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论文_高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推销员之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米勒,阿瑟,悲剧,洋为中用,关系。

推销员之死论文文献综述

高珊[1](2019)在《《推销员之死》戏剧人物冲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戏剧的人物刻画入手,分析了《推销员之死》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惟利、弼甫、海庇、林妲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文章切入的角度是:谁才是《推销员之死》中的真正的受害者,以这一特殊的角度展开分析,并且通过试探析该剧作是如何通过人物冲突来渲染戏剧悲剧性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3期)

宋正元[2](2019)在《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现代悲剧,剧中对家庭关系的描述,尤其是对父子关系的刻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利·洛曼和他两个儿子之间,从和睦融洽的父子关系转变到矛盾冲突的父子关系,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宋正元[3](2019)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现代悲剧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呈现了一个不同于古典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的悲剧。米勒打破一些传统规则的束缚,创作了这部《推销员之死》,并以此表达了他对现代悲剧的一些见解和观点。(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李云龙[4](2019)在《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哈皮的男性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一部两幕剧本。主人公威利携妻子以及儿子比夫、哈皮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幻想通过商品销售获得名利,实现美国梦,终归失败自杀。威利盲目追求美国梦的,误导比夫和哈皮形成了不切合实际的价值观。本文意在用R. 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来探究哈皮的男性气质,研究是否存在第五种男性气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3期)

葛锦[5](2019)在《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着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塑造出了激起强烈悲剧审美情感的威利·洛曼这一人物形象。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威利的死亡映射出美国社会中个人自我价值迷失、家庭支柱角色扭曲、社会底层梦想破灭的悲剧内涵。(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2期)

崔澍[6](2019)在《悲剧审美形态演绎的动因和价值意涵——兼评《推销员之死》的社会背景和艺术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典悲剧发展到现代悲剧的历史演进中,读者的悲剧审美形态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发展到文艺复兴时的性格悲剧乃至近现代社会的社会悲剧,从英雄悲剧发展到普通人悲剧,这种悲剧精神的体现和读者悲剧审美形态的演化反映出社会形态的改变以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本文通过阐述阿瑟·密勒对现代悲剧的历史贡献,及对其经典作品《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剖析,阐释了悲剧审美形态的历史演变,揭示了悲剧审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尹德青[7](2019)在《庇护还是陷阱—《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与《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伟大的剧作家,为美国的戏剧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阿瑟.米勒(1915-2005)深切地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物,被誉为“美国戏剧界的良心”。自奥尼尔开创了美国现代戏剧的传统开始,整个二十世纪美国戏剧的主流题材都与现代社会里的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人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形式,是人们情感生活和亲情生活的伦理道德实体。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米勒的《推销员之死》都是关于现代社会中家庭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把戏剧冲突放置在家庭这个社会的缩影里来展开。两部作品描写了两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悲剧,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展现面临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两部剧有着相同的主题:家庭问题和美国梦的破碎。剧中的人物也呈现对应关系,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爱恨交织,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这两部作品主题的相似性体现奥尼尔和米勒对家庭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两部作品关注的家庭问题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真正的家是什么?是庇护还是陷阱?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爱或恨?文学伦理学批评以文学文本为批评的对象,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诲价值。本论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两部剧作中的家庭关系进行比较和分析。基于两部作品的相似性,首先从伦理的视角分析作品中影响人物命运和家庭关系的伦理环境,进而着重分析作品中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家于他们而言是悖论式的,一方面家令他们极为失望,另一方面他们又异常迷恋家的感觉。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包括引言、四个章节以及结论。引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作家尤金.奥尼尔及其作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和作家阿瑟.米勒及其作品《推销员之死》,简要介绍了两部作品的相似性。此外,还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一章对两部剧作中的人物当时所处的伦理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伦理的视角回到当时的伦理环境,阐释作品中影响人物命运和家庭关系的因素。物质主义的盛行、美国梦的破灭、信仰的丧失等因素同源而生,共同构成了两部作品所依存的伦理环境。第二章基于两部作品中对夫妻关系的描述,分析夫妻双方面临的伦理困境。一方面,夫妻双方都深爱着彼此,相互关心爱护渴望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却又抱怨孤独寂寞,互相之间有着隔阂和不理解。夫妻双方都因没有尽到相应的伦理责任而陷入伦理困境,进而导致夫妻伦理问题。第叁章基于家庭中的父子关系进行了阐释。从伦理身份的角度分析父子间存在的伦理问题。剧中的父子不论是在家中还是社会中对于自己的身份都存在困惑和迷茫。因为对身份怀有的困惑和混乱导致的行为和身份相悖,冲击了正常的家庭伦理秩序。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父亲的失职和错误行为将给孩子带来一生的灾难,父子间的相互期望和失望也是引发父子冲突的重要原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家庭中的母子关系。主要从伦理选择的角度阐释母子间因伦理选择的两难而带来的伦理问题,不同的伦理选择具有不同的伦理价值,选择不同则结果不同。母亲和孩子面临两难的伦理选择,导致母子间伦理问题的产生。最后是结论部分。两部剧作中的家庭关系存在着相似的伦理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爱恨交织是悲剧的不幸的。因伦理困境导致的孤寂的夫妻;因伦理身份的混乱和困惑导致的敌对的父子;因伦理选择的两难导致的疏远的母子。在具体的社会发展环境下,社会上各种力量对人的影响集中于家庭并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出来。作家则通过作品表达伦理思想和伦理观念,传递伦理理想。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两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悲剧作品中的相似的家庭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揭露普遍存在的家庭关系问题、揭露家庭伦理关系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问题,警示我们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通过伦理秩序的建构,构建和谐有序的伦理关系,建立“真正的家”让心灵有所归属,让家人感受到爱和温暖的庇护。家人之间要分清“善和恶”,使行为和伦理规范相符,形成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崔澍[8](2019)在《《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精神和艺术创作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普策利奖获得者阿瑟·密勒的力作《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威利抱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和过时的处世哲学,其"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梦想也随之破灭的事实,犀利地抨击了"美国梦"的实质。该剧作中所体现的悲剧精神是对现代社会上普通人的悲剧真实的写照。阿瑟·密勒是美国战后着名的批判现实作家。1949年,其凭借戏剧《推销员之死》一举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叁项大奖。(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璐[9](2018)在《西方戏剧本土化的时代典范——论《推销员之死》中国首演的艺术特色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杰作,其中国首演堪称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1983年,剧作家阿瑟·米勒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通力合作,采用"洋为中用"的策略和"本土化"策略,为新时期的中国剧坛带来了新颖的导演、表演理念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该剧的成功搬演,对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影响巨大。(本文来源于《当代戏剧》期刊2018年06期)

