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升国[1]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马春英[2]2003年在《硫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硫是作物的必需矿质元素之一。国外对于小麦的需硫量、生长发育和产量对缺硫的反应、特别是硫对小麦籽粒的蛋白质组成、面团流变学特性等影响小麦品质的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关于硫素如何影响小麦的光合物质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形成,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在小麦上类似的研究更少。鉴于此,2001-2002年度以冬小麦强筋品种8901-11和高产推广品种4185为材料,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试图通过对小麦叶片和群体的光合物质生产特性、氮代谢特点及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系统研究,阐明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小麦硫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施用不同种类硫肥及在一定的供硫范围内(0~60kg/hm~2),顶部功能叶在各生育时期,旗叶和倒3叶在展开到衰亡过程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提高,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有关参数也有所改善。但是,在高硫处理下(90kg/hm~2),顶部功能叶、旗叶和倒叁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有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与本研究的基础地力条件(土壤含有效S 10 mg/kg)类似的条件下,每公顷施硫量超过60kg会影响小麦光合能力的改善。由此可见,合理施硫后改善了个体和群体的光合物质生产性能,是施硫处理产量提高的生理基础。 2.施用不同种类的硫肥及随着施硫量增加(0~60kg/hm~2),小麦植株的氮代谢活性增强,主要表现为顶部功能叶、旗叶和倒3叶的氮代谢的关键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增强,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开花前叶片、茎鞘及穗壳等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及开花后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增加,开花后植株的氮素吸收量提高;籽粒中的粗蛋白含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这表明,施硫后提高植株的氮代谢活性,是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改善的生理基础。 3.在施硫量为0~60kg/hm~2范围内,两品种的产量均随着施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中硫处理(60kg/hm~2)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施硫量的变化趋势也同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施用不同种类硫肥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在不同种类硫肥对氮代谢的影响上,各处理基本上都表现为施用硫酸铵的旗叶、倒3叶及不同生育时期顶部功能叶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作为开花后主要功能叶的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以施硫酸铵的最高。这可能是由于硫酸铵中的氮硫平衡更有利于氮代谢,因而与氮代谢有关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明显提高,这从施硫酸饺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最高上也可以说明。但是,在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叫绿素含量、群体生长参数等个体和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特性上却以施用石膏的处理表现最明显,籽粒产量也以施用石膏的处理最高。 5.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上,强筋小麦品种 890 ill所有施硫处理比不施硫处理在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面粉的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面粉的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评价值等品质性状上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施硫处理之间相比则各个性状的差异较小。高产推广品种4旧5施硫后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和面粉吸水率也有一定的改善,但对沉降值和面团品质均无明显影响。施硫处理之间相比各个性状的差异更小。考虑施硫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综合影响,为达到小麦的高产优质,建议在十壤有效 S 10 mg/kg左右的条件下,适官的施硫量为 S 60 kg/hm\硫酸镀、厂膏和硫磺3种硫肥均有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效果,所以根据条件施用任何一种硫肥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
