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婴儿出生体重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婕[1](2021)在《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描述我国3月龄婴儿及其母亲在纯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表现,比较两组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差异及影响母婴互动的因素,为发现影响儿童早期母婴互动的高危因素提供循证依据,也为有针对性的开展高危儿喂养、亲子互动指导以及家庭养育照护实践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以我国3月龄纯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在青岛市、重庆市、柳州市及马鞍山市四地的妇幼保健院收集273对母婴对,其中纯母乳喂养150对,人工喂养123对。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获得母婴对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孕产史、婴儿日常喂养情况;采用量表评估婴儿气质以及母亲的抑郁情绪和育儿信心;在喂养过程视频采集的基础上,以互动评估量表(Interaction Rating Scale,IRS)的喂养评估子量表评价喂养过程中的母婴互动。单因素分析比较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IRS量表得分及各互动指标的差异。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法分析社会人口学资料、婴儿日常喂养情况及母婴心理因素对母婴互动的影响。以二元Logistic回归法控制其他因素,分析喂养方式对母婴互动指标的影响。结果1.在日常喂养方面,本研究发现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喂奶间隔及吃奶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喂奶间隔平均在2.73±0.73小时,低于人工喂养婴儿(2.98±0.59小时);吃奶次数为7.52±1.03次,多于人工喂养婴儿(7.20±0.92次)。2.使用IRS量表对喂养过程视频进行评价,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母亲的IRS得分分别为2.55±0.25分和2.54±0.22分,婴儿的IRS得分分别为2.35±0.38分和2.28±0.3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母婴互动的具体指标,研究发现两种喂养方式的母亲喂养姿势、母亲喂养状态、母亲肢体活动、母亲对喂养的坚持性、婴儿注视行为和婴儿喂养表情6个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组母亲同时环抱婴儿的头部和下肢的比例及肢体频繁活动的比例均高于人工喂养组(44.0%v.s.17.1%;6.7%v.s.2.4%),在婴儿拒绝乳头后坚持喂的比例低于人工喂养组(31.3%v.s.46.3%);纯母乳喂养组婴儿频繁注视母亲的比例高于人工喂养组婴儿(27.3%v.s.18.7%),偶尔微笑或“满足”表情的比例高于人工喂养组(22.0%v.s.8.9%)。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婴儿是否有兄弟/姐妹在母亲IRS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婴儿IRS得分与婴儿的节律性气质维度及坚持性气质维度的得分均存在负相关(r=-0.167,P<0.01;r=-0.127,P=0.036),与母亲情绪得分存在正相关(r=0.127,P=0.036),即婴儿节律性及坚持性越好,母亲抑郁情绪得分越高,婴儿互动越好。最优尺度回归结果显示,母亲IRS得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婴儿气质有关联(标准化β=-0.141,P=0.017;标准化β=0.108,P=0.035),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婴儿气质偏向易养型,则母亲互动得分高;婴儿IRS得分与婴儿出生体重和母亲情绪有关联(标准化β=-0.141,P=0.023;标准化β=0.137,P=0.045),即婴儿出生体重低、母亲情绪得分高,则婴儿互动得分高。二元Logistic结果显示纯母乳喂养的母亲喂养时环抱婴儿头部和下肢的可能性是人工喂养母亲的4.708倍(95%CI=2.104-10.536),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喂养过程中频繁看妈妈和偶尔微笑或“满足”表情的可能性分别是人工喂养婴儿的 2.124 倍和 3.014 倍(95%CI=1,028-4.389;95%CI=1.124-8.078)。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日常喂奶次数、喂养过程中的母亲和婴儿互动行为有重要影响,医务人员有必要关注人工喂养、剖宫产以及母亲情绪等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等风险因素对母婴互动的影响,为高危儿提供有针对性的监测和干预服务。
付贞艳[2](2021)在《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2.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3.评价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1)采用文献研究法,按照金字塔“6S”模型检索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意见等金字塔上端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获取高质量证据。(2)采用专家会议法,邀请试点病区专家从证据应用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及有效性四个方面对证据进行评价,确定适合纳入临床的证据,并构建审查指标。(3)采用现状调查法,以审查指标为标准,制定《审查指标执行情况调查表》,调查试点病区证据应用现况,识别临床实践与证据的差距。(4)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以i-PARIHS(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行动促进框架)为理论指导框架,结合自行拟定的提纲,分析证据应用于临床的障碍和促进因素。(5)采用专家会议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2.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选择2020年1月~6月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2020年7月~12月的作为干预组:(1)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比较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对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评价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医护人员的影响。(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变化。(3)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比较产妇及其患儿相关结局指标变化(产妇:审查指标执行情况、泌乳不足发生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患儿:母乳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完全经口喂养时间、NEC发生率、住院时间),评价开展循证实践、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产生的影响。结果:1.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构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4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2篇专家意见。总结了9个方面的共44条证据:倡导母乳喂养4条、知情同意1条、识别泌乳延迟/障碍高危人群1条、制定喂养目标1条、泌乳监测5条、泌乳支持12条、泌乳启动5条、吸奶要求9条及催奶剂应用6条。(2)根据专家会议法中专家建议,删除病房已实施、目前不适宜引入临床的证据,对欲纳入临床实践的证据进行调适与整合,本研究最终纳入24条证据进入临床实践,并根据24条证据,共制定20条审查指标,包括科室层面2条、医护人员层面9条及产妇层面9条。(3)根据20条审查指标,调查证据临床应用现况,结果表明有6条审查指标执行率为零,有10条审查指标执行率<60%,执行率>60%的仅有4条审查指标。说明审查指标执行情况不佳,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4)经焦点小组讨论,本研究从变革层面、变革接受者层面、组织环境层面分析出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17条、促进因素24条。