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毅[1]2003年在《盐藻细胞的培养和采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藻(Dunaliella Salina)是一种高度耐盐的单细胞绿藻,是食品、医药保健、化工和养殖业中具有独特经济价值的微藻。目前盐藻主要用于生产天然 β-胡萝卜素。在许多国家,盐藻细胞的养殖已经实现大面积培养,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微藻产业。目前生产上采用开放式跑道池培养,盐藻细胞的培养浓度比较低,通常为(4~5)×105 个/mL,且细胞的形体微小,一般为 14×22μm 左右;藻体密度与水相近,因而细胞的采收较为困难。传统的固液分离手段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如絮凝沉淀法会污染产品、过滤法分离效率低等。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高速离心法,但它能耗高、并且会导致藻细胞破碎。针对现状,本文详细研究了盐藻细胞在不加化学絮凝剂条件下的批次泡载和气浮采收方法,为工业规模采收提供一定价值的基础数据。在批次泡载采收中,主要研究了载气流率、pH 值、藻液进料浓度、分布板平均孔径、破碎盐藻细胞浓度等 5 个因素对泡载采收性能(包括采收率和浓缩倍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性能随载气流率、pH值、藻液进料浓度、破碎盐藻细胞浓度变化均出现峰值,表现出 Lorentz相关性或 Guass 相关性,而分布板平均孔径对采收性能的影响则表现<WP=4>出指数衰减相关性。依此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在批次气浮采收中,操作条件如藻液的 pH 值、水料体积比、进水速度、溶气压力、溶气时间等均对气浮采收性能有很大影响。采收性能对如藻液的 pH 值、进水速度有峰值,呈 Lorentz 相关性;对水料体积比、溶气压力、溶气时间等 3 个影响因素呈负指数增长相关性。依此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本文还研究了 pH 对盐藻细胞的疏水性和 Zeta 电位的影响,初步揭示了 pH 值对盐藻细胞絮凝作用的微观机理。说明利用改变 pH 值的方进行絮凝是可行的。
韦芳叁[2]2011年在《叁种海洋产能微藻规模化养殖及采收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化石能源日益衰竭及其燃烧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寻求可再生能源受到普遍关注,其中生物质能源以其较高的可持续性和清洁无污染的特点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微藻生物质能源是一种以开发藻类中丰富的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优质生物质能源,但原料供给不足和生产成本高昂始终是制约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微藻的生物质产量和油脂含量是影响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微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受到环境条件和营养盐成分调控。为优化培养条件,获得高生物量,并提高微藻油脂产量,本研究以叁种常见海洋微藻—盐藻( Dunaliella salina )、湛江等边金藻(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培养条件优化、室外中试试验和采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初步建立了海洋产能微藻开发利用技术线路。(1)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乙醚为溶剂,在60~80℃的温度条件下,对7种海洋微藻细胞内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提取方法做了优化。优化的方法是将样品预先在乙醚溶剂中浸泡一定时间,使部分油脂在乙醚溶剂中浸出,然后再按索氏方法进行脂肪抽提。研究表明,优化后的索氏提取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取成本低和提取完全等优点,并且该方法缩短了抽提时间,从而降低了乙醚等有机萃取剂因挥发而造成的污染。(2)通过两种不同充气方式培养3种海洋微藻,研究了CO_2对微藻生长和脂肪积累的影响。试验设组Ⅰ纯充空气组,组Ⅱ充CO_2与空气混合气体组,结果表明,叁种海洋微藻均能在充气条件下迅速进入指数生长期,平均生长率均在1以上,组Ⅱ较组Ⅰ生长和脂肪积累显着(P﹤0.05)。生长指数末期,叁种微藻的最高密度分别达到3.33×10~6、9.20×10~6和1.75×10~7个/mL,充CO_2和空气混合气体组细胞密度分别是纯充空气组的1.28、6.23和3.09倍。湛江等边金藻的脂肪含量最高,在充CO_2和空气混合气体组其脂肪含量较纯充空气组翻倍增加,达到40%,提高了122.8%,而盐藻和微绿球藻分别提高了69.5%和49.6%。