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体药论文_谢建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体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胃癌,阿霉素,蛋白酶,氧化氮,腹膜,组织,肿瘤。

前体药论文文献综述

谢建生[1](2017)在《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的疗效及药物分子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应用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分析其效果与药物分子机制。方法:研究所选对象为30只小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人胃癌细胞(MGC-803),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研究A组10只、研究B组10只,分别接受生理盐水、阿霉素(DOX)、PDOX治疗,全面记录治疗过程,分析其效果与药物分子机制。结果:30只裸鼠均成功建模,研究A组中因毒副作用严重导致死亡5只。在肌酸激酶同工酶、血小板对比上研究B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淋巴细胞也明显较低;在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Ki-67)对比上,研究B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不同组别整体效果,新型前体药PDOX的应用更为理想,具有低毒高效优势,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7年05期)

简超[2](2017)在《阿霉素、miRNA-34a前体药和索拉非尼联合治疗骨肉瘤及肺转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tRNA/ncRNA前体药生物合成与纯化及治疗骨肉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目的:探索大规模高纯度基于tRNA为支架的重组RNA分子生物合成方法,为功能性非编码RNA(ncRN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经济而可靠的材料来源。在系列生物工程化tRNA/ncRNA分子中筛选出有效的新型前体药,评价tRNA/ncRNA前体药在异种移植肿瘤小鼠模型中对原位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及其效应机制。方法:通过克隆系列ncRNA 分子(miR-34a、miR-124a、miR-144、miR-126、simiR-21)序列,插入 tRNA-pre-miRNA-34a(pre-miR-34a 不含成熟 miR-34a 序列)支架相应位点形成tRNA/ncRNA嵌合体,构建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HST08菌株,采用阴离子交换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FPLC)方法分离与纯化在HST08中表达的目标tRNA/ncRNA分子,以变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urea PAGE)估计目标tRNA/ncRNA分子的含量和纯度;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tRNA/ncRNA分子纯度,采用CleanAll DNA/RNA Clean-up试剂盒去除tRNA/ncRNA纯化物的内毒素并采用Pyrogent-5000动态内毒素比浊法检测tRNA/ncRNA纯化物中内毒素含量,Nanodrop 2000分光光度计测定纯化tRNA/ncRNA分子的浓度并计算其产量。人骨肉瘤143B细胞转染pCCLc-Luc-EGFP慢病毒载体,构建luciferase荧光素酶和eGFP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细胞系用于后续试验;系列生物工程合成tRNA/ncRNA分子转染143B细胞、MG-63细胞,72小时后采用Celltiter-Glo发光细胞活力检测法测定药物的抗骨肉瘤增殖活性;随后选择具有极佳抗骨肉瘤细胞增殖效应的tRNA/ncRNA(tRNA/miR-34a)以梯度浓度处理143B细胞,以同样方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药物剂量-反应关系,计算药效学参数,包括ED50、Hill slope、底值(Bottom);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分析tRNA/miR-34a前体药处理的143B细胞内miR-34a水平及其靶标蛋白c-MET、SIRT1的表达;143B细胞胫骨骨膜下注射构建原位骨肉瘤SCID鼠模型,尾静脉注射tRNA/miR-34a前体药治疗,通过小动物生物发光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的肿瘤信号强度和游标卡尺测量的肿瘤大小监测肿瘤生长情况;所有试验均设置药物载体及tRNA/MSA作为对照。采用GraphPad Prism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系列生物工程化 tRNA/ncRNA(tRNA/miR-34a、tRNA/miR-124a、tRNA/miR-144、tRNA/miR-126、tRNA/simiR-21)分子可在大肠杆菌HST08菌株中累积至相当高水平。FPLC法能快速分离目标ncRNA分子;培养物经纯化后可获得大约占提取总RNA分子20~30%的tRNA/ncRNA分子。Urea PAGE分析显示tRNA/ncRNA嵌合体具有极高的同质性和纯度;HPLC分析显示目标tRNA/ncRNA纯度高达98%以上;内毒素检测显示1μgtRNA/ncRNA纯化产物内含有内毒素<3.0EU;经Nanodrop 2000定量目标RNA分子显示从1L细菌培养物可获得约10~20mg tRNA/ncRNA嵌合体。系列tRNA/ncRNA分子抗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显示,与药物载体、tRNA/MSA相比,tRNA/ncRNA前体药均可显着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MG-63细胞增殖,其中tRNA/miR-34a前体药对143B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下。tRNA/miR-34a前体药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且比tRNA/MSA抑制效果更显着,其中tRNA/miR-34a前体药对143B细胞的抑制可达100%,而tRNA/MSA最大抑制率仅达34%。