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模型论文_冯玲,崔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互动,模型,视觉,效果,知识,语义,家庭医生。

互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冯玲,崔静[1](2019)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同群效应及其经济后果——基于社会网络互动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0-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借助社会网络互动模型,将同群效应纳入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决策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同群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同群效应,同群效应会导致低质量会计信息在同群企业之间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中蔓延,产生社会乘数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同群关系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同群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正向影响会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变化;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同群效应不仅不能帮助高管在未来一期获得更高的薪酬,而且还会损害公司未来一期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9年11期)

张霄艳,王雨璇,张晓娜[2](2019)在《基于互动模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经过前期试点推行和不断磨合实践后已逐渐步入正轨,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评估政策执行效果,从多方面进行修正改善,增加政策响应度,保证签约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目的评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效果,为适宜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1月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2011—2018年发表的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的文献,以了解签约服务发展现状。于2019年3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湖北省咸宁市抽取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经判断抽样法抽取的50例家庭医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主要了解其执业情况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对经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的400例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签约及评价情况。以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从政策、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对象、政策执行环境角度对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45例(90.0%)家庭医生完成了访谈,320例(80.0%)居民的问卷有效回收。基于调研结果,发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互动模型中,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表面、单一化,医保支撑作用弱,家庭医生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包括宣传力度不足,服务过程不规范,家庭医生能力不足、数量不够;政策执行对象存在的问题包括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内涵认知存在偏差,存在物质动机;政策执行环境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观念阻碍政策执行,医疗设施不齐备。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尚不明显,存在推进不平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签约服务制度有待从政策、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对象、环境因素4个方面进行调适完善,基于各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以实现利益的动态平衡。(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31期)

