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地理教学走出课堂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姚佳,万鑫[1](2022)在《聚焦“双减” 提升高中课堂实效》文中指出"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应以立德树人为方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目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聚焦学校主阵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核心在于通过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达到减负、提质和增效的效果?笔者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实验探究课为例进行剖析,力求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何冰[2](2021)在《例谈高中地理课堂中地理景观的教学策略》文中提出地理景观是认识地理区域特征的重要载体,地理景观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为例,从情景创设、以景设问、理解地理概念、分析景观形成过程及原理、开展跨学科学习等方面探讨高中地理课堂充分利用地理景观这一载体进行教学的策略。
吴婧媛[3](2021)在《乡土地理素材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文中认为乡土地理素材能有效降低学生对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陌生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探究情境。教师可从多渠道搜集乡土地理素材,依据课标找准素材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结合点,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链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
李恒[4](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马斌[5](2021)在《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新高考政策的出台,以及城市建设的快速更新、中学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满足许多新的需求,也面对新的挑战。在新建校园之外、一大批既有校园需要实现功能的提升、空间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在教育、建筑行业内长期积累形成的学校空间“主流模式”在承袭了相当长时间后依旧发挥着其影响。“空间需求”是教育模式变革的“应变量”,而妥善进行校园规划设计的前提之一就是探讨教育模式变革对校园空间格局提出的新要求。本文试图结合规划设计个案、探讨新型中学教育模式对校园建筑空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规划设计中(尤其是既有校园的扩建改造中)如何应对来自专业内部和周边城市环境的挑战。论文前半部分讨论在当前我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归纳当前校园规划设计面对的新要求、以及在实践中解决典型矛盾的一些可行思路。论文后半部分则阐述实际项目的设计研究。其中既有对论文前半部分结论的印证和在设计中的延展应用,也有对个案特殊性的总结。作为一篇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本文旨在通过具体的技术性设计与专题研究提出关于在教育变革背景下中学规划设计的新认识和可能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陈潇阳[6](2021)在《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华守汶[7](2021)在《电子地图在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黄艺鸿[8](2021)在《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内容解析及其衔接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胡新雨[9](2021)在《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单元作业研究》文中提出
石彤宇[10](2021)在《基于乡土资源整合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文中认为
二、浅谈地理教学走出课堂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地理教学走出课堂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聚焦“双减” 提升高中课堂实效(论文提纲范文)
“双减”政策要求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
指向“双减”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点 |
基于“双减”的高效课堂实施 |
(2)例谈高中地理课堂中地理景观的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观景激趣,创设情境 |
二、以景应学,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
1.从景观到问题 |
2.从景观到概念 |
3.从景观到思维 |
三、由景生情,开展跨学科学习 |
四、结语 |
(3)乡土地理素材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土地理素材的教学开发 |
二、乡土地理素材的教学运用 |
1. 创设地理情境,消除区域陌生感。 |
2. 设置问题链,整合地理现象与地理要素。 |
3. 优化课后任务,布置开放实践。 |
(4)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5)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框架 |
1.2.1 研究对象:教育改革与校园空间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论文研究框架 |
2 教育变革背景 |
2.1 人才观念转变 |
2.2 教育政策改革 |
2.2.1 “3+X”方案 |
2.2.2 “3+3”方案 |
2.2.3 “3+1+2”方案 |
2.2.4 小结 |
2.3 教学方式创新 |
2.3.1 慕课教育 |
2.3.2 翻转课堂 |
2.3.3 劳动教育 |
2.4 教学组织革新 |
2.4.1 “选课走班制” |
2.4.2 “选课走班制”模式的特点和问题 |
2.5 技术条件支撑 |
2.5.1 数字校园 |
2.5.2 智慧校园 |
2.6 教育改革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
2.6.1 以学生为中心 |
2.6.2 自由开放灵活 |
2.6.3 高效复合多元 |
2.6.4 智慧舒适可持续 |
3 国内外理论研究 |
3.1 国外理论研究 |
3.1.1 欧美 |
3.1.2 亚洲 |
3.2 国内理论研究 |
3.2.1 台湾地区 |
3.2.2 大陆地区 |
4 我国中学校园空间设计理念发展与实践 |
4.1 新中国成立初期 |
4.2 20世纪70-80年代 |
4.3 21 世纪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兴实践案例研究 |
5.1 教学空间的集聚整合 |
5.2 开放式的教育空间 |
5.3 小型综合教学单元组合 |
5.4 传统梳状结构的演变 |
5.5 功能空间的叠合 |
5.6 校园空间环境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呼应 |
5.7 限制条件下出现了高密度的校园 |
5.8 限制条件下的改扩建 |
5.9 本章小结 |
6 余杭中学改扩建设计研究 |
6.1 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未来校园设计面临的普遍问题 |
6.1.1 传统中学校园空间模式的限制 |
6.1.2 “选课走班制”教学空间设计要求 |
6.1.3 改扩建项目基于限制条件的校园功能格局重塑 |
6.2 余杭中学项目特有问题 |
6.2.1 城市演进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
6.2.2 山体带来的利弊 |
6.2.3 功能空间容量不足 |
6.2.4 停车与接送问题 |
6.3 实地调查分析 |
6.3.1 基本信息调研 |
6.3.2 随机抽样访谈 |
6.4 改扩建问题应对与设计实施 |
6.4.1 扩建内容拟定 |
6.4.2 利用山体改造解决空间扩容问题 |
6.4.3 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综合体 |
6.4.4 限制性条件下生活用房的改造与扩容 |
6.4.5 综合性体育场馆对场地的集约利用 |
6.4.6 半地下停车与智能接送解决停车与交通问题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浅谈地理教学走出课堂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双减” 提升高中课堂实效[J]. 姚佳,万鑫. 民生周刊, 2022(02)
- [2]例谈高中地理课堂中地理景观的教学策略[J]. 何冰. 地理教育, 2021(11)
- [3]乡土地理素材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J]. 吴婧媛. 福建教育, 2021(37)
- [4]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5]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D]. 马斌. 浙江大学, 2021(01)
- [6]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研究[D]. 陈潇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7]电子地图在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D]. 华守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内容解析及其衔接策略探讨[D]. 黄艺鸿.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单元作业研究[D]. 胡新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基于乡土资源整合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D]. 石彤宇. 西南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