(3)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盐度对盐藻生物量和脂肪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对盐藻生物量和脂肪积累均有显着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盐度在20~100的范围内,盐藻均能正常生长,且在盐度40时,能够获得最高生物量和最高的脂肪含量,分别达到1.19 g/L和33.84%。(4)通过添加硅酸钠培养湛江等边金藻,研究得出,硅酸钠不是影响湛江等边金藻油脂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但是,当藻液硅酸钠浓度为10 mg/L时,藻液生长率和生物量最高;而当藻液硅酸钠浓度为5 mg/L时能够收获最大的脂肪含量63.93%和产油生产力71.056 mg/L·d;研究表明,添加硅酸钠浓度在5~10 mg/L的范围能够提高湛江等边金藻油脂生产力。(5)自行设计竖立薄膜袋培养海洋微藻,研究发现,接种后第二天两种试验微藻均能进入指数生长期,并且维持指数生长期时间长。8 d后湛江等边金藻最大密度2.99×10~6个/mL,计算最大生长率为0.626;10 d后微绿球藻密度达到8.50×10~6个/mL,计算生长率为0.565,而且10 d后仍有升长的趋势,一直维持至第15 d。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竖直薄膜袋室外培养海洋微藻不仅具有受光面积大、成功率高、污染机会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而且设备材料成本低、占地面积小、薄膜袋不容易破损和方便采收等优点。(6)本研究利用两种化学试剂分别对两种微藻进行絮凝采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絮凝剂对两种海洋微藻的絮凝效果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0.3 g/L的硫酸铝对湛江等边金藻絮凝作用明显,1000 mL藻液20 min后发生絮凝作用,80 min沉淀度可达70%以上;0.2 g/L的硫酸锌对微绿球藻絮凝效果极为显着,1000 mL藻液10 min内沉淀度在50%以上,其最大絮凝度超过90%。
徐锡莲[3]2007年在《盐藻胞外多糖的分离与结构研究》文中提出从盐藻培养液中提取出胞外多糖,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环境因素对盐藻生长及其胞外多糖分泌量的影响。在发现盐藻胞外多糖的抗氧化、促进益生菌生长等生物药理活性后,对盐藻胞外多糖复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了分离所得的两个多糖组分的部分理化性质和初步结构。采用超滤浓缩后无水乙醇沉淀法来提取盐藻胞外多糖复合物,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其糖含量,并利用单因子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分别考察了培养时间、培养基中几种营养盐(NaCl、KNO_3和KH_2PO_4)浓度和pH值等环境因素对盐藻生长及其胞外多糖分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营养盐浓度的提高和pH值的增大,盐藻生长量逐渐升高,但是其胞外多糖分泌量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现象,当NaCl=0.8mol/L、KNO_3=800mg/L、KH_2PO_4=5mg/L和pH=8.5时,胞外多糖的分泌量最大,可高达489mg/L。利用NBT光还原法和甲基紫光度法分别考察了盐藻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胞外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没有抗性,对Fenton体系中产生的羟自由基(·OH)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药物培菲康和酸奶中分离到乳酸菌属的有益菌种,在其扩大培养过程中用过滤灭菌的盐藻胞外多糖溶液处理,确定了盐藻胞外多糖能促进益生菌的体外增殖和存活,且效果较显着。经丙酮及无水乙醚洗涤脱脂和双酶解除蛋白初步纯化后,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盐藻胞外多糖复合物,得到了两个多糖组分EPSⅠ和EPSⅡ,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各自为均一的成分。对EPSⅠ和EPS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糖含量以葡聚糖为对照时分别为61.34%和52.81%,蛋白含量3.97%和1.35%,且核酸含量小于0.025%,达到了比较高的纯度。利用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各组分的单糖组成,得到EPSⅠ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六种中性多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EPSⅡ由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四种中性多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并对其进行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证实EPSⅠ和EPSⅡ为糖类物质,且含α-糖苷键,不含β-糖苷键。