程雪[3](2019)在《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学研究问题逐渐趋于复杂化、交叉化的背景下,跨学科团队已成为科技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主要形式。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国许多研究型大学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跨学科团队,这些团队承载着国家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等重大科研任务。对于跨学科团队来说,高质量的知识互动是团队破解复杂、疑难科学问题和产出创新成果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在知识互动中还有很多疑难问题亟待研究。本研究基于团队运作理论、社会物理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计量、质性研究、实证研究、仿真分析、数理建模等方法,建立了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的整体概念模型、知识互动过程模型和知识互动测量模型。基于这些模型,对知识互动影响因素、知识互动过程以及知识互动程度测量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基础性疑难问题的解决,是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破解复杂问题、进行知识创新的关键所在,对提高知识互动水平、丰富和扩展跨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推动跨学科团队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梳理和论述相关理论、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和特征、跨学科团队的概念和特征、知识互动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界定了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的概念,并提出了其具有知识异质性、过程动态性、结果不确定性等特征。依据建模原则,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进行简化,用适当的形式或规则对其关系、过程及结果测量进行描述,构建由知识互动整体概念模型、知识互动过程模型和知识互动程度测量模型组成的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模型研究框架。本研究以该框架为基础,进一步分别构建并分析阐释了这叁大模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数据的收集和编码,形成副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找到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构建了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的整体概念模型。该模型主要由团队成员属性、团队任务特征、团队互动环境、团队互动资源、知识互动过程和知识互动结果6个主范畴组成。进一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提出的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整体概念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对448份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互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中团队成员属性、团队任务特征、团队互动环境以及团队互动资源对知识互动过程中的知识发散和知识聚合起到不同的作用;知识发散和知识聚合过程均正向影响知识互动结果;在知识互动过程内部,知识发散过程正向影响知识聚合过程。在对知识互动整体概念模型进行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知识互动过程入手,将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过程划分为初始想法的产生、知识裂变、知识聚变和方案验证四个阶段,并构建了知识互动Markov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系列仿真分析模拟了不同情境的知识互动过程,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补充说明了该模型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四阶段过程的复杂内在关联及知识裂变、知识聚变的转化规律等知识互动机理。从知识互动深度、知识互动广度、知识互动时间3个维度构建了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程度的测量指标。进一步采用叁角模糊权重、熵权和模糊积分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知识互动程度的测量模型。通过实例证实了该模型在实际团队知识互动程度测量上的可操作性。该部分研究为知识互动程度测量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方法。从知识互动影响因素、知识互动过程、知识互动程度测量叁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的改进策略。(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马雪婷[4](2019)在《基于互动模型的现代汉语“爱X不X”构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表达式“爱X不X”的用法随处可见,例如:爱理不理、爱听不听、爱来不来、爱买不买等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的语言学角度对“爱X不X”构式进行分析研究。然而总体上对于“爱X不X”构式的系统分析研究仍然有不足之处。大部分研究是从构式语法化,承继性,主观性,词汇化,功能句型方面展开的,而关于此构式背后的认知机制问题较少涉及。根据构式语法对构式的定义,当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或功能不能从其组成部分完全推知,那么这一语言形式就可以称之为构式。基于此,本文界定“爱X不X”为现代汉语构式。本文首先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搜索语料,经过筛选,得到196个语例作为本文的语料来源。通过对此构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依据其语义不同,本文把“爱X不X”分成类型A和类型B并试图探索其认知机制。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整合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Goldberg的构式语法,提出互动模型,即构式对其组成部分具有压制作用,其组成部分对构式义的产生具有贡献作用,同时组成部分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模型,并运用此模型探究“爱X不X”构式的意义建构及认知动因问题。通过分析所收集语料,本文认为就“爱X不X”构式而言互动模型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方面。就构式整体功能而言,“爱X不X”构式对其组成成分具有压制作用,即对并列框架“爱…不…”和变量“X”都有语义压制作用。也就是说,“爱X不X”对其常量“爱”和“不”具有压制作用,使其意义和用法发生改变,并使之固定成对并列框架“爱…不…”;同时“爱X不X”对其变量“X”词性和语义也具有压制作用,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词类都可以进入此构式,研究发现196个语例中,进入“X”的词几乎都是动词,另外只有少量形容词,介词,代词,声音词也能进入构式,但是构式对所有进入“X”的词都有语义压制,从而具有动作趋向意义。就构式组成部分贡献而言,并列框架“爱……不……”和变量“X”对构式具有反作用。一方面并列框架“爱……不……”影响“爱X”和“不X”的关系,既可以并列转折关系,也就是说强调“不X”,即凸显“X”的否定趋向(对应类型A),也可以表示并列选择关系也就是说在“爱X”和“不X”之间做出选择,即凸显“X”的某种趋向(对应类型B)。并列框架“爱……不……”的意义不同,构式的意义也就不同。二是变量“X”不同,构式的意义不同,“爱X不X”构式变成高层次图式构式,体现构式多产性和多义性。就组成部分关系而言,并列框架“爱……不……”和变量“X”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在整个复合构式中,“爱……不……”作为凸显限定成分,也就是说框架“爱……不……”语义凸显决定“爱X不X”语义凸显。框架“爱……不……”凸显的是一种趋向性。“爱”和“不”同时提供一个阐释位,“X”对其做出具体阐释。这叁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爱X不X”的构式义:框架“爱…不…”的植入凸显“X”的某种趋向性,即表示动作行为的某种趋向。(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剑,郭莹[5](2018)在《基于互动模型展开的期刊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以期刊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是否有互动性关系,展开了此次研究。以实证分析方式为主,以对中国期刊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的互动性研究结果为基础,以统计性的分析方法为分析工具,通过模型构建与模型分析的方式不仅具体确定了两者是否存在互动关系,而且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影响路径与影响范围给出了定量的分析结果,由此,为中国大陆地区以期刊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给出了具体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琳[6](2018)在《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医护患一体化互动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医护患关系模式情况进行分析,对医护患一体化互动模型实行探析,对基于医院信息平台下医护患一体化互动模型功能、设计加以研究,旨在合理借助医院信息平台的作用,构建医护患一体化互动模型,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99期)

刘涛[7](2018)在《隐喻与转喻的互动模型:从语言到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和转喻意味着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前者基于相似性形成跨域映射关系,后者基于邻接性形成同域指代关系。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两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揭示了无意识运作的"凝缩"和"移置"工作原理。隐喻和转喻的发生结构,体现为不同叙述层之间的认知过渡和意义流动。在隐喻和转喻的互动结构中,隐喻提供了意义生成的基本框架,转喻体现为意义链条中的局部构造,主要发挥着隐喻发生的认知中介功能。视觉表征体系中,视觉转喻必然嵌套在视觉隐喻的总体结构之中,由此构成了视觉修辞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视觉隐转喻"现象。就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机制而言,"视觉隐转喻"在存在方式、转喻功能、基本模型叁个方面均呈现出不同于"语言隐转喻"的修辞结构与认知特点。根据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之间的互动方式,"视觉隐转喻"的工作原理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种作用模型:一是基于单域转喻的视觉隐喻模型,二是基于双域转喻的视觉隐喻模型。(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8年12期)