王媛媛[3]2013年在《钙、硫肥不同用量及配比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于2010年-201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站高产田内进行,以60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钙、硫肥不同用量及配比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钙肥不同用量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施钙显着降低了花生的主茎高和侧枝长,提高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施钙明显增加了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积累量,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延缓了叶片衰老。施钙明显提高了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促进了花生氮素代谢,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施钙量为300kg/hm~2效果最显着。另外,施钙明显增加了营养器官中钙含量,对果壳中钙含量有一定增加作用,对籽仁中钙含量影响不大。施钙增加了单株结果数和果重,提高了出仁率,明显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以中等施钙量(300kg/hm~2)效果最明显,增产23.57%。施钙提高了籽仁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及油酸/亚油酸比值,也以中等施钙量效果最佳。2硫肥不同用量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施硫提高了主茎高和侧枝长,提高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施硫明显增加了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降低了丙二醛(MDA)积累量,延缓了叶片衰老。施硫明显提高了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提高了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以中等施硫量(40kg/hm~2)效果最明显,有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合成。此外,施硫显着增加了叶片、茎秆和籽仁中硫含量,对果壳中硫含量影响不大。施硫明显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以中等施硫量产量最高,增产28.73%,主要增加了单株结果数和果重,提高了出仁率。施硫显着增加了籽仁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及油酸/亚油酸比值,也以中等施硫量效果最好。3钙、硫肥不同配比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钙、硫配施降低了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增加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Ca_(300)S_(10)效果最明显。钙、硫配施明显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MDA积累量,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钙、硫配施明显提高了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Ca_(300)S_(10)效果最显着,对谷草转氨酶活性(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花生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利。在低等施钙量(150kg/hm~2)条件下,配施硫肥增加了叶片和茎秆中钙含量,其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钙、硫配施增加了籽仁中硫含量,对叶片、茎秆、根、果壳中硫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钙、硫配增加了单株结果数和果重,提高了出仁率,明显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Ca_(300)S_(10)产量最高,增产15.99%。钙、硫配施明显提高了籽仁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油酸/亚油酸比值,以Ca450S10蛋白质含量最高,Ca150S70脂肪含量最大。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施硫增产效果>单施钙>钙、硫配施。单施硫籽仁品质优于钙、硫配施优于单施钙。
由海霞[4]2003年在《面条专用小麦—小偃503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了解小麦生产现状与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情况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试验类型区种植特色,在2000/2001和2001/2002两个生产年度利用所筛选的优质面条小麦品种——小偃503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了密度、种植方式、EM制剂、天达2116四个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和密度、种植方式、EM制剂叁因素再裂区试验,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各因素对小麦农艺、光合、产量及品质等性状的影响,为该区大面积实现高产、优质小麦的生产提供最佳的栽培模式。本文在探讨各因素对小麦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光合生理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作用效果基础上,分析了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和籽粒灌浆动态及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揭示了影响产量的主次因素,所得结果如下: 1.随密度增加群体茎数高峰值增加而高峰期提前、干物重和群体基部的透光率降低。处理间旗叶Pn、Tr及产量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而籽粒品质性状差异小但均值高。各密度处理中,小麦农艺和光合性状、产量与品质指标都保持有较佳水平的处理为105kg/hm~2,其次为135kg/hm~2的处理。 2.种植方式对小麦群体结构和旗叶光合生理性状有不同程度影响,而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影响不显着,但叁密一稀群体比等行距和四二式群体表现出较好的光合性能和光合产物有效运转能力及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所以产量最高和品质较优,加之叁密一稀适合该区麦辣套作的特色,采用该种植方式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次无套作麦区应用等行距种植效果也较好。 