刘燕妮[4]2015年在《鱼精蛋白的制备、纯化及其絮凝和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鱼精蛋白是一种聚阳离子肽,主要存在于各类动物成熟的精巢组织中。鱼精蛋白分子量很小,富含丰富的碱性氨基酸,主要是精氨酸和赖氨酸。目前对鱼精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对鱼精蛋白絮凝活性的研究还没有报道。本文分别从鲑鱼精巢和鲤鱼精巢中提取出鱼精蛋白,并对两种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进行对比,同时研究鱼精蛋白对微藻和微生物细胞的絮凝作用,探求鱼精蛋白抑菌活性与絮凝活性的相关性。1.首先对鲑鱼精巢和鲤鱼精巢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鲑鱼精巢和鲤鱼精巢中均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核酸,此外还含有灰分和少量脂肪,由此可见两种鱼精巢均是高蛋白质高核酸低脂肪的产品。然后采取0.14mol/L的NaCl提取,7.5%的硫酸酸解抽提,95%的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鱼精蛋白,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两种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鲑鱼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要明显高于鲤鱼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且鲑鱼鱼精蛋白的抗菌谱更广。从两种鱼精巢的氨基酸组分分析可以看出,鲑鱼精巢分别富含7.62%的精氨酸和3.76%的赖氨酸,鲤鱼精巢分别富含6.08%的精氨酸和4.45%的赖氨酸。2.将提取的鲑鱼鱼精蛋白和鲤鱼鱼精蛋白用来絮凝微藻和微生物细胞,结果表明鲑鱼鱼精蛋白对盐藻的絮凝作用最好,20μg/mL的鱼精蛋白对盐藻的絮凝率可以达到85.51%。鲤鱼鱼精蛋白对扁藻的絮凝效果较好,20μg/mL的鱼精蛋白对扁藻的絮凝率可以达到85.00%。将鲑鱼鱼精蛋白絮凝后的盐藻沉淀细胞和上清液分离,并对残留在上清液中的盐藻细胞进行循环再培养和再絮凝(叁次),再次絮凝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絮凝效果,观察显微镜下的盐藻沉淀细胞,沉淀细胞可以保持较好的活性和游动状态,同时盐藻沉淀细胞也可以继续培养。鲤鱼鱼精蛋白絮凝扁藻后的再培养和再絮凝情况与盐藻相似。温度处理对鲑鱼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没有影响;但在温度大于100℃的情况下,鲤鱼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减弱。蛋白酶处理使两种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均丧失。3.采用抑菌效果较好的鲑鱼鱼精蛋白进行性质研究,研究表明鱼精蛋白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要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pH大于6.0时,鱼精蛋白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因此鱼精蛋白适用于碱性食品中,而不适用于酸性食品中。温度处理对鲑鱼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没有影响,因此鱼精蛋白可以用于巴氏杀菌和高压灭菌的食品中,大大弥补了食品防腐剂应用中的缺陷。鱼精蛋白经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完全丧失。4.采用CM Sepharose Fast Flow P日离子交换层析对提取的鲑鱼鱼精蛋白和鲤鱼鱼精蛋白分别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精氨酸特征性反应--坂口反应以及SDS沉淀反应对鱼精蛋白进行鉴定,鲑鱼鱼精蛋白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两个活性峰,鲤鱼鱼精蛋白经过纯化得到一个活性峰。氨基酸组分测定结果表明,鲑鱼鱼精蛋白PEAK Ⅲ和PEAK Ⅳ分别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其中PEAK Ⅳ富含73.46%的精氨酸,PEAK Ⅲ富含37.36%的赖氨酸;鲤鱼鱼精蛋白PEAK Ⅲ富含39.24%的赖氨酸。对纯化后的鱼精蛋白进行絮凝和抑菌实验,鲑鱼鱼精蛋白的PEAK Ⅲ和PEAK Ⅳ都具有抑菌活性,PEAK Ⅳ的抑菌活性明显增强,而PEAK Ⅲ的抑菌活性有所减弱。