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亭序》文理辩正——与施蛰存先生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赵楠[1](2018)在《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宋代石刻文献学的文化背景、学术渊源的论述来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并梳理与总结宋代石刻文献学在着录、校勘、考据方面的成就,评估其对后世学术的垂范意义。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章旨在解释“宋代石刻文献学”的相关概念并综述研究现状,首先集中梳理“宋代石刻文献学”相关概念,对“石刻文献”与“石刻文献学”、“宋代石刻之文献学研究”与“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金石学”与“石刻文献学”这三组所指有交叉重合的概念略作辨析与界定;对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作简要的学术史回顾,并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得失。第二章重点评价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中与音韵、文字相关的研究情况,以《金石录》、《隶释》等为中心,着重于宋人对石刻文字的研究。同时,从宋代石刻题跋与笔记中钩沉出宋人古音学观点,评析“叶韵说”对宋代学人释读碑刻的影响。第三章评述宋代石刻文献中所见之校勘学研究,主要以《集古录跋尾》、《金石录》与《隶释》卷十四,《广川书跋》卷五,以及其他各种题跋笔记为中心,评述宋人石刻研究中正订经文、校勘集部诗文的成就,兼及馆阁校勘之制对治石刻者的学术训练,宋学风气对宋人石刻校勘之影响等等。第四章关注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历史考证成就,通过评析欧、赵、洪诸家对历史纪年、人物、官制的考证,冀望能够从中略窥宋人博物洽闻的精神追求、览古忧时的现实关怀与崇尚辨伪考信的学术风气之一二,并评估宋人石刻之学对史学研究材料拓宽与方法革新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第五章从宋人石刻题跋中发掘宋人在研究石刻文字遗迹时涉及到的书法评骘内容,深入了解他们的书法观念,分析他们的评价标准,进而考察他们的评断对古代书法批评、艺术观念的推动与演进所起到的作用,藉此铨衡他们的论点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书法史的发展。第六章总结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之得失与影响,首先对前贤对宋人石刻研究的评价进行辨析,而后在肯定宋人石刻研究成就与影响的基础上,揭示其纰漏、弊病与方法上之问题,并将之与清人石刻文献研究相比较,从中探讨宋清学术之异同,着力于辨析“谓为有宋一代之学”的宋代石刻文献学在正反两方面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魏新磊[2](2017)在《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商榷》文中研究表明施蛰存先生于1990年撰写的《批〈兰亭序〉》一文评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本文结合施老《批〈兰亭序〉》相关论述,按照施老的行文顺序,有针对性地提出部分商榷意见,得出《兰亭集序》文气畅达、结构严谨之结论。
侯立新[3](2014)在《关中唐代碑刻研究》文中提出关中是唐都长安的所在地,留下了大量的唐代碑刻。这些碑刻作为重要的唐代文化遗存,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关系及对外交流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和装饰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自北宋代以来,曾有不少学者对关中唐代碑刻进行过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研究工作仍不够集中,更不够系统,还没有人对关中唐代碑刻进行全面研究。这种状况是与关中唐代碑刻的历史地位不相符合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关中唐代碑刻的内涵外延、主要形式、基本内容、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全面、系统地对关中唐代碑刻进行深入解读和综合研究。从学术的角度讲,探索关中唐代碑刻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是一项具有开拓性质的科研工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关中碑刻滥觞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日益兴盛。据笔者统计,现存记载关中唐代碑刻的文献共52部。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关中唐代碑刻凡3017种。经过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其中的1493碑刻已不复存在,但仍有1524种保存下来。这些碑刻有碑石、墓志、经幢、塔铭、造像记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记事述颂、哀悼纪念、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关中唐代碑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安史之乱以前关中碑刻数量较多,安史之乱以后则逐渐减少。在空间分布上,关中唐代碑刻也有明显的特征:即关中中部碑刻存世量大,内容丰富;西部碑刻分布相对集中,多为初唐碑刻;东部碑刻分布亦较集中,多为盛唐碑刻。从总体上讲,关中唐代碑刻呈现出数量众多、规格较高、工艺先进、内容丰富的特点。