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尿流改道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膀胱,道术,膀胱癌,并发症,肿瘤,原位,切除术。
尿流改道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田良,刘昊[1](2019)在《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行不同尿流改道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行不同尿流改道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2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及尿道改造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改道术将患者分成A组(原位新膀胱术组)(71例,其中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16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5例)与B组(非原位尿流改道术组)(71例,其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0例,回肠通道术61例),治疗结束后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B组延长(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情感职能5个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A组患者得分较高,而在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中采用不同尿流改道术对治疗膀胱癌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但采用原位新膀胱尿流改道的方式更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何其英,邓兰,刘孝德,汤亚箐,范冬萍[2](2019)在《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并回肠尿流改道术的快速肠道准备和初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回肠尿流改道术患者术前快速肠道准备方法对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手术创伤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尿流改道术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试验组行快速肠道准备,即术前1 d普通饮食+肠道准备(口服磷酸钠盐溶液),术前8 h禁食,不予抗生素口服,不安置胃管。对照组行传统肠道准备,即手术前3 d予半流质~流质饮食,甘露醇灌肠,术前8 h禁食,口服抗生素,安置保留胃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普食时间、住院天数、伤口感染率、术后30 d并发症及死亡率和医疗费用;以及血清炎症指标: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围手术期间,两组在术后血红蛋白、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及手术并发症(肠梗阻、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切口愈合延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24%(1例)和0(0例)。而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上,试验组较对照组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TNF-α、CRP于术晨和手术后下降(P<0.05),IL-6在对照组术后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快速肠道准备有利于使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有效;其机制或与减轻肠黏膜的炎症反应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姚南[3](2019)在《术前风险评分在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风险评分(preoperative risk score,PRS)对膀胱癌病人选择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行原位膀胱术、回肠输出道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膀胱癌患者(共303例)的PRS、并发症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complication index,CCI),分析不同术式的膀胱全切患者PRS值与术后并发症CCI值的相关性,得到PRS预警值,为尿流改道术式选择提供量化依据。结果:(1)3种手术方式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PRS平均值为0.72±0.23,回肠输出道为0.48±0.24,原位膀胱术为0.34±0.17,经统计分析,差异显着。而3种手术方式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CCI平均值38.19±16.34,回肠输出道为36.04±11.17,原位膀胱术为38.14±13.36,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2)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向左取80%单侧可信区间时,PRS值位于区间外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该区间内的患者。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PRS区间位于0.34~0.86,PRS>0.86的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差异显着(P<0.01);回肠输出道组PRS区间位于0.15~0.60,PRS>0.60的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差异显着(P<0.01);原位膀胱术组PRS区间位于0.14~0.42,PRS>0.42的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差异显着(P<0.05)。结论:PRS大于0.42时,原位膀胱术风险较高,不建议选择该术式;PRS大于0.60时不建议行回肠输出道术;PRS>0.86时,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并发症亦明显升高,故不建议行该术。(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贺伟航[4](2019)在《膀胱癌根治术后叁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个性化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系统比较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和原位新膀胱术叁种尿流改道术式,探讨叁种尿流改道术在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效果的差别。筛选出≥60岁的患者再进行比较,为膀胱癌根治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中心行膀胱癌根治术和尿流改道术的患者共117名。按照不同的尿流改道方式分为CU组、IC组和OBS组,将叁组尿流改道术式分别进行系统比较和组间比较,包括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并发症、肿瘤学结果等。先对比不可控的尿流改道方式,再筛选出≥60岁的患者,将叁种尿流改道术式在高龄患者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男性96人,女性21人。根据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术式分为CU、IC和OBS叁组,其中CU组71例,IC组20例,OBS组26例。所有患者均在我中心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叁组尿流改道术的平均手术时间是338.1±64.0min,将年龄无明显差异的尿流不可控的改道术进行对比分析。手术时间CU组较IC组短(p=0.036),而CU组比IC组的术中出血少(p=0.042)。CU组在术后通气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方面均有优势,CU组和IC组对比(p=0.035,p=0.004)。CU组术后住院时间最短(p=0.005)。CU组并发症发生例数较IC组少(p=0.022)。共抽取年龄≥60岁的患者66名进行分析,其中CU组46例,IC和OBS组各10例。CU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15.1±49.5min,相比于IC组和OBS组短(p=0.010,p=0.002),IC组和OBS组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差异(p=0.689)。叁组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输血例数无明显差异(p=0.292,p=0.352)。CU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和拔管时间均少于OBS组(p=0.001,p<0.001),而与IC组无明显差异(p=0.103,p=0.036)。在术后住院天数方面,CU组比IC组和OBS组少(p=0.001,p=0.010),而IC组与OBS组的术后住院天数没有明显差异(p=0.532)。叁组方式术后并发症的例数并没有明显差异(p>0.01)。叁组患者术后病理以移行细胞癌居多。结论:在尿流不可控的改道术式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相较于回肠膀胱术有更好的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膀胱癌患者越来越多见。本研究筛选出年龄≥60岁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在高龄患者中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岳,曲华,王斌,王爱敏[5](2019)在《基于CGA的针对性护理对行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老年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老年综合评估(CGA)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行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在烟台市某叁级甲等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癌宣传教育和咨询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CGA为指导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住院天数、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及总体生活质量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CGA纳入临床护理干预路径中,对老年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患者施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齐鲁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程强,常骁,李宏召[6](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的应用现状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康复外科(ERAS)最先提出于结直肠手术,目的在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能够更快康复,降低医疗资源浪费,缩减患者花费。这一理念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同时推广到很多学科,其中也经历很多波折,因为ERAS的具体措施有很多是与传统的外科教条相矛盾的。