3.EM对调节群体大小、促进单株分蘖成穗、生育后期功能叶持续期的延长和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分配、光合作用以及最终产量均具有积极的正效应,且作用效果随EM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而对光合的促进作用是以同化较多的水分为前提。EM对籽粒品质没有明显影响,所以EM应用效果以15.00kg/hm~2最好,其次为11.25kg/hm~2,而3.25kg/hm~2不可取。 4.在适宜喷施浓度下,天达2116可显着提高冬小麦产量,改善冬小麦的籽粒品质及经济性状,提高灌浆期的光合性能,利于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分配,但喷施浓度不当反而有负效应,从而最终影响产量潜力的发挥、降低经济效益。故在对天达2116的实际应用推广中应注意其合理用量问题,本试验中,天达2116在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的喷施浓度为0.1%时获得最高的产量效益及经济效益,为最适喷施浓度。 5.种植方式的产量效应>密度>EM,其中种植方式的产量效应及密度与种植方式的互作效应显着,产量效果表现为A_2>A_1>A_3,B_2>B_1,C_3>C_1>C_2。且从群体光环境、籽粒灌浆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分析表明,密度A_1以等行距种植及密度A_3以叁密一稀种植其产量和品质效果较好,而对于A_2以B_1种植(A_2B_1)的产量和品质优于以B_2种植(A_2B_2),但差异不大,所以在间套作麦区进行叁密一稀种植、密度为105kg/hm~2的模式经济效益高,而EM施用量以多为好。本试验所得的最佳栽培模式为A_1B_2C_3和A_2B_1C_3,其次是A_2B_2C_3、A_1B_2C_2、A_2B_1C_2。 6.冬小麦一生的干物质随生长发育的进展逐渐增大,以出苗到拔节阶段占2。%左右,拔节到开花占55一74%,开花到成熟占26一45%,积累曲线呈“S”型。开花至灌浆中期,是干物质发生运转的过渡阶段,光合产物由源向库的运转加强,而茎秆内的干物质向穗部运转的时间晚于叶和叶鞘,且叶(源)的干物质运转率和对籽粒(库)的贡献率最大。 7.小僵503品种在不同栽培技术组合下籽粒灌浆过程符合Logisti。曲线,但不同处理的方程参数和灌浆参数存在差异。灌浆叁阶段中,渐增期平均比缓增期短10天而比快增期少8天,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快增期>渐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基本呈4:2:l的比率,较高的渐增期和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利于减轻小麦生育后期不利气候因素对灌浆的影响,对稳定粒重有积极作用。灌浆持续时间是决定粒重的重要因子,其次是平均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均与粒重呈显着正相关,且渐增期持续时间易受环境及栽培措施的影响,渐增期灌浆速率的稳定性也低,所以渐增期持续时间及其灌浆速率的波动是造成小僵503品种粒重不稳的主要原因,该期是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主攻方向。 8.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产量和品质性状存在差异。其产量构成因素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其中产量构成叁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表现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成穗数与产量达极显着正相关,且叁者之间两两呈不显着负相关。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和容重两两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容重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显着负相关而与软化度呈极显着正相关,面粉吸水率与蛋白质含量和软化度呈显着正相关,与面团形成时间呈显着负相关。软化度与面团稳定时间达极显着负相关,评价值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分别呈显着和极显着正相关,与软化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其它性状间相关性不明显。籽粒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有不同程度相关性而与蛋白质含量也无绝对的负相关,所?
胡志颖[5]2013年在《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硫互作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泰安)进行,采用品种、氮、硫叁因素不完全正交设计,供试品种为烟农19和汶农6号,研究高产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硫营养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氮硫互作对小麦开花后茎、叶、籽粒中全硫、可溶性硫和非可溶性硫含量的影响单施氮肥比单施硫肥有利于小麦开花后叶片中全硫和非可溶性硫含量的提高,氮硫配施使叶片中全硫和非可溶性硫含量进一步增加,但单施硫肥显着提高两品种小麦开花期叶片中可溶性硫含量,促进烟农19小麦叶片中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后期迅速向叶外转移,对汶农6号灌浆中后期叶片中可溶性硫素的转移不利。氮硫配施则促进了汶农6号小麦叶片中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前期的积累和在灌浆后期的向外转移。氮硫配施可促进烟农19茎秆中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前期和中期的积累,及灌浆后期向茎外的转移,亦有利于上部节位节间非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前期的积累和灌浆后期的分解转移;对汶农6号各节位节间中非可溶性硫在灌浆前期的积累和灌浆后期的分解转移亦有显着促进作用。单施硫肥并不能提高两品种灌浆初期各节位节间各形态硫素的含量,但显着增加汶农6号灌浆后期倒叁和倒四节间中非可溶性硫素的积累;而单施氮肥则可促进汶农6号茎秆中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后期向茎外的转移。单施硫肥只提高了两品种灌浆前期籽粒中非可溶性硫和全硫含量,却不利于灌浆后期籽粒中非可溶性硫和全硫的积累;单施氮肥显着提高两品种灌浆后期籽粒全硫含量和烟农19籽粒中非可溶性硫含量;氮硫配施则显着促进汶农6号灌浆后期籽粒中非可溶性硫的积累。2、氮硫互作对小麦花后茎、叶、籽粒中全氮、可溶性氮和非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烟农19和汶农6号开花后上位叶片中全氮含量高于下位叶片。