tRNA/miR-34a前体药处理的143B细胞内成熟miR-34a水平比tRNA/MSA或药物载体处理组高约200倍,并且能显着减少143细胞内miR-34a靶蛋白c-MET、SIRT1的水平。无论从肿瘤信号强度和范围还是测量的肿瘤大小上,tRNA/miR-34a前体药治疗可显着抑制SCID鼠原位骨肉瘤的生长。结论:基于tRNA作为支架的重组RNA生物工程合成方法可经济而有效地大规模生产高纯度而均一的生物活性tRNA/ncRNA分子。生物工程合成的tRNA/miRNA-34a嵌合体作为前体药在细胞内以miRNA-34a的形式有效控制骨肉瘤生长。生物工程化RNA分子具有进一步发展为新型大分子治疗药物的价值。第二部分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与索拉非尼联合治疗骨肉瘤及肺转移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采用多种高度临床相关的动物模型以更真实而全面地评价新型抗肿瘤药物及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基于多因素参与骨肉瘤增殖-侵袭-转移过程,采用"饱和攻击"策略,合理联合应用阿霉素、miRNA-34a前体药(tRNA/miR-34a)、索拉非尼共靶向骨肉瘤内DNA、RNA、蛋白激酶,探索药物间的联合效应及其机制,在原位骨肉瘤自发性肺转移和广泛肺转移晚期骨肉瘤小鼠模型中评价联合用药方案对于控制骨肉瘤进展、改善高转移性骨肉瘤预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分析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单独或联合处理的143B细胞内相应药物效应靶点或标志物γH2A.X、c-MET、p-Erk1/2的表达水平;将梯度浓度的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单独或联合处理143B细胞,72小时后采用Celltiter-Glo发光法检测骨肉瘤细胞活力,评价药物剂量-反应关系,计算药效学参数,包括ED50、Hillslope;采用Chou-Talalay方法计算联合指数(CI),评价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采用8.0mm PET膜且包被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检测药物处理后143B细胞的侵袭性。143B细胞胫骨内注射构建原位骨肉瘤自发肺转移SCID鼠模型,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单独或联合治疗,监测SCID鼠的体重,通过小动物生物发光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的肿瘤信号强度和游标卡尺测量的肿瘤大小反映肿瘤生长情况;收集血液样本行血液生化学分析;解剖分离原位肿瘤和肺组织,原位肿瘤称重比较,肺组织切片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计量肺内骨肉瘤转移灶数目及转移灶长径之和。143B细胞尾静脉注射构建广泛肺转移晚期骨肉瘤SCI]D鼠模型,阿霉素+索拉非尼、tRNA/miR-34a前体药单独或联合治疗,记录SCID鼠的死亡率及死亡时间进行生存分析;SCID鼠死亡后尸检肺组织验证广泛肺转移的存在。采用GraphPad Prism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显示,阿霉素导致143B细胞γH2A.X荧光信号强度显着增高,而索拉非尼和tRNA/miR-34a前体药单独或联合均可增强阿霉素诱导的yH2A.X水平升高效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药物载体相比,tRNA/miR-34a前体药减少了 40%的c-MET蛋白表达,而阿霉素或索拉非尼均可明显上调c-MET,tRNA/miR-34a可阻断阿霉素和索拉非尼诱导c-MET增加的作用;对p-Erk1/2而言,较药物载体,索拉非尼抑制了 80%Erk1/2的磷酸化,阿霉素或tRNA/miR-34a可下调约20%p-Erk1/2水平,叁药联合时p-Erk1/2下调水平与索拉非尼单独应用时相当。阿霉素、索拉非尼和tRNA/miR-34a单独抑制143B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二联或叁联用药抑制效果要强于单独给药;药物联合效应分析显示,低浓度索拉非尼和tRNA/miR-34a联合时,两者抗细胞增殖效应为相加甚至拮抗作用;而阿霉素与索拉非尼或tRNA/miR-34a或索拉非尼+tRNA/miR-34a的联合在抑制143B细胞的增殖中呈协同效应,其中叁联药物组在所有浓度及抗增殖效应下均产生协同作用,且在联合用药时阿霉素和tRNA/miR-34a可实现明显的剂量减低。细胞侵袭性检测显示,tRNA/miR-34a可抑制143B细胞的侵袭达50%,阿霉素联合索拉非尼减少细胞侵袭力达74%,而叁药联合应用则抑制其侵袭性超过90%。原位骨肉瘤自发肺转移SCID鼠模型中,无论从生物发光信号强度与范围还是原位骨肉瘤的体积与重量上,阿霉素、索拉非尼、tRNA/miR-34a前体药叁联治疗对原位骨肉瘤生长的抑制程度均高于药物载体、二联或单独给药;而肺转移的发生无论是从GFP信号的分布范围还是信号强度上,叁联药物治疗显示出对肺转移最大程度的抑制。肺组织切片可见,叁联药物疗法一致地显示最小的肺转移范围(15.0-287.5mm,平均116.3mm)和最少的肺转移灶数目(2-4个,平均3.0个),明显少于药物载体治疗(475.0-1212.5mm,平均829.9mm;9-29个,平均18.75个)。在药物治疗结束后,所有SCID鼠显示出5-10%的体重损失,ALT、AST、总胆红素、BUN和肌酐水平均有变化,但在正常范围内,且cTnI水平均在0.156ng/ml以下;药物载体组中1只SCID鼠在最后一周出现了严重的体重减轻和异常BUN和肌酐水平。在广泛肺转移晚期骨肉瘤SCID鼠模型中,生存分析显示,阿霉素+索拉非尼或单独tRNA/miR-34a前体药治疗将SCID鼠的中位生存时间从38天延长至54天,而叁药联合治疗将SCID鼠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至60.5天。在接种后第56天所有载体治疗组的SCID鼠均死亡,而叁药联合治疗组仍有50%存活;在研究结束时,叁药联合治疗组仍有25%的SCID鼠存活。结论:在原位骨肉瘤SCID鼠模型中,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联合治疗骨肉瘤、抑制肺转移十分有效而安全。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骨肉瘤的生存时间而改善其预后。共靶向细胞内DNA、RNA和蛋白质分子的新策略为开发治疗致死性肿瘤转移提供了新方向。(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4-01)