层析后的鲑鱼鱼精蛋白PEAK Ⅳ对盐藻具有很好的絮凝活性,PEAK Ⅲ则没有絮凝活性。而鲤鱼鱼精蛋白的PEAK Ⅲ的抑菌活性有所增强,然而对扁藻则没有絮凝活性。鱼精蛋白具有絮凝活性和抑菌活性,为今后絮凝剂和防腐剂的应用领域发展提供一种借鉴,同时为作为聚阳离子的多肽或蛋白质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考。鱼精蛋白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尤其是氨基酸组成对絮凝和抑菌活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陈静[5]2007年在《球等鞭金藻抑制物的分离提取及其对藻的生理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微藻的高密度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培养后期,细胞间存在着显着的相互抑制现象,我们在球等鞭金藻的培养过程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除光照、温度、pH、通气量及营养限制因素以外,球等鞭金藻自身产生抑制物也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围绕抑制物进行了分离提取及其对藻的生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1.对老化的球等鞭金藻培养液进行无细胞处理后,在光照、通气量不受限制,营养充分的条件下,重新进行该藻培养,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在生长过程中的确可产生某种抑制物,该抑制物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释放到培养液中,至细胞衰亡期(25d)时含量足以使游动细胞转化为不动细胞并使得生长速率迅速减小;此外,该抑制物对其自身藻细胞的生长、叶绿素a、胞内多糖和蛋白质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胞外老化液老化程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2.利用球等鞭金藻老化液对盐藻、扁藻、叁角褐指藻、纤细角毛藻、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等几种海洋微藻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金藻产生的抑制物对这些微藻细胞的培养密度,蛋白质、多糖、叶绿素含量以及氮磷的吸收均有一定的影响。3.利用萃取、柱层析、薄层层析等方法对该抑制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提取工艺研究,结果发现该抑制物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极性较大,所得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溶剂乙酸乙酯,提取pH2.4~3,蒸干乙酸乙酯温度40℃。4.对粗提物作进一步的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最终得到了一种较纯的抑制物组分,该组分在高效液相图谱中保留时间为4.872±0.005min的峰对应。5.采用正交实验拟水平设计法,研究半连续培养中氮、磷浓度,更新率和更新周期对球等鞭金藻的细胞产率、细胞总采收量、DHA产率和DHA总采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最大细胞产率的培养条件是:NO3--N浓度为11.5mg/L,PO43--P浓度为1.1mg/L,更新率为0.20,更新周期为1d,而获得最大DHA产率的培养条件是,NO3--N浓度为11.5mg/L,PO43--P浓度为0.7mg/L,更新率为0.20,更新周期为1d。通过上述研究证明球等鞭金藻在生长过程,尤其是在生长的后期合成并向细胞外释放抑制细胞生长的抑制物,该抑制物不仅可以影响球等鞭金藻细胞的生长,还对其它微藻细胞生长产生类似的限制生长作用。通过对该抑制物的研究,可为提高细胞培养密度和深入了解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梁秀芝[6]2007年在《杜氏盐藻六个藻种生化指标的研究以及D.Salina中ACCase Beta亚基的克隆》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扩大培养杜氏盐藻藻种进行研究。实验准确的记录了盐藻的生长周期并绘制成生长曲线,六个藻种细胞生长速度差异不大,均在大约140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约210h后进入稳定期,这和其他报道一致。对六种盐藻的生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6种杜氏盐藻均含大量营养元素,Dunaliella parva油脂含量高达细胞干重的44.30%,Dunaliella salina油脂含量为细胞干重的12.47%。叶绿素的含量在19.7μg/ml到29.2μg/ml之间。