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平[1]2004年在《队列人群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的统计分析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追踪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针对四川省“队列人群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前瞻性研究”资料的特点,采用几种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用伤残调整生命年评价其疾病负担。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大型数据计算机录入及逻辑核查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7点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建议,为大型数据的逻辑核查提供参考。 (2)定量描述了四川省40岁及其以上人群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的现状。结果表明:冠心病的累积死亡率为3.4‰,脑卒中的累积死亡率为13.5‰。而冠心病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13.4/10万,女性为11.5/10万;脑卒中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61.0/10万,女性为33.4/10万。与国际相比属较低水平。 (3)针对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低的特点,采用稀有事件logistic回归探讨了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和logistic回归、Poisson回归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和血压水平(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2、3级高血压)。脑卒中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饮酒史,脑卒中既往史和血压水平(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2、3级高血压)。
张欢[2]2012年在《中国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暨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脑卒中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人群总胆固醇(TC)水平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如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关系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较少且结果不明确。本研究以中国队列研究协作组(China Cohort Studies Collaboration, CCSC)以及十一五代谢综合征队列人群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探讨基线TC水平与脑卒中及其亚型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我国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中CCSC队列纳入分析者62,603人,十一五队列纳入分析者19,796人,共82,399人,其中男性47,875人,女性34,524人。两队列人群根据基线TC水平按照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划分标准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间基线特征的差别。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TC<5.18mmol/L (200mg/dl)为对照组,计算其余各水平组(20mg/dl为步长)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95%CI)。同时计算TC水平每升高1mmol/L相应的结局事件发生的HR(95%CI)。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分析脑卒中及其亚型归因于高TC血症的比例。结果:CCSC.总随访人年为573,894.92,最终发生脑卒中1,068例(缺血性脑卒中367例、出血性脑卒中361例和未分类脑卒中340例)。十一五队列总随访人年为156,306.26,最终发生脑卒中400例(缺血性脑卒中227例、出血性脑卒中148例和未分类脑卒中25例)。年龄标化后,十一五队列的基线TC平均水平比CCSC增加0.23mmol/L(8.88mg/d1)。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的标化发病率,无论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十一五队列都高于CCSC。在男性人群中,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的标化死亡率均为十一五队列高于CCSC。在女性人群中脑卒中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的标化死亡率为CCSC高于十一五队列,而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化死亡率在两个队列中基本一致。CCSC中,按照指南分为四组,与对照组相比,多因素调整后,TC在5.18-5.68mmol/L(200-219mg/d1)以及>6.22mmol/L(240mg/d1)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5%和77%,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99%和131%(均P<0.05)。TC水平每升高1mmol/L,缺血性脑卒中和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1%和25%(均P<0.05)。十一五队列中,按照指南分为四组,与对照组相比,多因素调整后,TC在各水平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HR值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个队列合并的分析结果显示,按照指南分为四组,与对照组相比,多因素调整后,TC在各水平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1%、45%和61%(均P<0.05);TC在5.18-5.68mmol/L(200-219mg/d1)和≥6.22mmol/L(240mg/d1)组发生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80%和131%(均P<0.05)。多因素调整后,TC水平每升高1mmol/L,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5%,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20%,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24%,均P<0.05。PARP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发病3.6%可归因于TC水平升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11.1%可归因于TC水平升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多因素调整后,TC水平每升高1mmol/L,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分别增加20%和17%;在年龄<60岁和≥60岁人群中分别增加18%和19%;在SBP<140mmHg和≥140mmHg人群中分别增加14%和25%;在吸烟和不吸烟人群中分别增加17%和21%(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多因素调整后,在男性、年龄<60岁、SBP≥140mmHg和吸烟人群中,TC在5.69-6.21(220-239)和≥6.22mmol/L(240mg/d1)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均显着增加;在SBP≥140mmHg人群中,TC≥6.22mmol/L(240mg/d1)组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32%(P=0.01);在吸烟人群中,TC≥6.22mmol/L(240mg/d1)组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3%(P=0.02)和50%(P=0.04)。此外,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发病风险均增加。在相同危险因素条件下,与TC<5.18mmol/L(200mg/d1)者相比,TC≥5.18mmol/L(200mg/d1)的个体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发病风险均增加。结论:近二叁十年来,中国人群TC水平呈现升高的趋势。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随着TC水平的增加,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均不断增加,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也显着增加。吸烟人群中,与TC<5.18mmol/L(200mg/d1)组相比,TC>6.22mmol/L(240mg/d1)组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显着增加。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在相同危险因素条件下,高TC水平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均增加。鉴于我国人群TC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升高,及TC水平对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危险性,通过平衡膳食,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血脂紊乱和降低人群血清TC水平,是减少与控制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危害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之一。背景与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脂联素可以调节糖代谢以及脂质代谢,并具有抗炎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这些结果提示脂联素可能具有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作用。此外,许多研究探讨了脂联素基因(ADIPOQ)单核苷酸多态性,即+45T>G(rs2241766),+276G>T(rs1501299)以及-11377C>G(rs266729),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评价ADIPOQ叁个多态位点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并且通过对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以评估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两名评价者独立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BM、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获取ADIPOQ叁个多态位点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研究文献,以及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文献。在2012年2月之前发表的研究被纳入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中,ADIPOQ与心血管疾病的meta分析主要考虑病例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值);脂联素与冠心病的1neta分析主要提取各研究的多因素调整的相对风险度(RR)及95%置信区间(95%CI)等数据。采用Q检验及I2统计量评估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RR值或OR值及95%CI;使用Egger线性回归检验估计发表偏倚。本研究使用相关评分标准对所有纳入的研究进行评分。结果:ADIPOQ叁个多态位点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纳入37个病例对照研究,包含6,398个病例和10,829个对照(rs2241766);8,392个病例和18,730个对照(rs1501299);以及7,835个病例和14,023个对照(rs266729)。叁个多态位点都与心血管疾病存在显着关联。合并OR值分别为:rs2241766,1.22(95%CI:1.07,1.39;P=0.004);rs1501299,0.90(95%CI:0.83,0.97;P=0.007);rs266729,1.09(95%CI:1.01,1.17;P=0.032)。rs2241766和rs1501299与冠心病也显着相关,合并OR值分别为1.29(95%CI:1.09,1.52;P=0.004)和0.89(95%CI:0.81,0.99;P=0.025)。rs2241766和rs266729与脑卒中存在显着关联。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值分别为1.28(95%CI:1.12,1.46;P<0.0001)和1.20(95%CI:1.08,1.34;P=0.0001)。叁个位点与高血压之间关联都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分析发现纳入的研究间存在显着异质性。对rs266729与CVD之间的关系按照种族进行亚组分析可以消除异质性,欧洲和亚洲人群亚组分析的I2分别为26.1%和O。亚组分析发现只有在亚洲人群中的相关性是显着的,合并OR值(固定效应模型)为1.29(95%CI:1.18,1.42;P<0.001);在欧洲人群中相关性并不显着,合并OR值(固定效应模型)为1.01(95%CI:0.94,1.08;P=0.880)。分析中发现rs2241766与CVD关系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Egger's检验,P=0.007)。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meta分析共纳入12个前瞻性研究,其中包括8个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4个队列研究。最终共有11,461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4,132名研究对象发生冠心病。结果显示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合并的RR值为0.83(95%CI:0.69,0.98;P=0.03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女性以及年龄小于65岁的群体中都存在这种负相关性。本项研究中没有发现发表偏倚(P=0.911)。结论:本项meta分析显示ADIPOQ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我们仍然需要高质量的大规模研究来证实这些相关性。