当然,关中唐代碑刻兴盛,决不是偶然的,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富平墨玉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碑刻物质条件;悠久的刻碑造像传统,延绵不断,时代延续性极强,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经验;陵墓众多,除唐十八陵及其陪葬墓遗址外,唐长安京畿附近也分布有大量的高规格墓葬,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创造了优越的先决条件;关中是唐代教育发展的重镇,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教育十分繁荣,为碑刻碑文的撰写、书丹以及镌刻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因教育繁荣所需的教材规范文本的刊刻,以及学子们登榜题名的碑上题名印记,也成为关中唐代碑刻的永久记忆;关中宗教发达,除儒、释、道三教外,还有景教、火袄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各种宗教汇聚于此,极大地丰富了碑刻的内容与形式,对关中唐代碑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唐代帝王对孝道的提倡,中央政府机构中对负责碑刻刊刻、碑刻原料采集的相关官署和职官的设置,有效推动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发展;制碑造像工艺成熟,“物勒工名”的刺激、经济收入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刻工的社会地位,刻工对书法笔意的追求,碑刻雕刻水平显着提高,出现了高水平的刻工族群,这些都使刻工队伍有效扩大,为关中唐代碑刻的提供了后续刻工人力资源;唐代关中碑刻的兴盛,与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由于帝王的爱好与倡导,科举与官吏铨选等制度都与书法密切相关,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书法家大量涌现,书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关中唐代碑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发展,成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的重要条件。令人欣慰的是,关中唐代碑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唐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这些史料具有与其它传世文献不具有的特点,与传世文献相比,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特别是对史籍的校正和补充作用更是其他资料所不能比拟的。碑刻资料自身特点决定,在利用关中唐代碑刻史料上,应以史书为主,兼具通识,明辨是非,合理加以利用。关中唐代碑刻资料内容宏富,涉及有唐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社会、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给唐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在唐代政治史研究、经济史研究、军事史研究、文化史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史研究、社会史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等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的资料,历史文献有记载,可以与正史互校互证,有些历史文献缺载,可以成为弥足珍贵的唯一史料,补史之阙。不仅如此,关中唐代碑刻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关中唐代碑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真、草、隶、篆众体皆各,而以楷书为其大宗。在唐代289年间,书法艺术曾发生过一系列变化,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碑刻书法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书法家是书法艺术的创造者,其书风与人品对书法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关中唐代碑刻的附加纹饰及其典型题材非常丰富。这些纹饰也是碑刻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碑刻的断代、分期和唐人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关中唐代碑刻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保存分散,损毁严重,保管难堪,入藏难继,现状不容乐观。历史时期关中碑刻损毁与流失情况严重,是为前车之鉴。目前关中唐代碑刻仍有受损的趋势,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政府部门应当整合资源,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关中唐代碑刻文字档案信息资源库,切实加强对关中唐代碑刻的保护,同时开发它的功能,使之为世所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四:一是首次确立“关中唐代碑刻研究”这一专题,采用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历史学、历史文献学与书法艺术学结合起来,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对关中唐代碑刻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二是利用2014年6月以前公开出版或刊行的五十余部金石专着、志书、论着和期刊资料,编制了《关中唐代碑刻存佚表》,首次较为具体地分类统计出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存佚情况。