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粉管通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粉管,通道,道法,转基因,棉花,技术,基因。
花粉管通道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闻[1](2016)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外源银白杨DNA导入黑杨》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杨派杨树具有速生丰产、实用性强和无性繁殖能力强等优点;白杨派杨树则具有材质好和抗逆性强等优点。两个派间的许多经济性状优势互补,因此黑杨派与白杨派杂交能够获得多优势性状聚合于一体的优良杂种无性系。但黑杨派与白杨派间杂交天然不育,为了克服黑杨派与白杨派间的远缘杂交障碍,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银白杨(Populus alba)总DNA导入辽宁杨(Populus×Liaoninggensis)×N001(P.deltoids cv.‘N001’)。获得的D1代植株通过形态学鉴定,发现其中4株明显具有供体银白杨的表型特征。进一步对其进行AFLP分子鉴定,最终确定此4株变异植株均为外源银白杨DNA的阳性转化植株。该研究初步建立了黑杨花粉管通道遗传转化体系,确定外源DNA导入黑杨的最适时间为授粉后30–72小时,适宜方法为不切柱头滴加导入法,最佳浓度为200μg·m L–1。(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蔡群芳,魏军亚,周鹏[2](2009)在《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番木瓜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番木瓜"solo Ⅱ"号植株为受体材料,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了番木瓜环斑病毒外壳蛋白基因(PRSV-CP)278bp片段的遗传转化.采用质粒DNA和农杆菌菌液两种导入液,分别处理花187和232朵,收获成熟番木瓜105和30个,座果率分别为56.15%和12.93%,随机选择每种载体的种子100粒播种,成株率分别为61%和60%.对T1幼苗(除含空载体外)全部进行PCR检测.检测结果为质粒DNA和农杆菌菌液两种导入液转化所得的幼苗阳性率分别为50.54%和51.22%.(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刘传雪,潘国君,冯雅舒,刘丽艳,刘文萍[3](2009)在《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选育超级稻龙粳14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以玉米黑301总DNA溶液为供体导入寒地水稻28个组合,结果表明:D1代表现与受体表型相同,D2代仅在转化龙粳4号的组合中出现3个变异植株;从其遗传变异规律看,变异植株可能由玉米黑301总DNA转化引起,但目前还缺乏直接的分子证据;经过连续定向选择,现已育成超级稻新品种龙粳14号审定推广;组合的遗传转化率看似很高,但从颖花数的遗传转化率看确很低,尤其是花粉管通道技术应用的很多物质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试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试验的重演性差。(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09年01期)
刘德璞,袁鹰,唐克轩,郑培和,王兴智[4](2006)在《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用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转化吉林省主推品种吉林20号、吉林30号、吉林45号品种大豆。通过接蚜鉴定和PCR鉴定,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后代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PCR分析,转基因植株97TGR1和97TGR2的T2代表现阳性,第5代表现阳性纯合;97TGR1、97TGR2和98FD1 ̄98FD20的T3代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证明,GNA基因在蛋白质水平有表达,最高表达量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7%;97TGR1、98TGR2和99JI45TGR2的South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NA基因已插入大豆基因组;(2)遗传学分析,97TRG1的T2代呈孟德尔3:1分离,97TGR2的T3代出现种皮颜色不规则分离。经过抗蚜性鉴定和连续的筛选,获得抗性纯系;(3)抗蚜性鉴定,转基因株的T1、T2世代转基因植株可抑制蚜虫繁殖量50% ̄90%;(4)品系鉴定,转基因大豆的抗蚜性达到农学标准抗(R)和高抗(HR)水平;大面积环境释放试验自然感蚜鉴定,转基因系蚜虫发生的高峰比对照延迟,高峰期过后群体蚜量的下降速度也比对照快。本研究认为,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可以利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中,GNA基因在改良大豆的抗蚜性上是可取的。(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6年05期)