单施氮肥和氮硫配施均可提高两品种叶片在灌浆前期的全氮含量,并促进氮素在灌浆后期向叶外转移,特别有利于汶农6号叶片中非可溶性氮在灌浆后期的分解转运。单施硫肥不利于提高两品种叶片全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单施氮肥虽能提高汶农6号上位叶片在灌浆前中期的可溶性氮含量,但抑制了下位叶片中可溶性氮素在灌浆后期向叶外的转运。单施氮肥显着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开花后茎秆中可溶性氮含量,并促进小麦各节位节间非可溶性氮素较早较快的分解和向外转移,氮硫配施可进一步提高烟农19各节位节间全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单施硫肥显着提高汶农6号开花后和烟农19灌浆前中期的籽粒非可溶性氮含量,单施氮肥则对提高两品种籽粒可溶性氮含量有利,氮硫配施亦可提高两品种籽粒可溶性氮含量,并促进灌浆后期籽粒中全氮的积累。3、氮硫互作对小麦光合同化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氮硫配施并不能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和灌浆前中期的籽粒灌浆速率。在氮肥底追比例为1:1的条件下,硫肥分期施或一次性底施对汶农6号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但分期施硫会导致烟农19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在氮肥底追比例为1:2的条件下,硫肥分期施可提高汶农6号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但对烟农19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能力无显着影响。同一氮肥底追比例条件下,分期施硫可提高汶农6号灌浆中后期的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粒重,但对烟农19籽粒灌浆速率无显着影响。氮硫配施显着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并不能提高两品种小麦开花后单株干物质同化量。在氮肥追施比例为1:2的条件下,硫肥分期施显着增加汶农6号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对烟农19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均无显着影响。4、氮硫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单施氮肥或硫肥均能显着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两品种小麦籽粒产量,氮硫配施使汶农6号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但对烟农19影响较小。单施氮肥或氮硫配施均比单施硫肥更有利于提高两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氮硫配施对两品种籽粒品质的调节效果与单施氮肥或硫肥相比差异不明显。氮肥底追比由1:1改为1:2可显着提高烟农19籽粒产量,但对汶农6号小麦无显着影响。在氮肥底追比为1:1的条件下,分期施硫对两品种籽粒产量均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改善两品种籽粒品质;在氮肥底追比为1:2的条件下,分期施硫显着提高汶农6号籽粒产量和品质,对烟农19籽粒产量无显着影响,但不利于其籽粒品质的改善。
朱云集[6]2007年在《硫及硫氮交互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硫是小麦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随着农业生产中肥料种类的改变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尤其在过量施氮的情况下,氮、硫营养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因此,本文以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连续叁年采用大田试验,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硫及硫氮交互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明确了在不同氮、硫条件下同化关键酶活性、光合生产、物质积累运转以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特点,澄清了不同硫素供应状况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为实现小麦高产、优质和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尝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强筋型品种豫麦34和弱筋型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供氮条件下施硫对旗叶氮、硫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豫麦34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随施硫量的增加而降低,谷胺酰氨合成酶(GS)活性以及在灌浆中期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随施硫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氮水平下,施硫对NR、GS有促进作用。施硫对豫麦50旗叶中NR、GS和GPT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豫麦34在两种氮素水平下乙酰丝氨酸水解酶(OAS-TL)活性均随施硫量的增加而降低,尤其高氮和低硫条件下叶片有较高的OAS-TL活性。中氮条件下豫麦50在灌浆后期不施硫处理OAS-TL活性亦极显着高于施硫处理。豫麦34旗叶氮同化酶活性与千粒重、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硫同化酶OAS-TL相关关系不明显,而豫麦50仅有个别氮同化酶与产量和品质性状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籽粒总淀粉含量与灌浆前、中期OAS-TL活性均呈显着正相关。2、以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硫素和氮素供应水平下研究了硫肥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基施60 kg·S·hm~(-2)或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硫肥明显提高了群体光合速率(CAP)、旗叶蒸腾速率(T_r),提高了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尤其显着地提高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_N),在灌浆后期缓慢下降。