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论文_王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奥斯曼帝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奥斯曼,帝国,伊斯坦布尔,巴赫,感化院,货币,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1](2019)在《奥斯曼帝国货币体系演变研究(1326-1914)》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本位币的变化,奥斯曼帝国六个世纪的货币史可以把货币体系划分为五个时期。1326年至1477年是以白银为基础的单一本位制时期;1477年至1585年是以白银和黄金为基础的复本位制时期;1585年至1690年是复本位制危机时期;1690年至1840年是新复本位制时期;1840年至1914年逐渐从新复本位制到“跛行金本位制”。奥斯曼帝国货币体系演变有如下特征。首先,在奥斯曼帝国领土内,中央政府并没有强制实施单一的货币体系。从边境的匈牙利到北非沿海地区的各个地区,流通着各种类型的货币。奥斯曼帝国不仅没有阻止外国货币的流通,定期公布这些货币的汇率,在很多情况下还使用欧洲货币收税,支付官员和士兵薪水。自十四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和其他国家的硬币一直是奥斯曼货币体系的永久组成部分。其次,奥斯曼帝国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货币币值的变化密切相关。第一,自中世纪早期以来,欧洲与黎凡特之间的贸易逆差以及黎凡特与东方(伊朗和印度、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成为一种结构。在这种贸易结构的影响下,大量的货币会从欧洲流向东方,而奥斯曼帝国疆域是洲际货币流动的过渡区域。第二、奥斯曼货币币值浮动与洲际货币流动有紧密的联系。当货币流到奥斯曼帝国市场时,奥斯曼货币币值趋于稳定,货币币值稳定意味着奥斯曼货币体系稳定。反之,当货币从奥斯曼帝国市场流向东方时,奥斯曼货币往往容易贬值,货币贬值则意味着奥斯曼货币体系发生动荡。总而言之,在奥斯曼帝国货币体系的演变中,货币贬值发挥了显着的作用。货币贬值政策出台于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货币贬值既为帝国军事行动提供资金,又扩大了中央政府的职能。最重要的是,货币贬值满足了统治者对贵金属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财政收入增长的需要。在漫长的奥斯曼货币史上,货币币值发生了两个阶段性的变化。第一、1326年到1560年和1844年之后的时期内,货币币值相对稳定。第二、1580年代末期,特别是1760年至1844年间货币贬值幅度很高。直到1844年以后,奥斯曼帝国政府才彻底放弃货币贬值政策。另外,干预主义经济政策在货币体系的变迁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项政策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推出的。政府实施干预主义政策的目的是,维持货币体系的稳定或阻止贬值的恶化。最后,奥斯曼货币体系演变的轨迹与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轨迹整体上类似,两者都从建国之初运行至1922年。但是货币体系的残余部分运行至20世纪中期才完全消失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张洋[2](2019)在《奥斯曼帝国王位继承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曼人建立起一个存在六百余年、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王位如何继承是影响奥斯曼帝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在奥斯曼帝国政治制度的背景下,探讨奥斯曼帝国王位继承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在很长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但是王位继承问题始终是奥斯曼帝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宪政改革之前,奥斯曼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宪政改革以来,帝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向君主立宪制过渡。学术界有关奥斯曼帝国王位继承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论。奥斯曼帝国的王位继承经过了叁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帝国奉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这种继承方式在奥斯曼帝国前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后来却阻碍了奥斯曼帝国的发展。第二阶段,奥斯曼帝国奉行的是囚笼制度,这种制度使得王位继承人的能力不足,权威下降。在第叁阶段,为了解决继承人能力不足,帝国日益衰落的局面,奥斯曼帝国对待继承人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积极。奥斯曼帝国的王位继承存在很多问题,对帝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军队影响到了奥斯曼帝国的王位继承,甚至多次废除了苏丹。其次,复杂的政治斗争使得王位继承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最后,后宫对谁做王位继承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王位继承存在的问题,奥斯曼帝国的政局变得更加不稳定,近卫军团不断壮大并发生叛乱,成为奥斯曼帝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国运的衰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申浪[3](2019)在《奥斯曼帝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曼帝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是以"素丹—哈里发"制度为根本、"蒂玛"制和"米勒特"制为依托、"核心—外围—边缘"叁层治理结构为表现形式的"一国多制"。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帝国强大繁荣的重要保障,也是融合东西方不同文明成果的直接结果。但制度虽多却无法有效制约素丹权力,帝国的治理模式本质上是"人治",君主个人能力的强弱对治理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帝国也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以武力立国和发展的帝国一旦战争失利或停止扩张,也就失去继续发展的动力。所以,"法治"以及和平崛起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实现长久繁荣的根本动力。(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叁义[4](2019)在《现代与传统:奥斯曼帝国新旧教育模式并置的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曼帝国最早建立西式学校是在18世纪末期。从塞利姆叁世(1789—1807年在位)西化改革开始,历经马哈茂德二世时期(1807—1839年在位)、坦齐马特时期(1839—1876),到哈米德二世时期(1876—1909),前后一百一十多年。直观地看,晚期帝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传统教育之外,出现了西方式教育,无论学校规模还是在校生总数都有较快的增长,尤其中等学校的数量增多,教育改革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到1903年,在所有省会城市建立了高中,实现了中等教(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张文慧[5](2019)在《埃及女性在奥斯曼帝国行省时期与共和国时期社会地位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埃及女性在奥斯曼帝国行省时期与共和国时期社会地位的历史沿革,聚焦伊斯兰世界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尤其关注在政教合一与世俗体制下,女性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差异性。埃及在1952年纳赛尔革命之后,埃及现代女性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得到了全面恢复,成为伊斯兰世界世俗化国家女性解放最为全面彻底的范例,也成为女性研究的亮点和重点之一。(本文来源于《南国博览》期刊2019年01期)