赛晓勇[3]2007年在《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与脑卒中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是我国军队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保障对象,做好该特殊人群的保健工作意义重大。目前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和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还缺乏系统规范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为了解该人群健康水平和保健现状、探索全死因和脑卒中相关因素及变化趋势,我们进行了本研究。方法:从2005年6月30日至2006年6月30日对1987年建立的西安市22所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队列人群进行了再次调查,综合运用了传统流行病学中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资料双人录入,自动核查,由Epidata3.0完成。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由SPSS13.0和SAS8.2软件完成。结果:1.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相关因素与患病率的研究:①至2005年6月30日,1268人的研究队列中死亡491人,转所29人,存活748人;②调查应答的干部694名,平均年龄79.78±4.40,最小69.71岁,最大100.38岁;③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的患病率分别为69.7%、53.6%、24.9%、5.3%、26.5%、20.3%、29.8%和7.9%;④吸烟率为67.6%;饮酒率为63.83%;自答锻炼率88.47%;按中国成人体重指数标准,超重者287人(41.5%),肥胖者80人(11.6%),55.8%的老干部有意识地控制血脂;⑤18年前后体检指标的比较结果显示,该人群甘油叁酯水平上升、舒张压水平下降、锻炼者和饮酒者比例均升高(P<0.05),各种疾病患病率水平随年龄的增加均有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队列全死因和相关因素的研究:①至2005年6月30日,该队列人群前五位死因构成比分别为恶性肿瘤(39.71%)、COPD (16.90%)、冠心病(16.09%)、脑卒中(11.20%)和糖尿病(4.68%),调整死亡率分别为1039、442、421、293和123/10万人年;②调整总死亡率为2616/10万人年,平均死亡年龄74.08±6.63岁;③恶性肿瘤构成比前叁位分别为肺癌(30.77%)、胃癌(21.54%)和肝癌(12.82%);④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吸烟、收缩压、甘油叁酯、高血压家族史、中风家族史、癌症家族史、中风病史、糖尿病病史、癌症病史、体重指数和开始吸烟年龄与总死亡相关,HR值(95%CI)分别为1.083(1.062-1.104),1.026(1.013-1.039),1.009(1.003-1.015),1.002(1.001-1.003),1.330(1.005-1.759),1.330(1.005-1.759),1.444(1.103-1.890),2.237(1.244-4.022),1.462 (1.042-2.051),2.079(1.051-4.115),0.963(0.931-0.996)和0.988(0.978-0.999);⑤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的全死因、冠心病和肺癌风险较高,HR值(95%CI)分别为1.369(1.083-1.731),1.805(1.022-3.188)和2.939(1.311-6.585);⑥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甘油叁酯、吸烟、开始吸烟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和癌症家族史与总死亡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109(1.077-1.143),1.012(1.003-1.020),1.002(1.001 -1.005),2.175(1.335-3.543),0.982(0.964-0.999),1.561(1.033-2.359)和1.791(1.228-2.610);⑦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的聚集,死亡风险增加。3.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①至2005年6月30日脑卒中发病186人,调整发病率为984.43/10万人年,其中新发脑梗塞157人,新发脑出血29人;②至2006年6月30日脑卒中死亡69人,死亡率为357.02/10万人年,其中脑梗塞死亡26人,脑出血死亡43人;③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总胆固醇、腰臀比和锻炼与脑卒中有关,OR值(95%CI)分别为1.013(1.001-1.027)、1.115(1.006-1.236)、2.514(1.726-3.664)和0.230(0.136-0.389);饮酒、饮茶的OR值(95%CI)为1.766(1.104-2.825)和0.633(0.422-0.949),进一步研究发现,饮白酒、喝绿茶与脑卒中患病相关,OR值(95%CI)为1.868(1.196-2.917)和0.595(0.375-0.944);还有如血型、总胆红素、人均收入、性格、适应能力、日常生活功能、生活满意度、同住几代、社会交往、心理卫生、体能状态、服用阿司匹林和口味咸淡等也被发现与脑卒中患病相关;④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的聚集,患脑卒中危险增加;⑤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既往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史与脑卒中发病相关,HR值(95%CI)分别为1.037(1.002-1.072)、1.087(1.012-1.169)、1.186(1.050-1.340)、1.515(1.006-2.281)和1.571(1.052-2.347);⑥年龄、舒张压、既往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史与新发脑梗塞有关,HR值(95%CI)分别为1.043(1.005- 1.081)、1.179(1.039-1.335)、1.615(1.030-2.530)和1.767(1.152-2.71),而血压和既往高血压病史和新发脑出血相关,HR值(95%CI)分别为1.451 (1.117-1.884)和2.701(1.029-7.086);⑦脑卒中死亡相关因素为年龄、收缩压、吸烟、高血压家族史、中风家族史、体重指数、中风、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既往病史,HR值(95%CI)分别为1.072(1.017-1.131)、4.283(1.706-10.753)、2.180(1.019-4.665)、2.069(1.066-4.014)、2.069(1.066-4.014)、0.858(0.779-0.946)、10.034(3.366-29.912)、3.351(1.194-9.406)和2.366(1.247-4.491);⑧缺血性脑卒中与年龄、舒张压、高血压和中风家族史、中风既往病史有关,HR值(95%CI)分别为1.153(1.059-1.254)、1.401(1.006-1.952)、4.682(1.711-12.816)、4.682(1.711- 12.816)和14.460(2.675-78.162);而出血性脑卒中与体重指数、既往中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病史有关,HR值(95%CI)分别为0.827(0.731-0.936)、7.575(1.663-34.509)、4.060(1.847-8.927)和4.179(1.073-16.274)。结论:1.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人群总死亡率低于全国水平,前五位死因中恶性肿瘤、冠心病和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COPD死亡率低于全国水平;前五位死因构成与全国大城市男性死因构成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段死因构成亦有不同,提示该人群的卫生保健工作要视自身具体情况开展,尤其是恶性肿瘤、冠心病和糖尿病要重点防控。2.该人群吸烟率、饮酒率和超重率高于国内水平,提示在该人群中应加强相关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维持适当的收缩压、甘油叁酯和体重水平、预防和控制如中风、糖尿病和癌症等;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甘油叁酯等指标随年龄发生的动态变化。3.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人群脑卒中发病以缺血性为主,脑卒中死亡以出血性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水平;控制血压、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和体重水平,戒烟,控酒,预防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可以降低该人群脑卒中风险;
田小草[4]2017年在《水果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水果的摄入水平过低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导致了 2010年全球大约1.04亿伤残调整寿命年。西方国家的诸多研究显示,摄入足量的水果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而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疾病模式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目前尚缺乏证实水果摄入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关联的有力证据,涉及水果与疾病关联的研究大多是引用国外研究结果的综述。在饮食习惯方面,新鲜水果在中国的摄入水平较低,而且通常被人们在饭前或饭后单独食用,不同于西方国家通常将新鲜水果和蔬菜混合加工成“沙拉”而同时食用,这就为探讨新鲜水果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关联创造了条件。在疾病模式方面,我国脑卒中亚型的发病不同于西方国家,出血性脑卒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两种脑卒中亚型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探讨。在以往的研究中,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已被证实,但水果摄入与两个脑卒中亚型之间是否都存在关联还未十分明确。另外,以往的研究虽指出水果摄入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有研究结果指出,水果摄入越多的人群患肥胖、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低,而这些疾病都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这些疾病因素或疾病相关指标如腰围、BMI、血压、血糖等有可能在水果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中起到一定的交互或中介效应,但目前的研究还少见相关的报道。心脑血管疾病病因复杂,受到个体因素、遗传因素、生活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目前的多数研究,仅仅研究某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对于各个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作用大小或相对重要性的探讨,作者还未见有报道。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利用35509名研究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8年获得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事件,评估水果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目的1.评估水果摄入与冠心病发病、脑卒中发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2.进一步评估水果摄入与脑卒中亚型发病风险的关联。3.分析水果摄入与腰围、BMI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血压、血糖在水果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关联中的中介效应。4.探讨个体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活行为因素、生理生化指标及水果摄入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研究方法1.