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1]2003年在《微波加热技术在闽南乌龙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应用微波加热技术于乌龙茶初、精制加工,与传统烘炒加热技术进行对比试验。毛蟹品种在不同初制工艺中生化成分与品质的变化规律如下: (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或D单独对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差异未达显着,C×D的影响差异在a=0.05水平上达到显着,C_1×D_2的水浸出物含量较低。与固定样相比,处理样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均减少。 (2)通过GC-MS方法分析,各季节毛蟹共有成分是苯甲醛、3,7-二甲基1,6-辛二烯醇、苯乙醛、a-法呢烯、3,7-二甲基2,6-辛二烯醇、苯甲醇、苯乙醇、苯乙腈和橙花叔醇,说明这些香气成分为毛蟹品种的基本赋香组分。以橙花叔醇为毛蟹品种香的主体香气成分,毛蟹的品种香主呈清花香。经方差分析,在a=0.10水平下,认为C方式对茶叶香气成分中橙花叔醇含量的影响达显着水平。不同工艺处理方式产生的毛蟹香气趋势是:C_1处理产生的较高含量的橙花叔醇等萜烯类醇系香气成分;C_2的醛类物质含量较高;D_1处理形成多种类含量较高的芳香族酯类物质;D_2处理产生香气浓度较高的β-紫罗兰酮、3-己醇,吲哚等物质。C和D在毛蟹初制中的不同组合应用,形成的茶叶香气有差异。 C_1D_1、C_1D_2、工艺制得茶样香气清纯,外形色泽青褐转较翠润,滋味转醇和鲜爽,与传统的C_2D_2处理茶样品质等级相当或略有提高。微波干燥时,排气方式和叶量对茶叶单位耗电失水重影响达显着水平,以尾部抽弱风10kg的T4处理和双排抽弱风10kg的T6处理的茶叶单位耗电失水重较高,分别为263(g/kw·h)和220(g/kw·h)。 水仙、佛手、毛蟹等乌龙茶的微波炉复火试验,采用远红外测温仪和点温计同时测温。(1)不同微波强度处理的茶样升温速度存在群组分布趋势,P7至P10升温速度快,升温曲线分布靠近,成较密集的分布群;P4至P6的升温曲线分布也接近成群组:P3、P2与Pl曲线相互间距离较大。茶样失水速度与茶样品质也存在相似的群组分布。(2)与未处理样相比,毛蟹、水仙复火处理茶样的茶多酚总体呈减少趋势,春佛手呈增加趋势,滋味转醇和至醇厚;春佛手、夏水仙处理茶样的氨基酸含量比未处理样增加20一一40%,滋味转鲜甜。(3)水仙、佛手与毛蟹经微波复火处理后,品质变化规律相似。经新复极差测验,除Pl处理样外,其它微波处理茶样的品质与未处理样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Pl处理样与未处理样的差异达到显着;微波功率处理中,以P3连续处理方式得到的品质最好,与其它处理方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Pl连、P4至P6方式处理茶样品质与烘箱处理接近。色种、黄楼的大型微波机复火试验结果表明:远红外处理或微波间歇加热处理所得的茶样品质约比微波连续烘焙茶样提高0.5一1个等级。茶样水分在某一临界含水率以上时,水浸出物有增加趋势,黄枝这一临界含水率为4.0%左右,色种约为4.5%。
占杨[2]2014年在《闽南乌龙茶连续化生产线及其关键工艺优化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讨闽南乌龙茶生产线及其关键工艺参数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本论文对闽南乌龙茶连续化生产线设备配置及关键工序(日光萎凋模块、做青模块、杀青模块、造型模块、烘干模块)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围绕乌龙茶在制叶的叶温、含水率、生化成分以及毛茶的香气品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以达到稳定乌龙茶品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结果如下:1.闽南乌龙茶连续化生产线配置方案储青间透风性能良好,为铺地式储青间并配备脱水设备;日光萎凋模块采用透光性良好的玻璃房,配备自动拨叶式连续萎凋机,远红外加热实现全天候萎凋;做青模块为了适应大生产,采用两组连续式网带晾青机、6CY-100型滚筒摇青机,利用空调进行环境温湿度的调节;杀青模块采用电磁-微波共轭杀青,高-低温电磁杀青符合杀青温度“前高后低”的要求,隧道式微波杀青达到杀足保绿和苏缓的作用;造型模块采用最大压力为19Mpa的自动压茶机,包揉与解块筛末连续化;烘干模块采用功率为100kw的电热自动链板式烘干机。2.日光萎凋生产线工艺参数优化试验(1)在萎凋过程中,晴天萎凋生产线的叶温比静置高1.9℃,失水速率较静置高0.52%,阴天叶温比静置高2.4℃,失水速率比静置高0.45%,两者之间的叶温、失水速率的差异极显着。(2)萎凋生产线输送带运动速率影响萎凋时间,带速与叶温和失水速率呈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带速越高,萎凋时间越短,青叶叶温升高越慢,水分散失越少。(3)萎凋生产线的萎凋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总体呈下降趋势,氨基酸呈上升趋势。试验表明,萎凋生产线最佳带速为0.06m/s,即电机电频率16Hz。3.层架式做青生产线工艺参数优化试验(1)层架式晾青机摊叶厚度30mm,夏季各层间温度在20℃~22℃之间,相对湿度在80%~85%范围,各层间的温湿度差异不显着,表明晾青机上下层温湿度分布较均匀,符合做青工艺要求。