陈功[6](2018)在《认识奥斯曼帝国的另一种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叙事框架中,似乎改革派和保守派是先天区分的,是必定要发生斗争的,一个政治人物必然倾向于两方中的一方。这样的历史观忽略了历史人物的实际处境以及派系划分的建构性特征。在雅伊哲奥卢博士的书中,巴尔干地区的地方显贵们可以跟随鲁塞的伊斯玛仪帕夏反对塞里姆叁(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10-26)

郑学慧[7](2018)在《十九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儿童职业教育——以感化院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世纪中叶,大量难民儿童涌入城市,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感化院应运而生。它是国家强制征集城市街头的孤儿和贫困儿童,进行寄宿制职业教育的孤儿院。目的是让这些儿童掌握生存技能,也是为国家经济培养熟练技工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感化院的开办,一方面是改革者们教育领域的新尝试,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奥斯曼帝国对儿童福利方面的关注以及对儿童观念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上旬刊)》期刊2018年09期)

理查德·S.霍洛维茨,李恒俊[8](2018)在《19世纪国际法与中国、暹罗及奥斯曼帝国的国家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毫无疑问,国王是个无师自通的人,但是很难期待他能够欣赏政治科学的伟大真理。"1855年4月7日,包令(John Bowing)爵士这样描述暹罗国王蒙固(Mongkut)。(1)这句令人好奇的话写于他为英国与暹罗友好商贸条约谈判而在曼谷停留的一个月中。作为政治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的挚友、前国会议员、资深旅行者和高产作家,包令是一位管理(本文来源于《海洋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胡苑艳[9](2018)在《列宾名作《札波罗热的哥萨克答复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四世》中视觉艺术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金对话理论强调话语及表述的对话性,强调表述的四大特征:主体更替性、完成性、诉诸性及情态性由多个主体间的对话关系所呈现。对话理论对艺术话语分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阐释性,本文以列宾名作《札波罗热的哥萨克答复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四世》为例,具体探讨视觉艺术话语中所涉及的多个主体——最终表述、作者、观者、他文本和语境间的多重对话关系,以及表述生成过程中主体对话关系如何呈现表述的四大特征。(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8年03期)

