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稻田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北方稻田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一、北方稻田养殖扣蟹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郝生亮[1](2021)在《北方寒地稻田养殖河蟹成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北方高寒地区稻田养殖河蟹成蟹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具有养殖周期短、投资风险小、发病率低、稳粮增效等显着特点。文章介绍了北方高寒地区稻田养蟹的田间工程、饲养管理和捕捞等技术要点。

沈玺钦[2](2020)在《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渔综合种养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要求。水稻方面种植既要求产量品质,又要求节省减肥,去除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渔业方面养殖既要求高品高产,又要求减少投喂。本文从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和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等多个方面阐述新时代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方法,本质要求。一、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研究。面对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应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开展了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生态应用。应用水质分析仪对系统内的部分水质指标进行检测,系统阐述了光明渔村养殖鱼塘系统、稻蟹共生系统和循环沟渠净化系统(稻田-池塘复合统)的水质变化规律。精养鱼塘系统:平均氨氮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793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1.553mg/L,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094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0.226mg/L。稻蟹共生系统:氨氮浓度从进水口的0.42mg/L降低到出水口的0.13mg/L,净化效率达到69.05%,磷酸盐含量进水口浓度低,出水浓度高,边沟中由于扰动,磷酸盐浓度相对较高,而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田中间的氨氮、磷酸盐浓度相对中等。沟渠循环净化系统:平均氨氮含量从1.247mg/L降低到0.363mg/L,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203mg/L降低到0.01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的悬浮有机物浓度:8月2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127.45mg/L,8月6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20.36mg/L,8月30日稻田退水前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85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水质:亚硝酸盐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多次测得0mg/L,各田块环沟平均氨氮浓度为0.105mg/L,平均磷酸盐浓度为0.04mg/L。清水输入鱼塘,鱼塘排出了大量肥水通过沟渠进入稻田中,经沟渠和稻田净化后的清水再次注入鱼塘,使得整个系统水质得到改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因此大大提高。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的协调发展,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实现养殖污染资源化。二、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稻田的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1089.93斤,总体旱田亩产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5d灌溉一次>7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旱田水稻生物量到成熟期平均达到115.86g/穴,而水田水稻生物量在成熟期平均值只有55.04g/穴。7号田和11号田为每隔5d灌溉一次,生物量在同比于其它水田较高,平均值达到68.9g/穴。各田块秆长在抽穗期过后便不再增长,相对于其它指标,秆长在抽穗期过后还算比较稳定。各个田块株高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之后略有减少。水稻秆基部外径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到成熟期略有减少。灰色关联度分布在0.576-0.907之间,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根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穗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重(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重(0.625)>成穗率(0.576),有效穗数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穗率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产量构成因子。三、为了探求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阶段的生殖特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采用了统计学、资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中稻田养蟹基地稻田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条件指数,以了解目前银川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成熟群体的生长生殖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基地稻田产量大但规格偏小,这主要受当年气温偏低且采用不投料的粗放养殖模式所致。