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座位论文_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量性状座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水稻,座位,数量,畜禽,基因,抗病性。

数量性状座位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1](2019)在《应用剩余杂合体精细定位水稻数量性状座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大多数重要农艺性状都表现为数量性状,由少数主效基因和大量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目前,已克隆30个与产量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这些主效QTL的克隆为水稻产量性状遗传解析提供宝贵经验。与主效QTL一样,微效QTL对数量性状遗传控制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效应小、且易受背景QTL及环境效应干扰,对微效QTL的克隆难度加大。本文介绍了应用剩余杂合体策略构建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群体的方法,并以控制水稻粒重和粒型的微效QTL为例,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通过该策略在微效粒重和粒型QTL的图位克隆中取得的进展。所谓剩余杂合体是指仅在覆盖QTL区间杂合,其余区间均为亲本纯合型的遗传材料。首先,在其衍生的分离群体中,筛选杂合区间呈连续排列的剩余杂合体(sequential residual heterozygotes,SeqRHs);其次,在SeqRHs自交分离群体中分别挑选双亲纯合型单株;最后,自交生成杂合区间呈连续排列的NIL群体用于QTL定位。通过该策略,我们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7.1-Mb区间内分解出6个控制粒重和粒型的QTL。最初,利用3套来源于珍汕97~3/密阳46组合、世代覆盖BC_2F_5至BC_2F_7的9个NIL群体,在第1染色体长臂分解出2个连锁的粒重QTL:qTGW1.1和qTGW1.2。然后,针对q TGW1.1,应用4个BC_2F_(10) SeqRHs衍生的4个NIL群体,在目标区间又分解出2个粒重QTL:qTGW1.1a和qTGW1.1b,分别位于120.4-kb和521.8-kb区间内。针对q TGW1.2,应用6个BC_2F_9 SeqRHs衍生的NIL群体,又分解出3个粒重QTL:q TGW1.2a、q TGW1.2b和q TGW1.2c。之后,对这3个QTL分别进行精细定位。针对qTGW1.2a,应用4套由SeqRHs衍生的、世代覆盖BC_2F_(11:12)至BC_2F_(16:17)的11个NIL,将其界定在77.5-kb区间;针对q TGW1.2b,应用2套由SeqRHs衍生的、世代分别为BC_2F_(12:13)和BC_2F_(14:15)的8个NIL,将其界定在44.0-kb区间;针对q TGW1.2c,应用4套由SeqRHs衍生的、世代覆盖BC_2F_(11:12)至BC_2F_(15:16)的12个NIL,在目标区间又分解出2个QTL:qGS1-35.2和q GW1-35.5,分别位于57.7-kb和125.5-kb区间内。这些QTL的定位证明了应用SeqRHs衍生的NIL群体能有效对微效QTL进行分解和精细定位。该策略具有以下优势:1)样本量需求少。对于剩余杂合体,1个重组区域仅需筛选1个重组子即可;对于QTL定位的遗传群体,F_2型群体仅需200个单株左右,NIL群体不超过100个株系。2)个别样本的基因型和表型错误不影响QTL定位结果。3)擅长于连锁QTL的分解。4)类似于水稻育种,该策略一旦开始应用,QTL定位精度自然而然会逐渐缩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魏妮[2](2014)在《通过表达数量性状座位分析确定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易感基因及其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考虑可能是由于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西方白种人的发病率较高,而亚洲人的发病率较低;在犹太人群中,其发病率较非犹太人高2-4倍。UC病人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增加:5.7-15.5%的溃结病人他们的一级亲属也同为此病人;双生子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UC的患病一致率高于异卵双生子,达到了6-13%。这些均提示遗传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IBD易感座位分布于13条染色体上。由于遗传异质性的存在,在东西方人群中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群的易感位点多数与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人群疾病易感性无关。文献报道,CARD15(也称为NOD2),IL23R和ATG16L1叁个基因与欧洲和北美洲人克罗恩病的发病有关,而在日本人群中并无关系。日本进行一项GWAS研究确定了多个与日本人群UC有关的的易感位点,而这些位点在西方人群中未见报道。因此,寻找我国人群UC的易感位点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UC的GWAS研究已有9项,这些GWAS研究和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确定了47个UC易感位点,但是这些易感位点要么位于基因中的内含子区,要么位于基因间区或者为同义变异,其功能也是通过对基因注释推测得出的,在UC发病中的作用尚未确定。表达数量性状座位(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QTL)即调节基因表达的染色体座位。eQTL分析是将基因表达水平当做一种数量性状,进而对影响基因表达的染色体座位进行分析和确定,从而确定影响基因表达水平的位点。eQTL分析可以确定与易感位点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从而确定易感基因,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我国UC人群的易感基因。