刘正芸,杨智文,徐尚福,勾英,周艳萌[3](2016)在《一氧化氮前体药JS-K安全性的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一氧化氮前体药,JS-K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但其毒性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初步观察了小鼠长期口服和短期皮下注射JS-K的毒性,旨在为JS-K的后续研究提供毒性方面的实验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溶酶(等容量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照组、JS-K低(2.5 mg/kg)、中(5 mg/kg)和高剂量(10 mg/kg)组。连续口服给药3个月,观察小鼠的生长状况、体重,计算肝肾脏器指数,检测肝肾功能及肝肾组织病理学。另1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JS-K 5 mg/kg组,每天皮下注射给药,连续5 d,检测小鼠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比率。结果 JS-K口服或皮下注射给药与对照组小鼠比较,给药和对照组动物在试验期间均生长状态良好、体重增加;肝和肾脏指数及肝肾功能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均在正常范围;HE染色没有发现JS-K产生明显肝肾毒性;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中阳性细胞的比率,对照组2.19%,JS-K组1.98%;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阳性细胞比率,对照组为0.110 6%,JS-K组0.128 3%,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鼠连续口服JS-K 3个月(最高剂量10mg/kg)没有发现对肝肾产生明显的毒性,对小鼠的生长未见明显影响;小鼠连续皮下注射JS-K(5 mg/kg)5 d,对骨髓造血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谭国斌,刘磊,柳建军[4](2014)在《一氧化氮前体药JS-K促进肿瘤凋亡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及不同的环境下可作为信号分子、毒物和抗氧化剂而发挥作用。NO前体药JS-K{O2-(2,4-dinitrophenyl)-1-[(4-ethoxycarbonyl)piperazin-1-yl]diazen-1-ium-1,2-diolate}是一种二醇二氮烯翁类药物,能被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arase,GST)激活而释放高浓度NO,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活化caspase级联反应、抑制泛素化系统、抑制β-catenin/T细胞因子(T cell factor,TCF)途径和诱导DNA损伤等方式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随着研究的深入,JS-K作用于肿瘤的方式不断创新,其对肿瘤治疗将更加高效、安全和精确。本文主要对JS-K与肿瘤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14年12期)

张珏[5](2014)在《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的疗效及药物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对胃癌模型的疗效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二,临床上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等。化疗为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如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因其临床有效且伴有显着心脏毒性而成为一把双刃剑。基于DOX这一特点,我们设计出一种阿霉素前体药,新型阿霉素(Ac-Phe-Lys-PABC-DOX, PDOX)。本研究结合我国胃癌治疗实际,评估DOX与PDOX对荷瘤鼠皮下瘤模型(subcutaneous model, SC)和荷瘤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surgical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model, SOI)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在充分研究进展期胃癌关键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基础上,探讨PDOX由基础实验研究向临床研究转化的可行性,为发展PDOX分子靶向治疗前景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建立BGC-823荷瘤鼠人胃癌皮下瘤模型和MGC-803荷瘤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SOI模型中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Control组(Control,n=12,生理盐水10mL/kg),DOX组(n=6,4.0mg/kg),PDOX低剂量组(PDOX-L, n=6,21.6mg/kg),PDOX中剂量组(PDOX-M, n=6,28.8mg/kg),PDOX高剂量组(PDOX-H, n=6,36.0mg/kg),分别于接种后第10、13、17天按体重于尾静脉注射给药,实验终点即第21天,予以安乐死,评估荷瘤鼠整体状态。SC模型中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Control组(n=11,生理盐水10mL/kg)、DOX组(n=12,4.0mg/kg)和PDOX组(n=12,28.8mg/kg)接种后第10、17、24天按体重于腹腔注射给药,每周进行两次详细全面记录。末次给药后一周即第31天终止实验,眼球采血行血常规、生化检查;解剖实验动物,详细记录胃部肿瘤及腹腔播散情况,对肿瘤进行称重,计算抑瘤率;取相关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Control相比,SC和SOI模型中,PDOX组和DOX组均可显着抑制肿瘤生长(P<0.05)。在SC模型血常规指标中,DOX组未到实验终点即有半数动物死亡,数据出现偏倚,因此无法表现出真实的实验结果,未纳入血液学结果分析。PDOX组血小板计数(PLT)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淋巴细胞比例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在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功能指标中,PDOX组CK-MB水平高于Control组(P<0.01)。CK、LDH、肝功能及肾功能指标叁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PDOX组和DOX组腹壁转移显着低于Control组;PDOX组淋巴管癌栓发生率显着低于Control组和DOX组(P<0.05)。结论:PDOX对两种胃癌模型的整体疗效与DOX相当,但其可维持动物整体状态,缩小肿瘤体积,减轻肿瘤负荷,显着降低毒副作用,为PDOX由临床前研究转向临床研究提供有力依据。第二部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的药物分子机制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化疗药物常缺乏靶向性,伴随严重毒副作用而使临床应用局限性。近年来以DOX为基础开发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日益增多,本课题组结合临床实际开发的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对多种类型恶性肿瘤疗效显着,毒性降低,然而PDOX分的子机制仍未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胃癌原位种植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PDOX潜在的药物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深入发展PDOX成为分子靶向治疗新策略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MGC-803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系建立胃癌原位种植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Control组(n=11,生理盐水10mL/kg)、DOX组(n=12,4.0mg/kg)和PDOX组(n=12,28.8mg/kg)。接种后第10、17、24天按体重于腹腔注射给药,每周进行两次详细全面记录。末次给药后一周即第31天终止实验,于实验终点即D31安乐死动物,取荷瘤鼠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行肿瘤增殖、凋亡、血管、淋巴管生成指标细胞阳性率定量分析,以及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蛋白半定量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OX组Ki-67水平显着低于DOX与Control组,叁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DOX组P53, P21, Aparf-1, pro-和cleaved-caspase3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和DOX组,同时PDOX可通过上调Cdc25,Cyclin D,CDK4等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降低Ki-67细胞阳性率,提高Tunel细胞阳性率,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提高抗肿瘤效应。结论:PDOX通过上调P53/P21表达,通过P53介导线粒体凋亡通路和P53依赖性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4-01)