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2-61mm之间,头胸甲长分布在37-59mm之间,体重在22-101g之间。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5-50mm,而11月20日主要分布在35-55mm。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10月24日主要分布在40-50mm,而11月20日则各区间都有一定分布。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体重主要分布在20-50g,而11月20日在20-65g各个组里相对更平均的分布。整体上有趋于平均的趋势。中华绒螯蟹体重与头胸甲宽呈幂函数关系,雄性y=0.001x2.8875,R2=0.8877,雌性y=0.0016x2.7204,R2=0.9315。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CW=0.9017CL+0.5638,R2=0.9759,雌性CW=0.9466CL-1.1013,R2=0.9377。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雄性W=0.0006CL2.9316,R2=0.233,雌性W=0.0007CL2.8717,R2=0.9363。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与肝胰腺重呈线性关系,雄性:HW=0.2351CW-7.5852,R2=0.8117,雌性HW=0.0904CW-1.9197,R2=0.2305。肝体指数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为正相关,雌性为负相关。雄性HIS=0.1064CW-0.3422,R2=0.3102,雌性HIS=-0.0993CW+8.6023,R2=0.0538。输精管重和肝胰腺重呈指数函数关系,HW=0.8129e0.8991VW,R2=0.602。肝胰腺重与卵巢湿重呈二次函数关系HW=0.0581OW2-0.2266OW+1.835,R2=0.1075。四、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水稻亩产量总体上旱田高于水田,这是由于种植模式不同的原因。有的水田水稻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放养中华绒螯蟹,故亩产值较高,养殖中华绒螯蟹是让农民增加收入的较好的办法,3号田的亩产值可以达到1号旱田的两倍,达到8294.71元/667m2。将2019年全场各个品种产量归总,总计鱼产量为44.78万kg;水稻总产量286552kg,中华绒螯蟹总产量5078.5kg。水产品产量和水稻产量的比值为1:1.43。俗称“1斤鱼:1.5斤稻”模式。也就是亩产1430斤稻,耦合集约水产养殖系统产鱼亩产1000斤。鱼塘面积和稻田面积比是290:776,即养殖面积占27%左右。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突破提升,在水循环、精养鱼塘系统营养物质去除、稻蟹共生系统营养物质吸收、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生长规律、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宁夏地区的生产规律,从而对来年的生产科研进行指导,对宁夏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做出一定的贡献。精养鱼塘中营养物质的排出能够减缓水体老化和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灌溉进稻田使得秧苗更加粗壮同时又净化了水体,循环用的生态沟渠缓冲了养殖尾水营养物质的高浓度,中华绒螯蟹在西北地区特殊的养殖气候与养殖地位对于中华绒螯蟹的生殖特征条件影响。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我们对精养鱼塘水质调控、稻田生态功能、水稻减少施肥、中华绒螯蟹较少投喂进行了创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西北地区做一个先行者、开拓者。在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加大科学研究,将基础研究做踏实,在基础水化学的测定、水稻基本生长指标的测定、中华绒螯蟹基础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水循环效率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初步揭示该复合系统的耦合和循环机制。

刘丽凤[3](2020)在《黑龙江省河蟹生态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黑龙江省地处中国北方高寒地区,宜渔水面981.3万亩,宜渔稻田近1000万亩,水面资源十分丰富,且多数水质优良,饵料生物丰富,适合河蟹生长发育,发展河蟹生产潜力巨大[1]。自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河蟹生态养殖,提高了河蟹单产和效益,池塘生态养蟹亩产40kg以上,亩效益500元以上;稻田生态养蟹亩产15kg以上,亩效益300元以上;湖泊(水库)生态养蟹亩产2kg以上,亩效益50元以上;为渔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秋慧[4](2019)在《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米东区是自治区水稻种植生产基地,种植历史悠久,水稻生产是米东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主导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从高度依赖资源、追求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强调绿色生态、追求质的发展模式转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通知,将水稻作为必保品种,强调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和农资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由此可见,生态为核的“稻蟹共生”模式能够打开绿色农业新局面。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自2008年引进以来,经历了试点、发展和瓶颈阶段。目前,技术创新少、营销推广范围小、品牌效应缺失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着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潜力的发挥。这对创立农业经济品牌,完成科技兴农的长远目标不利。