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藏玛尼石堆

浅析西藏玛尼石堆

孙科(西工大启迪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玛尼石刻就是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此文从玛尼石堆的内涵、起源、制作方法和作用等几个角度出发,对玛尼石刻做一个全新而又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玛尼石佛教苯教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2-046-02

玛尼石堆是在藏区十分常见的宗教现象,其本身不仅承载着藏传佛教的宗教教义,同时也汇聚了藏族人民民间雕刻艺术的结晶。藏族玛尼石堆是由刻有文字和图像的石头堆积而成,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

一、玛尼石堆的内涵

玛尼石堆是藏族同胞在他们认为有灵性的地方用石块和兽骨等堆垒起来的简易祭坛。在西藏地区存在很多被西藏人称为神山圣湖的山川与湖泊,如冈仁波齐雪峰、玛膀雍湖。其形成也与西藏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关。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南倚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北靠昆仑山,东接横断山脉。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其独特的地理地貌。藏族将玛尼堆称为曼扎(曼陀罗)或石供。藏族的这一称法与玛尼石堆的材料来源十分相关。

为什么要将这样的石堆称为“玛尼”,这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张虎生在《西藏石刻文化》一文中认为:“‘玛尼’可意译为‘祈祷’。”主张“玛尼”是其对石堆功用的解释。认为石堆是用来祈祷的,所以用“祈祷”来命名。另一种是毛君周在《浅谈西藏玛尼墙石刻和泥塑艺术》一文中主张:“玛尼石多为六字真言,六字真言前三字为‘嗡、嘛、呢’,按藏文读音即是‘玛尼’。”毛君周主要是从玛尼石石刻的内容出发来解释玛尼石名称的来源。

在内容上玛尼石堆主要有三大划分标准,即:宗教、艺术、形势。按照宗教教义的标准玛尼石堆分为五类:一、佛,菩萨与高僧大德的造像;二、本尊护法神像;三、忏悔与祈祷;四、符咒与警句;五、整本全文经篇。以艺术风格分为四类:一、昌都地区的线刻图像和通体经文的阴阳刻;二、前后藏地区的线、面、画结合的线浮雕;三、阿里地区的卵石剔刻;四、藏北地区的石画。以形成方式分为两类:一、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称为“多本”;二、在石刻或卵石上刻有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石堆称为“绵当”。

二、玛尼石堆的起源

玛尼石刻发端于西藏原始苯教的初期,而后佛教传来与苯教兼收并蓄。玛尼石刻在佛教传入西藏前,即原始苯教时期已流传。供石以祀山神、水神、土地神等众神,这些念神有些又是战神,所以玛尼石堆又被称为“战神的堡垒”或“山神的住所”。以石供神是远古人的一种信仰,是苯教的风俗。苯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间万物,从天体,山川到花鸟鱼虫、草木、石沙等等,都有精灵。精灵相互依存、相互祝福。原始苯教只有一个简单的祭坛,大多以石块堆成,可能就是玛尼堆雏形。

祭祀石堆的用途也有多种,如为部落的平安、家族的繁衍、求得财富、消除灾难等。另外,有些石堆是两个部落地理分界的标志,是专门为确定边界而立的。

石堆外观造型下半部呈方台、圆台形,上半部呈锥形山丘状,源于对雪域大山巍峨造型的模仿和对山神的崇拜,石堆大小高低不等,上面放置着羊角、牛角或整个的牦牛头骨。造型庄重而富有变化,具有极强的形势美感和审美内涵。

佛教传入后,藏传佛教继承了这一传统,被称为玛尼石堆。这些刻好的玛尼石堆积在农田渡口、三岔路口、圣水圣泉、神山圣明、寺院宫殿等周围或路旁,在这里常聚集着一堆堆小山般的石头。在现在青川藏交界的玉树结古镇,有一玛尼石堆叫做“嘉南玛尼”。截至现在玛尼堆东西长240米,南北宽74米,高三米,这堆玛尼石刻已达25亿块,被称为“世间第一大玛尼堆”。