选取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ChinaKadoorie Biobank)青岛项目点35509名35~74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2004年~2008年通过基线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职业等)、生活行为方式(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膳食摄入、体力活动等)、个人及家庭成员患病情况(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身体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血压、随机血糖)等信息,描述基线人群特征及水果的摄入情况。2.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DSPs:Disease Surveillance Points system),结合公安人口信息系统、医保参保信息系统及社区定向随访等多种途径,获取队列人群冠心病的发病事件、脑卒中及脑卒中亚型的发病事件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事件的详细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水果摄入与冠心病发病、脑卒中发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进一步评估水果摄入与脑卒中亚型发病风险的关联。3.采用基于Cox回归的相乘模型交互作用来研究水果摄入与腰围、BMI的交互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KHB方法研究血压、血糖在水果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关联中的中介效应。4.采用五个不同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产生个体因素得分、社会经济因素得分、生活行为因素得分、生理生化指标得分及水果摄入(反向赋值)得分等5个不同的影响因素得分,并利用优势分析方法探讨各个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相对重要性,进而探讨水果摄入对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贡献大小。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基线调查共调查35509人,男女性别比为1:1.27,平均年龄(50.3±10.2)岁;研究对象的受教育水平以初中(占41.2%)为主;职业以工人(占40.7%)为主,家庭收入以20000~34999元/年(占43.3%)为主;研究对象中有26.3%的吸烟者和22.0%的饮酒者;有54.2%的研究对象每天吃水果,2.6%的研究对象几乎不吃水果;有13.6%的研究对象曾被诊断为高血压,5.2%曾被诊断为冠心病,0.7%曾被诊断为脑卒中,5.4%曾被诊断为糖尿病;5.5%的研究对象有冠心病家族史,16.2%的研究对象有脑卒中家族史。(2)研究对象的水果摄入情况:研究对象中几乎不吃、1-3次/月、1-3次/周、4-6次/周和每天吃五个水果摄入频率组分别占2.6%、10.4%、24.0%、8.8%和54.2%。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水果摄入频率较高的研究对象更年轻,更多的是女性、受教育水平高和家庭收入高的人群(P均<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对象中“每天吃”频率组的人群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女性趋势与全人群一致,而男性趋势则呈现U型,比例最低出现在50~59岁。不同职业研究对象的水果摄入频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72,P<0.001)。当前吸烟者和当前规律饮酒者中,“每天吃”频率组人群所占比例低于不吸烟和不饮酒研究对象中此组所占的比例(吸烟组vs.不吸烟组:37.1%vs.61.5%;饮酒组vs.不饮酒组:36.0%vs.59.5%,P均<0.05)。2.水果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1)队列人群概况:参加基线调查的35509名研究对象全部进入随访,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随访数据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队列人群共失访128人,失访率为0.36%,死亡1119人。本研究队列人群平均随访时间8.1年,随访人年共计260814.0 人年。(2)水果摄入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本研究共观察到冠心病发病事件283例,冠心病发病密度为108.51/10万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受教育水平高、家庭收入高、体力活动多、水果和鱼类摄入多与冠心病发病呈显着的负相关关联,而年龄高、吸烟、饮酒、腰围、血压和血糖水平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显着的正相关关联(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体力活动、冠心病家族史、蔬菜、肉类、鱼类和奶制品的摄入频率、调查季节等混杂因素之后,增加水果的摄入频率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4次/周频率组的研究对象冠心病发病的风险降低了 46%[HR(95%CI):0.54(0.44~0.66),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降低了 50%和 29%[HR(95%CI):男性 0.50(0.39~0.65),女性:0.71(0.52~0.97),P均<0.05]。进一步调整研究对象的腰围、BMI、收缩压和随机血糖,水果摄入对于冠心病发病的保护作用没有改变。(3)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本研究共观察到脑卒中发病事件1011例,脑卒中发病密度为387.63/10万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果摄入多、家庭收入高和体力活动多与脑卒中发病呈负相关关联,年龄高与脑卒中的发病呈正相关关联(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增加水果的摄入频率对脑卒中发病具有保护作用。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4次/周频率组的研究对象脑卒中发病的风险降低了 44%[HR(95%CI):0.56(0.50~0.62),P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降低了 46%和42%[HR(95%CI):男性0.54(0.46~0.64),女性:0.58(0.52~0.69),PP均<0.05]。进一步调整研究对象的腰围、BMI、收缩压和随机血糖,没有改变水果摄入对于脑卒中发病的保护作用。(4)水果摄入与脑卒中亚型发病风险的关联:在观察到的脑卒中发病事件中,缺血性脑卒中873例,发病密度为334.72/10万人年;出血性脑卒中138例,发病密度为52.91/10万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高、家庭收入高、体力活动多、水果和鱼类摄入多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负相关关联,年龄高、腌制蔬菜摄入多、腰围、BMI、血压和血糖水平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正相关关联(P均<0.05)。女性、受教育水平高家庭收入高、体力活动多、水果、肉类和鱼类摄入多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负相关关联,而年龄高、饮酒、腰围、血压和血糖水平高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正相关关联(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增加水果摄入频率对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均有保护作用。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4次/周频率组的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风险降低了46%[HR(95%CI):0.54(0.48~0.61),P<0.05],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了41%[HR(95%CI):0.59(0.29~0.84),P<0.05]。进一步调整研究对象的腰围、BMI、收缩压和随机血糖,水果摄入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保护作用没有改变。(5)水果摄入与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本研究共观察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事件359例,死亡率为137.65/10万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受教育水平高、家庭收入高、体力活动多、水果、肉类和鱼类摄入多与CVD死亡呈负相关关联(P均<0.05),年龄高、吸烟、腰围、血压和血糖水平高与CVD死亡呈正相关关联(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增加水果摄入频率能够降低CVD死亡的风险。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4次/周频率组的研究对象CVD死亡的风险降低了 57%[HR(95%CI):0.43(0.35~0.53),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降低了 64%和 34%[HR(95%CI):男性 0.36(0.27~0.48),女性:0.66(0.44~0.98),P均<0.05]。进一步调整研究对象的腰围、BMI、收缩压和随机血糖,水果摄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保护作用没有改变。3.交互作用与中介效应分析(1)交互作用分析:水果摄入与腰围在冠心病发病及CVD死亡中具有相乘模型交互作用,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其相乘交互项的效应值分别为0.71(0.55~0.91)、0.65(0.49~0.85),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水果摄入与BMI在冠心病发病及CVD死亡中具有相乘模型交互作用,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其相乘交互项的效应值分别为0.84(0.70~1.00)、0.82(0.67~0.99),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介效应分析:血压在水果摄入与冠心病发病、脑卒中发病及CVD死亡的关联中起部分中介效应,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24%、13.29%、9.26%。血糖在水果摄入与冠心病发病、脑卒中发病及CVD死亡的关系中也起部分中介效应,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9.96%、9.88%、11.26%。4.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1)冠心病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对冠心病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因素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作用(标准化优势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个体因素(47.2%)、生活行为因素(17.0%)、生理生化指标(15.1%)、社会经济因素(12.9%)和水果摄入(7.8%)。水果摄入在冠心病发病中能解释的变异占所有因素可以解释变异的7.8%。(2)脑卒中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对脑卒中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结果发现,对脑卒中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因素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作用(标准化优势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个体因素(39.5%)、社会经济因素(22.5%)、生理生化指标(20.1%)、生活行为因素(14.9%)和水果摄入(3.0%)。水果摄入在脑卒中发病中能解释的变异占所有因素可以解释变异的3.0%。(3)CVD死亡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对CVD死亡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因素对CVD死亡的影响作用(标准化优势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个体因素(46.2%)、社会经济因素(17.9%)、生理生化指标(17.5%)、生活行为因素(12.3%)和水果摄入(6.2%)。水果摄入在CVD死亡中能解释的变异占所有因素可以解释变异的6.2%。主要结论1.水果摄入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水果的摄入频率至4次/周及以上,能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降低46%,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44%,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7%。2.水果摄入能降低脑卒中的两个亚型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水果的摄入频率至4次/周及以上,能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46%,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41%。3.水果摄入与腰围、BMI在冠心病发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中具有相乘模型交互作用,血压和血糖在水果摄入与冠心病发病、脑卒中发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联中起部分中介效应。