本文以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分析法对当前区域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稻蟹共生模式的结构与环节、规模与分布、效益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之后,从技术层面、推广层面和品牌建设层面归纳和总结了当前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再次,在借鉴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宁夏稻蟹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得到了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并进一步归纳出相应的启示;最后,基于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稻蟹共生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得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郑岩,刘谞,耿丹,徐显峰,李杨[5](2019)在《稻田成蟹养殖中扣蟹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影响》文中提出设置300、450、600、750和900只/667m2,5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次重复,选用23.1±0.8 g/只的雌蟹和20.8±0.7 g/只的雄蟹按照1∶1投放稻田,研究不同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扣蟹投放密度增加,成蟹回捕率呈下降趋势,成蟹单产水平呈上升趋势,成蟹规格呈下降趋势,水稻单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回捕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6,回捕率之间差异显着(P <0.05),回归方程为Y=-0.000 2X+0.785 2(R2=0.675,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单产水平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单产水平差异极显着(P <0.01),回归方程为Y=-0.035 4X+10.18(R2=0.953,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规格呈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雄蟹为-0.792,雌蟹为-0.800,雄蟹和雌蟹规格差异均极显着(P<0.01),回归方程雄蟹为Y=-0.029X+114.6(R2=0.598,P <0.01),雌蟹为Y=-0.017X+84.62(R2=0.613,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水稻单产回归方程为Y=-0.000 6X2+0.822 7X+286.84(R2=0.871,P <0.01)。根据试验结果,盘锦地区稻田成蟹养殖中规格为20~25 g/只的扣蟹最佳的投放密度是450只/667m2左右。

王常安,徐奇友,闫有利,李壮,祖岫杰,赵志刚,李海波[6](2017)在《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达5 600 000 hm2,但稻田养殖面积利用率仅为2%,主要为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年来,辽宁省的稻田养殖80 000hm2,发展较快。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引进了稻田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发展具有特色的稻田养殖模式。当前,东北地区稻田养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任周[7](2014)在《空心莲子草与底充氧技术对中华绒螯蟹扣蟹稻田养殖水质的改善》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阐明稻田扣蟹养殖水体中,水草和底充氧技术在养殖生产中发挥的实际作用,研究了稻田生态养殖水体中水质与水草的监测,夏季和秋季稻田扣蟹生态养殖水体中水质的日变化,夏季和秋季扣蟹生态养殖水体中空心莲子草营养元素的日变化,以及稻田扣蟹养殖水体底充氧技术应用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草对稳定养殖水体的温度、溶氧、pH起重要作用;所含的蛋白质和淀粉对扣蟹营养的强化起一定作用;且叶片中ATP酶的生化活性在光合作用起重要作用,并受环境因子影响。底充氧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1、稻田生态养殖水体中水质与空心莲子草的监测;监测了崇明水草-水稻-扣蟹养殖水体环境的水质温度、溶氧和主要栽培水草空心莲子草的叶绿素、蛋白质、淀粉。6月份水温低于24℃,7-8月份水温均值在27℃以上,且7月27日后温度呈下降趋势,至10月份温度在20℃左右;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水体溶解氧主要受温度和气候两大因素影响;空心莲子草中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7月份较6月份的低。各时期可溶性蛋白最低时在8月31日16.49mg/g,最高在6月27日36.11mg/g。2、夏季和秋季稻田扣蟹生态养殖水体中水质的日变化;对比了夏季和秋季养殖水体的温度、溶氧和pH的日变化;并比较了有、无水草覆盖处的温度、溶氧和pH的日变化。随着时间从夏季向秋季的推移,一天当中升温的时间段由夏季5:00-17:00缩短为秋季5:00-15:00,相应地,降温的时间段由17:00-翌日5:00延长至15:00-翌日5:00,同时昼夜温差由夏季的21.1℃-24.9℃变小为秋季的19.7℃-22.9℃;一天中,夏季溶氧值最高值出现在17:00,数值是8.60mg/L,高于秋季的溶解氧最高值(在15:00,数值是7.92mg/L);pH的变化幅度:夏季pH变化范围是7.19-7.67,变动幅度0.48;秋季pH变化范围是7.37-7.72,变动幅度0.35,变动幅度均不超过0.5,整体稳定。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温度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溶氧最低值出现在7:00(夏季、秋季溶氧最低值分别是:1.61mg/L,0.9mg/L),而温度最低在5:00(夏季、秋季温度最低值分别是:21.1℃,19.7℃);水体pH值的昼夜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趋势一致。3、夏季和秋季稻田扣蟹生态养殖水体中空心莲子草营养元素的日变化;进一步对夏季和秋季崇明水草-水稻-扣蟹养殖水体中主要栽培水草空心莲子草的叶绿素、蛋白质、淀粉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夏季时,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日变化一致,含量最低值在5:00,数值依次对应为0.83mg/g、0.24mg/g、0.21mg/g,最高值在9:00,数值依次对应1.15mg/g、0.31mg/g、0.29mg/g,且三者含量的日变化具节律性的动态循环;蛋白质在19:00至翌日1:00降温阶段有新的合成,其含量分别是夏季由19:0028.15mg/g增加至翌日1:0035.35mg/g,秋季由19:0020.44mg/g增加至翌日1:0026.22mg/g;淀粉含量变化是在白天经过合成积累(夏季、秋季的最高淀粉含量分别为31.40mg/g、13.92mg/g),随后一直下降至翌日5:00(夏季、秋季的最低淀粉含量分别为16.82mg/g、10.75mg/g),这是由于水草此时间段内呼吸作用的能量耗损。