唐利[6](2014)在《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联合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在内的腹盆腔恶性肿瘤易发生局域性进展,往往导致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carcinomatosis, PC)。胃癌PC预后极差,其中位生存期约6个月。针对胃癌PC的传统治疗手段是以胃癌根治术为主,辅以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然而,单纯手术仅切除肉眼可见肿瘤组织,无法清除腹腔内残余癌细胞[4-6]。因此,传统治疗方法不能有效延长PC患者的生存期。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在国际上探索了近30年,首先通过CRS切除肉眼可见瘤灶,再通过术中HIPEC清除腹腔内残余微癌灶和游离癌细胞,集根治手术、区域性化疗、热疗和大容量液体灌洗协同作用的优势,是治疗胃癌PC的有效方法。多项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CRS+HIPEC可延缓PC患者肿瘤复发、提高远期生活质量[7-111。尽管CRS+HIPEC治疗PC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显示出临床治疗优势,但HIPEC相关的基础研究却有待深化,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很少,缺少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12-14]。构建合理可靠的动物模型是进行疗效学研究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构建了裸小鼠PC模型、小鼠PC模型和大鼠PC模型,用于PC的疗效学等研究。但由于动物体积小、循环血量少等原因,裸小鼠PC模型和小鼠PC模型仅适于非手术治疗研究,不能用于CRS、CRS+HIPEC等包含手术治疗措施的治疗策略的疗效评价,而使应用受限。大鼠动物体积相对较大,循环血量相对较多,对手术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但仍然难以承受更大范围的手术及其他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构建兔胃癌PC动物模型的报道,亦无CRS加术中HIPEC治疗胃癌PC的动物实验报道。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癌细胞可合成分泌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 Cat B),破坏细胞外基质,并促进癌细胞在腹膜表面种植和形成克隆,进而形成胃癌PC。Cat B可作为治疗胃癌PC的重要候选靶点。阿霉素(Doxorubicin,DOX)是重要的蒽环类抗生素,对胃癌等恶性肿瘤疗效显着,但也因其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显着而使应用受限。本课题组利用胃癌等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局部释放Cat B的生物学特点,设计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eptide Doxorubicin, PDOX)[18-2,通过空间构象分子PABC在DOX分子上连接Cat B的特异底物Ac-Phe-Lys,以实现减毒增效。在正常组织和外周血中Cat B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中,PDOX无活性,但在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分泌大量Cat B[21-22],降解Ac-Phe-Lys,随后PABC自水解[23],释放出游离DOX分子,杀灭周围癌细胞[18]。本研究内容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兔VX2腹膜转移癌模型的建立及转移特征研究目的:建立稳定的大动物(兔)胃癌PC模型,并鉴定其生物学行为,为开展大型手术在内的PC综合治疗策略等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实验平台。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叁组,取VX2瘤组织制备1mm3瘤组织块和VX2瘤细胞悬液后,分别以下述叁种方法建立兔胃癌腹膜癌模型:A组,以开腹穿刺种植法种瘤,开腹后将VX2瘤细胞悬液经胃窦部浆膜穿刺注入胃窦部粘膜下(n=12);B组,以开腹包埋种植法种瘤,开腹后将肿瘤组织块包埋种植于兔胃窦部大网膜内(n=12);C组,以直接经皮穿刺种植法种瘤,不行开腹手术,直接腹腔穿刺注入VX2瘤细胞悬液(n=12)。造模后,每天观察各组动物肿瘤生长状况,并通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分析各组动物局部区域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叁种方法构建模型的成功率分别是100%(12/12)、91.7%(11/12)和58.3%(7/12),与经皮穿刺法比较,开腹包埋法造模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与开腹包埋法比较,开腹穿刺法造模成功率进一步明显提高(P<0.05)。成功构建的兔胃癌腹膜癌模型病理发展进程与人胃癌腹膜癌病理过程相似,接种1~2周后,形成典型溃疡性胃癌并区域性腹膜转移癌表现,精神、饮食、活动逐渐变差,4周时动物逐渐衰竭死亡,部分动物出现肺转移,病理学检查显示图胃癌腹膜癌病理特点符合典型的人胃癌腹膜癌病理学特点。