同时采用3,5-2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杜氏盐藻细胞中的多糖含量,在对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上与以往采用了同样的Bradford法,但对样品的处理方式不同,本研究直接以离心收集的湿藻细胞进行,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由于盐藻总脂含量较高,结合目前的研究热点:生物柴油,实验首次从D.salina中克隆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EC 6.4.1.2)的Beta亚基。乙酰辅酶A羧化酶属于生物素包含酶(biotincontaining enzyme)的类型Ⅰ(typeⅠ)。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具有催化乙酰辅酶A形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的羧化作用,是在脂肪酸合成和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中间代谢物。ACCase包括不同的形式,被不同的基因编码,本试验选择油脂含量最少,但目前研究的最多的藻种Dunaliella salina进行乙酰辅酶A羧化酶Beta亚基的克隆。根据真核生物NP_045833.1(chloroplast Chlorella vulgaris)、YP_635822.1(chloroplast Oltmannsiellopsis viridis)、YP_636254.1(chloroplast Pseudendoclonium akinetum)以及YP_635920.1(plastid Helicosporidium sp.ex Simulium jonesii)等的ACCβ基因的氨基酸高度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利用TRIzol试剂提取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细胞的总RNA,通过RT-PCR,得到的一段长为400bp左右的cDNA片段,该片段与其他物种的ACCB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进行5’和3’RACE扩增盐藻ACCβ基因的末端,得到全长为1288bp的盐藻ACCβ基因,产物与T载体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Top10中,经筛选后测序,将测序结果推导成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盐藻中所获得的该cDNA片段,核苷酸长度为1288bp,编码349个氨基酸,genebank登录号分别为EF363909,ABO33321.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下列物种的ACCβ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NP_045833.1(chloroplast Chlorella vulgaris)为84%、YP_635822.1(chloroplast Oltmannsiellopsis viridis)为82%、YP_636254.1(chloroplast Pseudendoclonium akinetum)为80%。乙酰辅酶A羧化酶是一多亚基的酶,本实验成功克隆的Beta亚基,对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锁莲[7]2013年在《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的构建和自絮凝斜生栅藻细胞絮凝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藻可以用于CO2减排、污水处理和生物能源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微藻细胞个体小,表面携带电荷以及培养浓度低等特点,使得微藻采收成本高居不下。理想的微藻不但应有良好的经济价值,最好还具有细胞絮凝能力,利用其细胞絮凝特性进行采收,会大大降低采收成本。斜生栅藻不但可以作为饲料饵料,也可用于水体修复,还可用于生物柴油生产。但目前国内外对其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还很少,缺少高效遗传转化方法。本文以斜生栅藻FSP-3为实验材料,建立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实现了酵母絮凝基因的成功表达,并证明了酵母絮凝基因可赋予栅藻细胞絮凝的特性。此外,还研究了天然自絮凝栅藻AS-6-1的细胞自絮凝特性,探讨了细胞自絮凝机理,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对实验藻株进行无菌处理,这是进行微藻生理、生化以及遗传学研究的关键和前提。通过离心洗涤和稀释平板法除去藻液中的霉菌,再利用溶菌酶/SDS并结合抗生素法除藻液中的细菌,通过镜检及无菌检验,未见有细菌或霉菌存在,证明有效地去除了斜生栅藻FSP-3和AS-6-1中的杂菌,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材料。