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郑显亮[1]2004年在《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对中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中学生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的许多方面,这种认识与专家的观点相似,也与普通公众和大学生的观点相似,但在广度、深度和具体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一些差异。2.中学生在某些高创造者特征和创造性的培养因素上存在着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异、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城区和农村的差异。3.因素分析把高创造性者特征概括为五个因素,它们分别为:乐群性、勤勉性、独创性、异常性和灵活性,其中异常性因素为中学生所特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不同城乡的中学生在上述因素上总体差异显着。4.不同城乡和年级的中学生对有利创造性培养的因素的看法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城乡和年级两者之间,城乡、年级和性别叁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着。5.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创造性评价是以其创造性内隐理论为基础的,并且自评和他评是一致的。

符起俊, 伍秋萍, 蔡华俭[2]2005年在《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运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中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等许多方面;2.在创造性内隐观上,高中生和初中生差异显着,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差异显着,男生和女生差异显着,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总体上,还表现在许多具体的特征上;并且,各因素间交互作用显着,一种因素对创造性内隐观许多方面的影响通常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发现不仅加强了我们对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了解,还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性内隐观的可塑性,这对我们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创造性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梁小玲[3]2005年在《教师创造型教师内隐观的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对创造型教师的理论阐述颇多,对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关于教师对创造型教师的认识的研究还没有。教师的创造型教师内隐观是教师对创造型教师的认知、个性、行为特征的基本看法,也包括对教师发挥创造性、成长为创造型教师的影响因素的认识。创造型教师内隐观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创造性的一般认识,更体现了教师对自身创造性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了解教师的创造型教师内隐观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树立合理的观念,为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提供一些依据。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选取439 名教师作为被试,对教师关于创造型教师特征及影响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的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与专家的相关理论进行对照,并探讨了性别、教龄、民族、学校层次、学科、来源地的不同对教师内隐观的影响。结论如下:1.教师的创造型教师特征观涉及认知、人格、能力等方面,影响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因素涉及自身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工作条件等方面,内容较丰富、范围较广泛。与专家们对创造型人才的研究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在个别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一些差异。2.教师的创造型教师特征观可以概括为六个因子:坚持性、个性和谐性、实践性、思维灵活性、独创性和知识开放性。影响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四个因子:业务素质、生活状态、社会与学校支持和教育教学对象。3.教师认为创造型教师特征的最重要的十项分别为: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开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思维敏捷、活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多样灵活、富有实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品德高尚,深受学

郑显亮, 顾海根, 竺培梁[4]2009年在《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问卷的编制》文中认为目的:编制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问卷。方法:基于开放式问卷的预调查,形成52个项目的问卷初稿,然后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结构进行检验。结果:问卷保留40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含5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45.651%;问卷的内在一致性α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89和0.768;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各拟合指数为:χ2/df=2.43,RMSEA=0.074,NNFI=0.90,CFI=0.94。结论: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薛明霞[5]2007年在《中学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造性内隐观是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性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认知和态度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通过对创造性学生特征和受教师欢迎的学生特征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中学教师识别和评价创造性学生的内在依据和标准,并初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以江苏省300名中学教师为被试,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五点等级评价问卷,要求教师对列出的66项创造性学生特征分别做创造性典型性和受欢迎程度的评价。为了更合理地解释数据,全面了解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认知和态度,研究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综合调查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者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教师认为创造性学生的特征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等许多方面,这种认识与专家的观点相似,也与国内其他群体的观点相似,但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差异。(2中学教师认为创造性学生所具有的特征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见解独特、喜欢探究事物、喜欢思考问题、思维活跃、善于观察、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勇于尝试、独立思考、善于发散思维。排在后十位的是:孤僻离群、个人主义、态度高傲、顺从、老实、反叛、冲动、固执己见、稳重和随和。(3)中学教师认为自己欢迎的学生所具有的特征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有进取心、责任心强、性格开朗、友好、心胸宽广、善于钻研、道德修养高、热情、有恒心和思路清晰。排在后十位的是:个人主义、孤僻离群、态度高傲、反叛、冲动、固执己见、不守规则、质疑规范、敏感、争强好胜。(4)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中学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由四个因素组成:认知特征、个性品质、异常人格和乐群性。中学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判断更看重认知能力,而轻视创造性人格的表现。异常人格中所描述的特征都是外显理论中比较典型的创造性人格表现,但给予的评价不高。(5)通过对创造性学生特征和受教师欢迎的学生特征的比较发现:创造性学生并不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学生原型,最受教师欢迎的学生特征更多的是与社会价值相联系;教师更倾向于喜欢不表现出某些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学生。(6)不同性别、学科、年级、工作年限、职称和学校性质的中学教师对创造性学生和受欢迎学生的认识有着显着的差异。

