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论文-李菲,江贵长,张凌昊,陈明芬,赵忆鑫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论文-李菲,江贵长,张凌昊,陈明芬,赵忆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聚氨酯,聚碳酸酯二元醇,R值,性能分析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论文文献综述

李菲,江贵长,张凌昊,陈明芬,赵忆鑫[1](2019)在《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和己二醇(HDO)合成一种新型聚氨酯,研究R值(在整个预聚反应中异氰酸酯与羟基的摩尔比)对聚氨酯薄膜(PU膜)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预聚法将不同R值的原料进行化学合成,然后流延成膜。分析R值对PU膜力学性能、水接触角、透明度和氧气透过性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差示量热扫描分析和热重分析对PU膜进行测试表征。结果随着R值的增加,PU膜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变好,水接触角和微相分离程度增大,透明度和氧气透过系数降低。结论使用以上3种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聚氨酯,且随着R值的增加,PU膜的综合性能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15期)

薛晓武,王新闻,刘红波,卿宁[2](2019)在《水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制备了稳定性良好的水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WPCU),并对其进行了红外表征,分析了不同异氰酸酯指数(R=n(NCO)/n(OH))及二羟甲基丙酸(DMPA)、叁羟甲基丙烷(TMP)用量对WPCU性能的影响。以最佳配方合成的WPCU与水性聚酯型聚氨酯在性能上作对比,研究表明:当异氰酸酯指数为7时,制备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力学性能良好,拉伸强度达12.46 MPa,吸水率仅为25.88%;TMP可以增加WPCU的交联度,其用量由0.5%增加到1.5%时,聚氨酯的拉伸强度由4.33 MPa增加到7.56 MPa,断裂伸长率由307.12%下降到258.53%;相同分子量的情况下,与聚酯型水性聚氨酯(PESTUR)相比较,WPCU力学性能更好,硬度达2H,拉伸强度高6倍以上。(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S1期)

王超,姜时锋,郭晓艳,鲍俊杰,黄毅萍[3](2019)在《固态锂离子电池用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粘结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主要原料,制备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CPU)。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伸测试仪、同步热分析仪对合成的聚氨酯进行了结构、力学、热稳定性能表征,并对组装的电池进行了窗口、倍率、交流阻抗和循环性能测试。与传统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剂相比,PCPU粘结剂制备的正极片剥离强度更高,达到0.21 N/cm;组装的钢片(SS)/PCPU/Li半电池在2.0~4.5 V内未发生明显氧化分解;当正极材料m(LiFePO_4)∶m(导电炭黑,SP)∶m(PCPU)=60∶20∶20时制作的电池性能最好,剥离强度达到0.32 N/cm,在60℃、1.0 C电流密度下,该正极片组装的电池放电比容量达到143 mA·h/g,0.2 C电流密度下循环50次容量保持率达到97.35%。(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舒航,张佳阳,赵扬,王宝清[4](2018)在《紫外光固化含氟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制备及在疏水涂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季戊四醇叁丙烯酸酯(PET3A)和1H,1H,2H,2H-全氟辛醇(F13EH)为原料合成紫外光固化含氟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树脂(F-PCDL-PU),采用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和氟谱(1H NMR和19F NMR)测试了F-PCDL-PU的结构。将F-PCDL-PU与市售聚氨酯复配,加入光引发剂、活性稀释剂、溶剂等制备不同含氟量的疏水涂层,通过油水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涂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张晨,姜秀娟,张立群[5](2014)在《化学交联对PPDI基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熔融预聚物法合成了以对苯二异氰酸酯(PPDI)、1,4-丁二醇(BDO)以及叁羟甲基丙烷(TMP)为硬段,聚碳酸酯二醇(PCD)为软段的PPDI基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弹性体(PCU),研究了交联剂TMP用量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MP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显着提高,并伴随压缩永久变形的明显下降;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羰基的有序氢键化程度由23%下降至5%,软段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33℃升高到-17℃,表明PCU中软硬段相之间的微相分离程度减小;当TMP含量低于40%时,PPDI基PCU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4年09期)

杜铭烽[6](2014)在《扩链剂在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以1,6-六亚甲基二氨基甲酸甲酯(HDU)和聚碳酸酯多元醇(PCDL)为原料,采用非异氰酸酯工艺一步直接合成线性聚氨酯弹性体,避免了传统工艺中光气和异氰酸酯的使用,该工艺绿色、环保,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加入扩链剂合成聚氨酯的工艺进行了优化,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的复配对聚氨酯产品性能的影响,并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较优的扩链剂加入方式是预聚40min时加入;1,4-丁二醇(BDO)是较为理想的扩链剂;原料配比n(HDU):n(PCDL): n(Extender)=1:0.7:0.3;预聚温度105℃,缩聚温度185℃,缩聚时间4h,合成出的聚氨酯特性粘度为61.56mL/g,重均分子量达到73959,PD=1.7285,分子量分布较窄。实验还发现聚氨酯弹性体的硬度与原料的配比有关;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与扩链剂的主链结构有关,分子链长,力学性能较优;实验合成出的聚氨酯弹性体热稳定性不佳,钛酸四乙酯的加入能够提高聚氨酯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05-28)