结论:开腹穿刺法制作兔VX2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成功率最高,制作过程简单,实验周期短,其病理发展进程与人胃癌腹膜癌病理过程相似,临床病理表现类似人类腹膜转移癌,为开展胃癌腹膜癌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大动物模型。第二部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联合CRS+HIPEC治疗兔胃癌P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目的:在成功建立大动物(兔)胃癌PC模型基础上,研究CRS+HIPEC治疗兔胃癌PC的疗效和安全性,为CRS+HIPEC治疗胃癌PC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以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以开腹穿刺种植法将VX2癌细胞注射入胃窦部粘膜下层,形成兔胃癌PC模型,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4),单纯CRS组(n=14),CRS+HIPEC组(n=14)。在接种肿瘤后第8~9d进行干预治疗,HIPEC药物为多西紫杉醇(10mg/只)、卡铂(40mg/只),加热至42℃,行腹腔灌注30分钟。主要疗效指标为生存期,次要疗效指标为体重、生化指标及安全性。结果:模型制作成功率为100%(42/42),动物生存期在空白对照组为24d(8~30d);单纯CRS组为27d(20~40d);CRS+HIPEC组为46d(23~55d)(单纯CRS组vs.空白对照组P=0.1133;CRS+HIPEC组vs.空白对照组P=2.45×10-6;CRS+HIPEC组VS.单纯CRS组P=0.0012)。与单纯CRS相比,HIPEC至少能使生存期延长70%。种瘤后叁组动物均出现体重下降,与空白对照组及CRS组相比,HIPEC组动物体重变化特点是:治疗后早期体重明显下降,3~5d后体重下降减缓,约10d后体重再次出现下降趋势,提示HIPEC可延缓肿瘤所致的体重减轻。在肿瘤接种前、手术前及手术后第7d,各组的外周血、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严重不良事件在空白对照组为0只;CRS组为2只,其中1只为麻醉意外死亡,另1只术后第2d腹腔大出血死亡;CRS+HIPEC组为3只,1只为麻醉意外死亡,另2只在分别术后23、27d因急性腹泻死亡。结论:对胃癌PC大动物模型,单纯CRS并不能改善预后,而CRS+HIPEC则能显着延长生存期,安全性可以接受。第叁部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对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目的:合成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并利用成功构建的大动物(兔)胃癌PC模型,研究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联合CRS+HIPEC治疗兔胃癌PC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PDOX靶向治疗胃癌PC的潜力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毒副反应。方法:通过7个化学步骤合成PDOX后,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将VX2瘤细胞悬液(约5×106个瘤细胞/0.1mL/兔)注入胃窦部粘膜下层,制成溃疡型胃癌PC模型,随机分为4组:Control组(n=10)不行任何治疗;HIPEC组(n=10)种瘤后第8d行CRS+HIPEC(多西紫杉醇10.0mg+卡铂50.0mg,42℃持续腹腔灌注30min);PDOX组(n=10)种瘤后第8d行CRS+HIPEC,第16d开始PDOX静脉化疗,每4d一次,共五次,每次给予PDOX10.0mg/kg,总剂量为50.0mg/kg;DOX组(n=10)种瘤后第8d行CRS+HIPEC,第16d开始DOX静脉化疗,每4d一次,共五次,每次给予DOX1.0mg/kg,总剂量为5.0mg/kg。定期观察动物一般状况,称体质量和检测血液指标。动物自然死亡后解剖记录胃肿瘤特点、腹腔内转移特点、全身转移特点、重要脏器病变情况等。本研究主要疗效指标为生存期,次要疗效指标为荷瘤程度和安全性。结果:合成的PDOX为红色固体,纯度99.1%,易溶于水,稳定性好。各组动物的中位生存期在Control组为23.0d(95%CI:19.9~26.1d),HIPEC组41.0d(36.9~45.1d),PDOX组65.0d(44.1~71.9d),DOX组58.0d(39.6~54.4d)。HIPEC组生存期较Control组延长70%(18d)以上(P<0.001),PDOX组较HIPEC组延长58%(24d)(P=0.021),DOX组较HIPEC组延长40%(17d)(P=0.029)。DOX组化疗后(D36)WBC、PLT明显低于HIPEC组(P=0.001),CK-MB明显高于HIPEC组(P=0.012),其余各组间血液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ntrol组比较,HIPEC组PC程度减轻,肺转移概率增高;PDOX组和DOX组PC程度进一步降低,且肺转移概率无明显增高。DOX组光镜下见心肌凝固性坏死并核固缩,心肌组织透射电子显微照片(Transimission electronic micrograph, TEM)显示提示心肌细胞核退行性变,核周线粒体减少或消失,肌丝部分溶解等,其余组则未见上述改变。结论: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纯度高、理化性质优良。在CRS+HIPEC基础上,联合PDOX可进一步延长荷瘤动物生存期,安全性好。与DOX比,PDOX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PDOX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4-01)