研究还发现,大量施硫(120 kg·S·hm~(-2))的处理小麦光合特性指标均低于其他硫肥处理。不同供氮条件下施硫的结果表明:在两个供氮水平下施硫能够提高2个不同筋型品种旗叶SPAD值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在适宜施氮条件下,施硫处理旗叶Pn显着高于不施硫处理,施硫促进两个不同筋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多,为籽粒产量提高奠定了基础。3、在上述同一试验中,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施硫对不同筋型品种植株器官硫积累动态、积累比例及小麦植株C-N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硫积累趋势总体一致,随生育时期推进积累量增加,穗中含硫量积累直到成熟,叶、茎和鞘中含硫量下降,但均表现为施硫处理较对应不施硫处理单株硫积累量增多,尤其进入灌浆后积累量较大。灌浆前各器官硫素积累量高低依次为:叶片>穗>茎>鞘,成熟期硫素积累量则为:穗>茎>叶片>鞘。豫麦34叶、茎和鞘中的含硫量在拔节后升高,但分别在孕穗和开花后降低,豫麦50茎硫积累量则随生育期推进而升高。施硫处理提高了两品种成熟期单茎籽粒重、籽粒氮素的积累量和开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氮素的转运量以及转运干物质和氮素对籽粒重及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4、分别以中筋型品种豫麦70、不同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豫麦49、大穗型品种豫麦66)和不同筋型品种(强筋型豫麦34和弱筋型豫麦50)为材料,在不同有效硫含量土壤上研究了施硫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土麦田拔节期追施硫肥显着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不同追硫处理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均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两种穗型小麦品种施用硫肥处理均能提高籽粒产量,但由于其在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要素上存在差异,豫麦49产量构成因素较为协调,产量高于豫麦66,施硫处理提高产量的幅度低于豫麦66。在施硫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面,豫麦49显着提高了千粒重,豫麦66则提高了成穗数和小穗结实率。在不同氮素水平下两个不同筋型品种施硫较不施硫均表现为显着提高籽粒产量,氮和氮硫互作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硫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豫麦34主要由于施硫提高了千粒重,其次是穗粒数和穗数的提高;豫麦50主要由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小麦穗花发育的观察结果表明,施硫较不施硫处理延长了小花发育的时间,增加了发育完善的小花数。施硫虽延迟了最大灌浆高峰期的到达时间,但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籽粒灌浆时间是其千粒重提高的主要原因。5、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施硫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硫对总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但明显提高了含硫蛋白如清蛋白、球蛋白含量,尤其显着提高了麦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和二硫键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析贮藏蛋白组分含量结果表明,施硫减少了强筋小麦ω-醇溶蛋白含量,同时提高了两种品质类型小麦面粉中X型HMW-GS以及X/YHMW-GS比例,提高了两种小麦a/B和γ含量以及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其中在330 kg·N·hm~(-2)供氮条件下,豫麦34的100 kg·S·hm~(-2)处理显着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豫麦50也显着提高了总淀粉含量,在24 kg·N·hm~(-2)条件下,豫麦50的100 kg·S·hm~(-2)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但总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却低于对照,表明硫肥对淀粉性状的调节与品种和施氮水平有关。施硫改善了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尤其提高了弱筋型品种面团延伸性。对面条质量的提高表现在提高了2个筋型品种面条的粘合性和咀嚼性,对弱筋型品种还显着提高了黏附性。
孔灵君[7]2013年在《氮硫对大葱生长及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氮、硫对大葱产量品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天光’大葱品种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等方法,研究了氮硫互作对大葱生长、矿质营养吸收特性的影响,以及大葱氮硫同化关键酶活性、叶片水气交换特性等对硫的响应,以期明确大葱对硫的需求特性,为大葱高产优质栽培和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氮水平的提高,大葱各器官生长量均显着增加,产量以N水平16.00mmol·L~(-1)时较高,分别比N水平4.00mmol·L~(-1)、8.00mmol·L~(-1)时提高50.09%和22.46%;而随硫水平的升高,大葱生长量亦呈增加趋势,但反应不及氮素敏感,产量以S水平1.68mmol·L~(-1)、3.35mmol·L~(-1)时较高,继续增加硫浓度至6.69mmol·L~(-1)时则产量降低。尽管氮、硫对大葱主要内含物质的作用方向不尽相同,但大葱硫化物(以丙酮酸计)含量均随氮、硫供应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且合理增施氮、硫均可显着改善大葱的综合品质。氮、硫对大葱生长及产量品质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综合分析表明,以营养液N水平16.00mmol·L~(-1)、S水平3.35mmol·L~(-1)最有利于大葱生长及产量品质的提高。2.