(5)本研究基于VLBWI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促进和维持VLBWI母亲泌乳的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团队、前期准备(资料准备、人员培训)、产妇干预内容、干预方案应用、效果评价(科室、医护人员及产妇和患儿)5个部分。2.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结果(1)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及试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开展循证实践后,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审查指标执行率较开展循证实践前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循证实践前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知识得分为45(40,60)分,开展循证实践后为80(75,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的影响本研究纳入对照组与干预组产妇及其患儿各33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及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产妇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泌乳不足发生率为39.39%,对照组为6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为66.03±5.56分,对照组为59.42±6.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患儿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为生后2(1,4)天,对照组为5(3,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总量为7252(4136,11310)ml,对照组为3867(1673,8048.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0~7天、8~14天及15~28天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18.18%、60.61%、93.94%、72.73%,对照组分别为0、6.06%、42.42%、3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4.24%,对照组为48.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为生后21(15,26)天,对照组为28(20,3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29天~出院纯母乳喂养率、NEC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最佳证据的本土化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综合性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团队、前期准备、产妇干预内容、干预方案应用、效果评价5个部分。(2)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应用干预方案可提高科室、医护人员及产妇对最佳证据的执行率、提升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促进母乳喂养、降低产妇泌乳不足发生率、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改善患儿临床结局。
孙一婕[3](2021)在《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描述我国3月龄婴儿及其母亲在纯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表现,比较两组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差异及影响母婴互动的因素,为发现影响儿童早期母婴互动的高危因素提供循证依据,也为有针对性的开展高危儿喂养、亲子互动指导以及家庭养育照护实践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以我国3月龄纯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在青岛市、重庆市、柳州市及马鞍山市四地的妇幼保健院收集273对母婴对,其中纯母乳喂养150对,人工喂养123对。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获得母婴对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孕产史、婴儿日常喂养情况;采用量表评估婴儿气质以及母亲的抑郁情绪和育儿信心;在喂养过程视频采集的基础上,以互动评估量表(Interaction Rating Scale,IRS)的喂养评估子量表评价喂养过程中的母婴互动。单因素分析比较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IRS量表得分及各互动指标的差异。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法分析社会人口学资料、婴儿日常喂养情况及母婴心理因素对母婴互动的影响。以二元Logistic回归法控制其他因素,分析喂养方式对母婴互动指标的影响。结果1.在日常喂养方面,本研究发现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喂奶间隔及吃奶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喂奶间隔平均在2.73±0.73小时,低于人工喂养婴儿(2.98±0.59小时);吃奶次数为7.52±1.03次,多于人工喂养婴儿(7.20±0.92次)。2.使用IRS量表对喂养过程视频进行评价,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母亲的IRS得分分别为2.55±0.25分和2.54±0.22分,婴儿的IRS得分分别为2.35±0.38分和2.28±0.3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母婴互动的具体指标,研究发现两种喂养方式的母亲喂养姿势、母亲喂养状态、母亲肢体活动、母亲对喂养的坚持性、婴儿注视行为和婴儿喂养表情6个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组母亲同时环抱婴儿的头部和下肢的比例及肢体频繁活动的比例均高于人工喂养组(44.0%v.s.17.1%;6.7%v.s.2.4%),在婴儿拒绝乳头后坚持喂的比例低于人工喂养组(31.3%v.s.46.3%);纯母乳喂养组婴儿频繁注视母亲的比例高于人工喂养组婴儿(27.3%v.s.18.7%),偶尔微笑或“满足”表情的比例高于人工喂养组(22.0%v.s.8.9%)。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婴儿是否有兄弟/姐妹在母亲IRS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婴儿IRS得分与婴儿的节律性气质维度及坚持性气质维度的得分均存在负相关(r=-0.167,P<0.01;r=-0.127,P=0.036),与母亲情绪得分存在正相关(r=0.127,P=0.036),即婴儿节律性及坚持性越好,母亲抑郁情绪得分越高,婴儿互动越好。最优尺度回归结果显示,母亲IRS得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婴儿气质有关联(标准化β=-0.141,P=0.017;标准化β=0.108,P=0.035),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婴儿气质偏向易养型,则母亲互动得分高;婴儿IRS得分与婴儿出生体重和母亲情绪有关联(标准化β=-0.141,P=0.023;标准化β=0.137,P=0.045),即婴儿出生体重低、母亲情绪得分高,则婴儿互动得分高。二元Logistic结果显示纯母乳喂养的母亲喂养时环抱婴儿头部和下肢的可能性是人工喂养母亲的4.708倍(95%CI=2.104-10.536),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喂养过程中频繁看妈妈和偶尔微笑或“满足”表情的可能性分别是人工喂养婴儿的 2.124 倍和 3.014 倍(95%CI=1,028-4.389;95%CI=1.124-8.078)。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日常喂奶次数、喂养过程中的母亲和婴儿互动行为有重要影响,医务人员有必要关注人工喂养、剖宫产以及母亲情绪等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等风险因素对母婴互动的影响,为高危儿提供有针对性的监测和干预服务。