在此基础上,对获得的无菌藻株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分别考察了接种量、温度、表面光照强度及初始pH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斜生栅藻FSP-3的最适培养条件为1×106cells/mL的接种量,28℃培养,6000lx的光照强度和初始pH为6.0-6.5;而斜生栅藻AS-6-1最适合生长的培养条件为:1×106cells/mL的接种量,30℃培养,6000lx的光照强度和pH为6.5的初始pH。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斜生栅藻FSP-3和AS-6-1的生长情况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但生物量积累增加,而且多糖、蛋白质、总脂等胞内组分的含量也显着地提高。以游离斜生栅藻FSP-3细胞为受体,采用电击法将含有CaMV35S启动子、报告基因gfp、选择标记基因cat的载体pCAMBIA1302-CAT导入藻细胞中,并对电击转化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质粒浓度为50μg/mL,渗透液浓度为0.2mol/L,脉冲时间为2ms,脉冲电压为2kV的条件对斜生栅藻FSP-3进行转化,转化效率高达494±48/106受体细胞,而且转化子可以稳定传代10个月,得到的转化效率和遗传稳定性是目前微藻遗传转化研究中较高水平。进而,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别定性和定量检测报告基因gfp在转化子中的表达,证明所选用的载体元件包括启动子CaMV35S、报告基因gfp、选择标记基因cat在斜生栅藻FSP-3遗传转化体系中均有效可用。同时采用PCR, Southern blot以及RT-PCR方法对转化子进行了分析,从DNA和RNA水平上证明了载体pCAMBIA1302-CAT成功地导入斜生栅藻FSP-3细胞中,并将T-Border之间的区域随机整合到栅藻FSP-3基因组中。由此建立了斜生栅藻FSP-3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并为外源基因的导入奠定基础。将含有酵母絮凝基因FLO1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2-CAT-FLOl导入斜生栅藻FSP-3细胞中,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性状的阳性转化子,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从细胞水平上观察到由于酵母絮凝基因FLO1的导入,引起了藻细胞絮凝的现象。利用PCR、RT-PCR对转化子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酵母絮凝基因FLO1成功导入斜生栅藻FSP-3细胞中并进行了有效地表达,从而赋予了转化子细胞絮凝的特性。通过转基因藻株与野生型藻株的生长代谢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外源基因的导入表达对栅藻细胞生长的并不显着。由此证明酵母的絮凝基因可在微藻中进行表达,并赋予微藻自絮凝性状。通过比较天然自絮凝斜生栅藻AS-6-1和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FSP-3-FLO1,发现二者絮凝形态和絮凝性能存在较大差异:转基因絮凝藻FSP-3-FLO1絮凝颗粒较大,表现出良好的自沉降性能,而天然絮凝微藻AS-6-1对淡水游离藻栅藻FSP-3和小球藻CNW-11具有良好的絮凝沉降能力。另外,天然自絮凝藻AS-6-1絮凝性能具有良好的温度耐受性和pH稳定性,而且不受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和糖的影响,具体原因与其絮凝活性物质的性质有关。转基因絮凝藻FSP-3-FLO1絮凝性能表现出高温和pH的敏感性,被EDTA、蛋白酶K解絮以及被甘露糖、半乳糖抑制的现象,其原因归结为转基因栅藻FSP-3-FLO1的絮凝性状是由于表达了外源酵母絮凝蛋白而引起的,絮凝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直接影响了其细胞絮凝的性状。研究表明天然自絮凝斜生栅藻AS-6-1的絮凝活性物质是多糖,其中中性糖、酸性糖和氨基糖的质量分数比为16:9:1,单糖组成中较高的甘露糖含量和较大的分子量等结构特征均与其絮凝活性有关。该絮凝物质对淡水藻栅藻FSP-3和小球藻CMW-11具有良好的絮凝活性,添加浓度0.6mg/L时絮凝效率可达到88%,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本文建立的斜生栅藻的高效遗传转化方法为斜生栅藻的分子育种和利用其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等高值产品奠定了基础。絮凝微藻的构建和天然微藻的絮凝研究,为利用细胞絮凝采收微藻的应用奠定基础。
