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杨树混交促进杨树生产力提高的机理研究

沙棘杨树混交促进杨树生产力提高的机理研究

崔浪军[1]2003年在《沙棘杨树混交促进杨树生产力提高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地形、土质比较典型的陕西省安塞县高桥试区进行选择同龄杨树纯林和沙棘纯林作为对照,对沙棘-杨树混交林林分生长、生理特性、林地水分和养分状况以及生产力,微环境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沙棘杨树混交促进杨树生产力提高的机理,从而使这种成功的混交林营造模式在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 1.由于沙棘的栽入,使沙棘-杨树混交林与其在相同自然条件下的杨树纯林相比,整个群落和林分结构、生物量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显着改变,具体有: (1)与杨树纯林相比,混交林中的杨树每年的发芽期、转叶期和树叶全部长全期时期基本接近,而混交林中的杨树秋天的落叶时期比纯林落叶要晚。如果以落叶一半为时间指标,混交林比纯林要晚15天左右。(2)26a生沙棘-杨树混交林中的杨树平均株高比纯林的高44.8%,平均胸径粗增加32.7%,林分生物量比同龄杨树纯林高139.76%。混交林的整个林分生物量分布格局要比纯林的更为复杂。(3)混交林地林分生物量分配为:乔木层(78.34%)>地下部分(14.58%)>灌木层(5.7%)>枯落物层(1.36%)>草本层(0.02%);杨树纯林的为:乔木层(61.74%)>地下部分(36.83%)>枯落物层(1.26%)>草本层(0.17%)>灌木层(0%)。(4)混-杨树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顺序为:树干(38.57%)>多年生鲜枝(30.83%)>树桩(14.87%)>树皮(10.11%)>枯枝(2.22%)>叶(2.17%)>二年生枝(0.71%)>一年生枝(0.5%),而杨树纯林的为:多年生鲜枝(35.62%)>树干(33.35%)>树桩(12.81%)>树皮(7.78%)>叶(6.26%)>枯枝(3.33%)>二年生枝(0.48%)>一年生枝(0.36%)。(5)与杨树纯林相比,混—杨树主要起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用的根径<10mm的根系在林地中分部更深更均匀。(6)混—杨树的水分生产力明显高于杨树纯林。 2.混交林及其纯林的一些生理指标测定知:(1)从整个生长季节来看,混—杨树与杨树纯林,混-沙棘与沙棘纯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孔扩散阻力(Rs),蒸腾速率(Tr)日变化进程不同。(2)Rs与叶片RWC相关性:杨树纯林:Logistic Model:y=a/(1+b*exp(-cx)),r<r_(0.05)混—杨树:Sinusoidal Fit:y=a+b*cos(cx+d)r=0.806>r_(0.05),沙棘纯林:3rd degree Polynomial Fit:y=a+bx+cx~2+dx~3…,r=0.979>r_(0.01)。混—沙棘:y=a+b*cos(cx+d),r=0.962>r_(0.01)。(3)蒸腾速率(Tr)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关性:杨树纯林:Sinusoidal Fit:y=a+b*cos(cx+d),二0.929>ro乃1:混一杨树:3rd degree Polynomial Fit:y二a+bx+ex,+dx‘,…,r=o.939>ro.o,;沙棘纯林:Quadratie Fit:y=a+bx+exZ,二0.870>f0.05;混一沙棘:3rddegree Polynomial Fit:y=a+bx+ex,+dx3…,二0.988>0.01。(4)蒸腾速率(Tr)日变化与气孔扩散阻力(Rs)相关性:杨树纯林:Rat ional Function:y=(a+bx)/(1+ex+dx,),厂0.979)f0刀l;混一杨树:3rd degree Polynomial Fit:y二a+bx+ex,+dx;‘…,r=0.930>f0.01;沙棘纯林:Rational Funetion:y二(a+bx)/(1+ex+dxZ),二0.961>功.01;混一沙棘:3rd degree Polynomial Fit:y=a+bx+ex,+dx3…,厂0.997>ro.ol。 3.沙棘一杨树混交林地与杨树纯林地和沙棘纯林地相比,土壤表层物理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在O一40cm表层内,杨树纯林地的容重比混交林地的高12.02%~18.92%,总孔隙度低13.40%一21.78%,沙棘纯林地比混交林的容重高1.82%一8.62%,总孔隙度低1.51%一7.80%。在O~40cm表层内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最大持水量,杨树纯林地分别比混交林地的低 n.43%,129.94%和18.“%,沙棘纯林地的比混交林地的低1.57%,4 0.98%和0.92%。这表明沙棘一杨树混交林中的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混交林获得了一个更为优良的土壤条件。 4.混交林地与纯林地土壤含水状况不同:(l)从全年的含水量进行方差分析后得知,在O一160cm的范围内杨树纯林地与沙棘杨树混交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着,说明混交林因地上部分有更大的生物量从土壤中消耗更多的水分的同时,由于混交林地裸地蒸发的降低和地表径流的减少通过形成自身微环境调节机制而将损耗的水分尽最大可能地补充回来。这对于极度缺水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2)越冬前后的土壤含水量杨树纯林地变化较混交林和沙棘纯林地剧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混交林和沙棘纯林地表更厚的枯枝落叶层更为有效地减少地表蒸腾耗水的缘故。(3)在相同的分层依据下,混交林地与杨树纯林,沙棘纯林地之间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即变异系数)明显不同。(4)同样混交林和纯林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状况不同,尤其是混交林地在降雨后2天的林地土壤水分o一IO0cm和200一3O0cm范围内上升外,其它层次均有所下降这些特殊现象的原因也需更进一步的研究。(5)相同的降雨量(x)对叁种林地的土壤含水状况(y)影响不同,混交林地为有理数方程产(a+bx)/(1+ex+dx,)(r>ro.。,),杨树纯林地为E却onentialAssociation y=a(l一e七x)(r>ro.ol),方程,而沙棘纯?