刘艳[4](2021)在《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10年前后SGA及LGA相对于AGA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变化原因,从而针对性防范孕母早产风险,避免早产发生及改善早产儿预后,即进行早产预测,早期处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所有住院早产儿且孕母及患儿病历资料完整且真实可信者,对以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患儿姓名、住院号、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学历、居住环境、工作情况。2、危险因素分类:(1)孕母的产前一般情况:孕母年龄、受孕方式、流产史、死产史、死胎史、早产史、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产检等情况。(2)孕母合并症及并发症: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宫颈短、宫颈机能不全、孕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及Hellp综合征、生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牙周病、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肾脏病、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妊娠合并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等)、妊娠合并性疾病(梅毒、艾滋病等)等。(3)胎儿因素:胎儿性别、胎位异常、多胎妊娠、胎儿畸形、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4)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胎膜早破,胎盘结构及功能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剖等),脐带结构及功能异常(脐带绕颈、脐带短和脱垂等),羊水量及性状异常(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羊水粪染等),不明原因早产。分组情况:1.根据研究对象年份分为2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份住院早产儿为A组,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住院早产儿为B组。2.(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2)AGA组: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3)LGA组:出生体重高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根据胎龄分组1)极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妊娠小于28周;2)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28--31+6周;3)中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2--33+6周;4)晚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4--36+6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AGA组做对照,分别对SGA及LGA组早产儿组间危险因素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GA及LGA组早产儿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做10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发病率10年前30.4%(2244/7371),10年后发病率32.3%(2868/8870),10年前后早产儿发病率增加,经卡方检验得P=0.0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早产儿10年前后的一般分布情况上:性别:A组男性比例62.0%,B组男性比例54.7%,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A组剖宫产发生率58.6%,B组为71.5%,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A组和B组的极早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6%,1.2%,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组构成比分别为19.2%和15.7%,经卡方检验P=0.003,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25.8%和19.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53.4%和63.9%,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A组和B组<10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3%和0.9%,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000g-1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4.2%和11.8%,经卡方检验P=0.026,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500g-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64.2%和56.0%,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20.3%和31.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百分比范围上:A组及B组的SGA构成比分别为13.0%和9.7%,经卡方检验P=0.001,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AGA构成比分别为77.8%和84.2%,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LGA构成比分别为9.2%和6.1%,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A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73.6%)、妊娠高血压疾病(60.0%)、农村居住(56/6%)、男胎(52.8%)、城镇居住(43.4%);AGA:高中及以下学历(73.3%)、男胎(63.9%)、农村居住(55.6%)、城镇居住(44.4%)、女胎(36.1%);LGA:高中及以下学历(91.0%)、男胎(66.9%)、胎膜早破(57.2%)、农村居住(51.8%)、城市居住(48.2%),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喝酒(P=0.0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妊娠期肾脏病(P=0.001)、性别(P=0.001)、多胎妊娠(P=0.021)、胎膜早破(P=0.000)、不明原因早产(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P=0.029)、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32)、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P=0.000)、妊娠期甲状腺疾病(P=0.014)、多胎妊娠(P=0.013)、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0)、羊水过多(P=0.034)、羊水粪染(P=0.007)。4.在B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城镇居住(67.0%)、妊娠高血压疾病(61.9%)、高中及以下学历(58.6%)、男胎(51.6%)、女胎(48.4%);AGA:城市居住(64.0%)、高中及以下学历(62.7%)、男胎(54.3%)、女胎(45.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37.7%);LGA:高中及以下学历(78.5%)、男胎(65.2%)、城市居住(60.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55.6%)、妊娠期间的糖尿病(54.8%)。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死胎/死产史(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子宫畸形(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4)、HELLP综合征(P=0.010)、胎位异常(P=0.029)、胎儿畸形(P=0.019)、宫内窘迫(P=0.001)、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1)、脐带其他异常(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婴儿(P=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00)、瘢痕子宫(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性别(P=0.013)、多胎妊娠(P=0.000)、羊水过多(P=0.000)。