目的:1.建立我国UC人群差异基因表达谱,为后续的功能学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eQTL分析方法,验证后续试验的可行性。方法:1.收集24例UC患者病变部位结肠粘膜组织及24例健康对照者的正常结肠粘膜组织,应用Agilent公司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两样品间的mRNA,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找出两者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分析,寻找与UC相关的基因。2.通过下载Hapmap数据库提供的北京汉族人表达谱数据和SNP数据,利用R软件提供的eQTL数据包,对这两组数据进行eQTL作图分析,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1.通过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我们共筛查出差异表达基因4132条,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2004条,表达下调的基因2128条。2.通过R软件提供的eQTL数据包,结合Hapmap数据库提供的汉族人SNP数据及表达谱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论:表达数量性状位点分析方法用于易感基因的的筛选是可行的。为我们下一步的实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李余生,黄胜东,杨娟,王才林[3](2011)在《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座位及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japonica)/IR28(indica)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稻曲病的表型值。2007年和2009年,鉴定亲本及RILs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稻曲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两年检测到qFsr1、qFsr2、qFsr4、qFsr8、qFsr10、qFsr11、qFsr12共7个QTL,分别位于第1、第2、第4、第8、第10、第11和第12染色体上,贡献率在9.8%~22.5%之间。其中,2007年检测到qFsr1、qFsr4、qFsr10、qFsr11、qFsr12共5个位点;2009年检测到qFsr2、qFsr8、qFsr10、qFsr11共4个位点,qFsr10、qFsr11在两年中均被检测到,对性状的解释率在18.0%~19.3%之间,使病情指数下降8.0%~16.3%,提高了抗病性。根据抗性位点加性效应方向,在qFsr1、qFsr2、qFsr8、qFsr10、qFsr11和qFsr12位点上,亲本IR28存在抗稻曲病的增效等位基因,大关稻具有减效等位基因,而位点qFsr4的抗性效应来源正好相反。qFsr11、qFsr12及其附近的标记可望在稻曲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应用。(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尹佟明[4](2010)在《BoxCox变换对数量性状基因座位检测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量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是利用图位法克隆控制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前提和基础。采用BoxCox公式进行数据正态转换对提高QTL分析效率有显着作用。笔者以杨树为实例显示了BoxCox公式在数据正态转变中的应用及数量性状表型分布对QTL分析的影响。结果发现,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发现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有显着影响。如果不对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分布检测并进行正态转变,可能无法发现某些有显着效应的遗传位点。通过比对转化前后QTL分析的LOD值变化曲线得知,曲线变化的趋势在转化前后是一致的,曲线上各个小峰的位置也是稳定的,但转化后LOD峰值显着提高。如第4染色体上,转化前后LOD值变化曲线上在40~60、80~100及130~150cm区间均有3个独立峰值出现,数据转化后对应峰值升高,其中第1个峰的峰值约增加3倍,数据转化后该峰值LOD支持度达到了极显着水平,显示该位置存在一个控制该性状的较强的遗传位点。第8染色体上也出现相似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林范学[5](2007)在《香菇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香菇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若干重要数量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遗传分析。同时以野生香菇菌株HW21的131个孢子单核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括RAPD、ISSR、SRAP和SSR标记在内的第一张香菇混合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对香菇双核体和单核体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采自湖北省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腹地的野生香菇菌株HW21为亲本双核体,用常规交配试验及OWE-SOJ技术、核迁移试验等对其所产生的238个担孢子的交配型进行了准确鉴定,从中选取分属于A1B1、A2B2、A1B2和A2B1等4种基本交配型的113个担孢子及属于次级重组体的18个担孢子,构建了一个总数为131个孢子单核体的规模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的作图群体。