三是全面考察了关中唐代碑刻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内容,具体分析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地理分布和时代特征。四是深入分析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由于关中唐代碑刻数量众多,加之时间紧迫,文中对某些问题未能展开分析。今后,本人将继续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刘天琪[4](2009)在《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文中认为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中重要的衬葬品,专为记叙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内容的丧葬器具,是当时人们生死观与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隋唐时期是墓志发展的鼎盛阶段,其数量之多,铭文之长,纹饰之美,历来颇受学界瞩目,是以研究者众。但大都囿于墓志的志石文字部分。而对于组成“一合”墓志的重要部分——墓志盖,因其历史、文献等价值不高,或旋出旋弃,或无人问津,长期遭受冷落。墓志盖题铭也因此少有人关注,至今仍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缺憾。本课题从提出“题铭书刻”问题入手,以“题”与“铭”的历史渊源、墓志的源流考察、墓志盖的形制与文化内涵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艺术考古学、金石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书法学、美术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借助考古文物图像资料,并结合多次大量的实物标本考察,在全面比较分析志盖题铭图像的基础之上,首次对隋唐时期墓志盖题铭的书体类型式样、书法风格,书手、刻工、刻制工艺,地域风格、谶语现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断代式个案研究。作者认为,墓志盖不仅有保护志文的外部功用,从形制到志盖题铭都具有一定文化涵义,体现了古代丧葬礼俗的某种特殊的神秘文化意蕴,而且通过志盖题铭既可观文字与书法之演进与流变,并以汉字的文化符号功能考察当时的习俗与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变迁。与传统金石学等相比,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拓展了学术视野。因此,本课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墓志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填补了系统研究隋唐墓志盖题铭的空白,并希望以此课题做抛砖之引,以俟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并做更深入的学术研究。
李军均[5](2004)在《唐宋传奇小说文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文体之一,传奇小说自唐代产生直至晚清消亡,其文体一直处于一种发展变化状态。这种变化既缘于传奇小说文体自身演进的内驱力的作用,又有和其它文学文体的交互影响的原因,还受社会风习和政策法令等的制约。因此,传奇小说的文体在不同时代展现了不同的传奇风貌。 在古代中国,小说一般不被认为是文学的一种,因此其地位卑下,一直生活于子、史的夹缝中。因而真正具有独立文体的小说——传奇体小说,迟至唐代才出现。不过,从其文体渊源来看,却呈现出多源多祖的局面,既有先唐笔记体小说的范本意义,也有先唐史传的叙事模式的孕育,还有先唐散文、诗赋等浪漫诗心的培育,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文体催生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下,传奇体小说在唐代宣告独立。 在唐五代,传奇体小说经历了初期的雏形叙事时期,其叙事范式还深受六朝志怪等笔记体小说的影响;至中期则发展成熟,建立了自己“文备众体”的传奇文体叙事规范;唐代末期和五代时期,传奇小说的发展出现了尊体与变体两种潮流,前者是传奇小说文体叙事艺术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后者则是一种倒退,向史传靠拢,消解了传奇小说的文学性。 宋代传奇小说的发展是唐五代传奇小说的继承和创新,其继承性体现在“敦重文学”的雅化文体,其创新则是传奇小说的俗化。传奇小说的俗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俗为雅”,一是“化雅入俗”。这两种文体的发展演化趋向带来了元明清传奇小说文体的新发展,即中篇传奇小说的出现和雅俗共融的传奇小说文体叙事模式。然而,在晚清的近代化转型时期,因为白话在文学领域取代了文言文,传奇小说这种文体也就随之消亡了。
刘启林[6](2003)在《《兰亭序》文理辩正——与施蛰存先生商榷》文中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在书法界发起的“兰亭论争”,一直围绕着《兰亭序》的真伪展开。1990年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一文从文章结构及语意角度对《兰亭序》做了彻底的否定,从而有意无意地从文学作品评价的角度否定了《兰亭序》的真实性。兹从东晋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王羲之的思想与人生观入手对《兰亭序》一文详加剖析,反驳施文在对《兰亭序》文理分析中的种种错误观点,以期给《兰亭序》这篇名文以一个公正的评价。
二、《兰亭序》文理辩正——与施蛰存先生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亭序》文理辩正——与施蛰存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宋代石刻文献学”:相关概念的解释与研究现状 |
1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前人界说的得失 |
1.1 “石刻文献”与“石刻文献学” |