5.以AGA组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959),多胎妊娠(P=0.0062,OR=1.621)。10年后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脐带其它异常(P<0.0001,OR=6.5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290),胎儿畸形(P=0.0005,OR=3.317),宫内窘迫(P=0.0398,OR=1.619)。6.以AGA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6.833),前置胎盘(P<0.0001,OR=3.85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1,OR=3.318),胎膜早破(P<0.0001,OR=2.157)为LGA组早产儿独立危险因素。10年后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4.759)、羊水过多(P<0.0001,OR=4.422)、瘢痕子宫(P<0.0001,OR=4.29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38,OR=1.933)、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112,OR=1.637)、男胎(P=0.0152,OR=1.621)。结论:1.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现在的发病率较10年前增加。2.在10年前后的早产儿一般情况分布上,男胎比例较前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增加,晚期早产儿、AGA及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的比例均上升。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年前为SGA的首位高危因素,现为SGA的第三位高危因素,妊娠期的糖尿病始终是10年前后LGA早产儿的首位高危因素。4.宫内窘迫、胎儿畸形、脐带其它异常成为10年后SGA独立高危因素,其中脐带其它异常成为SGA首位高危因素。
张壹[5](2021)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随着辅助生殖技术成为治疗不孕症有效方案之一,“试管婴儿”出生率占我国新生儿出生率的1%[2]。IVF-ET妊娠带来新生命的同时,技术的安全性、子代的生命健康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性,为IVF-ET妊娠提供有关围产期保健以及妊娠期并发症预防、监测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产科分娩IVF-ET妊娠的孕妇共718例,按1:3比例完全随机收集同期于我院产科分娩的自然妊娠孕妇共2154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统计标准的IVF-ET孕妇共692例,对照组孕妇共2139例。分析两组患者总体的一般情况、妊娠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随后两组患者根据胎儿个数及年龄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妊娠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结果:IVF-ET妊娠低龄孕妇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71倍(aOR=1.71,95%CI 1.21-2.4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85倍(aOR=1.85,95%CI 1.16-2.95);子痫前期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73倍(aOR=2.73,95%CI 1.56-4.77);早产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78倍(aOR=1.78,95%CI 1.24-2.56);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22倍(aOR=3.22,95%CI 1.53-6.79)。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84)、胎盘早剥(P=1.00)、胎膜早破(P=0.15)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高龄孕妇组:妊娠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5.81倍(aOR=5.81,95%CI 1.89-17.90)。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1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5)、子痫前期(P=0.08)、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1.00)、早产(P=0.09)、胎膜早破(P=0.99)、胎盘早剥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单胎妊娠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40倍(aOR=2.40,95%CI 1.53-3.76);子痫前期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的3.88倍(aOR=3.88,95%CI 2.23-6.75);早产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15倍(aOR=3.15,95%CI 2.14-4.65);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21倍(aOR=3.21,95%CI 1.64-6.29)。与自然妊娠患者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2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58)、胎膜早破(P=0.22)、胎盘早剥(P=0.99)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双胎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4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69)、子痫前期(P=0.5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31)、早产(P=0.95)、前置胎盘(P=1.00)、胎盘早剥、胎膜早破(P=0.98)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低龄孕妇组:与自然妊娠相比,低出生体重儿(P=0.61)、巨大儿(P=0.10)、出生缺陷(P=0.43)、新生儿死亡(P=0.28)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高龄孕妇组:与自然妊娠相比,低出生体重儿(P=0.49)、巨大儿(P=0.31)、出生缺陷(P=0.41)、新生儿死亡(P=1.00)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单胎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92倍(aOR=2.92,95%CI 1.80-4.72);巨大儿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64倍(aOR=1.64,95%CI 1.10-2.45)。与自然妊娠相比,新生儿出生缺陷(P=0.73)、新生儿死亡(P=0.99)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VF-ET双胎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低于自然妊娠,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与自然妊娠相比,新生儿出生缺陷(P=0.16)、新生儿死亡(P=0.42)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与自然妊娠相比,IVF-ET妊娠妊娠期并发症风险增加,主要包括子痫前期、早产、前置胎盘,加强IVF-ET妊娠期管理及监测,重点预防早产、预防子痫前期、晚孕期关注胎盘位置,做到妊娠期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IVF-ET双胎妊娠较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发病率高,建议选择单胚胎移植。