营养液N、S水平显着影响大葱根、假茎及叶片N、P、K、S含量,且植株干物质及N、P、K、S的吸收积累量均随营养液N、S水平升高而显着增加,但硫水平达6.69mmol·L~(-1)(S4)时,则植株干物质量降低,对N、P、K、S的吸收积累量下降,虽然S4较S0(0.01mmol/L)显着增加,但较S1(1.68mmol·L~(-1))分别降低了7.97%、16.37%、10.24%、9.06%、5.77%。营养液N、S水平及其交互效应(N×S)对大葱N、P、K、S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多有显着影响,但S的影响远不及N明显。综合分析表明,以营养液N水平16.00mmol·L~(-1)、S水平1.68~3.35mmol·L~(-1)最有利于改善大葱的矿质营养水平,促进干物质的积累。3.适当提高供硫水平,可显着促进大葱生长,提高植株氮、硫含量及产量品质,硫水平过高,则大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大葱叶片硫酸化酶(ATPS)活性随硫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而乙酰丝氨酸水解酶(OASS)、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不同生长期的表现不尽相同,大葱生长前期,较高的硫水平提高了NR活性,但对GS和OASS活性无显着影响;大葱生长中后期,适量提高供硫水平显着增强了OASS、GS活性,但降低了NR活性,表明供硫水平可显着影响大葱对氮硫的同化利用。综合分析表明,大葱营养液S水平以2.01mmol·L~(-1)较佳,其产量较对照增加19.13%,且综合品质显着改善。4.随硫水平的提高,大葱叶片光能利用率提高。以S水平2.01mmol·L~(-1)水平下大葱植株大葱叶片光能利用率最优,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了20.53%,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1.46%。5.随着大葱生长,硫在叶片的分配逐渐减少,而在假茎根系中的分配逐渐增加。各施硫处理间硫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较稳定,而缺硫水平下硫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而叶片中的分配比其它处理低。综合大葱整个生育期,假茎充实期硫吸收速率最高,需硫量最大,是大葱施硫的最关键时期。
耿计彪[8]2016年在《控释氮肥和钾肥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控释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但是有关控释肥养分释放与棉花养分吸收相同步的机理研究较少。本文以国欣棉3号为供试材料,在德州市农科院试验基地,利用两年定点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种类控释氮肥对棉花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在河北省衡水市试验田,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控释氮肥和普通尿素为主区,0、60和120 kg hm-2叁个硫肥水平为副区,探究了控释氮肥与硫互作对棉田土壤无机氮和有效硫含量、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同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氯化钾肥对棉花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通过控释肥在土壤和静水中的释放特点,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棉花植株养分吸收规律,结合叶片生理特征,探究棉花专用控释肥养分释放和棉花养分吸收相同步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控释氮肥显着地增加了棉花产量,皮棉产量较相同用量尿素处理增加6.10-9.78%,较无氮肥处理增加14.81-18.15%。控释氮肥显着增加了棉铃重量,但是对衣分无显着影响。树脂包膜尿素和硫加树脂包膜尿素在土壤中的释放高峰期分别在盛花到盛铃期阶段和初花期至盛花期阶段,能够与棉花的养分吸收高峰(盛花到盛铃期)吻合,满足了棉花养分需求,显着的提高了棉花氮素吸收量,并最终提高了棉花的产量。控释氮肥氮素释放量与棉花氮素吸收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树脂包膜尿素和硫加树脂包膜尿素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712和0.8997,且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18%和52.69%。控释氮肥显着的增加了棉花植株生物量,较相同用量普通氮素处理增加了2.90-6.14%。控释氮肥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随控释氮肥的释放变化而变化,并且使盛花期以后土壤保持较高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因此,控释氮肥氮素释放能够与棉花氮素吸收相一致,增加棉株氮素吸收量,提高了产量,达到同步营养的目的。(2)田间裂区试验研究表明,控释氮肥较普通尿素处理显着增加了初花期至始絮期土壤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增加了盛铃期有效硫含量;桃数和子棉产量分别显着增加7.03-8.91%和5.54-11.17%,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7.80-34.21%;并且显着提高了初花期以后叶绿素SPAD值和光合速率,增强了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了叶片丙二醛的含量,显着延缓了叶片的衰老。硫肥的施用显着的提高了棉花产量,改善了叶片生理活动,施60 kg hm-2硫肥较不施硫肥子棉产量增加5.08%,但与施120 kg hm-2硫肥处理产量无显着差异。同时,控释氮肥与硫对光合速率、氮代谢酶活性、抗氧化保护酶、丙二醛含量及产量均有显着的互作效应。但是衣分值、马克隆值和纤维强度不受氮和硫互作效应的影响。因此,在棉花上以60 kg hm-2硫肥配合控释氮肥施用,可显着改善叶片生理特性,提高棉花产量。(3)盆栽试验研究表明,一次性基施包膜控释氯化钾肥(CRK)较普通钾肥显着提高了初花期、盛花期、始絮期及收获期的土壤速效钾含量。CRK较一次基施氯化钾(KCl)和硫酸钾处理分别增产23.60%和15.60%,比基施40%+追施60%KCl处理增加16.0%,与追施硫酸钾处理差异不显着。CRK较KCl处理显着提高了衣分值,其余处理间单铃重及衣分差异不显着。CRK显着提高了纤维长度、伸长率和断裂比强度,但与其他处理相比,马克隆值和整齐度的影响不显着。速效钾肥追施较一次基施处理显着增加了生物量和吸钾量,但均低于控释钾肥处理。CRK处理的钾素利用率较一次基施KCl处理显着提高41.90-50.9%,较基施硫酸钾处理提高27.30-29.90%,较基施40%+追施60%KCl处理提高21.10-25.20%。因此,在棉花上一次基施包膜控释氯化钾肥对不同生育期的钾素供应优于一次性基施普通钾肥,也好于普通钾肥基施加追施,较速效钾肥显着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品质和钾肥利用率。