钱晶[6]2005年在《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创造性内隐观是指专家和外行怎样看待创造力这一概念,即他们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个体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结构。研究大学生对高创造性者特征的看法,可以验证专家研究结论的现实性并弥补其不足。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为高校创造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五点等级评价问卷,对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随机抽取苏州市1000名在校大学生,利用917份有效问卷,采用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结果如下: 1.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等的许多方面,这种认识与专家的观点相似,也与普通公众的观点相似,但在广度、深度和具体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一些差异。 2.大学生认为高创造性者表现最重要的十项特征依次是:思维灵活,想象力强,自信心强,思路开阔,乐观开朗,思维流畅,思维敏锐,勤奋进取,独立性强,想法新颖。他们的观点较为强调符合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3.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模型由四个因素构成:探究性,道德性,聪慧性和开拓性。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模型是四因素斜交模型结构。 4.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对高创造性者特征的认识存在显着差异。

王莹[7]2016年在《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爆发的时代,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因而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任。明确教师创造力的内隐观和创造性教学行为可以更新教师培训的内容,使得教师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内隐观和教学行为的重要性,促进教师事业的发展。了解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和创造性教学行为的高低,才能让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是与自身息息相关而不是毫无干系,为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更好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存在年龄、教龄和职称差异,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会随着年龄、教龄的升高而提高;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2)教师在创造性教学行为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在独立性、整合性、判断和灵活性为上不及女教师;内隐观高的教师与内隐观低的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创造性也有所不同;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在年级和学科上不存在差异。(3)学生创造性倾向调查显示,学生的好奇心最强,想象力次之,冒险性最差;总体上,创造性倾向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具体维度上,男生在冒险性和好奇心方面优于女生,在挑战性和想象力两者不存在差异;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创造性倾向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发展。(4)高内隐观和高创造性教学行为的教师对其所教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低内隐观和低创造性教学行为的教师对其所教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起抑制作用。(5)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存在显着正相关。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整合性、动机、判断、灵活、评价和问题的教学行为会随着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和对创造力成分的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与创造性教学行为的整合性、灵活性和问题维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6)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能够正向预测其教学行为的创造性;也能正向预测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可以正向预测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一步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为中介变量考察自变量创造力内隐观和因变量学生创造性倾向,发现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是通过外显的创造性教学行为作用于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发展。