4.在本研究纳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中,个体因素(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水果摄入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优势比例在冠心病发病、脑卒中发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中分别占7.8%、3.0%和 6.2%。创新及意义1.在以往的研究中,水果摄入与脑卒中亚型发病风险的关联尚未十分明确。本研究分别探讨了水果摄入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个亚型发病风险的关联,证明增加水果摄入对脑卒中两个亚型均有保护作用。2.本研究利用优势分析方法,探讨了个体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活行为因素、生理生化指标及水果摄入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以往探讨水果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水果摄入这个单一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没有分析水果摄入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分别采用交互作用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探讨了水果摄入与其他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介效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仲崇科[5]2018年在《脑卒中预后标志物及血压和心率、脂质蓄积对脑卒中的联合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是我国成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脑卒中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性状疾病,危险因素之间通常会相互联系或存在协同作用,多个危险因素并存可能会使个体发病危险成倍增加。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危险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残疾、死亡、再发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需要探索更加敏感的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标志物。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病理基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破裂和脱落,而炎症反应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某些炎症相关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关,但是有关炎症标志物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关系的认识尚不统一,鲜见有充分统计学把握度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炎症标志物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以及血压和心率、脂质蓄积对脑卒中的联合效应。本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血压试验(CATIS)的基础上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p-PLA_2)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3个月死亡、严重残疾和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第二部分:利用在中国内蒙古开展的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高血压与心率或脂质蓄积指数(LAP)对脑卒中发病的联合作用。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在已完成的CATIS研究对象纳入、基线资料收集和3个月随访观察的基础上,探讨血清MMP-9、hsCRP、Lp-PLA_2和血浆Hcy与3个月死亡、严重残疾和血管事件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部分将参加CATIS试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神经科医生或护士用统一的方法和问卷收集基线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方式因素、临床特征、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疾病史和疾病用药史等。共有3474例患者完成血标本采集,在该人群中进行血清MMP-9、hsCRP、Lp-PLA_2和血浆Hcy检测。血清MMP-9、hsCRP和Lp-PLA_2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浆Hcy检测使用罗氏Cobas c 501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循环酶法进行检测。由经过严格培训的神经内科医生对所有研究对象发病后3个月进行随访。填写评价生活自理程度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同时记录死亡、卒中复发和心血管事件情况。本研究主要结局是卒中后3个月内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mRS评分3-6)。次要结局包括3个月内死亡、严重残疾(mRS评分3-5)和血管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MMP-9、hsCRP、Lp-PLA_2和血浆Hcy与3个月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死亡、严重残疾和血管事件的关联强度。计算比值比(OR)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利用限制立方样条(RCS)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各炎症相关指标与研究结局的剂量反应关系。同时,根据年龄(<65 vs≥65岁)、性别、是否吸烟和饮酒、疾病严重程度、有无高血压病史和降压干预情况将研究对象进行分层,在每一层中分别分析血清MMP-9、hsCRP、Lp-PLA_2和血浆Hcy与3个月主要研究结局的关系。同时,为排除降压干预和用药情况对结果的影响,我们还进行一系列敏感性分析。计算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来评价血清MMP-9、hsCRP、Lp-PLA_2和血浆Hcy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经过3个月随访,866人发生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有99名研究对象死亡,脑卒中复发61例,血管事件91例,失访69人。与血清MMP-9最低四分位组患者相比,最高四分位组患者3个月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OR 1.36;95%CI 1.05-1.78)和死亡(OR 2.01;95%CI 1.02-3.99)的风险显着增加。血清MMP-9与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线性趋势检验P=0.003)、严重残疾(线性趋势检验P=0.03)以及死亡(线性趋势检验P=0.046)的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血清MMP-9,能够显着提高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风险的预测能力(NRI 12.8,P=0.002;IDI 0.37,P=0.002)。血清hsCRP水平处于最高四分位组的患者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严重残疾和死亡的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患者的2.20倍(OR 2.20;95%CI 1.68-2.87)、1.84倍(OR 1.84;95%CI 1.40-2.42)和2.56倍(OR 2.56;95%CI 1.33-4.91)。限制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随着血清hsCRP浓度的升高,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线性趋势检验P<0.001)、严重残疾(线性趋势检验P=0.002)和死亡(线性趋势检验P<0.001)的风险也随之升高。血清hsCRP显着提高传统危险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和严重残疾复合结局(NRI 18.9,P<0.001;IDI 1.51,P<0.001)、严重残疾(NRI12.1,P=0.003;IDI 0.70,P<0.001)和死亡(NRI 44.3,P<0.001;IDI 2.50,P<0.001)风险的预测能力。血清Lp-PLA_2与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严重残疾、死亡和血管事件均无显着性关联。血浆Hcy与性别对于主要研究结局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值=0.03)。在女性患者中,与最低Hcy四分位组患者相比,最高四分位组患者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OR 1.59;95%CI 1.02-2.48)的风险显着增加,Hcy与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4)。而在男性患者中没有发现Hcy与主要研究结局的显着性关联(线性趋势检验P=0.64)。无论是在男性还是女性患者中,随着炎症标志物聚集程度的增加,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趋势性检验P<0.001),以及严重残疾(趋势性检验P<0.001)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具有显着意义)炎症标志物能够显着提高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复合结局、严重残疾和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MMP-9和hsCRP水平升高能够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的风险,在传统危险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增加血清MMP-9、hsCRP能够显着提高模型对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在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浆Hcy是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患者,随着高水平炎症标志物个数的增加,死亡或严重残疾的风险逐步升高,炎症标志物的聚集能够明显改善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的风险分层。第二部分研究目的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探讨蒙古族人群高血压与心率或高血压与LAP对脑卒中发病的联合作用。材料与方法本部分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和奈曼旗32个村的2589名当地蒙古族农牧民作为研究对象。在2002年至2003年收集基线资料,测量血压、心率和腰围,并完成血标本的采集。基线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既往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心率≥80 bpm定义为高心率。同时对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叁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检测和计算。LAP的计算方法:LAP(男)=[WC(cm)-65]×TG(mmol/L);LAP(女)=[WC(cm)-58]×TG(mmol/L)。高LAP定义为LAP≥16.83(中位数)。根据血压和心率状态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非高血压/低心率,非高血压/高心率,高血压/低心率和高血压/高心率;根据血压和LAP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非高血压/低LAP,非高血压/高LAP,高血压/低LAP和高血压/高LAP,进而分析高血压与心率或高血压与LAP对脑卒中发生的联合作用。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以非高血压/低心率或非高血压/低LAP作为参比组,分析其他3组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计算相应的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同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方法分析在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同时增加高血压/高心率或高血压/高LAP对脑卒中发病的预测效率。结果对2589例研究对象经过平均9.2年随访,共有124例脑卒中事件发生,累积发病率4.79%。经过多因素调整,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是非高血压者的2.67倍(HR 2.67;95%CI 1.69-4.22;P值<0.001)。而心率与脑卒中发病无显着性关联。与非高血压/低心率组相比,高血压/低心率组(HR 3.19;95%CI 1.80-5.66;P值<0.001)和高血压/高心率组(HR 3.38;95%CI 1.83-6.24;P值<0.001)脑卒中的风险显着增加。高血压/高心率组的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高于其他叁组。高血压/心率状态+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显着高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0.836(P值=0.023)。与具有低LAP(<16.83)的研究对象相比,具有高LAP的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显着增加(HR 1.26;95%CI 1.02-2.39;P值=0.04)。与非高血压/低LAP组相比,高血压/低LAP(HR 2.96;95%CI 1.52-5.78;P值=0.001)和高血压/高LAP(HR 4.10;95%CI 2.08-8.08;P值<0.001)脑卒中的风险显着增加。高血压/高LAP组的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高于其他叁组。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高血压/高LAP+其他传统危险因素面积为0.854,两面积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0.036)。结论本研究发现在中国内蒙古人群中,高血压和高LAP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有关,且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伴有高心率或高LAP的高血压患者,其脑卒中发病的风险显着增加。提示高心率和高LAP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放大高血压对于脑卒中发病的风险。在其他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增加高血压/高心率或者高血压/高LAP状态,可以显着提高模型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能力。
