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

一、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潘桃娣,李欢欢,霍华俏[1](2020)在《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围术期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介入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8年9月-2020年8月收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选出100例为对象,均接受早期介入溶栓治疗,根据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给予围术期优质护理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孙量[2](2020)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死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死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患者,根据实施动脉内溶栓时间不同分为溶栓时间≥6 h组和溶栓时间<6 h组,每组35例。其中溶栓时间≥6 h组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为6~24 h;溶栓时间<6 h组实施动脉内溶栓时间在6 h内。将患者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前循环组(51例)和后循环组(19例)。患者均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预后效果。结果溶栓时间≥6 h组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6,P>0.05);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63±2.54)分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13.55±2.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76.47%高于后循环组的42.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0, P<0.05)。前循环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76±2.03)分与后循环组的(12.82±2.0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后循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梗死部位会影响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但疾病发作时间不用一定作为动脉内溶栓的治疗依据,建议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梗死部位以及年龄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关治疗方案,进一步保证疗效。

胡守玮,彭明强[3](2020)在《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疗效。方法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围手术期护理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与实验组(23例:常规围手术期护理+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0%)以及死亡率(4.3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影响治疗效果,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可提升早期介入溶栓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黄海燕[4](2020)在《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2例,将其按照住院单号尾数奇偶数将患者分成综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综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卒中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ADL)、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综合组患者CSS评分(9.12±3.25)分、ADL评分(87.24±7.23)分,对照组患者CSS评分(16.11±3.78)分、ADL评分(72.53±8.75)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8、8.298,P<0.05)。综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9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4.479,P<0.05)。结论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的脑卒中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何泓[5](201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次取栓的相关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大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机械性取栓治疗(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时,多次取栓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取栓次数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及新华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取栓病人回顾性研究。根据取栓次数,将所有患者分为取栓次数较少组(less-pass group)(LP组)(取栓次数≤2次)和多次取栓组(multiple-pass group)(MP组)(取栓次数>2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卒中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吸烟饮酒史等),就诊时间,OTP时间(onset to puncture time,发病到股动脉穿刺时间),取栓前血压,取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 stroke scales,NIHSS),取栓前头颅CT的ASPECT评分,取栓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侧支循环ASTIN/SIR分级评价,取栓前静脉溶栓情况,取栓时是否使用球囊导管,是否使用中间导管,取栓同时是否负压抽吸中间导管或者导引管,血管开通情况,脑出血发生率,术后7天NIHSS评分和死亡率,术后90天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死亡率等情况。评价分析取栓次数和预后的关系,使用Logistic回归评估各项因素对取栓次数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取栓前NIHSS评分和梗塞位置(颈内动脉闭塞)是取栓次数的独立影响因子。取栓次数对于术后脑出血,症状改善和良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血管开通率和死亡率相关。结论基线NIHSS评分和闭塞位置都是取栓次数的预测因素,取栓次数影响预后。

景彩丽[6](2019)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早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急性脑梗塞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对60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语言、肢体功能,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及肢体血供及全身皮肤色泽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平均治疗23 d,存活58例,其中日常生活能自理36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护理,注意溶栓药物在1 h内的药效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各种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严建荣[7](2018)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研究组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一般护理,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通知至静脉溶栓治疗开始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巴哈尔古丽,阿米娜·阿卜拉[8](2018)在《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进急救护理路径,n=55)和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路径,n=55)。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8%(54/5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3.64%(46/55)比较,显着升高(P<0.05)。观察组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且溶栓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8.18%(54/55),与对照组总满意度87.27%(48/55)比较,显着升高(P<0.05)。结论: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效果显着。

江苏珍[9](2018)在《定步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定步云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协调功能、本体感觉及自理能力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提供简单、便廉、易行的运动训练方法,丰富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项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案,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定步云手练习,定步云手训练时间为30 min,训练频次为1次/d,5d/周,共干预8周,并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进行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Assessmentof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利用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肘关节位置觉误差角度的评定以及改良 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研究结束后,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试验组完成研究例数29例,对照组28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研究对象入组时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卒中类型、患侧、利手、上肢Brunnstrom分期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P>0.05),说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实验前两组患者FMA-UE评分、STEF评分、肘关节位置觉误差角度以及M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8周后与干预4周后比较,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对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的运动功能进行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协调功能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协调功能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8周后试验组协调功能提高明显,与干预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干预8周后协调功能与干预4周后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2)组间对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协调功能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本体感觉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比,本体感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8周后与干预4周后比较,本体感觉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对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本体感觉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5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干预后4周后,两组生活自理能力MBI指数得到了提升,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8周后与干预4周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对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BI评分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定步云手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协调功能。2定步云手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本体感觉,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3定步云手作为一种传统运动功法运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康复中是有效的,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康复效果逐步提高。

王义兰,王悦蒙[10](2015)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临床护理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2月所接收的1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全部患者予以动脉内溶栓治疗,且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有17例症状显着改善(94.4),1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5.6%),并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动脉内溶栓后再通率为94.4%。结论:动脉内溶栓是一种较好的急性脑梗塞治疗手段,而为了取得更为显着的疗效,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入各种护理干预措施。

二、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2)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死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
    2.2 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3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比较
3 讨论

(3)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1.2.2 实验组(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预后
3 讨 论

(4)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CSS、ADL评分
    2.3 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次取栓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早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临床资料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
    2.2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
    2.3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2.4 并发症观察
    2.5 药物治疗护理
    2.6 基础护理要点
    2.7 心理护理
3 讨论

(7)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1.2.2 病情观察
        1.2.3 积极配合
        1.2.4 并发症预防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从入院通知至静脉溶栓治疗开始时间比较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8)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疗效判定[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临床急救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9)定步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说明(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西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现代康复训练在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2.2 传统运动康复在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2.3 脑卒中上肢功能评定方法
    3 定步云手作为干预方法的理论依据
        3.1 太极云手在脑卒中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中的康复研究
        3.2 定步云手思路的产生
        3.3 定步云手的立论依据
    4 研究假设
    5 优势、特色与创新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算
        2.2 分组
        2.3 盲法
        2.4 干预方法
        2.5 基线资料
        2.6 评价指标及标准
        2.7 统计分析方法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2.10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完成实验情况及流程图
    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评价指标分析比较
    3 实验前后干预效果分析比较
        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析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协调功能分析比较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本体感觉分析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析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2 定步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1 定步云手对上肢运动功能作用结果分析
        2.2 定步云手提高上肢运动功能的中医机理分析
    3 定步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协调功能的影响
    4 定步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的影响
    5 定步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J]. 潘桃娣,李欢欢,霍华俏.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6)
  • [2]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死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观察[J]. 孙量. 中国实用医药, 2020(32)
  • [3]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研究[J]. 胡守玮,彭明强.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14)
  • [4]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J]. 黄海燕. 中外医疗, 2020(05)
  •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次取栓的相关因素[D]. 何泓.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早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 景彩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4)
  • [7]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 严建荣. 基层医学论坛, 2018(27)
  • [8]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巴哈尔古丽,阿米娜·阿卜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16)
  • [9]定步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江苏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6)
  • [10]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临床护理配合[A]. 王义兰,王悦蒙. 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广州站)论文综合刊, 2015

标签:;  ;  ;  ;  ;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