(2)做青生产线的青叶叶温随着做青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做青强度处理的叶温与静置做青CK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青叶含水率在做青过程中逐渐下降,且随着做青强度的增加失水加快,不同做青强度处理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青叶损伤率随着做青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做青强度各处理与静置CK具有极显着性差异。(3)做青生产线的做青过程,青叶的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在做青过程中逐渐下降,并随着做青强度的增加下降幅度越大;氨基酸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咖啡碱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总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做青前期青叶以淀粉等多糖水解为主,生成单糖,后期呼吸作用为主,消耗糖类。(4)连续化做青生产线最佳工艺组合为a1b1a1,即“单循环+单摇青+单循环”,即在晾青机上循环两次,摇青一次,处理a1b1a1达到做青程度要求,该工艺比传统乌龙茶做青方式具有省时,节省劳动力和产量大等优点。4.电磁微波共轭杀青优化试验电磁—微波共轭杀青是乌龙茶杀青的创新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电磁微波共轭杀青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A2B2C2D2E3,即高温滚筒温度310℃,低温滚筒150℃,滚筒转速10r/min(频率30Hz),微波磁控管开启数6个,输送带速度0.14m/s(频率35Hz),该工艺的杀青叶含水率为35%左右。5.乌龙茶造型生产线工艺试验(1)初造型阶段,单机包揉在制叶平均叶温比生产线造型高0.9℃,复造型阶段,生产线造型平均叶温比单机包揉高1.62℃。(2)生产线造型工艺在制叶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容重呈升高趋势。初造型阶段,生产线的包揉在制叶的叶温比单机包揉低3.35℃,生产线造型叶容重上升幅度比单机包揉叶高9.11%;复造型阶段,生产线平均叶温比单机包揉低0.44℃,包揉叶容重上升幅度较初造型低15.05%。6.不同加工工艺对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1)生产线工艺毛茶酮类和醛类物质较多,传统单机工艺毛茶含有较多的橙花叔醇、α-法尼烯和吲哚等花果香香气,生产线工艺毛茶香气为69种,比传统单机的毛茶多13种,生产线工艺的毛茶香气成分总量为91.15%,低于传统单机的毛茶。(2)毛茶的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生产线工艺毛茶与传统工艺毛茶综合得分相近,两者品质相近,且生产线工艺毛茶在外形紧结度和茶汤浓度等方面优于传统工艺毛茶,与香气品质结果相符合。
沈立[3]2010年在《闽台乌龙茶生产机械化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闽台两岸一水之隔,在地理条件与气候等诸多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点,茶叶是两岸重要的经济作物,国内乌龙茶产区也主要集中在两岸。本文通过对两岸茶产业机械化发展历史沿革以及闽台茶叶机械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深入认识、比较海峡两岸乌龙茶品种、生产加工装备的异同点以及各自优势特点,学习借鉴台湾乌龙茶产业高效、低碳、精细、集约等方面先进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台湾先进的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结合海西自身特点,发展高效、高质、低耗、安全、创新、具有海西特色的乌龙茶产业,对于提高我国乌龙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论文以图文并茂资料,阐述了茶叶生产从手工到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了闽台乌龙茶起源、历史渊源以及乌龙茶生产机具的变革过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闽台乌龙茶茶园管理技术装备、乌龙茶加工包装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台湾乌龙茶生产机械化的优势特点;以台式乌龙茶应用两种烘干设备进行烘干为例,开展乌龙茶生理生化、感官品质、加工成本、生产效益等方面对比试验,分析比较了不同加工机械对乌龙茶的影响;探讨了闽台乌龙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提出进一步开展闽台茶产业合作、交流、创新、共赢的思路。