杨亚妮[10](2018)在《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关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期奥斯曼帝国进入救亡图存的阶段,在内外交困的状态下,向欧洲大国求助以及获取支持乃必然选择。然而,英国已不愿继续向奥斯曼帝国投入大量精力,双方也不再互相信任。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对法国的依赖也在逐渐减弱,而北方俄国的威胁却有增无减。因此,一战前,奥斯曼帝国在外交上可谓是四面楚歌。面对与各个“文明国家”变化莫测的关系,奥斯曼帝国一方面展开现代化改革,一方面试图抓住任何一个可靠的盟友,直到德国的出现。经历了革命与战争后的德意志帝国拥有欧洲大陆最强劲的军事力量,而且经济现代化发展异常迅速,它的建立使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并成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在战争中多次溃败的土耳其军队惊叹并欣赏德国的军事能力,而且,相比较英、法、俄叁国,对奥斯曼帝国没有明显殖民意图的德国更易获得土耳其政府的垂青。因此,在谨慎的外交政策下,奥斯曼帝国逐渐放弃了与法国、英国的传统伙伴关系,选择与德国“共命运”。本文共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的关系。分析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外交困境与转变,以及德国的中东政策。详细回顾一战前,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密切来往,重点说明奥斯曼帝国亲德外交以及与德国联盟的可能性。第二部分:详细阐述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的联盟,以及奥斯曼帝国公开参战的过程。一战中,二者联盟实非必然,双方在选择结为盟友之前都表现出犹豫与徘徊姿态。然而,1914年8月2日在与德国秘密联盟后,土耳其人依然试图维持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独立性,迟迟不肯参战,遭到德国人的再叁催促。当恩维尔等亲德派占据上风时,奥斯曼帝国最终选择加入到欧洲大战中。第叁部分:选择一战中奥-德合作的典型案例——“圣战”宣传,展开论述。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欲借此引发协约国殖民地穆斯林的大规模起义,为赢得大战胜利增添筹码。结果虽然失败,但还是对协约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本章节涵盖奥-德双方的宣传目标、“圣战”策略、宣传机构、宣传活动、目标群体,侧重分析奥-德“圣战”宣传的结果及影响。第四部分:论述一战结束与奥-德联盟关系的瓦解。在“圣战”宣传影响下,奥-德军队在加里波利战役中互相配合赢得胜利,使联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德国也因此更想控制奥斯曼陆军部。接着从恩维尔掌控军事大权的角度出发,阐述奥-德军事代表因战略分歧不仅给联盟关系造成压力,而且折射出奥斯曼帝国领导人的独立性与主权意识。这一点也反映在奥斯曼帝国的经济上,德国最终无法在奥斯曼帝国唱经济独角戏。到了战争后期同盟国局势恶化,奥斯曼帝国也损失惨重,联盟关系苦苦撑至大战结束。结语部分概括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和德国关系演变的特征,并进行论述,得出奥斯曼帝国并非德国“卫星国”的结论。文末在前人基础上,较为客观地分析、评价了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的联盟以及奥斯曼帝国的灭亡,并探讨时至今日中东动乱的根源所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奥斯曼帝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奥斯曼人建立起一个存在六百余年、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王位如何继承是影响奥斯曼帝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在奥斯曼帝国政治制度的背景下,探讨奥斯曼帝国王位继承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在很长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但是王位继承问题始终是奥斯曼帝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宪政改革之前,奥斯曼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宪政改革以来,帝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向君主立宪制过渡。学术界有关奥斯曼帝国王位继承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论。奥斯曼帝国的王位继承经过了叁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帝国奉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这种继承方式在奥斯曼帝国前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后来却阻碍了奥斯曼帝国的发展。第二阶段,奥斯曼帝国奉行的是囚笼制度,这种制度使得王位继承人的能力不足,权威下降。在第叁阶段,为了解决继承人能力不足,帝国日益衰落的局面,奥斯曼帝国对待继承人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积极。奥斯曼帝国的王位继承存在很多问题,对帝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军队影响到了奥斯曼帝国的王位继承,甚至多次废除了苏丹。其次,复杂的政治斗争使得王位继承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最后,后宫对谁做王位继承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王位继承存在的问题,奥斯曼帝国的政局变得更加不稳定,近卫军团不断壮大并发生叛乱,成为奥斯曼帝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国运的衰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奥斯曼帝国论文参考文献

[1].王辉.奥斯曼帝国货币体系演变研究(1326-1914)[D].西北大学.2019

[2].张洋.奥斯曼帝国王位继承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申浪.奥斯曼帝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9

[4].王叁义.现代与传统:奥斯曼帝国新旧教育模式并置的困惑[J].社会科学论坛.2019

[5].张文慧.埃及女性在奥斯曼帝国行省时期与共和国时期社会地位的演变[J].南国博览.2019

[6].陈功.认识奥斯曼帝国的另一种可能[N].文汇报.2018

[7].郑学慧.十九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儿童职业教育——以感化院为中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

[8].理查德·S.霍洛维茨,李恒俊.19世纪国际法与中国、暹罗及奥斯曼帝国的国家转型[J].海洋史研究.2018

[9].胡苑艳.列宾名作《札波罗热的哥萨克答复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四世》中视觉艺术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视角[J].俄罗斯文艺.2018

[10].杨亚妮.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关系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克里木战争-1853年—1856年克里木战争地形...克里木战争-1853年—1856年克里木战争地形...扎希尔·欧默尔苏莱曼一世斯特凡叁世-斯特凡叁世保加利亚1876年四月起义-帕纳吉尤里什特义...

标签:;  ;  ;  ;  ;  ;  ;  

奥斯曼帝国论文_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