崔浪军, 梁宗锁, 韩蕊莲[2]2002年在《沙棘杨树混交林提高杨树生产力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土壤矿质养分、酶类、微生物、水分、土壤理化性质及林内小气候等方面介绍了近十几年来沙棘与杨树混交后促进杨树生产力的最新研究进展

高岗[3]2009年在《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效的保护水资源是当前重要的生态任务之一。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水源涵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人工林结构单一,难以起到高效发挥森林水源涵养的功能。为此,需要对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人工林分进行结构调整,使其有效地发挥高水源涵养的功效。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境内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因素入手,着重讨论了林分结构、土壤结构等方面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对流域内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本着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原则筛选出影响水源涵养功能发挥的林分外在表现因子和辅助因子,针对流域及流域周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的特点提出低功能林的概念、界定标准和定向更新技术措施;尝试用干扰指数来定量描述林分结构,提出了该流域内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人工林的目标林分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各种森林类型合理面积的配置和以水源涵养为目标区域森林覆被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调整建议和目标结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运用邻体干扰模型研究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等林分结构得到,林分干扰指数与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树冠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林木的高径比呈正相关关系;确定了林分类型在特定条件下的邻体干扰半径,即丘陵小叶杨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混交林、浅山小叶杨纯林、平原小叶杨林带杨树邻体影响半径分别为3m、5m、6m;油松纯林邻体影响半径为5m;华北落叶松邻体影响半径为3m。(2)通过树干解析资料,对流域内主要乔木树种小叶杨、白榆(Ulmus pumila)、油松、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累积生长量遵循3次多项式曲线;同时各树种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原因除受立地环境尤其是水分因子的限制外,也与林分密度有关;小叶杨、白榆、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树种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4a,20a,13a,17a。(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角度,对流域境内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量化指标变动范围为1.95~8.91,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在该流域内表现较好,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桑(Morus mongolica)杏(Prunus sibirica )灌木混交林、柠条灌木纯林水源涵养功能较低。(4)通过对枯落物层、土壤层涵蓄水分因子与林分表现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14项林分表现因子对涵蓄水分因子典型相关性均较大,其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为树高、胸径、公顷蓄积量、年蓄积生长量、郁闭度、地被物盖度、下木盖度、群落结构等8项因子,依此可运于划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高低的林分指标因子。(5)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判别分析、典型判别分析等方法分别对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等级进行判别,并对功能等级属于第Ⅳ类的低功能林分列出划分技术参数。(6)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敖汉旗以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的森林植被类型组成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树种结构组合为针阔叶林21.78%,杨树林21.54%,油松针叶林为20.97%,山杏林12.28%,柠条林11.8%,经济林果11.63%;区域目标规划森林覆盖率为47.86%,流域规划森林覆被率为69%。(7)通过综合效果测度对研究区主要乔木树种、灌木树种、混交树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种乔木树种达到适生要求,其中杨树和榆树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柳树、油松成为当地荒山荒坡生态治理的主栽树种;灌木树种在该地区适生性较强,其中山杏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沙棘、柠条、杨柴;乔木树种混交中,阔叶树混交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针阔叶树种混交表现出强的适宜性、其次是乔灌混交。(8)根据低功能林分布的特点、立地条件和所处的龄级等,在近自然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调查、规划、改造等步骤稳步推进杨树、油松、华北落叶松和灌木低功能林分的更新技术,提出了各种林分更新改造模式。