同时还选取2个野生菌株、2个栽培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或孢子单核体作为测交单核体,与作图群体的孢子单核体交配,获得了4个系列的测交双核体,为后续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分子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分析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对香菇双核体的鲜菇产量、单菇鲜重等1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表型、遗传及环境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单菇鲜重与有关单菇的其他5个性状在表型、遗传和环境等3个方面都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与菇数存在3种极显着的负相关,与CMC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分别呈显着和极显着遗传负相关。鲜菇产量与出菇期和原基期呈极显着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与菇数、两种菌丝生长速度及菇盖厚度呈极显着的遗传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7个性状可以缩减为6个主成分,按方差贡献率大小分别命名为单菇、发育、产量、酶活、原基和转色因子,6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0.23%。对单核体的菌丝长速、胞外酶活性等11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单核体两种菌丝长速和抗木霉活性叁个性状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表型和遗传正相关;CMC酶活性与漆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着表型和遗传正相关;漆酶活性与愈创木酚氧化酶活性之间也存在极显着表型和遗传正相关;两种菌丝长速与与漆酶和愈创木酚氧化酶之间有极显着遗传和表型负相关;菌丝密度、整齐度和长势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色素有无与菌丝整齐度、长势之间有极显着负相关,与菌丝密度无显着性相关关系。3.从真菌基因组计划网站(FGP)和NCBI网站数据库下载了符合条件的总长度为8.1×10~6 bp的11,150条香菇的EST(包括10条cDNA)序列,通过SSRhunter 1.3软件结合手工查找,从中发现2.83%即316条EST含有一共469个SSR,平均每17.3kb出现一个EST-SSR。在所有EST-SSR中,叁碱基和六碱基SSR出现最多,分别占EST-SSR总数的38.00%和20.00%。出现较多的基序为(A)n、(T)n、(GA)n、(AG)n、(TGA)n、(GAT)n和(TCTTT)n,占所有EST-SSR的35.39%。基于香菇EST数据库中的SSR序列,按照引物设计指标,利用Oligo6.0软件,一共设计了87对香菇SSR引物,有67对可以扩增出清晰可见的谱带,有效引物占77.0%。扩增的谱带总数为90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34条谱带。67对引物中有36对可以在双亲和子代中扩增出有多态性的谱带41条。4.选取277个符合1:1分离的标记通过MapMaker 3.0软件构建了香菇混合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图谱中包括94个RAPD标记、53个ISSR标记、104个SRAP标记、16个SSR标记及2个交配型座位MatA、MatB。构建的连锁图分为14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度2944.1cM,平均每条连锁群覆盖长度210.3cM。整体来看,标记的分布较为均匀,相邻分子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0.7cM,图距最小的是LG10中SSR标记F107_400与F33_170之间的距离,为0.4cM;最大的是LG8中RAPD标记S47_1290与S42_1400之间的距离,为36.8cM。连锁图中一共出现16个距离大于20cM的间隙。5.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香菇30性状进行检测,以置换测试法确定不同性状的显着性阀值,在本研究构建的香菇遗传图谱中定位了28个性状的78个QTL。另外有4个QTL的LOD值≥2.5,但未等于或超过显着性阀值。各性状中检测出的QTL多数在1~4个之间,发现QTL最多的性状是单核体菌丝长速(PDA培养基)Mo-MGRP,一共发现8个QTL。14条连锁群中,除了LG9、LG12、LG13和LG14没有被检测到QTL外,其他连锁群均检测到数目不等的QTL,其中LG3中检测到的最多。QTL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连锁群LG1、LG2、LG3和LG8上。检测出的QTL中有59个成簇分布,占全部QTL的72.0%,成簇分布QTL所控制的性状基本上都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6.95~63.66%之间,平均贡献率为17.29%,其中超过20%的主效QTL有23个,占全部OTL的28.05%。QTL的长度(95%置信区间)在2.8~28.7cM之间,平均11.02cM。用Qtlnetwork 2.0软件中的Bayesian-MCMC作图方法对香菇30个性状的QTL进行了分析以验证CIM方法发现的QTL,检测出17个性状的26个QTL,除少数几个性状的QTL外,其他QTL全部被CIM法检测到,而且,二者共同发现的QTL具有基本相同的标记区间、在连锁群上的位置以及相差不大的QTL长度、贡献率和加性效应。通过MCMC方法对香菇全基因组扫描,发现有4个性状存在6对上位性互作的QTL,贡献率在3.58~36.84%之间,平均为18.65%。总体上看,本研究构建的香菇分子遗传图谱与其他学者构建的香菇遗传图谱相比,具有作图群体数量和分子标记数量多、图谱覆盖基因组长、采用了新型标记ISSR、SRAP及SSR等特点,并且基于该图谱在国内外首次定位了有关香菇双核体和单核体的主要数量性状的QTL。(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7-10-01)