秋季时,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日变化一致,且5:00-17:00的变幅均不大,其数值分别对应为0.84-0.93mg/g、0.24-0.26mg/g、0.21-0.22mg/g;蛋白质含量在1:00至5:00下降显着,由26.22mg/g降至最低15.04mg/g后,7:00至15:00阶段性上升至最高34.70mg/g;淀粉含量在9:00至17:00经合成积累而平缓增加,至17:00时累积至最多13.92mg/g,随后一直下降至翌日5:0010.75mg/g,被呼吸作用消耗。夏季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质和淀粉变化幅度(数值依次对应为0.32mg/g、0.08mg/g、28.27mg/g、14.58mg/g)大于冬季的变化幅度(数值依次对应为0.30mg/g、0.06mg/g、17.86mg/g、4.17mg/g),而叶绿素B的变化幅度反之(夏季:0.07mg/g、秋季:0.08mg/g),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夏季蛋白质含量18.00-46.27mg/g和淀粉含量16.82-31.40mg/g均要高于秋季蛋白质含量16.84-34.70mg/g和淀粉含量9.75-13.92mg/g。Na+K+-ATP、Ca2+-ATP、Mg2+-ATP和Ca2+Mg2+-ATP的酶活在21:00均显着变化,整体变化趋势线唯一不同点是Ca2+Mg2+-ATP的酶活,它是在11:00-13:00时上升,13:00-15:00下降;19:00与翌日19:00Na+K+-ATP酶的活力无显着变化,而其它三个均有显着性的变化。4、稻田扣蟹养殖水体底充氧技术应用的初步研究。研究了安装有底充氧设备和不安装底充氧设备的稻田扣蟹养殖水体的水质温度、溶氧、pH、浊度和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含量。底充氧塘和非底充氧塘的水体温度均从6:00以后持续上升,至16:00时水体温度分别达到最高值30.5℃、32.1℃;随后水体温度从16:00持续下降,至翌日6:00时水体温度均降至最低值28℃;底充氧塘和非底充氧塘的溶氧、pH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且与其相对应的温度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底充氧塘和非底充氧塘的浊度变化趋势不同,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2:00-16:00;底充氧塘溶解氧的昼夜变化范围是3.80mg/g-7.92mg/g,非底充氧塘的溶解氧的昼夜变化范围是3.18mg/g-11.45mg/g,这很好地说明了底充氧设备加强了池塘水体上下水层的流动,维持了水体溶解氧的稳定。底充氧塘pH值的昼夜变化范围为6.83-8.27,非底充氧塘pH值的昼夜变化范围为7.12-8.91,说明底充氧塘水体的pH的变化幅度小,更适宜扣蟹的生长。另外,底充氧塘和非底充氧塘养殖水体中所含氨氮、亚硝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底充氧塘氨氮、亚硝氮含量及其昼夜变化范围分别低于非底充氧塘氨氮、亚硝氮含量及其昼夜变化范围,这也说明了底充氧设备对维持水体水质的重要性。

丁伟华[8](2014)在《中国稻田水产养殖的潜力和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提出土地资源、水资源是人类食物安全最重要的资源,随着人口增加和对食物要求的提高,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日显短缺,如何拓宽资源利用的空间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直受到关注。稻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土地资源稻田的浅水环境可为水产生物鱼、虾、蟹和鳖提供栖息地,因而能否将水产养殖同水稻生产相结合,发展的稻田水产养殖复合系统以保证食物安全?是目前亚洲许多国家都在探讨的问题。稻田养殖水产生物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已发展了稻鱼、稻蟹、稻虾等多种模式,但我国稻田水产养殖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产出如何?仍不十分清楚。为此,本文通过文献和统计资料分析,并结合田间和农户调查,研究我国稻田水产养殖的潜力、模式和分布,并对5种主要模式的生产力和经济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稻田水产养殖模式发展的潜力。稻田水产养殖的分布主要受到热量、降雨量和灌溉面积的影响。中国大陆稻田养殖总面积0.20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4.46%,稻田养殖面积中61.5%分布在降水量丰富的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其中四川省和湖北省稻田养殖面积最大。目前全国有发展前景的稻田水产养殖主要模式有稻鱼、稻鳖、稻蟹、稻虾和稻鳅等。(2)稻田水产养殖模式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水稻单种系统中,稻谷522-589公斤/亩而稻田水产养殖中稻田在产出稻谷537-618公斤/亩的同时产出30-108公斤/亩水产品,而且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降低22-31%(与水稻单种比较)。(3)稻田水产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稻田的经济产出。水稻单种系统中,稻田总投入908-1151元/亩,稻田总产出1311-1618元/亩,净产出314-592元/亩。而稻田水产养殖中稻田总投入1552-4658元/亩,稻田总产出4440-15964元/亩净产出2496-12826元/亩。

李敬伟,李文宽,肖祖国,于永清,李长军[9](2009)在《不同配方饲料对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和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12块稻田中进行4种中华绒螯蟹饲料配方对比试验,蛋白含量分别为38.06%、33.43%、28.48%、25.32%。经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为38.06%、脂肪含量为6.01%、钙磷比为1∶1.35的饲料组中华绒螯蟹生长最佳,利润最高。高营养水平的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能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显着增加效益。