秦娟[4]2009年在《黄土区白榆/刺槐混交林生长动态与生态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黄土高原地区白榆纯林、刺槐纯林及叁种比例混交林(白榆:刺槐=2:1;白榆:刺槐=1:1和白榆:刺槐=1:2)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陕西省杨陵区二年的田间实验观测,对土壤与植物养分含量、叶片结构特性、根系特性与土壤呼吸、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黄土高原区白榆/刺槐混交林植物生理特性与生态功能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黄土高原混交林植物生长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并为黄土高原混交林造林模式的选择以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黄土区白榆纯林、刺槐纯林及叁种不同比例混交林土壤-植物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混交林地土壤N素、P素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两种纯林地有所增加,尤其是混交比例为白榆:刺槐=1:2(1B2C)对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幅度更大;植物不同器官N、P含量在叶中较高、茎中较低,叁种混交林植物N、P含量为:1B2C > 2B1C(白榆:刺槐=2:1)> 1B1C(白榆:刺槐=1:1),说明由于刺槐的引入,提高了混交林地土壤的养分水平,也增加了两植物体内N、P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尤其是增加了混交林白榆植株对N、P营养的吸收,其中混交比例为1B2C处理对提高白榆和刺槐植物全N、全P含量有更明显的效果。(2)揭示了白榆、刺槐纯林及混交林叶片结构特性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表明白榆纯林上部叶片的叶干重和叶厚度较大,不同处理叶干物质含量(LDMC)变化较小,说明LDMC对不同林型的变化可能不敏感;混交林白榆、刺槐1B2C处理叶片的比叶面积较大;比叶面积与叶厚度、LDMC和叶干重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白榆、刺槐叶厚度对比叶面积的影响要大于LDMC和叶干重。(3)分析了白榆、刺槐纯林及混交林植物细根特性与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表明不同季节根系表面积、根系直径和比根长在夏季(7月)较大,在春季(5月)较小,而根系生物量变化有所不同,其中混交林白榆1B2C处理根系生物量和表面积较高,白榆纯林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和比根长较低;植物细根参数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生长受到立地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差异;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午后12:00-15:00 pm,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主要与地表温度有关;土壤呼吸速率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处理中混交林地1B2C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尤其是5cm深处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大;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表现离散,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说明除了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其他因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4)探讨了白榆、刺槐叶片光合生理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的作用关系,表明混交林刺槐1B2C处理叶片的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较大,而蒸腾速率受测定气温的高低影响较大;不同处理中,混交林白榆1B2C处理和刺槐纯林的WUE较大,且白榆WUE大于刺槐;叁种混交林白榆的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较白榆纯林有明显提高,叁种混交林PNUE为:1B2C > 1B1C > 2B1C,说明混交林1B2C处理两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尤其是混交林白榆。从叶片N含量与光合速率、PNUE的相关性表明,叶片氮素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能力,但叶片的氮素含量增加并不能代表植物对氮素利用效率就高。(5)研究了白榆、刺槐纯林及混交林植物的生长动态与生物量分配模式,发现在混交林两植物生长盛期,植物会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叶片的生长,以获得更多的光合产物,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在生长末期则将同化物质向根系积累,从而为不利环境或越冬做准备,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策略;应用W=aDb(W为生物量,D为胸径,a、b为系数)为模型建立植物生物量和胸径之间的回归方程,其拟合性较好、相关系数较高,可作为白榆、刺槐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姚敏娟[5]2007年在《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研究,阐述了不同植被配置类型对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有效性和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植被配置的土壤养分指标中除全P含量较排土场土壤背景值变化不显着外,土壤有机质、全N、全K和速效N、P、K含量显着提高;油松+沙棘+草混交配置的土壤肥力明显高于其它配置类型。9种植被配置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变化幅度有差异;原生植被处的土壤水分利用层厚度大于人工植被。本研究中9种植被配置的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可将生长季划分为叁个阶段: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生长季土壤水分有效性排序为:草本、油松、油松+草、原生锦鸡儿、油松+沙棘+草、原生杨树、沙棘、杨树、杨树+沙棘+草。生长季9种不同植被配置类型土壤水分亏缺量均大于土壤贮水量;单一草本配置生长季土壤水分亏缺量与土壤贮水量相差最小,杨树+沙棘+草配置的土壤水分亏缺量与土壤贮水量相差最大。