陈健[4]2014年在《内外销乌龙茶烘焙工艺与品质研究》文中认为烘焙工艺是乌龙茶精制加工过程的关键工艺之一,对内外销乌龙茶优质香气和滋味等品质因子的发展和固定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生产的茶叶链板式烘干机,利用变温技术烘焙内外销乌龙茶工艺的比较,分析在不同温度和时间因素的处理下乌龙茶品质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内外销茶叶变温变化处理的品质感官审评,总结其乌龙茶精制烘焙工艺的技术特点,根据生产经验,从定性和定量层面综合分析,解决如何改善和提高乌龙茶品质、产量及效率,最终达到提升乌龙茶的产品价值,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为长期指导乌龙茶内外销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闽北水仙在不同烘焙温度和时间双因素不同水平的试验变化,对乌龙茶生化成分的含量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烘焙温度在155℃条件下,随着烘焙时间的变化,其咖啡碱的含量逐渐减少;茶多酚、黄酮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烘焙温度在155℃,烘焙时间1h条件下,其水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大值(38.33%),氨基酸含量随着烘焙时间和温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合乌龙茶内销和外销市场的品质特点,分别对内外销乌龙茶进行生产烘焙工艺实践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内销茶烘焙工艺中,其工艺特点为120℃下烘焙0.5h,继续在145℃下烘焙1h对内销闽北水仙品质最好,其品质具有外形条索紧结乌润有光泽、香气浓郁、滋味浓厚品种特征明显、汤色橙红明亮叶底柔软等特征;在外销茶烘焙工艺中,外销茶乌龙茶由于其本身的原料较为粗老,原料等级较低品质相对较差,在135℃先烘焙0.5h后再以145℃烘焙1h后可提升产品的品质,并改善了其粗老苦涩味的缺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高整体外销乌龙茶品质的效果。通过生产实践和技术分析内外销乌龙茶生产的经济效益,可以初步分析得出:基于本试验过程的烘焙工艺优化参数,并保持传统工艺水平乌龙茶品质的前提下,将乌龙茶的烘焙时间缩短为1.5h,可使得烘焙效率提升了25%;在内销茶烘焙上可以节约28.75%的耗电量,外销上可以节约28.57%的耗电量,在节约了烘焙时间和成本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的变温烘焙工艺技术,其参数来指导生产可以提高25%的产能,对于福建乌龙茶产业向着绿色、节能、高效等水平方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飞权[5]2009年在《陕西乌龙茶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近些年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大幅度增加,其产地已由原来的广东、福建、台湾叁省扩大到四川、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乌龙茶的生产对一些地区茶叶产品结构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了重大的作用。为了解决陕西茶区茶叶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本研究选用地方品种紫阳群体种为研究对象,铁观音作对照,进行了陕西乌龙茶加工工艺研究,以期得到适合陕西茶区的乌龙茶生产新工艺。通过对各处理茶叶7个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及其感官的审评,部分茶叶香气物质的分析,揭示了品种、工艺及采摘标准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即对紫阳群体种的驻芽大(A_1)、中(A_2)、小(A_3)开面的鲜叶在轻(B_1)、重(B_2)做青工艺下和对照(CK)中开面鲜叶在重做青工艺下的研究;同时,对各处理工艺各环节采样,进行生化检测,分析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寻求最佳工艺和鲜叶标准。其次,通过对陕西茶区的生产特点和状况进行分析,明确了陕西乌龙茶的开采时期,为在陕西茶区生产和推广乌龙茶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鲜叶生化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同一条件下,紫阳群体种与CK相比,除黄酮类和总糖含量高于对照外,多酚类、氨基酸、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均偏低且差异显着;紫阳群体种各采摘标准之间,生化成分含量不同差异显着,与CK相比,除A_3各成分与其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处理差异均显着;各处理(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值差异不大,均在0.32左右。2.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同一工艺下,紫阳群体种不同采摘标准各生化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水浸出物总量在做青过程中逐渐减少,氨基酸呈波浪形上升趋势,咖啡碱以杀青为转折点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糖则先下降后上升;同一采摘标准,不同工艺下各生化成分变化则以重做青变化明显于轻做青;紫阳群体种各处理与CK相比,以A_3B_2各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接近,因此可以看出A_3B_2在内含成分的降解转化与CK相似。3.