黄晓梅[10](2005)在《江苏稻田养殖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大量资料,基本了解了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发展的历史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回顾和总结稻田养殖发展的历史和经验,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和客观地评价稻田养殖模式的综合效益,深入探索适合江苏稻田养殖发展的方向,对进一步实现“生态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简要叙述了研究稻田养殖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方法、结构。然后就世界稻田养殖概况,国内稻田养殖生产发展历史、技术发展史以及现状。全面细致的阐述了稻田养殖的生物学理论和生态学原理。 本文的研究重点区域是江苏省,对照稻田养殖的历史与现状、稻田养殖模式、稻田养殖生态环境的变化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稻田养殖综合效益的分析比较是文章的重点。本文应用大量切实可靠的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采用了比较法和动态分析法对稻田养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具体分析。并阐述了符合世界农业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农业的由来、标准、意义。以此来分析稻田养殖模式的优劣。 本文就稻田养殖现状发现了影响稻田养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从养殖户自身原因、技术上的存在问题开始分析到整个自然环境污染以及市场管理机制功能不全去剖析影响和制约稻田养殖发展的种种因素。文章最后提出发展稻田养殖的战略对策。此内容是研究的结论。从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战略对策。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生产中的存在问题,以便进一步发展稻田生态养殖。

二、北方稻田养殖扣蟹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稻田养殖扣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寒地稻田养殖河蟹成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田间工程
    1.1 暂养池
    1.2 田间改造
    1.3 防逃设施
    1.4 安装灭虫灯
2 饲养管理
    2.1 扣蟹暂养
        2.1.1 暂养池消毒
        2.1.2 暂养池改造
        2.1.3 放养密度
        2.1.4 暂养期间管理
    2.2 稻蟹田间管理
        2.2.1 种苗放养
        2.2.2 饲喂技术
        2.2.3 水质监测
        2.2.4 病害防治
        2.2.5 消灭天敌
        2.2.6 巡田
3 河蟹捕捞

(2)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系统研究
        1.2.1 稻鱼共生进展研究
        1.2.2 稻蟹共生进展研究
        1.2.3 稻虾共作进展研究
    1.3 精养鱼塘水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鱼塘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条件
        2.1.2 精养鱼塘系统
        2.1.3 养殖鱼塘系统水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精养鱼塘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2 养殖鱼塘系统总进出水口氨氮变化规律
        2.2.3 流水槽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4 精养鱼塘系统中典型鱼塘进出水口悬浮有机物含量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稻蟹共生系统
        3.1.2 循环沟渠系统
        3.1.3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检测
        3.1.4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2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3 稻蟹共生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浓度
        3.2.4 稻蟹共生8月生产旺季稻田环沟水质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稻田地面上部生物量、秆长、株高、秆基部外径动态变化
        4.2.2 水稻产量与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素关系
    4.3 .讨论
        4.3.1 稻蟹共生水稻生长指标的探讨
        4.3.2 .灌溉鱼塘水对水稻的影响
        4.3.3 稻蟹共生中水稻根茎秆、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第五章 大型稻蟹共作—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中华绒螯蟹体长的分布变化
        5.2.2 中华绒螯蟹体重的分布变化
        5.2.3 中华绒螯蟹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2.4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变化
        5.2.5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条件指数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研究
    7.2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研究
    7.3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7.4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7.5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研究
    7.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黑龙江省河蟹生态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河蟹生态养殖现状
    1.1 技术实现了创新与突破
        1.1.1 技术创新
        1.1.2 技术突破
    1.2 在产业化带动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1.3 为农民增收找到了致富门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河蟹产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2 蟹种自给率低
    2.3 产业扶持政策偏弱
3 今后发展对策
    3.1 加大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
    3.2 加大河蟹种质及配套技术的研发力度
