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沥青类路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沥青,路面,疲劳,沥青路面,裂缝,应变,力学。
沥青类路面论文文献综述
冯利锋[1](2011)在《沥青类路面的主要病害防治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预防沥青路面道路病害的产生,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国内外不同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技术研究。本文主要对于沥青类路面的主要病害防治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土工合成材料-沥青铺面聚酯布的应用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信息》期刊2011年11期)
杨阳,邢晓燕,黄磊[2](2009)在《色彩在沥青类路面铺装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彩是彩色铺装的灵魂。简要介绍色彩的基本属性和特性,分析色彩的意向和用途,阐述、归纳现阶段一些沥青类彩色路面的主流着色方案和铺装方案,以期对广大彩色路面设计研究人员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技术》期刊2009年S1期)
李文振[3](2009)在《光纤光栅传感器在沥青类路面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是分析沥青路面的主要的各种病害成因,主要是表面弯沉值的变化,对最主要的几种检测方式进行了介绍,并主要介绍了最常见的两种检测方式。论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当前应变片检测和光纤光栅检测技术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在路面检测中的可行性。论文从现阶段道路分布情况及道路病害的情况作了说明,提出了解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问题是分析道路病害的关键因素。表面弯沉值是目前我国路面结构理论设计和施工质量检验指标。分析路面的过早破坏必需对路面其是沥青路面的结构力学进行分析,现行的道路路面结构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是比较科学与成熟的方法。对国内外比较成熟的路面弯沉值的检测方法是进行了介绍,并主要介绍应变片和光纤检测仪器的原理、使用及优缺点等。针对现有的技术与设备条件比较常见的两种检测方式,在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分析反面检测上面进行了对比研究。针对两种比较常见的监测方式,通过室内的混凝土试件和道路路面现场的监测与分析,提出了比较适合的监测方式:光纤光栅监测仪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20)
郝英超,尚勇[4](2008)在《沥青类路面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道路交通的高速、安全、舒适程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近年我市修建了不少城市主干路,由于行车作用,以及自然气候条件,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路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等病害现象。在我们的道路养护和维修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本文来源于《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08-10-13)
徐耀东[5](2007)在《沥青类路面抗裂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人们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和试验与理论研究,逐渐认清了各类工程抗裂措施的作用机理以及制约条件,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沥青路面(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07年10期)
戚振中[6](2007)在《沥青类路面的裂缝种类、成因及预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沥青类路面裂缝的种类、成因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07年07期)
姚学亮[7](2007)在《沥青类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与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分析是解决道路病害的关键。弯沉指标是目前我国路面结构理论计算和质量验收指标,但由于计算时模型太简化,无法真实反映路面结构应力状态,因此往往出现计算失真的问题。本文采用目前较为完善的Ansys理论计算方法,来分析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在检测仪器方面,对于目前比较关注的光纤应变检测技术,其尚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技术还不成熟,且大部分技术属于国外拥有,价格比较昂贵。而对于电阻应变检测仪器,由于模量差别的原因,应用于水泥混凝土领域的检测设备,用于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分析时,无法解决变形不协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检测仪器的性能及适用范围的研究,针对行车荷载的特点和路面材料的特性,研制沥青路面结构应变分析的专用仪器-道路专用应变计。通过应变计的结构设计,解决了变形不协调与偏心受压的问题,线路设计解决了自然因素作用下的仪器的和温度补偿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超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计算,分析超载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证明,通过对基层模量的合理选择,使沥青面层和基层的受力分布得到合理改善,提高了应对超载的能力。通过实测数据与有限元对比,分析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响应。研究表明,在道路运营一段时间后,层间连接状态由连续转变为滑动或半滑动状态,面层由原来拉压交互状态转变为受拉状态。分析表明,道路专用应变计能够有效的来分析运营过程中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为沥青路面结构病害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5-21)
周志刚[8](2003)在《交通荷载下沥青类路面疲劳损伤开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疲劳开裂是沥青类路面(主要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其实质是沥青结构层在交通荷载循环作用下内部逐渐出现损伤劣化形成宏观裂缝的过程。传统的疲劳力学只能反映结构层出现疲劳裂缝前的阶段。而对于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接缝(裂缝)开裂,研究发现,沥青结构层的疲劳寿命主要为裂缝扩展阶段的寿命,此时不应采用传统的疲劳力学进行研究和结构层设计,而应采用疲劳破坏力学(疲劳断裂力学和疲劳损伤力学)理论与方法。作为一门新兴的破坏力学学科分支,疲劳损伤力学能全面地反映材料和结构出现疲劳裂缝和裂缝发展过程。应用疲劳损伤力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沥青类路面疲劳破坏,有助于揭示沥青类路面疲劳破坏机制和各类抗裂措施(如加筋)的抗裂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抗裂设计方法。