孙黛珍,江玲,张迎信,程遐年,翟虎渠[6](2007)在《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数量性状座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水稻品种窄叶青8号抗条纹叶枯病的数量性状座位,构建了窄叶青8号/武育粳3号F2群体的分子图谱,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接种两种鉴定方法,以病情指数比率为表型值,对每个F2单株衍生的F2∶3家系进行了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整个群体的病情指数比率均呈偏向于抗性亲本的连续性分布,表明条纹叶枯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的控制。进一步的QTL分析发现,两种鉴定方法所检测到的QTL完全不同,人工接种(强迫饲毒)方法仅检测到1个抗性基因位点qSTV7,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来源于窄叶青8号,而田间自然接种方法检测到2个抗性基因位点qSTV5和qSTV1,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窄叶青8号和武育粳3号,暗示抗性亲本窄叶青8号可能携带耐病毒基因和抗灰飞虱基因,而感病亲本武育粳3号经遗传重组后,其抗性基因也得以表现。比较前人研究结果,发现检测到的QTL为新的抗条纹叶枯病基因位点,这些基因不同于抗条纹叶枯病主基因Stvb-i,可为防止单一基因广泛使用造成的遗传脆弱性,提供新的抗性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郝伟,金健,孙世勇,朱美珍,林鸿宣[7](2006)在《覆盖野生稻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及其米质相关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片段替换系(CSSL)是基因组水平快速初步定位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的良好材料,而水稻的品质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可用替换系鉴定控制水稻品质性状的QTL。本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构建了由133个株系组成的以‘特青’(籼稻品种)为轮回亲本,以海南的一种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覆盖绝大部分野生稻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利用这套替换系,初步定位了控制稻米外观和理化品质性状的15个QTL,为今后水稻品质性状QTL的克隆以及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改良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祁栋灵[8](2006)在《水稻耐碱性数量性状座位(QTLs)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认识水稻耐碱遗传机理,弄清控制水稻耐碱性的基因数目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对耐碱性的遗传效应,将对水稻耐碱性育种的分子辅助选择和基因克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粳稻与粳稻杂交“高产106/长白9号”的F_(2:3) 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以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开展了水稻耐碱性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分子检测,其研究结果如下: 1 在F_3家系群体中,水稻种子发芽率、幼苗前期的根数、根长、苗高及它们的相对碱害率、幼苗期和全生育期其它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均呈单峰连续的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表现数量性状的特点,符合QTL定位的要求。 2 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可以作为间接判断幼苗前期的耐碱性的鉴定指标;穗抽出度是衡量水稻盐碱危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它与主茎穗长、单株产量、穗粒数及千粒重等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 3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对F_(2:3)分离群体200个家系的SSR标记分析,构建了一张包含74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约1246.2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84cM。 4 与耐碱性相关的QTL检测结果如下: 4.1发芽期,检测到与碱胁迫下水稻发芽率相关的QTL 7个,分别位于第5、6、9、11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与碱胁迫下发芽率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 6个,分别位于第2、6、7、9、12染色体上,其中qRGC2、qRGC6-1和qRGC9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长白9号,而qGC6-2、qRGC7和qRGC12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高产106,发芽期耐碱性的QTL基因的作用方式有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 4.2幼苗前期,检测到与碱胁迫下幼苗前期根数相关的QTL 4个,4个QTL对表型变异的共同解释率为57%;与根数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 5个;与根长相关QTL 6个,与根长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 2个,这两个QTL的加性和显性效应较低;与苗高有关的QTL 5个,与苗高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 5个,它们分布在第1、2、5、6、7、8、9和11染色体上。 4.3幼苗期,检测到分别与碱处理20d、27d、34d、41d、48d、55d、62d后死叶率相关的QTL 4、3、5、3、2、3和3个,这些QTL分布在第2、3、4、6、9、7、10和11染色体上;检测到与碱处理62d后死苗率相关的QTL 6个,分别位于第6、8和11染色体上。 4.4全生育期,在碱处理条件下,检测到与主茎株高有关的QTL2个,与穗抽出(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6-05-01)