鲁元元[6](2021)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婴临床资料,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BPD高风险患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42例≤32周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婴临床资料。研究分组及内容:1.依据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BPD组与非BPD组,分析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及预测列线图,并通过ROC曲线、C指数、校准曲线进行模型验证。2.将BPD组依据不同严重程度分为轻度BPD组与中、重度BPD组,分析中、重度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及预测列线图,并通过ROC曲线、C指数、校准曲线进行模型验证。结果:1.2016~2019年于我院NICU住院、胎龄≤32周、住院时长≥28天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BPD的患病率为32%~53.2%。2.患儿胎龄、出生体重与BPD的患病率呈负相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BPD患病率越高。3.BPD组与非BPD组在孕母并发症、男婴、胎龄、出生体重、呼吸系统并发症、辅助通气情况、住院时长、临床转归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绒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HCA)、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应用史为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并初步验证,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4.中、重度BPD组与轻度BPD组在孕母贫血、胎膜早破≥18h、产前使用抗生素、出生体重、产房复苏情况、呼吸系统并发症、辅助通气情况、住院时长、临床预后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5分钟Apgar≤7分、机械通气≥7天、生后需要糖皮质激素是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并初步验证,模型有一定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结论:1.胎龄、出生体重与BPD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BPD患病率越高。2.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胎龄、出生体重与BPD的发生风险降低相关;HCA、机械通气、PS应用史与BPD的发生风险升高相关。因此防治早产、控制产前感染、避免长时间机械通气对BPD的发生有一定保护作用。3.通过Logistic回归建模并初步验证,BPD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可以早期预测BPD的发生风险,为临床重要决策、医患信息沟通提供客观依据。4.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5分钟Apgar≤7分、机械通气≥7天、生后需要糖皮质激素与中、重度BPD的发生风险升高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建模并初步验证,中、重度BPD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可以为早产儿预后提供参考信息,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李姝蓉[7](2021)在《高危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高危早产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高危早产儿45例,根据有无发生ROP,分为ROP组(22例)和非ROP组(23例)。对两组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探索RO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观察ROP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两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评分Apgar 1min<7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中7例(12眼)病变自行消退;15例(30眼)病变达阈值病变或l型阈值前病变,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其中2例(4眼)治疗后于外院复查而失访,13例(26眼)中首次治疗后18眼病变退化,8眼出现复发,复发率26.67%。再次行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后病变退化,且所有患儿随访至眼底血管长入3区。随访期间均未见眼部及全身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出生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出生评分Apgar 1min<7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可能为ROP发生的危险因素。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对于阈值或阈值前期ROP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需延长随访时间。
王丽亚[8](2021)在《紧急宫颈环扎术后新生儿并发症及婴儿神经发育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因宫颈机能不全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和保守治疗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新生儿结局及0~12月龄内婴儿神经发育,了解紧急宫颈环扎术后婴儿的神经预后,探讨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紧急宫颈环扎术改善新生儿预后的认识。方法1.纳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产科自2013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宫颈机能不全住院治疗的单胎妊娠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是否进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分为经阴道McDonalds紧急宫颈环扎组(研究组)81例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结局、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婴儿神经发育情况。按照神经发育情况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异常组,探讨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因素。2.统计两组资料:孕妇相关资料,包括年龄、孕产次、宫颈管长度、宫口宽度、分娩方式、胎膜早破、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发生情况,孕妇入组时孕周、妊娠延长天数、分娩时孕周。新生儿相关资料:包括出生胎龄、体重、1分钟Apgar得分、5分钟Apgar得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败血症、颅内出血(点状脑白质出血、弥漫脑白质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甲减、新生儿感染、NICU入住情况及住院天数、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等资料。婴儿神经发育相关资料:《小儿0~6岁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简称“儿心量表”)资料,包括各个能区及总神经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得分、智龄。结果1.两组孕妇基本情况两组年龄、孕产次、宫颈管长度、宫口宽度、入组时孕周、发生胎膜早破以及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妊娠及分娩结局研究组与对照组中位妊娠延长天数比较(55(IQR(26,97)VS 6(IQR(2.5,18)天))天)、分娩时孕周比较(224.14±37.91VS 190.64±37.99天),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足月分娩率比较(29.6%VS 11.1%)、<28周分娩率比较(25.9%VS61.1%)、32~36+6周分娩率比较(24.7%VS2.8%),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28~31+6周分娩率比较(19.8%VS 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新生儿结局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7.4%VS 38.9%)、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比较(40.0%VS 72.7%)、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比较(58.7%VS 81.8%),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比较(16.0%VS 22.