张梅[6]2017年在《中国成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掌握我国≥35岁成人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综合利用国内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及研究推荐的四种预测方法,分析我国≥35岁成人心脑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比较四种心脑血管疾病预测方法对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水平预测结果的一致性与差异,并利用队列数据验证两种预测模型的效能;利用队列数据探讨非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关性;基于研究结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提供科学数据,为进一步完善适宜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方法提出建议。方法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0年慢病监测)、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营养调查)以及中国营养与慢性病家庭队列研究(山西队列)。2010年慢病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162个监测县(区)抽取调查样本;共计完成98712名≥18岁成人的问卷调查、身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和实验室检测(血脂四项等);本研究从76806名≥35岁的成人中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68272名调查对象进行分析。2002年营养调查在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获得≥0岁常住居民样本20余万人;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膳食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本研究从49138名≥18岁且进行了血脂测定的调查对象中选取≥35岁且符合纳入条件的36320名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山西队列是以山西省参加2002年营养调查的对象为基线人群开展的纵向研究,于2016年完成第一次随访;本研究以1502名用于计算发病风险的基线信息完整的40~79岁研究对象为基础,纳入913名发病或死亡结局清楚的调查对象用于预测模型效能比较研究;以5375名基线年龄≥35岁的调查对象为基础,纳入3526名发病或死亡结局清楚的调查对象用于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本研究首先以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估计我国不同特征的≥35岁成人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和甘油叁脂(TG)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现况及与2002年相比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对我国成人血脂水平影响相对主要的危险因素。第二,以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推荐的“国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推荐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方案”、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心血管危险评估指南》推荐的汇“总队列公式"(PCEs),以及顾东风等根据The China-PAR项目研究成果提出的“ASCVD 10年危险预测模型(PAR模型)”,分别估计2010年我国不同特征≥35岁成人的ICVD和ASCVD 10年发病风险;并以2010年慢病监测所得ASCVD危险分层结果为基础,与2002年营养调查结果比较分析,展现我国≥35岁成人ASCVD发病风险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第叁,利用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交叉分析比较四种发病风险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利用山西队列人群随访数据,比较PAR模型和PCEs对预测山西队列人群ASCVD终点事件的预测准确性。最后,针对尚未被普遍纳入ASCVD风险预测方法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利用队列数据探索其与ASCVD发生和死亡的相关性。为提高样本数据对我国人群实际情况的代表性,针对现况的统计分析利用基于设计的方法,为每条记录计算抽样权重,并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数据计算调整性别、年龄、城乡的事后分层权重,最终二者结合形成的权重用于对样本数据进行加权调整,获得各现况指标的绝对水平,并利用泰勒级数线性化法计算抽样误差并构造95%可信区间(95%CI)。利用基于设计的Rao-Scott χ2分析检验率(百分比)的组间差异,利用基于设计的Logistic回归检验不同人群现患率(百分比)随年龄、文化程度等的变化趋势。队列研究分析中,首先计算预测的事件发生数和累积发病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并比较两种模型本山西队列人群中预测ASCVD的区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尚未纳入ASCVD风险预测方法的行为因素(饮酒量,红肉摄入量等)和生物学因素(腰围、LDL-C等)导致ASCVD发生的风险比以及95%可信区间。非正态连续型变量经自然对数转换,符合正态分布后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主要采用SAS 9.4软件(SAS公司)完成。ROC曲线采用STATA软件(STATA公司)计算并绘制。结果2010 年,我国≥35 岁成人 TC、LDC-C、HDL-C 以及非-HDL-C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 163.3(43.0)mg/dL、92.8(30.8)mg/dL、43.1(12.4)mg/dL 和 120.7mg/dL,TG 中位数为 98.2mg/dL(四分位数间距77.0mg/dL)。相应的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低HDL-C血症、高非-HDL-C血症和高TG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4.1%(95%CI:3.5%~4.7%)、2.7%(95%CI:2.2%~3.2%)、43.8%(95%CI:41.3%~46.4%)、4.2%(95%CI:3.7%~4.8%)和 13.0%(95%CI:12.2%~13.8%)。与其他人群相比,教育水平较高、收入较高以及城市地区人群的TC、LDL-C、非-HDL-C和TG水平更高,HDL-C水平更低,其血脂异常患病率也更高(趋势检验P<0.05,差异检验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常饮酒、红肉摄入过多、超重和肥胖的人群,TC、LDL-C和TG异常患病率较高(P<0.05)。与2002年相比,2010年人群的各项血脂指标水平明显升高(HDL-C为降低)。农村地区人群上升(HDL-C为降低)幅度更为明显。2010年,我国≥35岁成人中,ASCVD 10年发病风险高危和中危者比例(由血脂指南危险分层方案预测)分别为13.7%(95%CI:12.9%~14.4%)和 19.6%(95%CI:12.9%~14.4%)。据此估计 2010年我国≥35岁成人中,有0.94亿人在2020年以前发生ASCVD的风险为到高危,1.34亿人为中危。在消除了年龄的影响后,教育水平或收入较低的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危者比例仍然高于教育水平或收入较高的人群(趋势检验P<0.05)。经常饮酒(P<0.05)、身体活动水平较低(趋势检验P<0.05)的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水平更高。超重、肥胖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趋势检验P<0.05)。与2002年结果比较,不论男性或女性、城市或农村,以及年龄大小,各类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均明显上升,且男性和农村地区高危人群比例上升幅度更大(P<0.05)。四种心脑血管疾病预测方法对同一人群预测的结果有所不同。以血脂指南危险分层方案为参考,ICVD危险评估表将更多的人划分到较低的风险水平。同样以ASCVD事件为预测结局的叁种方法相比,PAR模型预测的人群风险水平相对更低,血脂指南危险分层方案居中,PCEs预测结果相对更高。上述所有方法两两比较时,对女性人群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均高于男性人群(女性一致性:56.1%~79.1%,男性一致性:29.6%~72.4%)。采用队列人群比较PAR模型和PCEs对我国40~79岁人群ASCVD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两种方法对男性预测的AUC分别为0.703(95%CI:0.633~0.773)和0.701(95%CI:0.637~0.766),预测效能属于一般;对女性预测的 AUC 分别为 0.656(95%CI:0.656~0.748)和 0.657(95%CI:0.569~0.748),预测效能属于较低。两种方法相比,预测效能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49)。对非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山西队列人群ASCVD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包括传统危险因素在内的多种危险因素的情况下,男性腰围每上升1cm,ASCVD发病风险上升6%(风险比1.06,95%CI:1.01~1.12);女性BMI每上升1个单位,ASCVD发病风险上升14%(风险比1.14,95%CI:1.06~1.23)。对于红肉摄入、蔬菜水果、屏幕(看电视)时间等其他非传统危险或保护性因素,本研究暂未发现其对ASCVD发生的独立影响。结论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整体上升趋势明显,尤其农村地区人群。男性和女性需要关注血脂异常状况的年龄段人群有差别。城市地区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四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危人群比例从7.3%到39.2%不等,提示一个人数庞大的心脑血管疾病潜在患者人群已经形成。而伴随着包括血脂水平在内的多种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心脑血管疾病中、高危人群比例均成上升趋势。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好于他们的人群,农村人群相比城市人群,尽管血脂水平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却更高。农村人群在血脂等危险因素水平涨幅高于城市人群的基础上,总体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与城市人群已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如果未来不重视干预策略的落地,不强化干预措施的实施,不关注高危人群的管理,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必将继续上升。受纳入危险因素种类及危险因素风险系数各异的影响,四种预测方法对同一预测人群进行风险预测的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提示发病风险实际相同的部分人群会因为给予的风险预测方法的差异,而被定性为不同的风险等级,从而接受不同的干预措施,最终发生不同的疾病结局。因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在实际应用中应相当谨慎。以风险预测结果为参考,还应结合个体其他危险因素状况,才能给予最适宜的干预措施。同时,适宜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方法亟待建立和完善。非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的行为因素对ASCVD发病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暂时未能发现有意义的结果。