钟燕军,王林伟,方敏,刘少平,李雁[7](2013)在《阿霉素前体药Ac-Phe-Lys-PABC-ADM通过ERK1/2途径促进胃癌细胞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阿霉素前体药(PADM)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生长以及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MGC-803人胃癌细胞系,检测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PADM及阿霉素(ADM)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p-ERK1/2、ERK1/2和β-actin的表达,以及细胞周期。结果:MGC-803细胞系中组织蛋白酶B表达丰富;PADM和ADM对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处理48 h时,PADM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4.9μmol/L,是ADM(IC50=4.9μmol/L)的3.04倍。与ADM相比,PADM显着下调p-ERK1/2水平,并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S期。结论:PADM可通过ERK1/2途径诱导细胞死亡。PADM与ADM抗肿瘤机制可能不同。(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邵丽华[8](2013)在《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药效及安全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对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很容易发展为腹膜转移癌,有30%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展为腹膜转移癌,60%的胃癌患者死于腹膜转移癌。胃癌治疗通常为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化疗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化疗以传统化疗药物为主,但传统化疗药物特异性低,副作用大,应用受限。如DOX (Doxorubicin,可霉素),以心肌毒性显着,为维持DOX的治疗效果而又降低毒副作用,我们设计了一种DOX前体药PDOX(Ac-Phe-Lys-PABC-DOX).前期研究结果表明PDOX能够在体外血浆中稳定存在,在Cat B (Cathepsin B,组织蛋白酶B)溶液中快速释放游离DOX.本研究结合我国胃癌治疗实际,选择利用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首次评估分子靶向抗癌新药PDOX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为PDOX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进行体外细胞水平实验,选用SGC-7901胃癌细胞进行培养,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DOX和PDOX进行处理,通过每天收集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研究DOX和PDOX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然后进行体内动物水平实验,先利用4只Balb/c裸小鼠腹腔给药,探索并确定PDOX安全给药剂量;再利用Balb/c裸小鼠建立SGC-7901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并随机分为叁组,对照组(n=9),DOX组(n=10)和PDOX组(n=10),分别于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OX (2.0mg/kg)和PDOX (7.2mg/kg)处理,腹腔内注射,共8次。每天观察动物整体状态,每4天称量动物体重。定期采取尾静脉血80μ1,行血常规检测。第40天或动物处于濒死状态时,给予安乐死处理,采集血液静置凝固,获取血清行血生化检测,主要指标包括ALT、AST、BUN、Cr、CK、CK-MB、LDH;重要脏器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收集腹腔灌洗液,离心获取脱落细胞,行流式细胞凋亡分析。结果:体外研究结果表明,PDOX对SGC-7901细胞抑制率弱于DOX,流式细胞分析表明DOX能够显着抑制细胞周期,并诱导出明显的凋亡峰;而PDOX处理组未见明显凋亡峰,DNA含量分布与对照组相近。体内研究表明,PDOX最大安全剂量超过57.8mg/kg o对照组、DOX组和PDOX组实验性腹膜癌指数(ePCI)分别为6,1.5,1(P=0.004);体重分别为24.32士1.40g,18.40±2.97g和23.61±0.80g(P=0.000)。血常规、血生化和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PDOX显着降低骨髓、肝脏、肾脏,尤其是心脏毒性,在对照组、DOX组和PDOX组,分别发现3、7和4例心肌损伤病例。结论:PDOX在体外细胞毒性低,对细胞生长及周期影响小于DOX,提示PDOX在低活性Cat B条件下,毒副作用明显降低。PDOX安全治疗剂量下,能够显着抑制胃癌腹膜转移癌的形成,降低整体毒副作用,并降低心脏、肝脏、肾脏等毒性。PDOX有望开发成一种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及其它高表达Cat B肿瘤的靶向药物,能够增强疗效同时减轻毒副作用。第二部分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背景与目的: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应用以传统化疗药物为主。传统化疗药物缺乏靶向性,常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如DOX (Doxorubicin,阿霉素)。为提高DOX靶向性,降低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在DOX分子上添加Cat B (Cathepsin B,组织蛋白酶)特异酶解修饰肽段,形成分子靶向抗癌前体药PDOX (Ac-Phe-Lys-PABC-DOX).在前期研究中,利用裸鼠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以及家兔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对PDOX药效和初步毒副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DOX经修饰后能够维持DOX高效抗癌特点,毒副作用降低。为进一步系统了解PDOX毒理学特点,本研究拟通过研究PDOX腹腔和静脉给药两种途径的急性毒性反应,为其进一步抗癌谱研究和临床前研究提供可靠的剂量方案和给药途径,探讨PDOX可能存在的严重毒副反应和解决方案。方法:参考预实验结果和文献报道,设计PDOX急性毒性实验剂量。首先利用昆明种小鼠进行腹腔给药急性毒性实验,分为空白组、90.0mg/kg组、112.0mg/kg组、120.6mg/kg组、130.0mg/kg组、140.0mg/kg组,每组1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观察给药后动物反应,称量动物体重,血常规检测及动物脏器指数研究,对PDOX腹腔给药进行研究;再利用昆明种小鼠进行静脉给药急性毒性实验,设DOX为阳性对照组,分为空白组、DOX不同剂量组(15.0mg/kg、18.0mg/kg、21.6mg/kg、25.9mg/kg、31.1mg/kg)和PDOX不同剂量组(47.1mg/kg、51.4mg/kg、56.0mg/kg、61.1mg/kg、66.7mg/kg),观察给药后动物反应、体重变化,行血生化检测、动物脏器指数研究,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Bliss法计算LD50(Half lethal dose,半数致死剂量)。结果:PDOX急性毒性反应主要发生在急性期,对恢复期影响较小,DOX对动物有持续性毒性反应,长达1周;PDOX对动物整体状态和体重影响较DOX显着减少。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PDOX对心、肝等毒性明显降低。PDOX腹腔给药LD50=129.61mg/kg,为DOX腹腔给药LD5o的5.45倍,为72.01mg/kg DOX当量;DOX静脉给药LD50=22.30mg/kg, PDOX静脉给药LD50=55.17mg/kg, PDOX静脉给药LD5o为DOX的1.37倍,为30.65mg/kg DOX当量。PDOX经修饰后腹腔给药LD5o有明显提高,静脉给药提高不够明显。结论:PDOX经修饰后,LD50得到提高。相比DOX,对动物重要脏器毒性反应有所降低,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其主要毒副反应以急性期肺部病变为主。最佳给药方案有待进一步长期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4-01)