成茶生化成分测定结果显示:与鲜叶相比各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明显且复杂,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黄酮类含量均下降且幅度较大,平均减幅在20%左右,水浸出物总量减幅较小在6%左右;与此相反,氨基酸的平均增幅为4.5%,总糖为1.5%;各处理(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值差异不大,平均在0.4左右,其中A_3B_2与CK均为0.42;对各处理进行相关性分析:只有A_3B_2在氨基酸含量上与CK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处理均显着,甚至极显着。生化成分的含量是乌龙茶特有品质的基础,各组分在达到一定比例时才能形成乌龙茶特有的汤色和滋味,与CK相比较,只有A_3B_2与之最接近。4.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紫阳群体种各处理以A_3B_2品质最优,与CK差异不显着。5.在审评的基础上采用GC-MS对CK和A_3B_2的茶叶香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茶叶共鉴定出63种香气物质,其中CK茶叶55个组分、A_3B_2茶叶48个组分。两种茶叶香气基本组成成分相似,均具有乌龙茶的特征香气成分,这与感官审评的结果相统一,但A_3B_2在香气总量、特征香气相对含量和类型上比CK少。综上所述,以紫阳群体种驻芽小开面在重做青工艺下(即摇凉反复叁次,叁次摇青时间分配为:6、8、10min,叁次凉青时间分配为:120、180、930min,摇青机转速:10 r.min~(-1))可以加工出品质优良的乌龙茶,进而改善陕西茶叶产品结构、提高产量,值得在陕西茶区推广。
林宏政[6]2013年在《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及其对清香型铁观音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温真空干燥在茶叶的应用刚刚开始,从技术理论、设备设计和生产应用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针对清香型乌龙茶对干燥工艺的特殊要求,在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两种方式之间探求出一种新的组合干燥技术——低温真空干燥技术。低温真空干燥的特征是:干燥前期以低温干燥,常压与真空循环变压,干燥后期升温提香,从而克服了热风干燥茶叶色泽差、香气易损失和真空冷冻干燥茶叶香气低、耗时长耗能大等问题,对于推动乌龙茶加工技术转型升级,促进茶机产品升级换代,实现茶叶加工节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开展了以下方面研究:1、研究了低温真空干燥技术与设备。低温真空干燥机由干燥箱、加热系统、进风系统、除湿系统、抽真空系统、烘茶盘、PCL控制系统等组成;主要技术参数:干燥面积8㎡,加热功率18kW,温度可调范围:18℃-160℃,真空度0.03MPa(50℃以下);设备工作原理:将低温(18℃~45℃)低湿(5%~20%)的空气导入干燥箱,与茶叶湿坯进行湿热交换,同时以“常压—负压—常压”间歇变换干燥压力,促使乌龙茶叶梗水分迁移到叶表面,提高干燥效率。2、开展单因素试验,探明不同工艺参数水平对清香型铁观音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对于内、外循环进排风方式,以外循环进排风干燥方式的综合效果更好。(2)对于35℃、40℃、45℃、50℃四种不同干燥温度,以干燥温度45℃的处理干燥效果最好。(3)对于0min、5min、10min、15min四个不同真空时间,以真空时间5min的处理干燥效果最好。(4)对于干燥过程中常压与真空不同组合,以“常压干燥15min+抽真空5min+常压15min”的组合干燥效果最好。(5)对于18%,15%,12%,9%四个不同含水率提香点,以含水率为12%处理的干燥效果最好。(6)对于45℃、50℃、55℃、60℃、65℃、70℃不同提香温度,以提香温度60℃处理的干燥效果最好。3、选择干燥温度、真空时间、提香点含水率及提香温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对干燥时间、水浸出物、儿茶素类总量、干茶色泽明亮度L*值、感官品质得分5个指标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干燥温度和提香温度两个因素对清香型铁观音感官品质影响显着;真空时间和提香点含水率两个因素对清香型铁观音的色泽影响显着。最优工艺参数为:干燥温度为45℃,“常压15min—抽真空5min—常压15min”反复循环,提香点含水率为12%,提香温度为65℃。4、将低温真空干燥与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两对照组进行干燥效率、化学成分含量、色泽、复水性、显微结构、香气、感官品质等方面对比试验,结果:低温真空干燥总体优于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清香型铁观音的品质。5、将低温真空干燥与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的茶叶进行常温储藏30天的品质变化比较,低温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的茶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变化较小,热风干燥品质下降较大。低温真空干燥的耐储藏性优于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6、将低温真空干燥与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进行经济效益对比,结果:低温真空干燥生产率与热风接近,是真空冷冻干燥效率的2倍;茶农、茶商对低温真空干燥的茶叶品质认可程度较高,其销售价格高于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更具有市场优势。在5年的使用时限里,扣除设备投入成本后,低温真空干燥获得的利润为热风干燥的3.62倍,是真空冷冻干燥的1.58倍。低温真空干燥经济效益高,具有推广价值。
