,ET-1,NF-κB表达水平,统计各处理组炎性因子及相关基因水平。结果在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移植肝组织中IL-10和TNF-α浓度降低(P <0.05),炎性因子相关基因Bax,Egr-1,ET-1,NF-κB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结论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相关通路基因表达并减少移植肝组织中IL-10和TNF-α含量。(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博文,张佳林,李晓航,孟一曼,杨蕾[9](2018)在《合并受体肝动脉变异肝移植肝动脉重建22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受体肝动脉变异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胆道及门静脉并发症的影响及防治。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6年9月实施的197例肝移植手术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统计肝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受体肝动脉变异(变异组) 22例(11.6%),未变异(非变异组) 175例(88.4%),变异组与非变异组肝动脉血流无统计学差异[(240.4±151.8) mL/min vs (175.7±100.2) mL/min,P=0.098],门静脉血流无统计学差异[(1 752.5±471.9) mL/min vs(1 688.9±787.1) mL/min,P=0.801]。出现肝动脉并发症23例(11.7%),2组无统计学差异(3/22 vs 20/175,χ~2=0.002,P> 0.05);胆道并发症41例(21%),2组无统计学差异(5/22 vs 36/175,χ~2=0.002,P> 0.05);门静脉并发症17例(8.6%),2组无统计学差异(3/22 vs 14/175,χ~2=0.235,P> 0.05)。结论受体肝动脉变异不会增加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胆道及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金赟杰,季正标,闻捷先[10](2018)在《超声实时引导PTCS在治疗移植肝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移植肝术后肝内胆管结石为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易反复感染、梗阻,进而导致肝移植成功率和生存率下降。经皮经肝胆管取石术(PTCS)具有微创、便捷和低手术风险的优势,但是传统PTCS扩张窦道时间(约4周)过长,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而一期PTCS相比传统PTCS则会增加胆漏、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实时引导PTCS在移植肝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2)
移植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4月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肝动脉的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肝动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采用搭桥方式进行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原因。结果共纳入8例受者,其中1例存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导致肝总动脉供血不足,3例肝总动脉纤细,4例肝总动脉壁薄弱或分层。重建后肝动脉平均血流为(315±178)mL/min。术后2例受者分别因肝脏流出道和胆管吻合口狭窄导致黄疸,其余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1例受者术后2个月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肝脓肿,半年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例受者随访至2018年11月均存活,肝动脉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结论当供、受者常规肝动脉端端吻合无法实施时,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是一种可行的肝动脉重建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植肝论文参考文献
[1].程远,江艺.临床肝移植中移植肝灌注方式[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9
[2].李晓航,张佳林,吴刚,刘树荣,孟一曼.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的临床分析[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9
[3].杨均均,冯渊,李德卫.脾内移植肝细胞的功能和增殖情况探讨[J].广东医学.2019
[4].王冠武,李亭,颉斌.早期移植肝无功能再次肝移植病例的经验[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9
[5].关为民.彩超引导定位在移植肝活组织穿刺检查中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
[6].许蜂蜂,蓝海斌,王华翔,杨芳,蔡秋程.心脏死亡供肝质量对移植肝的影响[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9
[7].蓝海斌,许蜂蜂,程远,桑勇勇,王华翔.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措施[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9
[8].莽源祎,李立,冉江华,升宁,刘静.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通过减少IL-10和TNF-α释放保护移植肝的机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
[9].王博文,张佳林,李晓航,孟一曼,杨蕾.合并受体肝动脉变异肝移植肝动脉重建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8
[10].金赟杰,季正标,闻捷先.超声实时引导PTCS在治疗移植肝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