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油分布预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油藏,塔河,数值,地质,因素,饱和度。
剩余油分布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杰,王立武,王云鹤,吴昊,吴晓歌[1](2019)在《大情字井地区薄互层储层精细刻画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情字井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部,开发目的层为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是以岩性为主的复杂构造-岩性油藏,储层发育为叁角洲前缘亚相砂泥岩薄互层沉积,含油层系多,单层厚度2-10米,横向变化快。目前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低、水驱控制程度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本次研究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开发动态等信息进行储层精细刻画、井间连通分析及剩余油分布预测,实现了区块稳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陆红梅,陈文学,徐海,陆文明,陈继华[2](2019)在《西非泽塔油田1~#层剩余油分布时移地震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非深海泽塔油田受深水油田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开发10年来,注采井网水驱方向不明确,层间水驱程度不均衡,井间、层间矛盾突出,无法准确确定剩余油富集位置。针对主力产油层1~#油层,优选了基于时移地震差异数据的相邻道相关系数为剩余油预测的敏感属性。经叁次监测地震差异数据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注水驱替动态变化,而且可以较好地刻画注水前缘位置,结合油田构造、砂体分布和时移地震差异相关系数,成功预测了剩余油分布区,并获得以下认识:第一,无论疏松砂岩储层含油或含水,其波阻抗均小于上覆深海泥岩,此为利用时移地震动态监测油藏开发的岩石物理基础;第二,时移地震差异基本可以反映油水驱替的范围和方向,其中相关系数属性对油水驱替更敏感,可以更好地刻画各期油水驱替前缘位置;第叁,综合油田构造、砂体分布和时移地震差异相关系数等资料预测了2013年油藏1~#油层的3个剩余油分布区,其中区域Ⅱ的I-2井以南部分和区域Ⅲ可能为剩余油永久滞留区,有待进一步钻井证实。(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9年02期)
王晨[3](2019)在《扶余油田东探36区块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扶余油田现今产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单井产量低、采出程度相对较低、含水较高;同时扶余油田东探36区块地面脱气原油性质具有粘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的特点,属于普通稠油。采出程度更低,基础地质研究较少。随着油田开发方式的转变,且长期低于饱和压力开发,导致原油粘度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油田现状,探索基于油藏地质研究的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以转变开发方式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十分必要。论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开发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作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从研究区实际情况入手,开展了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刻画、测井二次解释、精细储层地质建模、储量复算以及油藏数值模拟。论文采用了“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储层对比方法,根据伽马曲线及电阻率曲线的变化规律,按照沉积旋回从大到小将扶余油层划分为四个砂组13个小层;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通过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确定了扶余油层是弱氧化-弱还原模式下的叁角洲沉积,其中第1、第4砂组主要为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第2、第3砂组主要为叁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之后依靠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完成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和叁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各类微相的测井典型曲线图,并依据测井相分析确定砂体的微相类型和平面展布规律,采用剖面与平面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每个沉积单元的空间展布进行刻画;通过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建立了泥质含量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以及饱和度模型,为地质建模提供精确的测井数据;随后利用PETREL建模软件,采取随机建模方法对研究区建立精细叁维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主要在3、5、6、7、8、11、13小层发育,集中在注采不完善或井网未控制的区域。同时还提出了以注入降粘剂为主的开采方案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4-02)
刘财广,刘欢欢,王辰伟[4](2018)在《注采井组内井间示踪约束下的克里金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及其预测是高含水期油田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依据。目前通过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综合现有水动力学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或者利用克里金等数学方法,在井筒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岩石骨架的非均质性,以及储层流体的渗流特性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影响,结合井间示踪资料,利用改进的克里金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改进后的结果更能反映井间整体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从而更好地表征井间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为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和提高采收率提供更准确的井间剩余油分布的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8年06期)