王辉[7]2010年在《夏秋绿茶滋味改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以手采的夏季单芽和一芽二叶以及秋季对夹二叁叶和机采的秋季对夹叁四叶为原料,通过测定在调温调湿条件下摊青处理茶样以及部分毛茶样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黄酮、花青素、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研究改善夏秋茶滋味的摊青技术。结果表明,夏茶摊青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黄酮和花青素变化与嫩度有关,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呈增加趋势;单芽茶氨基酸先增后减,酚氨比下降,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先降后升,在21~24℃和55~65%条件下摊青12.5h后的审评得分最高;而一芽二叶茶氨基酸增加,酚氨比先升后降,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降低,在25~27℃和60~70%下摊青7.5~10h后其滋味品质较好。秋季对夹二叁叶摊青过程中多酚、儿茶素、黄酮和花青素变化明显,氨基酸先减后增,酚氨比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在18~21℃和55~70%下品质以摊青4~10h和摇青3次、累计5.5~9分钟为佳;在对夹叁四叶各摊青处理样中,随着摇青强度增加,水浸出物、多酚和儿茶素有减少趋势,氨基酸先增后减至CK以下,酚氨比先降后升,但毛茶样的滋味组分变化与上述不同,在18~20℃和75~80%下品质以摊青约18h和轻度摇青3次、累计6~7分钟为佳。第二部分以叁批不同嫩度的青涩味较重的夏季毛茶为试材,分别在100℃、120℃和140℃下烘焙5h或2.5h,中间每隔1h或0.5h取样,研究不同温度烘焙过程中各滋味组分的变化规律和烘焙技术。结果表明,一芽二叶茶水浸出物在100℃和120℃下减少,茶多酚和氨基酸在叁个温度下都是减少的,酚氨比在100℃下呈下降趋势,120℃和140℃的情况则相反,黄酮在100℃和140℃下先减少后增加,120℃恰好相反,花青素在120℃和140℃下是增加的,咖啡碱在100℃下减少,叁个温度下最佳的烘焙参数组合分别为100℃/3h、120℃/1.5h和140℃/0.5h;单片叶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在100℃和120℃下都是减少的,在100℃下氨基酸和酚氨比波动变化,简单/酯型儿荼素上升,咖啡碱减少,而在120℃下氨基酸减少,酚氨比先下降后上升,简单/酯型儿茶素先上升后下降,黄酮先减少后增加,花青素增加,最佳的烘焙参数组合分别为100℃/2~3h(稍嫩的单片叶茶)或100℃/4h(较老的单片叶茶)和120℃/1h。
陈志丹[8]2013年在《铁观音茶树种性分化的分子鉴定及差异表达基因分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观音(Camellia sinensis cv.Tie-guanyin)是原产于福建安溪的国家级茶树良种,性状优异,在茶树育种领域也是优良的育种原始材料。近年来铁观音茶树在栽培中表现出一些性状分化现象,特别是在表型形状上表现出差异性,影响了铁观音茶树种性纯度和经济性状的维持。本研究分析了铁观音茶树的形态学变异性,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不同表型性状的铁观音茶树的差异,构建了铁观音茶树的分子指纹图谱,应用cDNA—AFLP技术对两份具有表型典型差异性的铁观音茶树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在两份铁观音茶树样本上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从转录水平探讨了铁观音茶树的性状分化,为鉴别和保护纯种铁观音茶树品种以及研究分析铁观音茶树的性状分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铁观音茶树表型性状变异性分析调查了80株铁观音茶树的部分形态学特征,对树姿、芽叶颜色、叶缘锯齿数、侧脉对数、叶片厚度、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7项表型性状的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树树姿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48.95%,其次为芽叶颜色,变异系数为36.83%。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可作为判别铁观音茶树表型性状分化性参考指标的主成分。遗传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也显示种性纯度较高的铁观音茶树样本,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并且被聚在一个类群中。