    3.3 推进河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2.1 米东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2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历程
        2.2.1 试点阶段:2008-2012年
        2.2.2 发展阶段:2012-2016年
        2.2.3 瓶颈阶段:2016 年至今
    2.3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结构与环节
        2.3.1 稻蟹共生模式结构
        2.3.2 稻蟹共生模式环节
    2.4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规模与分布
    2.5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效益分析
        2.5.1 经济效益分析
        2.5.2 社会效益分析
        2.5.3 生态效益分析
第三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3.1.1 成蟹养殖水平低
        3.1.2 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
        3.1.3 技术支持不够
    3.2 推广层面存在的问题
        3.2.1 蟹田米推广方面
        3.2.2 成蟹推广方面
    3.3 品牌建设层面存在的问题
        3.3.1 品牌建设不完善
        3.3.2 市场上假冒及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3.3.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3.3.4 品牌经济效益不高
第四章 国内典型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概述
        4.1.1 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
        4.1.2 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
        4.1.3 宁夏稻蟹共生模式
    4.2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
        4.2.1 经验借鉴
        4.2.2 启示
第五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5.1 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5.1.1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5.1.2 出台科技人才管理创新政策
        5.1.3 构建技术服务培训机制
    5.2 推广层面的对策建议
        5.2.1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
        5.2.2 建立信息网络推广体系
        5.2.3 完善稻蟹作物营销管理体系
    5.3 品牌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5.3.1 努力创建米东区“稻田蟹”和“稻蟹米”品牌
        5.3.2 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构建利益共同体
        5.3.3 塑造绿色品牌形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稻田成蟹养殖中扣蟹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2.2 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回捕率的关系
    2.3 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规格的关系
    2.4 扣蟹投放密度与单产水平的关系
    2.5 扣蟹投放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2.6 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扣蟹投放密度与河蟹的关系
    3.2 扣蟹投放密度与水稻的关系
    3.3 最佳扣蟹投放密度的选择

(6)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现状
2 稻田养殖模式及成本与收益
    2.1 辽宁省盘锦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2.2 辽宁省盘锦地区稻田养鳅共生模式
    2.3 黑龙江省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2.4 黑龙江省地区稻田养蛙共生模式
    2.5 吉林省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3 政策扶持情况
4 存在的问题
    4.1 稻田养殖工程
    4.2 暂养问题
    4.3 种质退化
    4.4 农机不配套
    4.5 人工投喂
    4.6 养殖规模小
    4.7 土地流转年限的制约
    4.8 营销意识差
    4.9 服务体系薄弱
    4.1 0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5 发展前景

(7)空心莲子草与底充氧技术对中华绒螯蟹扣蟹稻田养殖水质的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稻田生态养蟹介绍
        1.1.1 稻田养蟹的定义
        1.1.2 稻田养蟹的优点
        1.1.3 稻田养蟹存在的问题及的前景展望
    1.2 稻田生态养蟹水体、水草的研究现状
        1.2.1 稻田生态养蟹水体的研究现状
        1.2.2 稻田生态养蟹水草的研究现状
    1.3 底充氧技术应用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章 稻田生态养殖水体中水质与空心莲子草的监测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采样与材料处理
        1.1.3 试剂和仪器
        1.1.4 试验方法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养殖水体的温度和溶氧的监测
        1.2.2 养殖水体中空心莲子草的监测
    1.3 讨论
第二章 夏季和秋季稻田扣蟹生态养殖水体中水质的日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采样和材料处理
        2.1.3 试剂和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1.5 统计分析
    2.2 讨论
        2.2.1 夏季和秋季养殖水体的温度、溶氧和 pH 的昼夜变化对比
        2.2.2 同养殖水体有、无水草覆盖处的温度、溶解氧和 pH 的昼夜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夏季和秋季稻田扣蟹生态养殖水体中空心莲子草营养元素的日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采样与材料处理