鲁绍雄,连林生[9](2006)在《畜禽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的精细定位是实施QTL克隆及标记辅助选择(MAS)的重要基础。然而就目前畜禽QTL定位的结果来看,除了通过候选基因法识别的少数基因外,大多数QTL定位的精度仍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QTL定位的精度,缩小QTL定位的置信区间,人们相继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QTL定位方法。本文在分析畜禽QTL定位的基本方法及影响畜禽QTL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对提高QTL定位精确性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牛业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张吉清,贾国富[10](2005)在《畜禽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畜禽许多经济性状都受数量性状位点QTL控制,本文概述了QTL定位的前提条件、定位策略及基本步骤、定位方法和各种畜禽QTL定位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与展望.(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05年11期)

数量性状座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考虑可能是由于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西方白种人的发病率较高,而亚洲人的发病率较低;在犹太人群中,其发病率较非犹太人高2-4倍。UC病人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增加:5.7-15.5%的溃结病人他们的一级亲属也同为此病人;双生子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UC的患病一致率高于异卵双生子,达到了6-13%。这些均提示遗传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IBD易感座位分布于13条染色体上。由于遗传异质性的存在,在东西方人群中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群的易感位点多数与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人群疾病易感性无关。文献报道,CARD15(也称为NOD2),IL23R和ATG16L1叁个基因与欧洲和北美洲人克罗恩病的发病有关,而在日本人群中并无关系。日本进行一项GWAS研究确定了多个与日本人群UC有关的的易感位点,而这些位点在西方人群中未见报道。因此,寻找我国人群UC的易感位点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UC的GWAS研究已有9项,这些GWAS研究和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确定了47个UC易感位点,但是这些易感位点要么位于基因中的内含子区,要么位于基因间区或者为同义变异,其功能也是通过对基因注释推测得出的,在UC发病中的作用尚未确定。表达数量性状座位(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QTL)即调节基因表达的染色体座位。eQTL分析是将基因表达水平当做一种数量性状,进而对影响基因表达的染色体座位进行分析和确定,从而确定影响基因表达水平的位点。eQTL分析可以确定与易感位点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从而确定易感基因,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我国UC人群的易感基因。目的:1.建立我国UC人群差异基因表达谱,为后续的功能学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eQTL分析方法,验证后续试验的可行性。方法:1.收集24例UC患者病变部位结肠粘膜组织及24例健康对照者的正常结肠粘膜组织,应用Agilent公司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两样品间的mRNA,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找出两者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分析,寻找与UC相关的基因。2.通过下载Hapmap数据库提供的北京汉族人表达谱数据和SNP数据,利用R软件提供的eQTL数据包,对这两组数据进行eQTL作图分析,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1.通过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我们共筛查出差异表达基因4132条,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2004条,表达下调的基因2128条。2.通过R软件提供的eQTL数据包,结合Hapmap数据库提供的汉族人SNP数据及表达谱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论:表达数量性状位点分析方法用于易感基因的的筛选是可行的。为我们下一步的实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量性状座位论文参考文献

[1].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应用剩余杂合体精细定位水稻数量性状座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魏妮.通过表达数量性状座位分析确定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易感基因及其功能[D].第四军医大学.2014

[3].李余生,黄胜东,杨娟,王才林.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座位及效应分析[J].作物学报.2011

[4].尹佟明.BoxCox变换对数量性状基因座位检测效率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林范学.香菇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7

[6].孙黛珍,江玲,张迎信,程遐年,翟虎渠.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数量性状座位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7

[7].郝伟,金健,孙世勇,朱美珍,林鸿宣.覆盖野生稻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及其米质相关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的鉴定[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6

[8].祁栋灵.水稻耐碱性数量性状座位(QTLs)初步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

[9].鲁绍雄,连林生.畜禽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的精细定位[J].中国牛业科学.2006

[10].张吉清,贾国富.畜禽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5

论文知识图

4 若干重要生产性状(背膘厚)和繁殖性状...个地点检测到的油分含量QTL及加性效...1 春江 06/台湾本地 1 号的 DH 群体中检...一1引物547扩增的香菇单核体亲本和部分...名有关香菇单核体胞外醉活性性状的QTL的...一有关香菇单核体菌丝长速和抗木祥活性...

标签:;  ;  ;  ;  ;  ;  ;  

数量性状座位论文_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