1.2 “宋代石刻之文献学研究”与“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 |
1.3 “金石学”与“石刻文献学” |
2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2.1 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2.2 存在的问题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旨趣 |
第2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音韵、文字研究举例 |
1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古音研究举例 |
2 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中所见之文字研究举例 |
2.1 宋代石刻文献学文字研究概况 |
2.2 宋代石刻文献学文字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
第3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校勘学成就举例 |
1 以石经校勘经部文献 |
1.1 关于汉魏石经的辨析与经数的讨论举例 |
1.2 关于石经篇目的讨论举例 |
1.3 关于石经异文的讨论举例 |
2 以石刻校勘集部诗文:以唐人文集为中心 |
2.1 文字不同者,“以碑为正” |
2.2 难辨之处,“惟当以意求之” |
2.3 宋人以石刻校勘传世文献之成就与检讨 |
第4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历史考证成就举例 |
1 关于年号的讨论举例 |
2 关于官制的讨论举例 |
2.1 关于中央官制的讨论 |
2.2 关于地方官制的讨论 |
2.3 关于“中官用士人”问题的讨论 |
3 关于人物的讨论举例 |
3.1 关于人物生卒年的讨论 |
3.2 关于人物名字的讨论 |
3.3 关于家世谱牒的讨论 |
3.4 关于人物事迹的讨论 |
第5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书法观念举隅——以宋人题跋为中心 |
1 “唐人工书,今人废学”与“学书消日”之论 |
1.1 “唐人工书,今人废学”的提出 |
1.2 “唐人工书,今人废学”的社会根源与时人的认识 |
1.3 “不必惫精疲神于笔砚”与“学书消日” |
1.4 “求其用意”与“苟能通其意” |
2 从“字如其人”到“人品即书品” |
2.1 “字如其人” |
2.2 “人品即书品” |
2.3 “妙书皆在江左”与“碑刻不足学”之论 |
第6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之得失与影响 |
1 再评宋代石刻文献学的成就与影响 |
1.1 开创学科 |
1.2 发凡起例 |
2 对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方法之检讨与反思 |
2.1 信古倾向 |
2.2 以意求之 |
2.3 “默证”与循环论证 |
2.4 一个比较:宋人石刻文献学与清人石刻文献学 |
附录 |
附录一 《张迁碑》真伪争议述评 |
附录二 东汉魏郡等字残碑考 |
附录三 宋人笔记中所见与石刻相关资料辑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施老】“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 一瞬之间, 一切都过去了, 使人不能不感伤。 |
2.【施老】再接下去, 却说: |
3.【施老】更奇怪的是, 接下去又来一句: |
4.【施老】下面来了一个惊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上文“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二句用的是肯定语气, 这不是“一死生, 齐彭殇”的观点吗?隔了二行, 却说这个观点是“虚诞”和“妄作”, 岂不是自相矛盾? |
(3)关中唐代碑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关中碑刻界定 |
一 历史上的“关中” |
二 关于“碑刻”的概念 |
第三节 学术史的回顾 |
一 碑刻资料的新发现 |
二 碑刻资料的整理、着录与汇辑 |
三 相关研究成果 |
四 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一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 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关中唐代碑刻之盛况 |
第一节 碑刻的数量 |
一 资料来源 |
二 统计数据 |
三 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碑刻的形式 |
一 碑石 |
二 墓志 |
三 经幢 |
四 塔铭 |
五 造像记 |
第三节 碑刻的内容 |
一 记事述颂 |
二 哀诔纪念 |
三 经典文献 |
四 刻诗题名 |
第四节 碑刻的基本特点 |
一 时代特征 |
二 区域特征 |
三 总体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中唐代碑刻兴盛的原因 |
第一节 良好的碑刻基础 |
一 关中出产碑刻原料 |
二 关中有刻碑造像的传统 |
第二节 优越的碑刻条件 |
一 关中陵墓众多 |
二 关中教育繁荣 |
三 关中宗教发达 |
第三节 官方对碑刻的倡导 |
一 帝王对孝道的提倡 |
二 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
第四节 制碑造像工艺的成熟 |
一 刻工队伍的扩大 |
二 雕刻水平的提高 |
第五节 书法艺术的发展 |
一 帝王的爱好与倡导 |
二 科举制与官吏铨选制度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中唐代碑刻的史料价值 |
第一节 碑刻资料的特点 |
一 文字与图像的统一 |
二 原始性与片段性的统一 |
第二节 碑刻资料的重要价值 |
一 对政治史研究的价值 |
二 对经济史研究的价值 |
三 对文化史研究的价值 |
四 对民族史研究的价值 |
五 对宗教史研究的价值 |
六 对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
七 对国际关系史研究的价值 |