钟燕军[9](2013)在《阿霉素前体药PDOX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霉素(DOX)是临床上最有效的广谱抗肿瘤药物之一,但剂量依赖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PDOX (Ac-Phe-Lys-PABC-DOX)为一种可以被组织蛋白酶B (Cat B)特异性水解的新型霉素前体药,在抗肿瘤治疗上比DOX有高效低毒优势。本课题旨在研究PDOX体外抗肿瘤的机制。方法:培养MGC-803人胃癌细胞系,检测Cat B的表达,PDOX及DOX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氧自由基生成,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形态学改变,p-ERK1/2、ERK1/2、β-actin以及胞浆蛋白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和细胞周期。结果:MGC-803细胞系中组织蛋白酶B表达丰富;PDOX和DOX对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处理48h时,PDOX的IC50为14.9μM,是DOX(IC50=4.9μM)的3.04倍。与DOX相比,PDOX显着诱导ROS生成,下调p-ERK1/2水平,并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升高,细胞周期停滞在G2/S期。结论:PDOX与DOX抗肿瘤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差异,尤其是涉及氧化应激和ERK1/2信号通路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4-01)

张东明[10](2013)在《多柔比星前体药STL的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已经超出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基因疗法等,其中的化学疗法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案,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化学疗法使用的药物多毒性较大,在治疗的同时严重地破坏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在临床上体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加剧患者综合病症恶化甚至加剧患者的死亡,严重地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使用,因此寻找强效低毒的化疗药物一直是医药科研人员的目标。本实验重点是探讨多柔比星前体药STL(Doxorubicin prodrugSTL简称STL)同多柔比星(阿霉素,DOX)在活性方面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比较和在其作用的机理方面被肿瘤细胞摄取、在肿瘤细胞内分布比较。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1采用MTT法比较STL同强效抗肿瘤药DOX对肿瘤细胞:前列腺癌PC3、肺癌A549,结肠癌干细胞抑制作用比较;2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STL同DOX在被肿瘤细胞:前列腺癌PC3、肺癌A549的细胞摄入量比较;3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TL同DOX比较在肿瘤细胞:前列腺癌PC3、肺癌A549细胞内的分布。结果显示STL具有较好的抑瘤作用,比多柔比星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前体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tRNA/ncRNA前体药生物合成与纯化及治疗骨肉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目的:探索大规模高纯度基于tRNA为支架的重组RNA分子生物合成方法,为功能性非编码RNA(ncRN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经济而可靠的材料来源。在系列生物工程化tRNA/ncRNA分子中筛选出有效的新型前体药,评价tRNA/ncRNA前体药在异种移植肿瘤小鼠模型中对原位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及其效应机制。方法:通过克隆系列ncRNA 分子(miR-34a、miR-124a、miR-144、miR-126、simiR-21)序列,插入 tRNA-pre-miRNA-34a(pre-miR-34a 不含成熟 miR-34a 序列)支架相应位点形成tRNA/ncRNA嵌合体,构建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HST08菌株,采用阴离子交换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FPLC)方法分离与纯化在HST08中表达的目标tRNA/ncRNA分子,以变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urea PAGE)估计目标tRNA/ncRNA分子的含量和纯度;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tRNA/ncRNA分子纯度,采用CleanAll DNA/RNA Clean-up试剂盒去除tRNA/ncRNA纯化物的内毒素并采用Pyrogent-5000动态内毒素比浊法检测tRNA/ncRNA纯化物中内毒素含量,Nanodrop 2000分光光度计测定纯化tRNA/ncRNA分子的浓度并计算其产量。人骨肉瘤143B细胞转染pCCLc-Luc-EGFP慢病毒载体,构建luciferase荧光素酶和eGFP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细胞系用于后续试验;系列生物工程合成tRNA/ncRNA分子转染143B细胞、MG-63细胞,72小时后采用Celltiter-Glo发光细胞活力检测法测定药物的抗骨肉瘤增殖活性;随后选择具有极佳抗骨肉瘤细胞增殖效应的tRNA/ncRNA(tRNA/miR-34a)以梯度浓度处理143B细胞,以同样方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药物剂量-反应关系,计算药效学参数,包括ED50、Hill slope、底值(Bottom);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分析tRNA/miR-34a前体药处理的143B细胞内miR-34a水平及其靶标蛋白c-MET、SIRT1的表达;143B细胞胫骨骨膜下注射构建原位骨肉瘤SCID鼠模型,尾静脉注射tRNA/miR-34a前体药治疗,通过小动物生物发光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的肿瘤信号强度和游标卡尺测量的肿瘤大小监测肿瘤生长情况;所有试验均设置药物载体及tRNA/MSA作为对照。采用GraphPad Prism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系列生物工程化 tRNA/ncRNA(tRNA/miR-34a、tRNA/miR-124a、tRNA/miR-144、tRNA/miR-126、tRNA/simiR-21)分子可在大肠杆菌HST08菌株中累积至相当高水平。FPLC法能快速分离目标ncRNA分子;培养物经纯化后可获得大约占提取总RNA分子20~30%的tRNA/ncRNA分子。Urea PAGE分析显示tRNA/ncRNA嵌合体具有极高的同质性和纯度;HPLC分析显示目标tRNA/ncRNA纯度高达98%以上;内毒素检测显示1μgtRNA/ncRNA纯化产物内含有内毒素<3.0EU;经Nanodrop 2000定量目标RNA分子显示从1L细菌培养物可获得约10~20mg tRNA/ncRNA嵌合体。系列tRNA/ncRNA分子抗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显示,与药物载体、tRNA/MSA相比,tRNA/ncRNA前体药均可显着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MG-63细胞增殖,其中tRNA/miR-34a前体药对143B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下。tRNA/miR-34a前体药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且比tRNA/MSA抑制效果更显着,其中tRNA/miR-34a前体药对143B细胞的抑制可达100%,而tRNA/MSA最大抑制率仅达34%。tRNA/miR-34a前体药处理的143B细胞内成熟miR-34a水平比tRNA/MSA或药物载体处理组高约200倍,并且能显着减少143细胞内miR-34a靶蛋白c-MET、SIRT1的水平。