魏钦廉,王猛[5](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DZ地区长81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增产预测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DZ地区低孔、低渗、低压和低产的特点,结合鄂尔多斯盆地DZ地区生产动态资料与测试资料,进行了剩余油数值模拟,得到长81剩余油分布规律图,综合考虑剩余油分布、井网调整及开发综合指标因素,提出增产预测方案。(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田娜[6](2016)在《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剩余油分布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属于河流相砂岩油藏,截止2015年3月,已历经30余年的开发历程,平均单井含水率高达98.4%,处于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储量动用程度高、生产井含水过高、剩余油分布复杂且高度分散、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认识不清等,导致剩余油挖潜及提高采收率的难度加大。在分析油藏动静态数据基础之上,首先进行开发动态分析,进行开发阶段划分、开发现状研究、开发规律分析、开发效果评价以及采收率标定,详细分析研究区的生产开发历史,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手段,重点从储层构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角度开展研究,揭示了截止2015年3月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以及纵向上分布状况,阐明了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总结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技术对策,指导下一步开发调整,实现油藏高效开发。综合油藏地质研究、油藏工程分析及油藏数值模拟成果,研究认为:该油藏天然能量充足,初期开采表现为平均单井产能高、不见水特征;4井组开发效果最好,采出程度最高,且有进一步开发潜力;明确指出了平面渗透率、纵向韵律性、储层构型、井网方式及工艺措施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受层内夹层的影响,韵律层上部剩余油富集;井距较大的受储层构型控制的流体滞留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鄢栋云[7](2016)在《一种基于SOM网络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基于地球物理的勘探方法不能有效地定量预测剩余油,提出了一种基于SOM网络的方法来预测剩余油。本文阐述了SOM网络的工作过程、算法的训练过程以及SOM网络聚类的方法。通过对含油饱和度敏感的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及时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对提高石油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李哲[8](2015)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预测单层剩余油分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后,随着油田含水程度的不断提高,地下油水分布变得十分复杂,由于影响油层水淹程度的因素多且复杂,既有地质因素又有开发因素,而且每个影响因素对油层水淹程度所起的作用是模糊的,往往不能用确定型的定量数学关系式来进行评价,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通过进一步优化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和开发因素,针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因素的权重系数及研究区块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采用多参数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小层的水淹程度进行分级判别,实现单个油层剩余油的识别。(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15期)
蒋祺,康志宏,柳洲,张宇,黄引娣[9](2015)在《基于石花洞空间分布预测塔河油田6-7区盲端型剩余油》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6-7区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中存在着大量剩余油等待开采。由于储集体发育较复杂,导致剩余油预测难度较大。6-7区缝洞体空间展布特征不清楚,开发、增产措施作用机制不明确。为探究剩余油的潜在分布,以地表石花洞空间展布为基础,对比分析塔河6-7区地下溶洞分布情况。采用Level Set数值法对多层缝洞型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模拟,提出盲端型剩余油概念。利用模拟结果对石花洞空间展布中盲端型剩余油进行预测。well 3井在C2储层段钻遇地下暗河河道,有剩余油分布,可通过钻新井进行开采。well 2井钻遇上游河道旁侧,对C2段进行酸压可沟通储集体。(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王建民,崔子明,付雷,孔祥波,勾永峰[10](2015)在《LA油田高含水区可动剩余油分布地震预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LA油田高含水区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并从油层采出程度、未水淹和低水淹厚度以及砂岩发育等角度,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预测了可动用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就可开采性和经济性而言,在微幅构造、油层断层附近及井间孤立砂体等处寻找具有开采价值的剩余油,对于老油田通过打调整挖潜井增加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5-13)
剩余油分布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非深海泽塔油田受深水油田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开发10年来,注采井网水驱方向不明确,层间水驱程度不均衡,井间、层间矛盾突出,无法准确确定剩余油富集位置。针对主力产油层1~#油层,优选了基于时移地震差异数据的相邻道相关系数为剩余油预测的敏感属性。经叁次监测地震差异数据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注水驱替动态变化,而且可以较好地刻画注水前缘位置,结合油田构造、砂体分布和时移地震差异相关系数,成功预测了剩余油分布区,并获得以下认识:第一,无论疏松砂岩储层含油或含水,其波阻抗均小于上覆深海泥岩,此为利用时移地震动态监测油藏开发的岩石物理基础;第二,时移地震差异基本可以反映油水驱替的范围和方向,其中相关系数属性对油水驱替更敏感,可以更好地刻画各期油水驱替前缘位置;第叁,综合油田构造、砂体分布和时移地震差异相关系数等资料预测了2013年油藏1~#油层的3个剩余油分布区,其中区域Ⅱ的I-2井以南部分和区域Ⅲ可能为剩余油永久滞留区,有待进一步钻井证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红杰,王立武,王云鹤,吴昊,吴晓歌.大情字井地区薄互层储层精细刻画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陆红梅,陈文学,徐海,陆文明,陈继华.西非泽塔油田1~#层剩余油分布时移地震预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
[3].王晨.扶余油田东探36区块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9
[4].刘财广,刘欢欢,王辰伟.注采井组内井间示踪约束下的克里金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模型[J].中国锰业.2018
[5].魏钦廉,王猛.鄂尔多斯盆地DZ地区长81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增产预测方案[J].石化技术.2017
[6].田娜.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剩余油分布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7].鄢栋云.一种基于SOM网络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
[8].李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预测单层剩余油分布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
[9].蒋祺,康志宏,柳洲,张宇,黄引娣.基于石花洞空间分布预测塔河油田6-7区盲端型剩余油[J].新疆地质.2015
[10].王建民,崔子明,付雷,孔祥波,勾永峰.LA油田高含水区可动剩余油分布地震预测技术[C].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