王芙蓉,张传云,刘国栋,刘任重,刘勤红[5](2006)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创造棉花变异种质及其SSR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海岛棉品种海7124的基因组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到陆地棉品种石远321中,获得了纤维品质明显改善的优良新种质系,而且在后代材料中还获得了一个形态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体。利用SSR标记对DNA供体、受体及突变体二代材料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DNA片段已经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这为花粉管通道技术提供了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同时对外源DNA片段的整合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李静,韩秀兰,沈法富,刘莲[6](2005)在《提高棉花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IPT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质粒 pBG121 导入不同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0号、中棉所24和中棉所36)中,采取正交试验设计,探讨基因型、导入时间、导入DNA的浓度和化学诱变剂的浓度对棉花转化率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宜提高棉花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率的方法。应用结果表明,改进方法的转化率比传统的方法提高两倍。(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孔青,丰震,刘林,孔雨光,张颖[7](2005)在《外源DNA导入花粉管通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花粉管通道法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应用此方法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遗传转化中所涉及的机理和分子验证进行了探讨,并且分析了影响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因素,进一步比较了该方法较其它常用的转化法的优势与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5年01期)
陈火英,张建华,庄天明,张晓宁[8](2004)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培育番茄耐盐新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花授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分别将番茄耐盐野生近缘种LycopersiconperuvianumLA111、Lycoper-siconcheesmaniiLA166、LycopersiconpennelliiLA716、LycopersiconpimpinellifoliumLA2184的总DNA及含来源于大麦LEA基因家族的HVA1基因的pBY520质粒DNA导入栽培番茄 鲜丰 及 矮黄 ,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变异,经过对后代的选择培育获得了一批农艺性状优良的耐盐新种质,并已培育耐盐新品系1个;传统的叶色遗传与现代的PCR检测表明番茄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刘勤红,刘任重,王芙蓉,杨静,李素英[9](2003)在《花粉管通道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技术是我国学者周光宇先生创建的 ,是我国基因工程研究中的一个特色。目前 ,花粉管通道法已在许多作物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棉花花器大 ,繁殖系数高 ,尤其适用于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 DNA导入。目前我国培育和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03年07期)
常利芳[10](2003)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创造小麦抗病新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分别将含有抗白粉病基因、抗条锈病基因以及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亚基基因导入优良品种北农6号和京冬8号,在保持受体品种原有优良性状的基础上,通过抗病性鉴定、分子标记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筛选出具有抗病、优质基因的植株和抗病性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系或株系。结果如下: 1.在以含有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亚基的品种荔垦2号为供体、京冬8号为受体的D_1代中,通过分子标记鉴定获得了2株具有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亚基基因的的变异植株,变异率为3.3%。 2.在以含有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亚基品种荔垦2号、抗白粉病品系01067和抗条锈病品系Cp87-26-12的混合总DNA为供体、京冬8号为受体的组合中,通过分子标记鉴定,在D_1代筛选到2株具有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亚基基因的变异植株,变异率为1.4%。同时,获得4株具有抗条锈病基因的变异植株,变异率为2.8%。 3.在以含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复壮30为供体、京冬8号为受体的组合中,通过白粉病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以及农艺性状鉴定,D_1代筛选到7株农艺性状优良的抗白粉病植株,变异率7%;继而在D_2代中获得了1株保持抗性的单株,分子鉴定表明复壮30的抗性基因遗传到了D_2代,同时抗病株的农艺性状与京冬8号基本一致。 