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恒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1900)
【摘要】目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0例肺结核患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等方法。结果:经过我院的精心治疗,50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肺结核患者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死亡率,减少传染源。
【关键词】肺结核;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145-02
肺结核是指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肺实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但以肺部受累最为常见,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其中痰中带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在33~79岁,平均年龄52岁。初治患者32例,复治患者18例,其中大部分患者为出治,少部分为复治。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咳嗽及咯血;多数患者病变轻微,常无明显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才被发现;少数患者急剧发病,有严重的毒性症状和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经X线检查往往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或干酪性肺炎。
1.2治疗
1.2.1药物治疗
1.2.1.1应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五项原则。
1.2.1.2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二线药物主要包括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对氨水杨酸、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新喹诺酮等。
1.2.1.3视病情轻重、有无痰菌和细菌耐药情况以及经济状况、药源供应等,选择化疗方案。
1.2.1.4注意的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按发生频率排序大致为肝损害、胃肠反应、过敏反应、神经反应。
1.2.2快速处理包括对症治疗以及并发症的治疗。
1.2.2.1干酪样肺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有高热等严重结核毒性症状,或结核性胸膜炎伴大量胸腔积液者,可在使用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15~20mg/d,顿服,以减轻炎症及过敏反应,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及胸膜粘连[1]。待毒性症状减轻重,泼尼松剂量递减,至6~8周停药。
1.2.2.2咯血的治疗包括侧卧位卧床休息、镇静、轻轻将存留在气管内的积血咯出。止血常用垂体后叶素10U加于20~3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注入(15~20min)然后以10~40U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维持治疗。但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及孕妇。此时可考虑选用其他止血药。慎用强镇咳药,以免因抑制咳嗽反射及呼吸中枢,使血块不能排出而引起窒息。咯血窒息是咯血致死的主要原因,窒息时患者可胸闷、气憋、唇甲发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烦躁不安。应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头低足高45°的俯卧位,轻拍背部,迅速排出积血,并尽快挖出或吸出口、咽、喉、鼻部血块。必要时,有条件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解除呼吸道阻塞。反复大咯血可予适当补液或输血。
1.2.2.3呼吸困难时予吸氧,有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有支气管痉挛时用支气管解痉药,并发气胸或渗出性胸膜炎时给予抽气或抽液。
2结果
收治的50例肺结核患者,经我院的精心治疗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3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特别是MDR-TB已经成为临床难题,而新的抗结核药物的开发缓慢,因此,合理使用现有药物,避免耐药性发生,是临床选择抗结核药物时需要考虑韵极为重要的问题。大剂量应用INH时有可能并发周围神经炎,可用维生素B6每日300mg预防,但是维生素B6亦可影响异烟肼的疗效,故使用一般剂量异烟肼时,不宜常规加用维生素B6。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治疗结核病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现象,极易导致耐药菌的出现。在初治结核病应避免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仅在多重耐药结核病治疗中联合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重视吡嗪酰胺消灭B组细菌是实现灭菌目标的关键,这些细菌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内酸性条件下,仅有PZA是唯一比较有效的药物,故近年来主张短程化疗加用PZA至关重要。传统理论认为,PZA只能在pH<5.5的环境中发挥作用,此种环境只是存在于巨噬细胞中的溶酶体和吞噬溶酶体内,而细胞外组织中pH一般在6.5~7.0,PZA可能无作用。但由于急性炎症的局部组织坏死、缺氧以及二氧化碳、乳酸蓄积,pH可降至5.0~5.5,原来生长旺盛的A群菌被酸性环境抑制,转变为B群菌,PZA对这种环境下的细胞外菌亦有作用。目前认为,PZA的作用在疗程最初2个月即完成,所以仅用于强化期治疗。化疗药物的选择应避免对胎儿的影响。SM可通过胎盘,应禁忌使用。INH+RFP或者疑有INH耐药者加用EMB对母婴均是安全的。RFP对动物有致畸作用,但在人未能证实,妊娠初期肺结核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幼年动物和人均已被证实可引起骨损害,应严禁使用。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肝脏损害,常成为治疗上的难题[2]。化疗要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肝肾疾病史,对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根据肝肾功能情况慎用抗结核药物。INH的肝脏损害可能是由于其代谢产物乙酰肼的毒性作用引起。RFP引起黄疸较多,还可加重INH的毒性作用。RFP系强力的药物酶诱导剂,能加速INH代谢,乙酰肼产生增加,后者与肝脏中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引起肝细胞损害。RFP对INH的毒性增强作用主要见于原有肝病、老年人、酗酒、营养不良者。PZA的肝脏毒性与剂量有关,常规剂量(1.5/~2.0g/d)很少肝功能损害。用药过程中,如转氨酶升高不超过正常上限值3倍,可以在密切观察下继续用药[3]。
根据我国结核病疫情,须强调建立健全和稳定的各级防治结核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治、管、防、查的系统和全面管理,并开展防结核宣传。对学校、托幼机构及儿童玩具厂工作人员等定期健康检查,对门诊因症就诊者及时诊断、正确治疗,防止耐药慢性病例形成和积累。若能及时诊断,并给予正规治疗,绝大多数可获得痊愈。
参考文献
[1]陶叶海;丁予昀;陈将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11期
[2]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2001年订)[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年04期
[3]曾正国.现代实用结核病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7-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