陈娟[9]2016年在《水氮互作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水、氮是制约甘肃河西灌区春小麦生长发育的两个因子。随着农业水资源的日益亏缺和盲目增施氮肥造成面源污染范围的扩大,引进并推广新的节水耕作方式及氮肥减量化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途径,对实现河西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为此本试验采用固定道垄作栽培,通过2015年春小麦不同水氮处理田间试验,以低水1200(W1)、中水2400(W2)、高水3600 m3·hm-2(W3)为主处理,0(N0)、低氮90(N1)、中氮180(N2)、高氮270 kg·hm-2(N3)为副处理,采用裂区设计,对不同水氮处理下春小麦地上部与根系生长、产量、耗水规律、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为目标,确定了水、氮优化投入量,以期实现小麦高产高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互作显着影响小麦生长。适宜的水氮供应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籽粒干物质累积及分配存在显着的互作优势,水氮供应量过高或者过低,互作优势减弱。相同施氮量下,干物质、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W3>W2>W1),旗叶叶片胞间CO2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W1>W2>W3),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随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W2>W3>W1)。小麦生长对施氮量的响应取决于灌水量。W1处理下,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N2>N3>N1>N0),W2处理下,拔节至灌浆期,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不变(N2、N3>N1>N0),成熟期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3>N2>N1>N0);W3处理下,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N3>N2>N1>N0)。W1、W2处理下随施氮量增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先增大后减小(N2>N3>N1>N0),W3处理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3>N2>N1>N0)。各处理旗叶叶片胞间CO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灌水与施氮均能增加小麦营养器官的干物质,W2N2处理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最高。2、灌水量及施氮量在一定阈值,水、氮对春小麦根系生长(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及根系活力)呈正效应,过高水氮投入量对春小麦根系生长呈报酬递减效应。施氮与灌水显着影响根系生长,表现为灌水>氮肥>水氮互作。根系特征参数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W2>W3>W1),根系特征参数对氮肥的响应取决于灌水量,W1处理下,根系特征参数N1处理下最大;W2处理下,根系特征参数N2处理下最大;W3处理下,根系特征参数N3处理下最大,适宜增加灌水量与施肥量(W2N2)有益于根系特征参数(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及根系活力)的提高;85%以上的小麦根系分布于0~40 cm土层,90%以上的根干重密度与85%以上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40cm土层,W2N2处理能增加40~60cm小麦根系分布比例、提高根系活力、显着提高春小麦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边行优势,促进根系对下层及侧向水分和养分的截获和吸收;小麦根长密度垂直分布满足以e为底数的指数函数y=Ae-Bx;通过对小麦根系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以W2N2处理促根效果最好。3、灌水量及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氮素积累具有互作效应,适宜的施氮量及灌水量对小麦籽粒氮素积累量呈正效应,过量灌水、施氮对小麦籽粒氮素积累量呈负效应。W2N2处理能够增加小麦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花后氮素同化量,提高小麦籽粒氮素的分配比例,进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及氮肥利用率。春小麦收获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垂直分布在表层(0~20cm)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随施氮量增加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均有所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增加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减小,其中0~8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减小,8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4、相同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不变(W3、W2>W1),W3与W2处理差异不显着;W1处理下,春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N2>N1>N3>N0),W2处理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不变(N3、N2>N1>N0),W3处理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N2>N3>N1>N0)。籽粒产量边行及次边行的边行优势随灌水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W2N2处理下,小麦单株籽粒产量边行及次边行的边行优势最大。