第三节 利用碑刻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
一 碑刻资料应以图像为基础 |
二 研究碑刻贵有通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中唐代碑刻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雕刻艺术 |
一 造型艺术 |
二 雕刻工艺 |
第二节 书法艺术 |
一 书法分期、书家与代表碑刻 |
二 书法风尚 |
第三节 纹饰艺术 |
一 装饰部位与题材 |
二 纹饰风格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中唐代碑刻存佚表 |
凡例 |
附表1-1:现存关中唐代碑石表 |
附表1-2:亡佚关中唐代碑石表 |
附表2-1:现存关中唐代墓志表 |
附表2-2:亡佚关中唐代墓志表 |
附表3-1:现存关中唐代塔铭表 |
附表3-2:亡佚关中唐代塔铭表 |
附表4-1:现存关中唐代经幢表 |
附表4-2:亡佚关中唐代经幢表 |
附表5-1:现存关中唐代造像记表 |
附表5-2:亡佚关中唐代造像记表 |
征引书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关于墓志源流的考察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学术价值 |
第四节 本课题的材料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隋唐墓志盖题铭分类与式样 |
第一节 题铭书刻及相关问题 |
一、关于题与铭 |
二、墓志盖题铭书刻的确立 |
三、志文首题与志盖题铭的异同 |
第二节 墓志形制的文化内涵 |
一、墓志尺寸与等级 |
二、墓志形制的文化内涵 |
第三节 墓志盖题铭的分类与式样 |
一、志盖题铭的分类与式样 |
二、志盖题铭字数与"九宫"排列格局问题 |
三、志盖题铭的凑字现象 |
第二章 隋唐墓志盖题铭之书体与书风(上) |
第一节 书体、书风及相关问题 |
一、关于书与书体 |
二、书体的命名与分类 |
三、关于书风 |
四、隋唐墓志盖题铭书体的类型 |
第二节 鸟虫书的文化内涵与式样 |
一、鸟虫书的来源及名实问题 |
二、鸟虫书志盖题铭的文化内涵 |
三、鸟虫书志盖题铭的式样 |
四、类鸟虫书志盖题铭的分类与式样 |
第三节 飞白书志盖题铭 |
第三章 隋唐墓志盖题铭之书体与书风(中) |
第一节 篆书志盖题铭 |
一、篆书的释名 |
二、篆书志盖题铭的分期与类型式样 |
第二节 古文、符箓式志盖题铭及草篆 |
一、古文与志盖题铭 |
二、符箓式志盖题铭 |
三、关于草篆 |
第三节 字体杂糅现象及武则天造字 |
一、关于字体杂糅现象 |
二、隋唐墓志盖题铭的字体杂糅情况 |
三、志盖题铭的异体字问题 |
四、武则天造字 |
第四章 隋唐墓志盖题铭之书体与书风(下) |
第一节 楷书志盖题铭 |
一、楷书的名实 |
二、唐代楷书兴盛的原因 |
三、楷书志盖题铭的式样与风格 |
第二节 隶书志盖题铭 |
一、隶书的名实 |
二、唐代隶书中兴的原因及影响 |
三、隋唐隶书志盖题铭的式样与风格 |
第三节 行书志盖题铭 |
一、行书的名实 |
二、唐太宗崇王及《集王圣教序》的影响 |
三、隋唐行书志盖题铭的式样与风格 |
第五章 志盖题铭之书手 刻工及刻制工艺 |
第一节 书手与墓志盖题铭 |
一、书手的源起 |
二、隋代以前碑志书手署名情况 |
三、唐代书手与墓志盖题铭 |
第二节 刻工与墓志盖题铭 |
一、唐以前刻工状况 |
二、关于隋唐墓志刻工问题 |
第三节 墓志盖题铭的刻制工艺及相关问题 |
一、墓志盖题铭的刻制工艺与技法 |
二、墓志盖题铭的刻制工序等问题 |
第六章 墓志纹饰 谶语及地域风格 |
第一节 隋唐墓志纹饰的风格式样------以四神与十二生肖为例 |
一、关于墓志纹饰 |
二、墓志之四神纹饰 |
三、墓志之十二生肖纹饰 |
第二节 "谶语"墓志及相关问题 |
一、隋唐所见"谶语"墓志情况 |
二、"谶语"墓志现象的文化解析 |
第三节 地域风格:挽歌、铺首及八卦符号------以新出土隋唐潞州地区墓志为例 |
一、刻有挽歌的墓志 |
二、刻有铺首及八卦符号的墓志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隋唐代墓志尺寸表(70cmc以上) |
附录二:武则天新造字表 |
附录三:唐代墓志有篆盖者署名一览表 |
附录四:隋唐墓志有刻工者署名一览表 |
后记 |
(5)唐宋传奇小说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研究对象之界定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传奇小说名实考 |
第一节 传奇小说文体内涵的界定 |
第二节 “传奇”之名的内涵与外延的历史演变 |
第三节 历代对传奇小说的指称与归类 |
第二章 传奇小说文体起源论 |
第一节 先唐小说与唐传奇 |
第二节 先唐史传与唐传奇 |
第三节 先唐散文、诗、赋与唐传奇 |
第三章 唐五代传奇小说文体分析 |
第一节 “神遇”——传奇小说文体的形成时代 |
第二节 “有意为之”——传奇小说文体的定体时代 |
第三节 尊体与变体——传奇小说文体的嬗变 |
第四节 唐传奇文体诞生之小说观探因 |
第四章 宋代传奇小说的文体分析 |
第一节 定位——宋代传奇小说的价值定位与文本厘定 |
第二节 “敦重文学”——宋代传奇小说文体的时代性 |
第三节 由“议”到“话”——宋代传奇小说文体的俗化 |
余论: 元明清传奇小说文体略说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兰亭序》文理辩正——与施蛰存先生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D]. 赵楠. 吉林大学, 2018(04)
- [2]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商榷[J]. 魏新磊. 中学语文教学, 2017(07)
- [3]关中唐代碑刻研究[D]. 侯立新.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8)
- [4]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D]. 刘天琪. 西安美术学院, 2009(12)
- [5]唐宋传奇小说文体研究[D]. 李军均.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6]《兰亭序》文理辩正——与施蛰存先生商榷[J]. 刘启林. 汕头大学学报,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