单玲玲[8]2006年在《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文中指出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我国大学生的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在湖北省武汉地区随机抽取全日制本科统招的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施测,并对61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问卷主要包括: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家庭教养方式(分别对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的调查、创造性人格的问卷调查等。研究结果显示:(1)被调查对象倾向于创造力内隐观的增长观,认为通过环境可以培养创造力,通过努力可以提高创造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学习得来。具体表现在:因被试性别不同,创新力有显着性差异;因被试专业不同,想象力有显着性差异;因被试父亲文化程度不同,联想力和创新力有显着性差异;因被试父亲职业不同,在联想力、创新力、灵活性有显着性差异;因被试母亲文化程度不同,想象力和灵感有显着性差异;因被试母亲职业不同,联想力、创造力有显着性差异。(2)创造力内隐观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是:创造性人格的恃强性与创造力内隐观的创造力、联想力呈现显着弱相关,系数分别是-.117和-.080;创造性人格的敏感性与创造力、联想力呈现显着弱相关,系数分别是-.089和-.099;创造性人格的想象性与创造力、想象力、思维灵活性、内隐观呈现显着弱相关,系数分别是-.110、-.081、-.086、-.089;创造性人格的独立性与创造力呈现显着弱相关,系数是-.107。(3)创造性人格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是:乐群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偏爱被试有显着性相关;恃强性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有显着性相关;兴奋性与父亲情感温暖、严厉与惩罚有显着性相关;冒险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有显着性相关;敏感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有显着性相关;想象性与父亲的拒绝否认有显着性相关;世故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有显着性相关;自律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有显着性相关。(4)创造性人格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是:乐群性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偏爱被试有显着性相关;恃强性与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严厉与惩罚有显着性相关;兴奋性与母亲的情感温暖有显着性相关;冒险性与母亲的偏爱被试有显着性相关;敏感性与母亲的情感温暖有显着性相关;想象性与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有显着性相关;世故性与母亲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有显着性相关;自律性与母亲的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都有显着性相关。(5)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创造力内隐观的各个维度没有显着性相关,相关系数在-.096到.069之间,但是都不显着。研究结论:大学阶段创造性人格中想象性、敏感性、独立性、自律性的发展达到创造性人格的显着性特征,但其它维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我国创造性人格的常模的标准;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在想象性、冒险性、敏感性和独立性四个维度上性别主效应显着;在创造性人格的敏感性和独立性维度上,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性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向民主、开放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

杜继军, 申娟, 王金吉, 彭运石[9]2013年在《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内隐观模型建构及问卷编制》文中认为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到公众对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的概念,从中提炼出4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词汇并修编成调查问卷进行施测,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出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内隐观四因子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出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问卷并进行施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所编制的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便利。

唐林兰[10]2006年在《幼儿同情心的家长内隐观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访谈和文献的方法,编制了《家长关于幼儿同情心的调查问卷》和《家长教育行为调查问卷》,对幼儿同情心的家长内隐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1)从总体来看家长在同情心概念上的看法与专家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但家长将同情的对象更为延伸,提出尊重被同情者。 (2)家长更为注重幼儿在行为上的同情表现。 (3)在幼儿同情心表现上,不同年龄的家长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家长在幼儿同情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学历的家长在幼儿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与孩子有不同关系的家长在幼儿同情理解上存在显着差异。家长的性别、学历、职业、年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这几者之间交互作用不显着。 (4)家长更为赞同学校和家庭因素对幼儿同情心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不太注重幼儿的个人因素。 (5)在幼儿同情心的影响因素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与孩子有不同关系的家长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学历的家长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上都存在显着差异;不同职业的家长在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上存在显着差异。家长的性别、学历、职业、年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这几者之间交互作用不显着。 (6)在幼儿同情心培养观点上家长赞同对幼儿同情心的培养。同样家长在幼儿同情心表现的教育情境中实施的教育行为,也再次论证了这个观点,但家长也存在矛盾心理。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 郑显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 符起俊, 伍秋萍, 蔡华俭. 应用心理学. 2005

[3]. 教师创造型教师内隐观的研究[D]. 梁小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4].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问卷的编制[J]. 郑显亮, 顾海根, 竺培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5]. 中学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 薛明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6]. 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 钱晶. 苏州大学. 2005

[7]. 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关系研究[D]. 王莹. 山西师范大学. 2016

[8]. 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D]. 单玲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 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内隐观模型建构及问卷编制[J]. 杜继军, 申娟, 王金吉, 彭运石.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

[10]. 幼儿同情心的家长内隐观研究[D]. 唐林兰. 西南大学. 2006

标签:;  ;  ;  ;  ;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