W2N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3.71kg.hm-2.mm-1);产量与0~2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系活力呈显着抛物线回归关系,与20~6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系活力呈显着线性正回归关系,与60~8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系活力无相关性。产量与0~40 cm土层根干重密度呈显着抛物线回归关系,与40~60 cm土层根干重密度呈显着线性正回归关系,与60~80 cm土层根干重密度无相关性。从节约水资源、降低过量施氮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等方面考虑,固定道垄作栽培下,施肥量与灌水量控制在N2(180 kg·hm-2)与W2(2400 m3·hm-2)条件下有利于促进春小麦籽粒干物质及氮素累积与分配、春小麦根系生长,减小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进而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是河西灌区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适宜的水氮组合。
赵万春[10]2004年在《杂交小麦果聚糖积累分配与转运动态及其杂种优势研究》文中认为选用6个杂交小麦及其7个亲本材料在200kg/hm~2(下文称200N)和0kg/hm~2(下文称0 N)2种N肥水平下,研究了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果聚糖积累、含量、分配与转运及其杂种优势,并分析了它们与籽粒产量(GY)、籽粒氮产量(GNY)和含量(GNC)的关系。结果如下: 1.不同组织器官的果聚糖积累、含量与转运在多数取样期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N肥水平差异,而基因型间因各器官不同取样期差异而有所不同。 2.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植株和茎秆果聚糖积累和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叶片和穗壳有所不同。植株果聚糖积累和含量从拔节期逐步增加到乳熟期(0 N)或开花期(200 N)达到高峰。除0 N下茎秆的果聚糖含量从拔节期到成熟期逐步降低外,茎秆果聚糖积累和含量均呈“先快增,后剧减”的趋势,其高峰出现在开花期。叶片果聚糖积累和含量在0 N下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但在200N下,相对稳定,变化较小;穗壳果聚糖积累和含量在开花期(0 N)或乳熟期(200 N)最高。除0 N下叶片的果聚糖积累低于200 N下的积累外,叶片的果聚糖含量、茎秆和植株的果聚糖积累和含量均为0 N明显高于200 N,这表明N缺乏不利于叶片果聚糖的积累,但对茎秆果聚糖的积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在不同施N水平下,果聚糖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配模式也基本相同。茎秆是贮存果聚糖最主要的营养器官,在营养生长期茎秆分配了植株果聚糖积累的73.1%~87.8%。 4.叶片与穗壳果聚糖积累在多数取样期表现较小的负向杂种优势;茎秆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呈正向优势(5.8%~30.0%)、而在花期后表现负向优势;除0 N下成熟期以外,植株在其余取样期均存在正向优势(4.2%~22.0%)。而不同生育时期各组织器官的果聚糖含量的杂种优势并无规律可寻。 5.总麦草的果聚糖转运量为56.18g/m~2(0 N)和71.6g/m~2(200 N),其中的85%以上是由茎秆输出。叶片和穗壳在200 N下的转运率(23.9%,2.4%)明显低于在0 N下的转运率(43.9%,16.7%);而茎秆和总麦草200 N下的转运率与0 N下转运率变化不大,茎秆分别为49.5%和47.4%,总麦草分别为41.7%和44.7%。茎秆果聚糖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远高于叶片和穗壳的贡献率。 6.在2种施氮水平下,各组织器官果聚糖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多表现正的杂种优势,施氮可显着提高穗壳果聚糖的转运量和贡献率的杂种优势,而对叶片和茎秆无显着影响。杂交品种的叶片和茎秆比其亲本具有更强的果聚糖转运能力。 7.植株和茎秆果聚糖积累在多数取样期显着正相关于GY和GNY,但它们与GNC在0 N水平下相关不显着,而在200 N水平下多呈显着负相关。叶片和穗壳果聚糖积累与GY、GNY和GNC无显着相关关系。在0 N水平下,植株及其组织器官的果聚糖含量一
参考文献:
[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2]. 硫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研究[D]. 马春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3]. 钙、硫肥不同用量及配比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王媛媛.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4]. 面条专用小麦—小偃503栽培技术研究[D]. 由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5]. 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硫互作效应研究[D]. 胡志颖.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6]. 硫及硫氮交互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D]. 朱云集.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7]. 氮硫对大葱生长及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研究[D]. 孔灵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8]. 控释氮肥和钾肥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耿计彪.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9]. 水氮互作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D]. 陈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10]. 杂交小麦果聚糖积累分配与转运动态及其杂种优势研究[D]. 赵万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