        3.1.3 试剂和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夏季水草叶绿素 a、b 及类胡萝卜素、蛋白质、淀粉的昼夜变化
        3.2.2 秋季水草叶绿素 a、b 及类胡萝卜素、蛋白质、淀粉的昼夜变化
        3.2.3 夏秋两季水草的对比
        3.2.4 水草叶片中 ATP 酶的昼夜变化
    3.3 讨论
        3.3.1 叶绿素的日变化主要受温度和水体环境的影响,且具有内部节律性
        3.3.2 水草所含的蛋白质和淀粉对扣蟹营养的强化起一定作用
        3.3.3 ATP 酶的生化活性在光合作用起重要作用,并受环境因子影响
第四章 稻田扣蟹养殖水体中底充氧技术应用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采样与材料处理
        4.1.3 试剂和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底充氧塘和非底充氧塘温度、溶解氧、pH 和浊度的昼夜变化
        4.2.2 底充氧塘和非底充氧塘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含量的昼夜变化
    4.3 讨论
        4.3.1 养殖水体具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其维持自身整个水体环境的相对稳定
        4.3.2 底充氧塘较非底充氧塘水体环境更相对稳定,变化幅度更小,益于蟹的生长
        4.3.3 底充氧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稻田水产养殖的潜力和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附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和统计资料分析
    2.2 模式调查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稻田养殖模式的分布特点
    3.2 稻田养殖模式的生产力
    3.3 稻田养殖模式的经济投入和产出
4 讨论
    4.1 稻田水产养殖与稻田生产力
    4.2 稻田水产养殖与经济产出
    4.3 中国稻田发展水产养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4 目前中国稻田发展水产养殖的制约因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和统计资料分析所用数据的文献来源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发表的论文

(9)不同配方饲料对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和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时间和条件
    1.2 扣蟹放养
    1.3 试验饲料
    1.4 试验分组
    1.5 饲养管理
    1.6 试验饲料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1.7 样本收集和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
    2.2 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营养水平饲料对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营养水平饲料对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利润的影响
    3.3 不同营养水平饲料及投喂方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效益的影响

(10)江苏稻田养殖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目标
第二章 稻田养殖发展及研究的回顾
    1 稻田养殖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2 稻田养殖的发展历史
    3 国内外稻田养殖的发展现状
    4 稻田养殖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江苏省稻田养殖主要模式的技术特点分析
    1 江苏省稻田养殖概况
    2 江苏不同稻田养殖模式的技术特点比较分析
第四章 江苏省稻田养殖综合效益的分析比较
    1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比较
    2 品牌效应及效益分析
    3 生态效益的分析
    4 社会效益的分析
    5 用国际通用的可持续农业的标准来衡量稻田养殖的优劣
第五章 制约江苏稻田养殖进一步发展主要因素及发展对策
    1 制约江苏稻田养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2 稻田养殖发展的战略对策
第六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北方稻田养殖扣蟹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寒地稻田养殖河蟹成蟹技术[J]. 郝生亮. 黑龙江水产, 2021(04)
  • [2]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D]. 沈玺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黑龙江省河蟹生态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 刘丽凤. 黑龙江水产, 2020(02)
  • [4]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 郭秋慧.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5]稻田成蟹养殖中扣蟹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影响[J]. 郑岩,刘谞,耿丹,徐显峰,李杨. 湖南农业科学, 2019(08)
  • [6]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J]. 王常安,徐奇友,闫有利,李壮,祖岫杰,赵志刚,李海波. 水产学杂志, 2017(03)
  • [7]空心莲子草与底充氧技术对中华绒螯蟹扣蟹稻田养殖水质的改善[D]. 任周.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8]中国稻田水产养殖的潜力和经济效益分析[D]. 丁伟华. 浙江大学, 2014(03)
  • [9]不同配方饲料对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和效益的影响[J]. 李敬伟,李文宽,肖祖国,于永清,李长军. 水产科学, 2009(11)
  • [10]江苏稻田养殖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 黄晓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北方稻田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