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1分钟Apgar得分≤7分占比比较(40.0%VS 68.2%)、5分钟Apgar得分≤7占比比较(20.0%VS 4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新生儿NICU入住情况及并发症研究组与对照组NICU入住率比较(58.7%VS 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住院天数比较(17(IQR(0,50)天)VS 51(IQR(18,7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新生儿NRDS发生率(36.0%VS 68.2%)、BPD发生率(16.0%VS 40.9%)、败血症发生率(25.3%VS 54.5%)、NEC发生率(6.7%VS 22.7%)、新生儿出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20.0%VS 40.9%)等进行比较,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颅内出血(17.3%VS 27.3%)、感染(26.7%VS 36.4%)、甲减(9.3%VS 4.5%)发生率方面,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神经发育情况研究组婴儿平均DQ得分高于对照组,即粗大运动(108.38±12.47 VS 99.79±11.60)、精细动作(106.94±14.53 VS99.02±9.24)、适应能力(108.78±16.41 VS97.54±12.39)、语言(108.02±15.70VS97.28±12.41)、社会行为(111.60±15.02 VS 99.43±14.80)、总DQ(109.97±13.86 VS 97.03±7.34)。研究组高智能及中上智能婴儿(DQ≥115分)比例为25.4%,对照组无婴儿智能达到高智能及中上智能,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婴儿随访时智力发育落后所占比重小,且小于对照组(34.3%VS7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0~12月龄婴儿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为: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暴露(OR:12.685,95%CI:2.010-80.035,P=0.007)、出生胎龄<34 周(OR:9.305,95%CI:1.316-65.778,P=0.025)、1 分钟 Apgar 得分≤7 分(OR:14.875,95%CI:1.882-117.537,P=0.010)、NRDS(OR:9.613,95%CI:1.566-59.028,P=0.015)。结论1.紧急宫颈环扎术在延长孕周,降低早产率,改善新生儿出生结局等方面有显着优势。2.紧急宫颈环扎术能降低新生儿出生后NRDS、BPD、NEC以及败血症的发生,使新生儿平均住院天数缩短。3.紧急宫颈环扎术后0~12月龄内婴儿神经发育较好,表现为神经发育商较高,高智能及中上智能婴儿比例高,智力发育落后的婴儿比例更小。4.胎儿期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暴露、出生胎龄<34周、1分钟Apgar得分≤7分、NRDS是0~12月龄内婴儿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
陈美[9](2021)在《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发热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共有特征,单纯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很难明确诊断,因此,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术检查。腰椎穿刺术是一项有创诊疗操作,目前发热新生儿的腰椎穿刺指征没有共识。研究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能够为发热新生儿进行腰椎穿刺检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区住院的发热且行腰椎穿刺术检查的新生儿,根据脑脊液检查结果分为细菌性脑膜炎组及非细菌性脑膜炎组,比较分析两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包括围生期高危因素、感染来源、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住院合并症等。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1.发热且行腰椎穿刺术检查的新生儿共有250例,其中有73例确诊细菌性脑膜炎,所占比例为29.2%。2.单因素分析示胎膜早破≥7.5h、发热持续时间≥0.96天、发热时最高体温≥38.25℃、一般表现异常、神经系统表现异常、血培养阳性与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有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以下因素为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胎膜早破≥7.5h(OR:0.264,95%CI:0.96-0.725)、神经系统异常表现(OR:0.318,95%CI:0.146-0.691)、发热持续时间≥0.96天(OR:0.109,95%CI:0.054-0.220)。4.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显示:(1)胎膜早破≥7.5h、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对发热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灵敏度相对较差,分别为19.2%、46.6%,而特异度较好,分别为92.7%、80.2%;发热持续时间≥0.96天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相对较好,分别为71.2%及77.4%,(2)联合胎膜早破≥7.5h及发热持续时间≥0.96天进行预测时,AUC为0.77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1%、71.2%,NPV为88.7%,PPV为52.8%;(3)联合发热持续时间≥0.96天及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进行预测时,AUC为0.79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2%、77.4%,NPV为86.7%,PPV为56.5%;(4)联合胎膜早破≥7.5h及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进行预测时,AUC为0.0.65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8%、74.0%,NPV为81.1%,PPV为46.5%。(5)联合上述三种独立危险因素进行预测时,AUC为0.814,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5.3%、76.3%,NPV为88.2%,PPV为56.7%。结论1.胎膜早破≥7.5h、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发热持续时间≥0.96天是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发热持续时间≥0.96天的新生儿应该考虑行腰椎穿刺术检查。3.建议对存在胎膜早破≥7.5h、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及发热持续时间≥0.96天的发热新生儿进行腰椎穿刺术检查,不必等血培养及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结果。