4.在以抗白粉病品种复壮30、矮杆品种农林10和抗条锈病的Cp87-26-12的混合总DNA为供体,京冬8号为受体的组合中,通过分子标记鉴定,D_1代筛选到3株具有复壮30的抗性基因变异的植株,变异率为6%;继而通过抗病性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在D_2代中筛选到6株抗病植株。同时,经田间条锈病抗病性和农艺性状鉴定,D_1代获得了5株抗病单株,以及2个株高发生变化的植株,并且其中一株的D_2代的株高性状已经稳定,株高大约在60~65cm。 5.在以抗白粉病品种复壮30为供体、北农6号为受体的组合中,经过分子鉴定、抗性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在D_3代获得200多株抗病单株,其中1个D_3代株系全部抗病且农艺性状优良,证明已得到1个抗白粉病的转基因株系;D_1代获得2个具有北农6号优良性状且白粉病抗性稳定的新品系,并且得到5个两个白粉病抗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的新株系,分子鉴定表明抗性基因遗传到了D_4代。 6.在以抗白粉病品种小白冬麦为供体、北农6号为受体的组合中,通过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D_3代获得1个白粉病抗性稳定、性状优良的株系,D_4代获得2个白粉病抗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系。 问时,恤过分析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基囚后代材料的坦传学农现,还得主帅11【一A论: 1 转化率高 采川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基因的转化率多在1%-10%,本研究中,在织合京冬S号/荔RZq的止代中筛选到了2株具有HMW-GSS+10基冈标记的变异植株,变异率为3.30.仕组合京冬8号/混合mA的D代筛选到2株具有HMW-GSS+10亚基基厂Ifd;记的变异植株,变异率为1.4%.同时,筛选到4株具有抗条锈病基冈的变异植株,艾并率为2.8%.在京冬8号/复壮30的广代筛选到7株农艺性状忧良的获得抗白粉病基冈的变异柏株,变异频率为7%;组合京冬8号/混合DNA的巳代S株获得抗一粉病基冈植株,变异顾率为6%.可见该技术的转化率比较高的。 2 后代材料变异)’泛 本研究中,后代材料获得了)“泛的变异,尤其是D.;代材料,除了抗病性变发生异外,转基因后代株系中株高、芒性、抽穗期、穗型、于粒形状以及于粒颜色阵也发0二一定的变异,其中株高变异表现最为明显,变异株的株高比受体高山20~30CCI左右。 :5 变异性状稳定快 以北农6号为受体的转化后代中,在0.;代筛选到汕个FI粉炳抗性己经稳定的株系及多个抗性Y规律性分离的株系,D代义获得了d个抗病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及5个抗病性较好的株系,说明花粉管通道法的转化后代变异性状能够在3~,l代 l)J稳定。(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花粉管通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番木瓜"solo Ⅱ"号植株为受体材料,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了番木瓜环斑病毒外壳蛋白基因(PRSV-CP)278bp片段的遗传转化.采用质粒DNA和农杆菌菌液两种导入液,分别处理花187和232朵,收获成熟番木瓜105和30个,座果率分别为56.15%和12.93%,随机选择每种载体的种子100粒播种,成株率分别为61%和60%.对T1幼苗(除含空载体外)全部进行PCR检测.检测结果为质粒DNA和农杆菌菌液两种导入液转化所得的幼苗阳性率分别为50.54%和51.2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粉管通道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赵鑫闻.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外源银白杨DNA导入黑杨[J].植物学报.2016
[2].蔡群芳,魏军亚,周鹏.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番木瓜的初步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9
[3].刘传雪,潘国君,冯雅舒,刘丽艳,刘文萍.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选育超级稻龙粳14试验研究[J].北方水稻.2009
[4].刘德璞,袁鹰,唐克轩,郑培和,王兴智.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J].分子植物育种.2006
[5].王芙蓉,张传云,刘国栋,刘任重,刘勤红.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创造棉花变异种质及其SSR标记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6
[6].李静,韩秀兰,沈法富,刘莲.提高棉花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率的研究[J].棉花学报.2005
[7].孔青,丰震,刘林,孔雨光,张颖.外源DNA导入花粉管通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5
[8].陈火英,张建华,庄天明,张晓宁.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培育番茄耐盐新种质[J].西北植物学报.2004
[9].刘勤红,刘任重,王芙蓉,杨静,李素英.花粉管通道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棉花.2003
[10].常利芳.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创造小麦抗病新种质[D].河北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