本文应用疲劳损伤力学理论与方法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特性、沥青类路面疲劳破坏以及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疲劳寿命预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特性建立合理的疲劳损伤模型和提出实用有效的计算方法。 首先直接采用一种常用的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和经典损伤理论,分别对直接拉伸、悬臂梁弯曲、梁式试件叁点弯曲和APA往返轮载等多种疲劳试验开展疲劳损伤分析,针对每类试验均建立了相应的疲劳损伤模型和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将疲劳损伤分析结果与相应的疲劳试验结果(主要为疲劳寿命)进行对比,论证了所提出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得到相应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特性参数。 关于直接拉伸、悬臂梁弯曲、叁点弯曲和往返轮载(APA)等疲劳试验的试件所开展的疲劳损伤分析发现,试验方法不同,其疲劳损伤破坏规律不同。主要表现在疲劳裂缝起裂阶段和扩展阶段的疲劳寿命各自在试件总疲劳寿命中所占比重不同。尽管如此,不论对哪种疲劳试验,其试件疲劳裂缝扩展主要表现为稳定扩展,可以运用 Par i s公式描述疲劳裂纹扩展阶段,并利用疲劳损伤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裂缝扩展过程中的应力强度因子回归了疲劳裂缝扩展速率公式中的疲劳断裂参数。 本文应用沥青路面分析仪uPA)对沥青混凝土梁式试件进行多种荷载水平下的往返轮载疲劳试验,研究沥青混凝上的疲劳性能,并对比土工布、玻璃纤维格栅的加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加筋措施能将沥青混凝土梁式试件疲劳寿命延长约1倍以上。同时,关于APA粱式试件疲劳损伤断裂过程的模拟分析发现,由于APA梁式试件两侧的侧向约束,在试件内产生一种所谓的拱形效应,导致APA试件断裂现象不显着。 本文第二部分,对半刚性基层裂缝扩展至沥青面层后加筋所发挥的桥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建立沥青路面结构分析模型和采用断裂力学有限元计算分析,探讨了在对称荷载、偏载以及存在水平荷载情形下界面结合状态。加筋材料等对沥青面层受力的影响。指出加筋材料所发挥的作用在沥青面层内裂缝扩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一般均能改善裂缝拉应力和剪应力集中程度,但对剪应力主要通过层间界面效应而起作用。土工筋材与上下沥青面层、半刚性基层的界面结合状态直接影响到其加筋效果的发挥。 同时,建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损伤力学模型,采用损伤力学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沥青路面在偏载下疲劳损伤开裂过程,并预测其疲劳开裂寿命,对加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半刚性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形成属于一种压剪断裂过程;加筋影响主要约束沥青面层底部裂缝位置损伤区的范围及延缓损伤区向上发展的速度,从而延长沥青面层的疲劳寿命。 本文第叁部分,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疲劳开裂寿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首先,结合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试验路工程,系统地开展了关于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疲劳损伤断裂全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探讨地基支承条件、接缝(裂缝)传荷能力、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厚度以及加筋等因素对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疲劳损伤寿命的影响,指出接缝传荷能力对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疲劳损伤寿命影响最显着。并预测到在大部分情形下将在接缝(裂缝)对应位置的路表出现双裂缝,双裂缝间距与接缝传荷能力有关,一般在4cm左右。针对不同条件下不同的加铺层方案所预测的加铺层寿命和双裂缝破坏现象,与试验路现场观测记录的数据一致。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弹性地基上双层梁模型模拟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结构,其中综合考虑裂缝前沿的损伤区、接缝 (裂缝)传荷和加筋等影响加铺层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针对交通荷载的循环作用,提出基于疲劳损伤力学与疲劳断裂力学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疲劳开裂寿命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关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厚度设计和加筋设计的方法。 最后,根据关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疲劳寿命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3-05-01)
张春雨,刘秀琴[9](2002)在《沥青类路面抗滑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沥青类路面抗滑性能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投入也逐渐增多。要实现安全舒适高速的交通目的,解决路面的抗滑,特别是雨天路面抗滑具有重要意义。以交通量大,行驶速度快为特点的高级路面,要求其行车舒适。由于大的通行能力加剧了对路面的磨耗(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2年01期)
阮久刚[10](1999)在《沥青类路面在特重型汽车行驶下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沥青贯入式试验路段的观察、分析及验算,只要路基、交通量、坡度、沥青层总厚度、路面结构达到一定要求.可以满足轴重小于52t特重型汽车的行驶要求。(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部分)》期刊1999年06期)
沥青类路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色彩是彩色铺装的灵魂。简要介绍色彩的基本属性和特性,分析色彩的意向和用途,阐述、归纳现阶段一些沥青类彩色路面的主流着色方案和铺装方案,以期对广大彩色路面设计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沥青类路面论文参考文献
[1].冯利锋.沥青类路面的主要病害防治方法探析[J].中国建设信息.2011
[2].杨阳,邢晓燕,黄磊.色彩在沥青类路面铺装中的运用[J].公路交通技术.2009
[3].李文振.光纤光栅传感器在沥青类路面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郝英超,尚勇.沥青类路面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C].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2008
[5].徐耀东.沥青类路面抗裂措施研究[J].河南科技.2007
[6].戚振中.沥青类路面的裂缝种类、成因及预防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07
[7].姚学亮.沥青类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与检测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7
[8].周志刚.交通荷载下沥青类路面疲劳损伤开裂研究[D].中南大学.2003
[9].张春雨,刘秀琴.沥青类路面抗滑性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
[10].阮久刚.沥青类路面在特重型汽车行驶下的应用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