但本研究发现腰围对于男性、BMI对于·女性ASCVD的发生有着独立的影响,提示在现有预测方法按性别给予相同危险因素不同系数的基础上,按性别纳入不同的危险因素也不失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司圣喜[7]2017年在《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疾病负担趋势性研究及生存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死亡率、危害程度和直接经济负担的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获取该队列人群脑卒中的分布特征,确定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了解该队列人群脑卒中疾病的自然史,为金昌队列人群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开展脑卒中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方法1.以2001-2013年金川公司全部在职和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获取13年间全体职工的全死因资料,进行随访研究。选取其中因脑卒中疾病导致死亡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的死亡率、疾病危害程度的变化趋势。2.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1-2010年金川公司职工医院有完整病案记录的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中的随访研究。选取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的变化趋势。3.结合病案资料和死亡资料数据,挑选2001年因脑卒中而住院的患者这一固定队列作为生存分析资料,建立历史性队列研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的分析,通过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脑卒中的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1.金昌队列人群2001-2013年间脑卒中死亡例数547例,死亡率为98.38/10万,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且平均增长速度为3.49%;70岁及其以上组脑卒中的死亡率最高为1054.60/10万;出血性的死亡率为59.71/10万,男性的高于女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为34.89/10万,且平均增长速度为4.44%,男性的死亡率也是高于女性的。2.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总潜在减寿年数(PYLL)为4783.04人年,人均潜在减寿年数(APYLL)为8.74年,其中男性的PYLL高于女性,而APYLL女性高于男性;出血性脑卒中的PYLL为3640.61人年,APYLL为10.97年,其值分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3.78、2.21倍;冶炼化工单位人群脑卒中PYLL最高为1734.79人年,APYLL也是最高为11.19年。3.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总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PYLL)为2071.50人年,人均潜在工作损失年数(AWPYLL)为3.79年;出血性脑卒中WPYLL为1685.50人年,AWPYLL为5.08年,其值分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5.49、3.21倍;冶炼化工单位人群脑卒中WPYLL最高为869.00人年,AWPYLL最高为5.61年。4.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患者次均住院天数为18.97天/次、次均住院费用5417.68元/次、次均每日住院费285.59元/天,其中男性脑卒中患者以上各指标均高于女性;55岁以下年龄组脑卒中患者以上各指标最高;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各指标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选矿单位脑卒中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最高。5.金昌队列脑卒中患者例均住院天数为23.53天/人,例均住院费用为6719.12元/人,例均住院日费用为285.61元/天,其中男性以上各指标均高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上各指标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出血性的例均住院费用为10562.79元/人,是缺血性的2.13倍;产品制造单位的例均住院天数最高,为26.45天/人,采选矿单位的例均住院费用和例均日费用最高,分别为7745.63元/人和297.91元/天。6.金昌队列脑卒中死亡住院患者的例均住院天数为21.09天/人,例均住院费用为9261.69元/人,例均住院日费用为439.09元/天,其中男性各指标均高于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住院患者例均住院天数为27.21天/人,高于出血性的,而出血性的脑卒中死亡患者例均住院费用、例均日费用均高于缺血性的,为10668.23元/人和578.52元/天。7.金昌队列脑卒中住院患者30天、180天、360天、720天、1800天、3600天的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87.86%、85.40%、84.99%、83.39%、80.88%和77.47%,以住院后第1个月内的死亡风险最高;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单位类型均与脑卒中生存时间无关,仅脑卒中类型是其影响因素,且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要好于出血性脑卒中。结论1.脑卒中是严重影响金昌队列人群健康的病种,70岁及其以上人群是脑卒中死亡的高危人群。2.出血性的脑卒中疾病负担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男性人群脑卒中疾病负担高于女性。3.不同单位类型中,冶炼化工单位人群因脑卒中造成PYLL、WPYLL最高,采选矿单位人群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最高。4.脑卒中患者以住院后第1个月内的死亡风险最高,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比缺血性脑卒中更差,年龄、性别、单位类型均与脑卒中预后状况无关。
张艳芬, 佟伟军, 刘洋, 刘永跃, 高秀英[8]2013年在《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阐述代谢综合征(MS)与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农牧区2 589名>20岁的蒙古族居民进行8年随访,随访结局事件为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与冠心病)和死亡,采用多结局Cox比例风险模型,以脑卒中、冠心病和死亡为多结局事件计算MS及其他危险因素对多结局事件的HR值及其95%CI。结果对基线人群2 589人随访8年,其中失访率0.23%,随访18 543人年,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事件共261例;随访期间脑卒中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度分别为533.9/10万人年、253.5/10万人年,死亡密度为620.2/10万人年;为了探讨MS对多结局事件(心脑血管病及死亡事件)的危险性,进行多因素多结局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3个传统危险因素后,MS对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事件(多结局事件)的风险性依然存在[HR(95%CI)为1.33(1.02~1.74)]。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农牧区蒙古族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MS可增加蒙古族农牧民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事件发生33%的风险,即MS对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发生有预测作用。
王丽[9]2017年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慢性病预测及危险因素指标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014年新疆成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GM(1,1)拟合预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使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危险因素关键指标,最终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较为充实的基线资料,逐步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队列研究资料,为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制定详尽的干预策略,为开展科学系统的卫生健康管理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大型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结合循证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进行数据拟合并作出预测;同时利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关键指标体系,使用叁级指标建立矩阵,参考权重,重新筛选赋值。结果:1)针对主要的两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按人口学特征分布,高血压患病率(P=0.291>0.05),表明基于性别之间的区别,高血压患病情况在统计值上并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病率(P=0.000<0.05),表明不同性别之间的糖尿病患病情况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慢性病患病情况(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居住地区之间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按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地区居民整理数据显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总体为19.6%。无论从性别或地区来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54.6%。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总体为49.8%。其中45-59岁之间的人群知晓率表现最好;居民高血压治疗率总体为38.4%。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病人群的总体治疗率相比稍好;居民高血压控制率总体为11.6%,体现在45-59岁之间的人群控制相对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表现稍好;根据人群分年龄阶段、城乡居民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为34.2%,体现在45-59岁之间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表现稍好。分年龄阶段、城乡居民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为13.6%,体现在45-59岁之间的人群规范管理表现相对稍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总体为11.8%,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最高;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总体为48%,其中以45-59岁人群的表现稍好;居民糖尿病治疗率总体为43%,其中以45-59岁人群的表现稍好;居民糖尿病控制率总体为30.6%,其中尤以60岁及以上的人群表现稍好;根据人群分年龄阶段、城乡居民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为26%,其中以45-59岁人群的表现稍好;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为10.3%,其中以18-44岁人群的表现稍好。3)不同性别、地区、年龄阶段人群中吸烟频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吸烟人数多于女性;18-44岁年龄段的人群吸烟人数最多,城镇地区吸烟率高于乡村地区。居民现在每日吸烟率为18.3%;每日吸烟者平均开始每日吸烟年龄为19.1岁;现在吸烟者日均吸烟量为12.1支;现在吸烟者打算戒烟率为63.2%;不同性别、地区、年龄阶段人群中饮酒频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饮酒人数多于女性;45-59岁年龄段的人群饮酒人数最多,城镇地区饮酒人数高于乡村地区。不同性别间超重、肥胖情况没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年龄阶段人群中超重、肥胖频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城镇超重、肥胖人数多于乡村;45-59岁年龄段的人群超重、肥胖人数最多。4)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地区人均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414.6克,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例占到了55.1%,农村居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例更高为59.7%,城镇居民为49.7%;每日人均红肉摄入量102.2克,每日红肉摄入过多的比例为38.1%,其中农村比例为34.7%,城镇居民为42.