李志岗[8]2014年在《富油微藻生长与油脂积累的数学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用酸水解称重法、苏丹黑B染色法和尼罗红染色法对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mutum)、小球藻(Chlorella)、盐藻(Dunaliella salina)、角毛藻(Chaetoceros)的油脂含量进行了检测,绘制出了各种方法的标准曲线,并且对尼罗红染色法的染色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叁角褐指藻、小球藻、盐藻、角毛藻四种藻中,盐藻的油脂含量最高为30%左右(干藻重),角毛藻的油脂含量次为20%(干藻重),叁角褐指藻的油脂含量较少为14%(干藻重),小球藻最少为9%左右(干藻重)。而在对尼罗红染色法染色条件的研究中显示:尼罗红的最佳终浓度为0.7~1.0μg/ml,最佳染色时间为在8~9min。微藻培养基优化及生长模型构建,通过正交试验对各营养盐的交互作用进行探讨,初步确定培养基浓度,盐度4.5波美度,所加入的营养盐铁盐0.15g/L,氮盐65g/L,磷盐4g/L。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子的实验,得出的盐藻在4.5波美度条件下的最佳生长营养盐浓度为:铁盐0.135g/L,氮盐60g/L,磷盐4.5g/L。微藻油脂积累培养基优化,通过正交试验对各营养盐的交互作用进行探讨,初步确定油脂积累培养基浓度,铁离子(柠檬酸铁)浓度:0.l g/L;镁离子(氯化镁)浓度,2.0g/L;锰离子(氯化锰)浓度:2mg/L;N/P(硝酸铵60g为准与磷酸二氢钾的比值):10:1。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子的实验,即本试验所得出盐藻的生长与油脂积累最佳营养盐浓度为:铁盐0.095g/L,镁盐1.25g/L,锰盐1.95mg/L, N/P含量8.5:1。
郑毅, 崔景芹, 马润宇, 丛威, 蔡昭铃[9]2003年在《盐藻细胞泡载分离法采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盐藻细胞的浓缩倍数和采收率的测定,考察了藻液pH值、气体流速(vg)、藻细胞初始浓度(C0)对盐藻细胞的泡载分离采收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盐藻细胞泡载分离采收条件. 结果表明:在vg为60 ml/min,C0为2.58105 个/ml,pH值为7.5的条件下,盐藻细胞泡载分离的采收率达90%~94%,浓缩倍数达30~34. 泡载分离是分离浓缩盐藻细胞的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刘明[10]2009年在《中空纤维膜浓缩盐藻细胞及细胞破损研究》文中认为盐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已实现了大规模培养,但当前采用的细胞采收方法仍有较多不足之处。本文对与采收密切相关的细胞表面特性以及细胞密度做了初步的研究,并据此考察了不添加助滤剂的中空纤维膜浓缩盐藻细胞的可行性,并分析了过滤中造成细胞破损的原因。以烃——水两相法测定了生长过程中细胞疏水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细胞进入衰亡期后,因培养液营养成分不足而变成疏水性很强的孢子形态,疏水性超过90%。采用比重瓶法测定细胞密度。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密度会发生改变,对数生长初期细胞密度为1.11g·cm~(-3),而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末期时密度为1.07g·cm~(-3)。由于生长阶段的不同,细胞成分也有差异,从而造成了细胞密度的改变。采用中空纤维膜在低压操作压力下浓缩盐藻细胞,考察了各因素对采收效率的影响。表明膜通量的大小是由进料速率和操作压差共同作用的。在较低操作压差下,膜通量是由压力差决定的,进料速率对其影响不大。而压力差提高,进料速率将起到明显作用。最后分析了中空纤维膜浓缩过程中盐藻细胞的破损情况。表明过滤过程中细胞破损主要的是悬浮在藻液中的细胞。造成细胞破损率的主要原因是藻液剪切流动,悬浮液中藻细胞受到的剪切力的大小是影响细胞破损率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 盐藻细胞的培养和采收研究[D]. 郑毅. 北京化工大学. 2003
[2]. 叁种海洋产能微藻规模化养殖及采收技术的初步研究[D]. 韦芳叁. 上海海洋大学. 2011
[3]. 盐藻胞外多糖的分离与结构研究[D]. 徐锡莲. 浙江大学. 2007
[4]. 鱼精蛋白的制备、纯化及其絮凝和抑菌活性研究[D]. 刘燕妮.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5]. 球等鞭金藻抑制物的分离提取及其对藻的生理影响[D]. 陈静. 烟台大学. 2007
[6]. 杜氏盐藻六个藻种生化指标的研究以及D.Salina中ACCase Beta亚基的克隆[D]. 梁秀芝. 四川大学. 2007
[7]. 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的构建和自絮凝斜生栅藻细胞絮凝的研究[D]. 郭锁莲.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8]. 富油微藻生长与油脂积累的数学模型构建[D]. 李志岗. 河北工业大学. 2014
[9]. 盐藻细胞泡载分离法采收的初步研究[J]. 郑毅, 崔景芹, 马润宇, 丛威, 蔡昭铃. 过程工程学报. 2003
[10]. 中空纤维膜浓缩盐藻细胞及细胞破损研究[D]. 刘明. 北京化工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