肖雅倩[10](2021)在《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新疆5家医院住院新生儿的围产信息及疾病构成、死亡原因、死亡危险因素,了解住院新生儿患病情况及死亡原因、死亡危险因素,为提高新生儿疾病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成立新疆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新疆5家医院纳入其中,前瞻性收集病例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中连续变量呈正态分布者表示为(SD),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者表示为中位数(范围或四分位数间)。计数资料以发生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釆用卡方检验。釆用卡方检验进行住院新生儿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对P<0.05,有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明确死亡独立风险因素。用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住院新生儿暴露于某一因素时的病死风险。结果:1)一般特征:2019年1月-12月协作组5家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患儿3649例住院,男女性别比为1.28:1。平均出生体重为3121.7±718.5g,出生体重的中位数为3200g,平均胎龄为37.9±2.7(周),胎龄的中位数为38.7周。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的28.1%(1109/3946),低出生体重儿占住院新生儿的18.0%(711/3946)。2)围产期特征:住院新生儿母亲平均生育年龄为29.9±4.5岁,生育年龄中位数为29岁,住院新生儿的母亲53.7%患有某种妊娠合并症,住院新生儿剖宫产率为57.9%。3)出生缺陷:有出生缺陷的住院新生儿占22.3%,主要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肾积水,肾盂扩张,隐睾,尿道下裂。4)治疗情况:需要吸氧治疗的住院新生儿占17.9%,10.3%的住院新生儿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57.4%需要抗生素治疗,3.5%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住院新生儿的治愈或好转率为94.0%,未愈或自动出院率为3.7%,转院率为0.7%,放弃率占1.6%,死亡为1.0%。5)住院新生儿疾病谱及死亡情况:住院新生儿疾病谱前6位为:高胆红素血症(42.8%)、肺炎(33.9%)、早产(28.1%)、贫血(16.1%)、低血糖症(15.0%)、窒息(8.5%)。死亡原因主要为败血症、窒息、出生缺陷。住院新生儿死亡率为1.0%。6)死亡危险因素:羊水污染、5分钟Apgar≤5、出生体重低、胎龄小是导致住院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贫血、低血糖症、窒息是新生儿住院的主要原因;羊水污染、5分钟Apgar≤5分、出生体重低、胎龄小是导致住院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影响婴儿出生体重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婴儿出生体重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母婴互动促进在高危儿管理中的重要性 |
1.2 母婴互动的概念及对高危儿健康的意义 |
1.3 母婴互动的理论基础 |
1.4 母婴互动可能的生物学基础 |
1.5 母婴互动评价工具 |
1.6 不同喂养方式下母婴互动差异的研究进展 |
1.7 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研究现场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内容 |
3.5 研究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3.7 数据分析 |
3.8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母婴对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4.2 母婴的心理学特征描述 |
4.3 婴儿日常喂养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
4.4 不同喂养方式母婴互动行为的差异比较 |
4.5 影响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4.6 影响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母婴互动评价工具 |
5.2 基于中国人群的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 |
5.3 不同喂养方式的母婴互动差异 |
5.4 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的影响因素 |
5.5 婴儿日常喂养的相关因素 |
5.6 对高危儿管理中促进母婴互动的启示 |
6. 结论 |
7. 创新性 |
8.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婴儿早期喂养过程中的母婴互动(综述) |
1. 母婴互动对喂养的重要意义 |
2. 母婴互动相关理论 |
3. 喂养中母婴互动的核心理念 |
3.1 回应性喂养的定义 |
3.2 回应性喂养中的婴儿信号 |
3.3 回应性喂养中母亲的敏感性 |
4. 喂养中母婴互动的评价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 |
第一节 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 |
1 文献检索 |
2 文献筛选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确定适合引入临床实践的证据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识别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与促进因素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节 确定主要障碍因素,拟定行动策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第六节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
第一节 方案实施前准备 |
1. 改善试点病区组织文化环境 |
2. 对试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干预方案培训 |
3. VLBWI 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预实施 |
第二节 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及试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 |
1 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层面审查指标执行情况变化 |
2.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 |
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母婴互动促进在高危儿管理中的重要性 |
1.2 母婴互动的概念及对高危儿健康的意义 |
1.3 母婴互动的理论基础 |
1.4 母婴互动可能的生物学基础 |
1.5 母婴互动评价工具 |
1.6 不同喂养方式下母婴互动差异的研究进展 |
1.7 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研究现场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内容 |
3.5 研究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3.7 数据分析 |
3.8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母婴对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4.2 母婴的心理学特征描述 |
4.3 婴儿日常喂养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
4.4 不同喂养方式母婴互动行为的差异比较 |
4.5 影响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4.6 影响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母婴互动评价工具 |
5.2 基于中国人群的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 |
5.3 不同喂养方式的母婴互动差异 |
5.4 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的影响因素 |
5.5 婴儿日常喂养的相关因素 |
5.6 对高危儿管理中促进母婴互动的启示 |
6. 结论 |
7. 创新性 |
8.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婴儿早期喂养过程中的母婴互动(综述) |
1. 母婴互动对喂养的重要意义 |
2. 母婴互动相关理论 |
3. 喂养中母婴互动的核心理念 |
3.1 回应性喂养的定义 |
3.2 回应性喂养中的婴儿信号 |
3.3 回应性喂养中母亲的敏感性 |
4. 喂养中母婴互动的评价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概述 |
2.2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
2.2.1 早产与孕母产前一般情况 |
2.2.2 早产与孕母基础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
2.2.3 早产与胎儿因素 |
2.2.4 早产与羊水、胎盘、脐带因素 |
2.3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收集 |