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过多比例为86.3%,农村高达92.8%。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平均为9.2克,农村为11.4克,远远高于城镇6.5克的水平;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为53.6克,农村依然高于城镇水平。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地区居民经常锻炼率为8.8%,居民从不锻炼率高达87.0%,其中18-44岁阶段的人群从不锻炼率均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平均每周总活动时间<150分钟的比例为21.3%,仍然是18-44岁阶段人群比例最高;平均每日总静态行为时间超过了4小时。5)1993-2013年期间,我国城市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由方差分析结果(P=0.014<0.05),城乡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显着,城市慢性病患病率显着高于农村。1993-2013年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但方差分析结果(P=0.476),说明不同性别间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较而言,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新疆患病人群中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涉及较为复杂,区域特色更为明显;将纳入模型的五年数据进行拟合预测,预测精度拟合效果较好。2018年预测慢性病患病率拟合值为40.99%,2023年将有可能达到55.59%,形势较为严峻。针对城乡与性别分析,拟合预测数值如下,预测到2018年城乡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趋于一致,但随着时间后推,预计2023年农村的患病率将超出城市水平,甚至预计在2028年接近达到城市的翻倍水平;从1992年到2012年20年间,患病率从12.6%增长到25.06%,知晓率由26.30%提高到42.13%、治疗率有12.10%上升为34.50%,控制率有2.80%逐步提高到9.38%;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数据拟合预测的结果显示,预计到2017年患病率将达到28.44%,知晓率为48.83%,依然没有达到50%的目标,治疗率为41.79%,但控制率11.90%,依然不理想,防控形势严峻;预计2020年,全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7.54%,增长速度惊人。从1990年到2015年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进行拟合数据预测,最终预计到2030年农村的死亡率将超越城市,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将远远高于女性。6)利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家族史、暴露史、生活方式、当前身体检查状况、精神心理因素;其中人口学特征包括的二级指标主要有年龄、性别、民族、学历和婚姻状况;家族史的二级指标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暴露史的二级指标一般包括环境污染暴露和职业辐射暴露;生活方式的二级指标包括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睡眠质量、体育运动、血压、血糖;精神心理因素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精神紧张、性格缺陷和心理压力。选取的一级指标为六个维度的综合指标,隶属度矩阵的建立是依据影响程度的优先等级设置的五级评价,在现实调查中可以根据每一项指标的优先权重考虑受检人群的患病概率,无论是生理指标还是行为习惯,抑或环境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警作用,如果及时干预,效果完全可以追踪评价。结论:1)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将健康理念贯穿所有政策;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持久性保障,均衡调节各医疗机构的合理运营;循证科学系统决策,注重成本效果分析;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积累纵向队列研究的大样本数据;2)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做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提高基层诊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防多部门协同合作,实现动态健康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费用;控制行为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文化;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增强科技含量,完善监测评价和提升创新空间;3)不同的统计学建模方法各有其优点及不足,在预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发展趋势时,应根据研究资料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法的特点,取长补短。4)慢性病的类型不同,其危险因素也有所差别,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于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共有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睡眠质量不佳、蔬果摄入少、体育锻炼少等;对于不同的慢性病,同样的危险因素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配合使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调整矩阵和权重,并在实践中验证。
石福艳[10]2015年在《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测量及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慢性病具有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发病后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等特点,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慢性病又是一种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相关研究表明,在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中,约一半以上的原因归因于危险因素的下降,特别是吸烟率和胆固醇水平下降起了重要作用。据此,开展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测量及风险等级方法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制定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对于慢性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体检是目前公认的慢性病风险评估研究的工作基础和重要内容。健康体检数据积累了大量的人群健康信息,是开展人群健康评价及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为临床流行病学及慢性病预防控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但由于目前健康体检结构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各体检机构的体检数据储存结构、数据项及值域各不相同,不同体检机构的体检结果无法进行跨机构汇总及统计,导致群体健康体检信息浪费,也给慢性病风险评估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另外,目前国内还没有规范统一的基于健康体检数据的慢性病风险评估数据集及相关数据标准,健康体检机构在体检之后无法继续进行个体健康信息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因而无法实现个体化健康指导及干预。为尽快利用健康体检平台,统一体检数据库标准,提取重要的健康相关数据,挖掘有意义的临床信息,有必要开展健康体检数据采集标准及基于健康体检数据的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及其量化研究。研究目的1.基于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结果,参照临床专家意见,结合我国国情实际,了解及确定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胃癌、肺癌和乳腺癌7种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有效开展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测量及风险等级评估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2.本研究设计的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基础问卷及7种疾病的专项专病风险评估问卷,为有效开展其他慢性病风险评估研究提供了标准及依据。3.基于哈佛癌症指数法、合成分析法和Joint模型等统计建模方法,研发基于统计模型的疾病风险等级评价工具。研究方法1.参照相关临床指南,结合专家意见,采用循证医学文献检索方法,了解及确定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胃癌、肺癌和乳腺癌7种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基于健康管理理念,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依据国内外信息标准及行业业务规范,以国内大型健康体检机构纸质问诊问卷及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设定问卷条目选择标准,研究设计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的基础问卷和7种常见慢性病的专项专病风险评估问卷。并依据各疾病风险评估问卷,构建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基本数据集和7种疾病的专项专病风险评估基本数据集。3.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主流评分方法,构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胃癌、肺癌和乳腺癌7种疾病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对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信度及效度检验。4.基于文献研究资料,参照哈佛癌症指数方法,构建高血压发病等级风险指数。通过对高血压风险等级与高血压实际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评价高血压发病风险等级指数的预测性能等特征。5.基于横断面健康体检数据,采用合成分析法构建高血压发病风险评估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合成分析模型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性能。6.基于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以高血压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为例,探讨研究传统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及Joint模型叁种多因素统计建模方法在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测量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大小等指标,对模型的预测性能及精确性等进行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1.参照相关临床指南,结合专家意见,根据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结果可知,影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胃癌、肺癌和乳腺等7种常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有:家族史、血脂异常、肥胖、吸烟、被动吸烟、大量饮酒、蔬菜摄入不足、水果摄入不足、缺乏体育锻炼、睡眠问题、长期精神压力、情绪及负性事件等。此外,各常见慢性病有其特异性危险因素,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早发家族史;糖尿病的妊娠糖尿病史;胃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A型血;肺癌的特殊职业暴露史;乳腺癌的初潮年龄、绝经期年龄及人工流产次数等。2.本研究设计的慢性病风险评估基础问卷的标准化电子文档架构主要包括文档头和文档体两部分。其中文档头包含体检表标识、体检机构、受检者标志和人口学特征四个部分,文档体部分主要包括问诊问卷(主要包括现病史、既往史、精神心理因素和专项专病评估项目)和体格检查两大部分。问诊问卷中的既往史主要涉及用药史、家族史、暴露史(环境暴露和职业暴露)、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饮酒、体育运动、体力活动和睡眠状况)等内容,另外该问诊问卷还包含了妇女月经史及婚育史等相关内容;专项专病项目主要是针对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胃癌、肺癌和乳腺癌)叁大类共7种疾病的风险评估研究而设计的特定条目;精神心理因素主要涉及脾气性格、工作及生活压力、负性事件及情绪等因素。3.