李铁军[6]1989年在《杨树与沙棘混交造林及其效益的研究》文中认为建平县长期以来在树种配置上,除在较陡的山地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林外,在其下部的缓坡地、河滩地上栽植了集中连片的杨树纯林。它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杨树纯林的突出弊病是林分生产力低,形成了不少的“小老树”,全县现有杨树纯林“小老树”面积达30万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六十年代初期起从外地引进沙棘进行栽培试验,并且将沙棘与杨树进行了混交,收到了明显效果。不仅加速了杨树生长,而且也解决了群众烧柴问题,因此,群众自发营造杨树与沙棘混交林,目前已发展到6万多亩。如何对该地区杨树与沙棘混交林的效益作出较为科学系统的评价,从中找出其速生规律,为大面积营造杨沙混交林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当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研究通过典型样地定位观测试验与大区调查,造林推广应用相结合,对全县6万多亩杨树与沙棘混交林的生态、水保、经济等效益作出定量评价,进而探讨杨树与沙棘混交林的速生机制,为同类地区选配杨树与沙棘混交林的优良结构及大面积的营造工作提供依据和样板。

吴丽云[7]2006年在《盐胁迫下刺槐混交林土壤水盐运动、土壤养分及土壤酶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20年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混交林(刺槐臭椿混交林、刺槐白榆混交林、刺槐绒毛白蜡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大田试验(试验I)通过跟踪采集一年混交林及其纯林中五个层次(0-20、20-40、40-60、60-80、80-100cm)的土壤并进行含水量和含盐量的测定,研究了混交林中水盐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对混交林及纯林土壤分别在4、6、8、10月份采集根际土和林地土并进行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测定,研究了混交林及其纯林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差异及其相关性。盆栽试验(试验II)采取刺槐纯栽、刺槐臭椿混交、刺槐白榆混交、刺槐杨树混交、刺槐绒毛白蜡混交的方式,通过持续加盐进行盐胁迫试验,研究盐胁迫对刺槐及其混交树种的生长、光合及其渗透调节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试验I:刺槐纯林及其混交林中树木生长状况、水盐年运动变化规律及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存在差异。分析结果如下:从树木生长状况来看,刺槐生长效益的大小排序为刺槐绒毛白蜡混交林>刺槐臭椿行状混交林>刺槐臭椿块状混交林>刺槐纯林>刺槐白榆混交林。刺槐纯林及混交林中水盐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伴随着雨季的来临,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表现出两个高峰阶段,即6-8月份和11-12月份水分含量较大,相应的此时土壤盐分含量也达到低峰阶段,纯林与混交林相比,混交林中土壤水分含量略大而盐分含量略小,具体混交林略有差异:刺槐绒毛白蜡、刺槐臭椿混交林较好,刺槐白榆混交林次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季节变化为4月<6月<8月<10月,有机质含量在土层中的分布是随着土层深度的逐渐加深而逐渐减少,即根际土>非根际土(林地土0-20cm>林地土20-40cm)。混交林有机质高于纯林,主要是刺槐的作用。刺槐混交林中,以刺槐绒毛白蜡混交