3.2.2 分组情况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10 年前后两组早产儿发病率 |
4.1.2 10 年前后早产儿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
4.2 危险因素 |
4.2.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3 胎儿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4 10 年前后羊水、胎盘及脐带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4.3.1 不同体重百分比范围早产儿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
5.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探讨 |
5.3 胎儿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
5.4 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妊娠期糖尿病 |
2.2 妊娠期高血压 |
2.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
2.4 前置胎盘 |
2.5 胎膜早破 |
2.6 双胎及多胎妊娠 |
2.7 早产 |
2.8 出生体重 |
2.8.1 低出生体重儿 |
2.8.2 巨大儿 |
2.9 新生儿死亡 |
2.10 出生缺陷 |
小结 |
第3章 研究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临床资料 |
3.2.1 研究对象人群特征及分娩方式 |
3.2.2 妊娠期并发症 |
3.2.3 新生儿结局 |
3.3 研究方法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4.2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
4.2.1 按年龄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
4.2.2 按胎儿个数分层,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
4.3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
4.3.1 按年龄进行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
4.3.2 按胎儿个数进行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
4.4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类型 |
第5章 讨论 |
5.1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比较 |
5.2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比较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BPD定义及研究分组 |
2.3 研究中各专业名词定义 |
2.4 数据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BPD患病率比较 |
3.2 BPD组与非BPD组临床资料比较 |
3.3 不同严重程度BPD组临床资料比较 |
4 讨论 |
4.1 影响BPD发生的危险因素 |
4.2 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的BPD预测模型 |
4.3 影响BP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
4.4 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的中、重度BPD预测模型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中相关专业名词定义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危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资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ROP 组与非ROP 组早产儿的基线资料 |
2.2.2 ROP 组与非ROP 组的不同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分析和屈光度追踪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资料 |
3.1.2 方法 |
3.1.3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 |
3.2 结果 |
3.2.1 ROP组早产儿发病和治疗情况 |
3.2.2 早产儿屈光度变化 |
3.3 讨论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未来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8)紧急宫颈环扎术后新生儿并发症及婴儿神经发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对象 |
2.2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3 多因素分析结果 |
3.4 各独立危险因素间预测价值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情况与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
4.2 围生期高危因素与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
4.3 感染来源与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
4.4 临床表现与发热发生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
4.5 住院合并症与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
4.6 非特异性炎症指标与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
4.7 腰穿前使用抗生素时间与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
4.8 各独立危险因素之间联合预测价值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2.1 住院新生儿人口统计学特征 |
2.2 母亲情况及围产相关因素 |
2.3 出生缺陷 |
2.4 疾病构成 |
2.5 治疗情况 |
2.6 住院新生儿转归 |
2.7 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
讨论 |
3.1 住院新生儿人口统计学特征 |
3.2 母亲情况及围产相关因素 |
3.3 出生缺陷 |
3.4 疾病病种分布 |
3.5 治疗情况 |
3.6 新生儿转归及死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早产儿远期发育结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影响婴儿出生体重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D]. 孙一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付贞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3]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D]. 孙一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4]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D]. 刘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5]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 张壹. 吉林大学, 2021(01)
- [6]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研究[D]. 鲁元元. 西安医学院, 2021(01)
- [7]高危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及预后分析[D]. 李姝蓉. 南昌大学, 2021(01)
- [8]紧急宫颈环扎术后新生儿并发症及婴儿神经发育评估[D]. 王丽亚. 山东大学, 2021(12)
- [9]发热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美. 汕头大学, 2021(02)
- [10]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D]. 肖雅倩. 石河子大学, 2021(02)
标签:婴儿论文; 母乳喂养论文; 母婴论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论文; 出生体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