对此,我们探讨ERAS在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的应用,并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微创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李丹娜,杨明莹,王俊,王留芳,吴光柳[7](2018)在《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患者生命质量下降的术前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患者生命质量下降的关键术前因素,为尽早开展有效干预,预防术后生命质量下降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患者人口学资料、术前生理指标和基础生命质量,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探寻影响术后3个月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结果体质指数异常(BMI≤18.5或BMI≥23.9)和术前合并症评分CCI≥3分是术后3个月生命质量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9,95%CI:1.03~1.17,P=0.011;OR=1.62,95%CI:0.48~0.92,P=0.017).在不考虑其它情况的条件下,是否合并糖尿病、COPD和肾病患者生命质量下降发生率并无明显区别.结论关注患者术前基础情况,在整合可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精准有效的、多学科领域协调合作的、贯穿治疗康复全过程的个性化护理管理方案对预防生命质量下降、促进整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黄兰洁,何燕芳,罗捷[8](2018)在《尿流改道术运用于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8至2017年1月28例膀胱癌男性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分别为回肠膀胱术7例、原位新膀胱术12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9例实施术前术后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管道护理、饮食护理和新膀胱功能锻炼,出院指导,总结护理临床经验。结果:28例患者均以良好心态接受手术,24例经手术治疗护理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康复出院。另4例患者术后不同程度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胱胱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活的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也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8年07期)
丁云涛[9](2018)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膀胱癌是泌尿外科肿瘤中一种相当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的更高认知,患者对于疾病的诊疗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对术后生活质量有着更加迫切的愿望。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根治性膀胱切除(Radical Cystectomy,RC)及原位新膀胱术成为首选手术术式。为了比较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的远期疗效,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所有关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并实施全膀胱切除术而进行不同尿流改道的文献,结果报告如下所示。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比较全国范围内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检索膀胱癌的患者进行全膀胱切除术联合不同尿流改道术式不同的文献,中文检索将“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临床疗效”联合作为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时限为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制定纳入和排出标准,查找文献,客观评价偏倚风险,提取最终纳入的文献的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项研究共有9篇文献进行全膀胱切除术不同尿流改道术式入选,通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原位回肠新膀胱组相比,回肠膀胱组住院时间[MD=5.11,95%CI(3.91,6.31),P<0.00001],早期并发症[MD=1.65,95%CI(1.12,2.42),P=0.01],均较原位回肠新膀胱组短,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远期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回肠膀胱组在住院时间、早期并发症方面要优于原位回肠新膀胱组,同时期望更多高质量研究来验证上述结论。(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期刊2018-05-01)
姚南,张尧,吴小候[10](2018)在《术前风险评分在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风险评分(preoperative risk score,PRS)对膀胱癌患者选择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行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膀胱全切回肠输出道术、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膀胱癌患者(共303例)的PRS、并发症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complication index,CCI),分析不同术式的膀胱全切患者PRS值与术后并发症CCI值的相关性,得到PRS预警值,为尿流改道术式选择提供量化依据。结果:(1)3种手术方式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PRS平均值为0.72±0.23,回肠输出道为0.48±0.24,原位膀胱术为0.34±0.17,经统计分析,差异显着。而3种手术方式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CCI平均值38.19±16.34,回肠输出道为36.04±11.17,原位膀胱术为38.14±13.36,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2)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向左取80%单侧可信区间时,PRS值位于区间外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该区间内的患者。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PRS区间位于0.34~0.86,PRS>0.86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肠输出道组PRS区间位于0.15~0.60,PRS>0.86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原位膀胱术组PRS区间位于0.14~0.42,PRS>0.42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RS大于0.42时不建议选择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PRS大于0.60时不建议选择膀胱全切回肠输出道术;PRS大于0.86时不建议行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尿流改道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回肠尿流改道术患者术前快速肠道准备方法对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手术创伤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尿流改道术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试验组行快速肠道准备,即术前1 d普通饮食+肠道准备(口服磷酸钠盐溶液),术前8 h禁食,不予抗生素口服,不安置胃管。对照组行传统肠道准备,即手术前3 d予半流质~流质饮食,甘露醇灌肠,术前8 h禁食,口服抗生素,安置保留胃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普食时间、住院天数、伤口感染率、术后30 d并发症及死亡率和医疗费用;以及血清炎症指标: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围手术期间,两组在术后血红蛋白、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及手术并发症(肠梗阻、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切口愈合延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24%(1例)和0(0例)。而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上,试验组较对照组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TNF-α、CRP于术晨和手术后下降(P<0.05),IL-6在对照组术后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快速肠道准备有利于使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有效;其机制或与减轻肠黏膜的炎症反应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尿流改道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田良,刘昊.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行不同尿流改道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9
[2].何其英,邓兰,刘孝德,汤亚箐,范冬萍.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并回肠尿流改道术的快速肠道准备和初步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姚南.术前风险评分在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9
[4].贺伟航.膀胱癌根治术后叁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个性化选择[D].南昌大学.2019
[5].李岳,曲华,王斌,王爱敏.基于CGA的针对性护理对行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老年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
[6].程强,常骁,李宏召.加速康复外科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的应用现状及探讨[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9
[7].李丹娜,杨明莹,王俊,王留芳,吴光柳.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患者生命质量下降的术前危险因素[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
[8].黄兰洁,何燕芳,罗捷.尿流改道术运用于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护理[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9].丁云涛.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D].蚌埠医学院.2018
[10].姚南,张尧,吴小候.术前风险评分在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