三、玛尼石制作方法

玛尼石一般用白石头、彩石、玉石、水晶石、矿石、黑色水成页岩、紫红色的或米黄色的卵石、砂岩、花岗岩制作而成。

玛尼石刻的内容多为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毛君周认为:“嗡、嘛、呢、叭、咪、吽”是佛教的真宝言,莲花生大师说常念此六字可以避免入地狱,死后进入极乐世界。这六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在藏传佛教看来,西藏是观世音菩萨发愿变化之地,观世音菩萨变化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祈福诵念“六字真言”。“六字真言”所宣示的内涵正与密宗修行成佛的各种途径符合,是诸佛思想的集成,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是涅槃解脱的大道。因此,许多藏传佛教的信徒相信,对于“六字真言”只要一见、一闻、一触,就能怔悟清静菩提心,去除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垢染、具足一切功德。所以,藏传佛教信徒把“六字真言”当作自己尊崇至上的法宝,不仅把它印制在经书上广为流传,铸刻在大大小小的玛尼轮上时时转动祈祷,印制在无处不见,永远随风飘扬的风马旗经幡上,使自己每时每刻看到、听到、感受到、体悟到“六字真言”的神圣法力。

四、玛尼石堆的特点和作用

关于为什么要刻玛尼石,一直以来存在以下说法:(一)千百年来,藏族同胞有一个牢固的观念,即多刻多画一尊佛像,有如多朝一次圣,多转一圈经,在今生和来世是可以获得嘉惠与庇护的。(二)为亲人还愿、超度、赎罪、祈求。(三)藏传佛教的形成,政教合一的西藏封建农奴制的确立,西藏石刻文化进入自身发展的鼎盛时期。前两种原因是宗教方面因素,第三种是制度因素。作者个人比较赞成前两者,认为宗教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玛尼石堆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有限和无限。(二)宗教和自然。(三)借鉴和创造。玛尼石刻是藏人在借鉴佛教的同时,在苯教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结果。任何地方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都要借鉴别的地区别的民族的先进文化和优秀经验,借鉴和交流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但如果一味的看重和崇拜别地方或民族的文化艺术,以及替代自己的创造,那必然会导致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衰退和枯竭。

玛尼石刻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祈福和禳解。(二)供人们转经礼拜,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这也正是宗教给社会安定所起的重要作用,维护社会道德,端正社会秩序。

藏族玛尼石刻以洒脱轻快的造型、自由随意的构图布局、醒目悦愉的视觉感观,极富号召力的表现手法,于不经意中展示着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玛尼石刻以浓重的宗教色彩;深邃的宗教内涵;潜意识的感召力;质朴的民族民间韵味特色被誉为遍布雪域西藏高原独具风采的展示石文化的大地艺术,而成为藏地独特的人文景观。

1韩书力:《西藏玛尼石刻浅识》,《民间艺术》,1985年第8期,第58页。

2韩书力:《玛尼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第29页。

3张虎生:《西藏石刻文化》,《中国藏学》,1998年第5期,第27页。

4毛君周:《浅谈西藏玛尼墙石刻和泥塑艺术》,1987年第3期,第82页。

5韩书力:《圣山神湖之间——西藏雕刻艺术浅识》,《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第122页。

6韩书力:《玛尼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第29页。

7叶玉林:《有生命的石头──西藏石刻美》,《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第51页。

8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9叶玉林:《有生命的石头──西藏石刻美》,《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第51页。

10叶玉林:《有生命的石头──西藏石刻美》,《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第52、54页。

11毛君周:《浅淡西藏玛尼墙石刻和泥塑艺术》,《美术研究》,1987年第3期,第82页。

12康?格桑益希:《辉宏拙朴的藏族民间玛尼石刻文化》,《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第22页。

13韩书力:《西藏玛尼石刻浅识》,《民间艺术》,1985年第8期,第58页。

14韩书力:《西藏玛尼石刻浅识》,《民间艺术》,1985年第8期,第59页。

15张虎生:《政教合一体制与西藏石刻文化》,《中国藏学》1992年第1期,第179页。

16叶玉林.:《有生命的石头──西藏石刻美》,《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第52、53页。

标签:;  ;  ;  

浅析西藏玛尼石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