2、不同表型性状铁观音茶树的分子标记差异优化建立了ISSR扩增反应体系,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包括不同表型铁观音茶树在内13份茶树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1条引物在13份茶树样本中共扩增出91条谱带,其中4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49.45%。13份茶树样品的其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Shannon信息指数为0.25,表明供试茶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13份茶树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87-0.986,平均为0.805,遗传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将供试茶树分为3大类群,9份供试铁观音茶树被聚在同一类群中,其中两份种性纯度较高的铁观音茶树被聚在同一亚类中,两份表型性状发生变化的铁观音茶树被聚为同一亚类,且这两个亚类在同一类群中距离最远。3、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铁观音茶树分子指纹图谱构建基于11对扩增效果较好的ISSR引物的扩增产物多样性和特异性分析,从中筛选出5对核心引物,对其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进行编码并组合,构建了13份供试茶树种质的分子指纹图谱,应用编码图谱可对供试茶树进行鉴别。基于扩增谱带的特异性,引物UBC-843可将供试种质中的9份铁观音茶树与其他近缘茶树进行区分,引物UBC-857可以将两份种性纯度较高的铁观音茶树与其他发生性状分化的茶树种质鉴别出来。4、不同表型性状铁观音茶树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以种质性状纯度较高的和发生明显表型性状分化的两份铁观音茶树为材料(分别命名为铁观音茶树X和Y),应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两份茶树样本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以256对AFLP引物组合对样品进行扩增,在两份样本之间共分离出75条扩增稳定的差异条带,其中36条在铁观音茶树X上高表达,39条在铁观音茶树Y上高表达。分离回收的差异条带进行克隆转化测序后获得63条有效序列,经BlastX比对后得出51条差异序列具有同源相似序列,其中17条与物质合成代谢功能相关,11条和转录调控功能相关,3条与信号转导相关,3条与物质输送与传递相关,17条功能未知。5、不同表型性状铁观音茶树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表型性状的铁观音茶树样本之间的10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表达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0条基因在两份茶树样本之间的表达量差异明显,其中有8条基因在铁观音茶树Y上表达量较高,相对表达量在1.11-5.56之间,其余两条基因在铁观音茶树Y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4和0.48。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与两份铁观音茶树在芽叶颜色、树姿、叶形和叶片着生状态等表型性状上的差异有关。
参考文献:
[1]. 微波加热技术在闽南乌龙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 罗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2]. 闽南乌龙茶连续化生产线及其关键工艺优化试验研究[D]. 占杨.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3]. 闽台乌龙茶生产机械化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D]. 沈立.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4]. 内外销乌龙茶烘焙工艺与品质研究[D]. 陈健.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5]. 陕西乌龙茶加工工艺研究[D]. 王飞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 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及其对清香型铁观音品质影响研究[D]. 林宏政.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7]. 夏秋绿茶滋味改善的研究[D]. 王辉. 浙江大学. 2010
[8]. 铁观音茶树种性分化的分子鉴定及差异表达基因分离研究[D]. 陈志丹.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标签:轻工业手工业论文; 铁观音论文; 烘焙论文; 微波加热论文; 台湾乌龙茶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低温烘焙论文; 茶叶等级论文; 茶叶杀青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儿茶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