陆剑萍[10](2018)在《戏剧作品中显性互文的一种表现:《拜金一族》与《推销员之死》的人物刻画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意为编制时加以混合,是一个文本对另一文本的参照吸收与转化,二者彼此牵连映射,形成潜力无限的发展空间,其中显性互文可表现为人物刻画各个角度的继承与创新。(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43期)

推销员之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现代悲剧,剧中对家庭关系的描述,尤其是对父子关系的刻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利·洛曼和他两个儿子之间,从和睦融洽的父子关系转变到矛盾冲突的父子关系,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推销员之死论文参考文献

[1].高珊.《推销员之死》戏剧人物冲突分析[J].北方文学.2019

[2].宋正元.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9

[3].宋正元.《推销员之死》中的现代悲剧观[J].青年文学家.2019

[4].李云龙.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哈皮的男性气质[J].青年文学家.2019

[5].葛锦.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内涵[J].长江丛刊.2019

[6].崔澍.悲剧审美形态演绎的动因和价值意涵——兼评《推销员之死》的社会背景和艺术价值[J].唐山文学.2019

[7].尹德青.庇护还是陷阱—《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与《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9

[8].崔澍.《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精神和艺术创作手法[J].唐山文学.2019

[9].张璐.西方戏剧本土化的时代典范——论《推销员之死》中国首演的艺术特色及启示[J].当代戏剧.2018

[10].陆剑萍.戏剧作品中显性互文的一种表现:《拜金一族》与《推销员之死》的人物刻画比较[J].校园英语.2018

论文知识图

米勒《推销员之死》原剧第一幕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剧照英若诚戏剧为振兴话剧燃起的一把希望之火示如下:《推销员之死》-《推销员之死》剧照

标签:;  ;  ;  ;  ;  ;  ;  

推销员之死论文_高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