无论从肿瘤信号强度和范围还是测量的肿瘤大小上,tRNA/miR-34a前体药治疗可显着抑制SCID鼠原位骨肉瘤的生长。结论:基于tRNA作为支架的重组RNA生物工程合成方法可经济而有效地大规模生产高纯度而均一的生物活性tRNA/ncRNA分子。生物工程合成的tRNA/miRNA-34a嵌合体作为前体药在细胞内以miRNA-34a的形式有效控制骨肉瘤生长。生物工程化RNA分子具有进一步发展为新型大分子治疗药物的价值。第二部分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与索拉非尼联合治疗骨肉瘤及肺转移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采用多种高度临床相关的动物模型以更真实而全面地评价新型抗肿瘤药物及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基于多因素参与骨肉瘤增殖-侵袭-转移过程,采用"饱和攻击"策略,合理联合应用阿霉素、miRNA-34a前体药(tRNA/miR-34a)、索拉非尼共靶向骨肉瘤内DNA、RNA、蛋白激酶,探索药物间的联合效应及其机制,在原位骨肉瘤自发性肺转移和广泛肺转移晚期骨肉瘤小鼠模型中评价联合用药方案对于控制骨肉瘤进展、改善高转移性骨肉瘤预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分析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单独或联合处理的143B细胞内相应药物效应靶点或标志物γH2A.X、c-MET、p-Erk1/2的表达水平;将梯度浓度的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单独或联合处理143B细胞,72小时后采用Celltiter-Glo发光法检测骨肉瘤细胞活力,评价药物剂量-反应关系,计算药效学参数,包括ED50、Hillslope;采用Chou-Talalay方法计算联合指数(CI),评价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采用8.0mm PET膜且包被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检测药物处理后143B细胞的侵袭性。143B细胞胫骨内注射构建原位骨肉瘤自发肺转移SCID鼠模型,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单独或联合治疗,监测SCID鼠的体重,通过小动物生物发光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的肿瘤信号强度和游标卡尺测量的肿瘤大小反映肿瘤生长情况;收集血液样本行血液生化学分析;解剖分离原位肿瘤和肺组织,原位肿瘤称重比较,肺组织切片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计量肺内骨肉瘤转移灶数目及转移灶长径之和。143B细胞尾静脉注射构建广泛肺转移晚期骨肉瘤SCI]D鼠模型,阿霉素+索拉非尼、tRNA/miR-34a前体药单独或联合治疗,记录SCID鼠的死亡率及死亡时间进行生存分析;SCID鼠死亡后尸检肺组织验证广泛肺转移的存在。采用GraphPad Prism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显示,阿霉素导致143B细胞γH2A.X荧光信号强度显着增高,而索拉非尼和tRNA/miR-34a前体药单独或联合均可增强阿霉素诱导的yH2A.X水平升高效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药物载体相比,tRNA/miR-34a前体药减少了 40%的c-MET蛋白表达,而阿霉素或索拉非尼均可明显上调c-MET,tRNA/miR-34a可阻断阿霉素和索拉非尼诱导c-MET增加的作用;对p-Erk1/2而言,较药物载体,索拉非尼抑制了 80%Erk1/2的磷酸化,阿霉素或tRNA/miR-34a可下调约20%p-Erk1/2水平,叁药联合时p-Erk1/2下调水平与索拉非尼单独应用时相当。阿霉素、索拉非尼和tRNA/miR-34a单独抑制143B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二联或叁联用药抑制效果要强于单独给药;药物联合效应分析显示,低浓度索拉非尼和tRNA/miR-34a联合时,两者抗细胞增殖效应为相加甚至拮抗作用;而阿霉素与索拉非尼或tRNA/miR-34a或索拉非尼+tRNA/miR-34a的联合在抑制143B细胞的增殖中呈协同效应,其中叁联药物组在所有浓度及抗增殖效应下均产生协同作用,且在联合用药时阿霉素和tRNA/miR-34a可实现明显的剂量减低。细胞侵袭性检测显示,tRNA/miR-34a可抑制143B细胞的侵袭达50%,阿霉素联合索拉非尼减少细胞侵袭力达74%,而叁药联合应用则抑制其侵袭性超过90%。原位骨肉瘤自发肺转移SCID鼠模型中,无论从生物发光信号强度与范围还是原位骨肉瘤的体积与重量上,阿霉素、索拉非尼、tRNA/miR-34a前体药叁联治疗对原位骨肉瘤生长的抑制程度均高于药物载体、二联或单独给药;而肺转移的发生无论是从GFP信号的分布范围还是信号强度上,叁联药物治疗显示出对肺转移最大程度的抑制。肺组织切片可见,叁联药物疗法一致地显示最小的肺转移范围(15.0-287.5mm,平均116.3mm)和最少的肺转移灶数目(2-4个,平均3.0个),明显少于药物载体治疗(475.0-1212.5mm,平均829.9mm;9-29个,平均18.75个)。在药物治疗结束后,所有SCID鼠显示出5-10%的体重损失,ALT、AST、总胆红素、BUN和肌酐水平均有变化,但在正常范围内,且cTnI水平均在0.156ng/ml以下;药物载体组中1只SCID鼠在最后一周出现了严重的体重减轻和异常BUN和肌酐水平。在广泛肺转移晚期骨肉瘤SCID鼠模型中,生存分析显示,阿霉素+索拉非尼或单独tRNA/miR-34a前体药治疗将SCID鼠的中位生存时间从38天延长至54天,而叁药联合治疗将SCID鼠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至60.5天。在接种后第56天所有载体治疗组的SCID鼠均死亡,而叁药联合治疗组仍有50%存活;在研究结束时,叁药联合治疗组仍有25%的SCID鼠存活。结论:在原位骨肉瘤SCID鼠模型中,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联合治疗骨肉瘤、抑制肺转移十分有效而安全。阿霉素、tRNA/miR-34a前体药、索拉非尼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骨肉瘤的生存时间而改善其预后。共靶向细胞内DNA、RNA和蛋白质分子的新策略为开发治疗致死性肿瘤转移提供了新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体药论文参考文献

[1].谢建生.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的疗效及药物分子机制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7

[2].简超.阿霉素、miRNA-34a前体药和索拉非尼联合治疗骨肉瘤及肺转移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7

[3].刘正芸,杨智文,徐尚福,勾英,周艳萌.一氧化氮前体药JS-K安全性的初步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6

[4].谭国斌,刘磊,柳建军.一氧化氮前体药JS-K促进肿瘤凋亡的研究进展[J].肿瘤.2014

[5].张珏.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的疗效及药物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

[6].唐利.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联合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

[7].钟燕军,王林伟,方敏,刘少平,李雁.阿霉素前体药Ac-Phe-Lys-PABC-ADM通过ERK1/2途径促进胃癌细胞死亡[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8].邵丽华.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药效及安全性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钟燕军.阿霉素前体药PDOX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0].张东明.多柔比星前体药STL的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靶向聚合物一药物(前体药)连接物...4种半胱氨酸前体药结构式4种半胱氨酸前体药结构式DSH与DEX当归多糖前体药合成路...聚合物靶向前体药结构示意图23 LDH (a), LDH-ASP (b)及 LDH-PBS (c...

标签:;  ;  ;  ;  ;  ;  ;  

前体药论文_谢建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