张倩[7](2014)在《磁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上对血管内栓塞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本论文针对目前栓塞材料的优缺点,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微球和Fe3O4/PCU复合微球,并对其化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表征和评价。本论文利用预聚合与悬浮聚合相结合的方法,以聚碳酸酯二醇(PCDL2000)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以及1,4丁二醇(BDO)为硬段,合成了两个系列的聚氨酯微球,然后在此基础上接枝四氧化叁铁,制备了不同质量配比的Fe3O4/PCU复合微球。采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对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通过压缩试验对微球的形状记忆性能进行测试。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所合成产物的结构中含有氨基甲酸酯的基团,证明成功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法对合成聚合物的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聚氨酯具有微相分离结构,而且随着聚氨酯中硬段含量的增加,硬段对软段结晶的限制也随之增加,软段的结晶性能逐渐降低,最终导致材料的结晶熔融温度逐渐下降。对于不同软硬段比例的聚氨酯,其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均能达到90%以上,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但是随着材料中硬段含量的增加,其形状回复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形状固定率则是逐渐降低。此外,由于形变过程中内应力的存在,形变回复的最低温度通常低于形状记忆温度。通过原位悬浮聚合制备了Fe3O4/PCU复合微球。通过对复合微球的性能分析,可以得出Fe3O4对复合微球的结晶度和形状记忆温度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复合微球中Fe3O4含量的增加,其形状记忆性能会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但从整体来说,Fe3O4含量对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比硬段小。对于不同复合比例的聚氨酯复合微球,其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均能达到90%以上,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研究表明,纯聚氨酯和Fe3O4/PCU均具有较好的生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作人体植入材料。(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李秦龙,殷雯青,王辉强,王全杰[8](2014)在《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材料相对于传统的聚氨酯材料性能具有显着提高,符合皮革清洁化生产的要求。本文以其在制革中的应用为目的,阐述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在皮革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前景。(本文来源于《皮革与化工》期刊2014年01期)

王晓蕾[9](2013)在《氨基甲酸甲酯合成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典型的聚氨酯弹性体,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CU)兼具橡胶高弹性和塑料高强度的特性,在耐氧化、耐水解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方面都有突出优势。本文以绿色化学品1,6-六亚甲基二氨基甲酸甲酯(HDC)和聚碳酸酯多元醇(PCDL)为原料,重点研究了酯交换缩聚法合成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工艺条件,该路线有效避免了高毒物质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的引入,采用非光气法合成新型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产品,顺应绿色化工的发展要求。实验考察了单催化剂与复配催化剂的种类以及用量、原料配比、预聚工艺(压力、温度)、缩聚工艺(温度、时间)对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合成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的较优工艺条件为:原料摩尔比n(PCDL):n(HDC)=1:0.99,以A为催化剂,占原料总质量的0.125%;预聚阶段20min常压,40min0.08MPa微真空,温度100℃;缩聚温度185℃,4h。合成的PCU产品特性粘度为61.30mL/g,邵氏硬度为36.97D,重均分子量51019,分子量分布较窄,外延起始热分解温度为301℃,符合市售聚氨酯弹性体产品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3-01-21)

卢杨斌,王宝清,张燕,刘仁,张胜文[10](2012)在《UV固化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可紫外光固化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丙烯酸酯(PCDL-PUA)低聚物,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仪(1 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树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与聚己内酯二元醇(PCL220N)合成的PUA进行交联膜的力学性能和漆膜的耐化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PCDL合成的PUA的交联膜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其漆膜也有优异的耐化性。(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2年11期)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工作制备了稳定性良好的水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WPCU),并对其进行了红外表征,分析了不同异氰酸酯指数(R=n(NCO)/n(OH))及二羟甲基丙酸(DMPA)、叁羟甲基丙烷(TMP)用量对WPCU性能的影响。以最佳配方合成的WPCU与水性聚酯型聚氨酯在性能上作对比,研究表明:当异氰酸酯指数为7时,制备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力学性能良好,拉伸强度达12.46 MPa,吸水率仅为25.88%;TMP可以增加WPCU的交联度,其用量由0.5%增加到1.5%时,聚氨酯的拉伸强度由4.33 MPa增加到7.56 MPa,断裂伸长率由307.12%下降到258.53%;相同分子量的情况下,与聚酯型水性聚氨酯(PESTUR)相比较,WPCU力学性能更好,硬度达2H,拉伸强度高6倍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论文参考文献

[1].李菲,江贵长,张凌昊,陈明芬,赵忆鑫.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19

[2].薛晓武,王新闻,刘红波,卿宁.水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J].材料导报.2019

[3].王超,姜时锋,郭晓艳,鲍俊杰,黄毅萍.固态锂离子电池用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粘结剂[J].精细化工.2019

[4].舒航,张佳阳,赵扬,王宝清.紫外光固化含氟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制备及在疏水涂层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8

[5].张晨,姜秀娟,张立群.化学交联对PPDI基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4

[6].杜铭烽.扩链剂在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中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7].张倩.磁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D].武汉理工大学.2014

[8].李秦龙,殷雯青,王辉强,王全杰.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研究进展[J].皮革与化工.2014

[9].王晓蕾.氨基甲酸甲酯合成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10].卢杨斌,王宝清,张燕,刘仁,张胜文.UV固化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2

标签:;  ;  ;  ;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论文-李菲,江贵长,张凌昊,陈明芬,赵忆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