陈晨[8](2018)在《学习分析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互联网带动了学习方式的变迁。在各类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会性软件的支持下,个体学习活动逐渐地被有效组织和连接起来。学习正向互动性、群体性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个体知识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汇聚为群体智慧。如何利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群体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首要问题。本研究在相关模型的启示下,设计出学习分析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型,并用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旨在探究该模型的应用能否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以及改善学习效果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校课程学习中群体互动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学生对新的群体互动学习方式有着迫切需求,论证了构建学习分析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型的必要性。同时,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群体成员叁个方面对开展本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对群体互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和群体互动学习的叁个相关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相关模型的不足,构建了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学习成果为目标、以学习分析为手段的学习分析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型,并对该模型做了详细分析,为后期的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参考。最后,本研究依据所构建的模型,以远程教育课程、开放与终身教育研究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依托,开展了为期7周的课程教学实践,并以学习者个体、小组和群体为分析单位,从互动网络与特征、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效叁个维度对课程中产生的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相关的改进策略。本研究发现,学习分析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型的应用确实对群体的学习结果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交互过程中存在意见领袖及边缘角色;(2)学习分析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型的应用提升了大学生课程学习效果;(3)针对不同认知阶段的群体,模型应用效果有差异。高认知阶段群体的应用效果优于低认知阶段群体;(4)不同性质的课程,模型应用效果存在差异。理论性课程的应用效果优于实践性课程;(5)相比较于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分析支持的群体互动学习优势更为明显,提供了多种交互途径和机会,拓展了学习时间和空间。(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侯潇英[9](2018)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跨文化课程互动模型的建立——以葡巴概况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和知识论为基础,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和符合人类获取知识的认知模型,通过剖析文化作为知识本体的特点,探寻确立符合能力、素养培养诉求的互动课堂模型。(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2期)

苏敬勤,范彬[10](2017)在《中国企业组织创新与社交媒体互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为和联想为案例企业,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企业组织创新与社交媒体的互动机制,并构建了中国企业组织创新与社交媒体互动模型。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中国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机制是,在中国情境下中文社交媒体模糊了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的明确定位,将信息接收者与发布者通过信息互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交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单向,分时交互机制为多向,实时交互机制;企业为迎合社交媒体的功能性发展,在组织上专门设立相应职位以利用社交媒体的特性,最大化利用其优势且规避其风险,从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7年11期)

互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经过前期试点推行和不断磨合实践后已逐渐步入正轨,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评估政策执行效果,从多方面进行修正改善,增加政策响应度,保证签约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目的评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效果,为适宜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1月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2011—2018年发表的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的文献,以了解签约服务发展现状。于2019年3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湖北省咸宁市抽取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经判断抽样法抽取的50例家庭医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主要了解其执业情况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对经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的400例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签约及评价情况。以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从政策、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对象、政策执行环境角度对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45例(90.0%)家庭医生完成了访谈,320例(80.0%)居民的问卷有效回收。基于调研结果,发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互动模型中,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表面、单一化,医保支撑作用弱,家庭医生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包括宣传力度不足,服务过程不规范,家庭医生能力不足、数量不够;政策执行对象存在的问题包括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内涵认知存在偏差,存在物质动机;政策执行环境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观念阻碍政策执行,医疗设施不齐备。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尚不明显,存在推进不平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签约服务制度有待从政策、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对象、环境因素4个方面进行调适完善,基于各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以实现利益的动态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冯玲,崔静.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同群效应及其经济后果——基于社会网络互动模型的研究[J].当代财经.2019

[2].张霄艳,王雨璇,张晓娜.基于互动模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3].程雪.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马雪婷.基于互动模型的现代汉语“爱X不X”构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9

[5].李剑,郭莹.基于互动模型展开的期刊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定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刘琳.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医护患一体化互动模型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7].刘涛.隐喻与转喻的互动模型:从语言到图像[J].新闻界.2018

[8].陈晨.学习分析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9].侯潇英.建构主义视角下跨文化课程互动模型的建立——以葡巴概况课为例[J].现代交际.2018

[10].苏敬勤,范彬.中国企业组织创新与社交媒体互动模型[J].技术经济.2017

论文知识图

正规借贷与民间借贷占比5.2.2农村正规...优先服务的QoS/QoE相关模型生成性教学课堂互动模型外语互动模型5 个体服务方式和联盟服务方式下互动1 六力互动模型

标签:;  ;  ;  ;  ;  ;  ;  

互动模型论文_冯玲,崔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