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意义本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体论,意义,宇宙论,音乐,基础理论,特质,逻辑。
意义本体论论文文献综述
何宽钊[1](2015)在《于润洋音乐意义本体论思想与批判精神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杰出的音乐学家,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史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于润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9月23日在北京与世长辞。这是中国音乐学事业乃至艺术学事业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斯人已去,遵《音乐研究》编辑部之约,希望撰写一篇相对全面梳理于先生各方面成就的文章,但考虑到研究于先生的文章已经很多,因此我想还是就先生学术成就中尚未被人重点关注的方面谈(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谢永鑫[2](2012)在《论西方哲学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划分不同哲学形态的标准,可以把西方哲学的叁个阶段划分为知识论的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两种形态。古代和近代本体论是知识论的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意义本体论。从哲学形态的视域看,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型是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孙铁骑[3](2009)在《意义本体论的哲学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追问离开人而在世界中寻求本体,最终作出了错误的本体论承诺。当哲思回归人自身,意义追寻就成为哲学的本体论承诺。透过哲学史的纷乱表象,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意义维度。意义本体就是作为个体的"我"的意义,我是意义的生发点、赋予者和领悟者。意义的追问源于人对存在的自觉,人在自觉中认识到存在的残缺而追问存在的意义,意义就是自觉之人穿透存在的残缺而发现存在的本然完美。(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09年06期)
曾利沙[4](2007)在《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逻辑基础——兼论“论翻译的非逻辑特质”的反逻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国内有学者提出“翻译的非逻辑特质”观,针对其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反逻辑性进行了辨析。逻辑特质是翻译活动的重要思维特征之一,也是翻译批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翻译活动和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并且有其客观基础,因此提倡翻译多元化不应以拒斥逻辑为前提。(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赵东明[5](1992)在《论理念的宇宙论意义、本体论意义和逻辑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渊源;对于理念范畴的本体论意义、宇宙论意义和逻辑意义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理念由于其自身的永恒不变性和完美性,首先获得了本体论和宇宙论上的优先地位,而理念相对于具体事物的逻辑上的先,则是由它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上的优先地位所确定的。(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1992年04期)
意义本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划分不同哲学形态的标准,可以把西方哲学的叁个阶段划分为知识论的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两种形态。古代和近代本体论是知识论的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意义本体论。从哲学形态的视域看,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型是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义本体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何宽钊.于润洋音乐意义本体论思想与批判精神探析[J].音乐研究.2015
[2].谢永鑫.论西方哲学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
[3].孙铁骑.意义本体论的哲学追问[J].北方论丛.2009
[4].曾利沙.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逻辑基础——兼论“论翻译的非逻辑特质”的反逻辑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5].赵东明.论理念的宇宙论意义、本体论意义和逻辑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