参阅相关文献,根据预实验分析结果及专家指导意见,研究设计了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问卷(本研究中将其称为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基础问卷)。该基础问卷除个体基本信息和常规体格检查外,主要包含113个问卷条目,所有指标(条目)均来自国人健康标准化指标库。慢性病风险评估基础问卷共包含210个标准数据元,其中文档头数据元25个,文档体数据元185个。在185个文档体数据元中,167个数据元为通用数据元,其他18个为女性专用数据元。4.基于标准化慢性病风险评估基础问卷,参考相关文献,研究设计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胃癌、肺癌和乳腺癌7种疾病的专病风险评估问卷,并对各问卷中的指标及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各专项专病风险评估问卷所包含的条目及数据元不同。其中高血压专项评估问卷由10个指标组成,共包含31个数据元,其中17个数据元为核心数据元;冠心病专项评估问卷共含15个指标,包括48个数据元,其中30个为核心数据元;脑卒中专项风险评估问卷包含15个指标,共含48个数据元,其中26个为核心数据元;糖尿病风险评估问卷含13个指标,20个数据元,其中16个为核心数据元;胃癌风险评估问卷含12个指标,27个数据元,其中13个为核心数据元;肺癌风险评估问卷含8个指标,19个数据元,其中10个为核心数据元;乳腺癌风险评估问卷含14个指标,31个数据元,其中13个为核心数据元。以上各专病风险评估数据元中,除了乳腺癌风险评估问卷中的5个数据元属于额外添加之外,其余各数据元均来自慢性病风险评估基础问卷。5.依据专病风险评估问卷,采用主流评分法构建了7种疾病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对各模型进行了信度及效度检验。专病风险评估模型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胃癌、肺癌和乳腺癌7种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克朗巴赫a系数分别为0.632、0.667、0.688、0.689、0.657、0.635和0.618,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60,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一致性较好;分半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胃癌、肺癌和乳腺癌7种疾病模型的Spearman-Brown系数分别为0.677、0.672、0.566、0.629、0.634、0.643和0.534,除脑卒中和乳腺癌的分半信度低于0.60之外,其他疾病模型的分半信度均较高,各模型中的条目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重测信度结果显示,慢性病风险评估基础问卷的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650(P﹤0.05),表明基础问卷的重测信度较高。专项专病风险评估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7种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取样适当性数值(KMO)均在0.60左右,各问卷的公因子能够解释总体方差的贡献率均高于50%。各专病风险评估问卷中,除了个别条目所属维度与研究预期测量维度不符外(如胃癌问卷中的血型、乳腺癌问卷中的大量饮酒等),绝大多数条目均反映了问卷的预期设计结构,各疾病风险评估问卷的结构效度均较好。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各专病风险评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参照哈佛癌症指数法,基于文献资料研究结果,选择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家族史等7个变量构建高血压发病风险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TG异常、吸烟和饮酒7个危险因素的危险得分值分别为5分、10分、10分、10分、10分、10分和10分,人群高血压风险平均得分为18分。基于17834名人群的7年随访资料,采用本研究设计的高血压风险指数对评估对象进行高血压风险等级评估。评估结果显示:3770人被评估为高血压“较低”风险、3860人被评估为高血压“低”风险、5363人为高血压“高”风险、4841人具有“较高”高血压风险。为评价高血压等级风险指数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对于不同高血压风险等级中的高血压发病人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7年随访期间,高血压总发病人数为802人,其中经高血压风险指数判为“较低”风险、“低”风险、“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人数分别为29人(3.62%)、74人(9.23%)、204人(25.44%)和495人(61.72%)。不同高血压风险等级中的高血压发病情况不同(2c=557.650,P<001.0),随着高血压发病风险等级的增加,高血压发病人数逐步增加(P<001.0)。7.基于横断面体检数据集,采用合成分析方法,以年龄、高血压家族史、性别、超重或肥胖、甘油叁脂异常、吸烟和大量饮酒为研究变量构建高血压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根据高血压家族史单变量回归系数u(高血压家族史)b的取值不同,本研究构建了两个不同的合成分析模型。一个是当u(高血压家族史)b=2.280时的合成模型(合成分析模型1):logit P=-7.664+1.320×年龄(≥45岁)+2.823×性别+2.159×高血压家族史+2.190×超重或肥胖+1.734×甘油叁脂异常+1.211×吸烟+1.973×大量饮酒;另一个是当u(高血压家族史)b=4.790时的合成分析模型(合成分析模型2):logit P=-8.303+1.320×年龄(≥45岁)+2.823×性别+4.669×高血压家族史+2.237×超重或肥胖+1.734×甘油叁脂异常+1.211×吸烟+1.973×大量饮酒。基于相同数据集,比较分析两种合成分析模型与传统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结果显示:在包含相同变量的情况下,合成分析模型1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相差范围在0.009-0.043之间;合成分析模型2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相差范围在0.008-0.020之间。两种合成分析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非常接近,其中模型2与传统Logistic模型的结果更为接近。合成分析模型1、合成分析模型2和Logistic回归模型(均包含7个变量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2、0.793和0.815,叁个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之间无差别(P>0.05)。8.以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为例,基于相同纵向队列研究数据集,分别进行Logistic、Cox回归分析和Joint联合模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两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和甘油叁脂异常等14个因素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以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14个变量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于45岁)、性别(男性)、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甘油叁酯异常、吸烟和大量饮酒,最后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 P=-4.743+1.229×年龄(≥45岁)+0.444×性别+1.759×高血压家族史+0.692×超重或肥胖+0.218×吸烟+0.459×大量饮酒+0.389×甘油叁脂异常。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男性)、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甘油叁脂异常、吸烟和大量饮酒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计算高血压发病预后指数(PI):PI=1.145×年龄(≥45岁)+0.439×性别+1.641×高血压家族史+0.633×超重或肥胖+0.198×吸烟+0.350×大量饮酒+0.362×甘油叁脂异常。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的logit P值及多因素Cox回归方程的PI指数计算两个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5和0.814,Cox回归模型的预测性能较高(P<0.05)。本研究采用Joint模型研究不同时间点甘油叁脂测量值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作用。在Joint模型构建中,以高血压发病为结局变量,以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吸烟和饮酒为协变量,以甘油叁脂为纵向监测变量。研究结果显示:纵向测量的甘油叁脂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值为2.436,表明甘油叁脂不同时间点的测量值对高血压发病风险有影响。另外,除吸烟之外,其他协变量对高血压发病均有影响(P<0.05)。研究结论:1.不同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谱不同;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肥胖、蔬果摄入不足、睡眠问题、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是常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相同危险因素对不同慢性病的作用大小及其危害程度不同。2.本研究构建的慢性病风险评估概念框架可作为其他慢性病风险评估问卷设计的参考依据。慢性病风险评估基础问卷及7种专病风险评估问卷规定了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的基础指标集合,制定了数据标准,设定了数据元含义及可接受的数据表达形式,可为体检机构构建规范的健康体检数据库提供参考标准和依据。3.应用本研究设计的慢性病风险评估基本数据集及其数据标准,可保证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的内容统一及项目定义的一致性,可实现跨机构数据共享与交换。4.采用哈佛癌症指数法构建的慢性病风险等级指数可有效实现疾病风险等级判定,为横断面数据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帮助。5.基于横断面数据构建的合成分析模型可有效预测疾病的发病风险。6.基于Joint模型构建的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识别时协变量对结局变量的影响,减小测量偏倚。7.不同统计学建模方法各有其优点及不足,在慢性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实际构建中,应根据研究资料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法的特点,借长补短,将多种建模方法结合使用,发挥各方法的优势,以构建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进而提高慢性病风险评估质量。
参考文献:
[1]. 队列人群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的统计分析方法探讨[D]. 潘晓平. 四川大学. 2004
[2]. 中国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暨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的meta分析[D]. 张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3]. 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全死因与脑卒中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 赛晓勇.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4]. 水果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队列研究[D]. 田小草. 山东大学. 2017
[5]. 脑卒中预后标志物及血压和心率、脂质蓄积对脑卒中的联合效应[D]. 仲崇科. 苏州大学. 2018
[6]. 中国成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D]. 张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7]. 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疾病负担趋势性研究及生存分析[D]. 司圣喜. 兰州大学. 2017
[8]. 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J]. 张艳芬, 佟伟军, 刘洋, 刘永跃, 高秀英.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9].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慢性病预测及危险因素指标评价[D]. 王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7
[10]. 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测量及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研究[D]. 石福艳. 第四军医大学. 2015
标签: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 神经病学论文; 脑卒中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糖尿病和高血压论文; 正常血压值论文; 高血压病因论文; 吸烟的危害论文; 队列研究论文; 高血压标准论文; 高血压分类论文; 高血压论文; 死亡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