刘丽颖[8]2007年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区复合农林系统及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将准格尔旗作为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1.首先对准格尔旗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根据地貌及侵蚀特征将全旗分为砒砂岩区、风沙区和黄河沿岸冲积平原区叁个类型区,并得出结论:准格尔旗现有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农业发展模式并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农、林、牧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次对准格尔旗砒砂岩区的人工沙棘林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得出结论:在砒砂岩地区依据适地适树原则和合理密度设计及营造的乔灌草混交和灌草混交群落,生长郁闭快、生物产量高,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保水减沙,有效的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同时,能够显着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及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系统原理、原则和目标的理论指导下,并总结以往植被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本试验确定沙棘是砒砂岩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灌木树种,并与油松、杨树等乔木,柠条、山杏等灌木,苜蓿、草木樨等牧草构成复合农林系统,作为砒砂岩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最后对叁大类型区分别进行立地条件评价,有针对性地选择乔、灌、草种类,进行景观格局和植物群落的结构配置,建立适宜的复合农林类型,并对正在应用的和新建的复合农林系统进行效益分析,筛选出最佳模式进行推广。2.具体规划内容如下:(1)砒砂岩区本区干旱频繁,地形破碎,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强烈。因此,确定本区重点为发展水土保持林。适宜的复合农林系统类型有:①油松—沙棘;②柠条—沙棘—牧草;③沙棘—牧草;④油松—山杏;⑤柠条—苜蓿;⑥油松—沙棘—牧草;⑦油松—柠条;⑧杨树—沙棘—牧草。同时,还应重点发展基本农田建设,主要是川台地、隔坡梯田和沟坝地的水土保持高效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以复合种植。(2)风沙区该区干旱、少雨、多风。土壤以风沙土为主,植被覆盖度较低。因此,确定本区重点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建立的主要农林复合类型为柠条—沙棘—牧草和沙柳—羊柴—牧草两种模式。(3)黄河冲积平原区本区为黄河冲击平原一、二级台地,土质肥沃,水源富足,有得天独厚的农牧业开发条件。因此,确定本区重点为发展农牧业。种植业发展方向主要是发展农牧结合模式。主要有:①冬小麦—青贮玉米;②春小麦—青贮玉米;③冬(春)小麦/籽粒玉米‖饲用甜菜;④冬牧70黑麦—水稻;⑤冬小麦/玉米‖胡萝卜;⑥冬小麦—蔬菜(西红柿、黄瓜)。畜牧业发展模式除上述农牧结合方式外,还应注重发展玉米秸秆加工产业,实现农牧结合良性循环的模式。3.本研究采用了景观规划法,它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如斑块、廊道和基质等用于农林复合的设计规划,与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分析相比较,其应用层次更多、目的性更强。同时采用GPS作为重要更新手段对调查样地进行定点,使用AutoCAD、Photoshop等制图软件进行设计和分区。本试验提出的农林复合系统类型能够直接在晋陕蒙接壤区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丰富了复合农林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但是,有关复合农林系统结构配置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囤兴建[9]2010年在《长江滩地树种配置模式及其生长、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长江沿岸滩地低湿、芦苇丛生,且有季节性水淹的立地条件特性,试图从工程造林整地措施着手通过抬高地面,营造以杨树为主要树种,桤木和苏柳799为伴生树种的混交林,开展对该林分的生长、生理生态特性及林地土壤碳储量研究,为阐明江滩地高效利用模式构建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江滩地采用工程造林整地措施,设计水面宽20m,堤埂面宽8m和35°斜坡夹角等主要整地规格是合理且切实可行的。2.江滩地造林试验证实,选择以杨树为主要树种,以桤木为改良土壤的伴生树种。这种主-伴树种配置模式是江滩地高效利用最佳配置模式。3.对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树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的观测,杨树无性系胸径生长较伴生树生长快。根据杨树无性系高径净生长量、单株材积和净光合速率,经综合评定其排序为:南林95杨>447杨>南林895杨>NL-80351杨>328杨>35杨>I-72杨。4. 3种树种配置模式中,杨树同一物候期的光量子通量、温度和相对湿度差异不大,而不同物候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光量子通量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的产量、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5. 3种树种配置模式中,杨树和桤木混交,因而林地0~40cm土壤全N含量较年均值较高。0~20cm层次间碳储量变动范围在51.28~57.35t/hm2。

秦娟, 上官周平[10]2005年在《植物之间互作效应及其生理机制》文中指出在分析不同植物互作效应的基础上,就互作效应在农林复合系统中对植物体内养分、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植物生物学产量等的影响进行了概述,(1)互作促进了植物根系生长,使植物根系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作用,也有利于根系间的养分竞争;(2)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及栽培生态系统中,在植物资源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种相生相克作用;(3)互作促使植物体内的养分转移,改善体内的养分状况,达到植物之间养分互补;(4)互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根际养分吸收环境,维持植物生产力;(5)互作能更有效地利用光、热、水、土和养分等资源,并减轻病虫危害,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在豆科与非豆科植物互作中,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作用为其互作植物提供了氮素营养保证,这种形式互作的产量优势通常在缺氮情况下表现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沙棘杨树混交促进杨树生产力提高的机理研究[D]. 崔浪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沙棘杨树混交林提高杨树生产力的研究进展[J]. 崔浪军, 梁宗锁, 韩蕊莲.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3].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D]. 高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4]. 黄土区白榆/刺槐混交林生长动态与生态功能研究[D]. 秦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5]. 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影响研究[D]. 姚敏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6]. 杨树与沙棘混交造林及其效益的研究[J]. 李铁军.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1989

[7]. 盐胁迫下刺槐混交林土壤水盐运动、土壤养分及土壤酶变化规律的研究[D]. 吴丽云.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8]. 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区复合农林系统及设计[D]. 刘丽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9]. 长江滩地树种配置模式及其生长、生态效应研究[D]. 囤兴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10]. 植物之间互作效应及其生理机制[J]. 秦娟, 上官周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标签:;  ;  ;  ;  ;  ;  ;  ;  ;  ;  

沙棘杨树混交促进杨树生产力提高的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