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生态功能论文_韩春,陈宁,孙杉,赵长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文生态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文,生态,功能,森林,林分,生态系统,密度。

水文生态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韩春,陈宁,孙杉,赵长明[1](2019)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及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出发,介绍了其相关概念及发展史,总结了目前森林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界面层(林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水文过程、影响因素及生态水文模型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和物质循环过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目前的研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深入:(1)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界面层(林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对流域水分储蓄、循环、入渗与产流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2)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元素循环叁者之间耦合机制方面的研究;(3)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4)在时间尺度和流域尺度上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的变化情况。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多学科、多尺度的综合研究,同时要结合现代高新技术方法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功能性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刘元[2](2019)在《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抚育间伐为促进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空间和环境条件,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性措施。通过改变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空间分布、层次结构,进而对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水文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该文综述了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生态过程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为实现新时代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张仲胜,于小娟,宋晓林,薛振山,武海涛[3](2019)在《水文连通对湿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及功能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文连通是湿地生态过程的主要非生物驱动因子,湿地生态系统中水文连通对于湿地稳定性自维持极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及功能对水文连通受损的响应机制是目前国内外湿地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该科学问题的相关进展。湿地生态系统水文连通具有尺度特征,从群落—生态系统、从局地到区域,其主导影响因素不同。水文连通被阻断,会导致沉积过程改变,进而改变湿地微地貌特征;水文连通可以通过改变生物生境进而影响生物定殖、扩繁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生物觅食与繁殖更趋向选择连通较好的湿地斑块,水文连通的丧失将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完整的水文连通能够促进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循环,水文连通与生物地球化学连通的耦合,是驱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流转和功能发挥的主要营力。未来关于湿地水文连通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应着重关注构建湿地水文连通评估方法、水文连通与湿地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机制、多重胁迫下水文连通与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作用机制和基于水文连通调控的湿地恢复与保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周巧稚,毕华兴,孔凌霄,侯贵荣,魏曦[4](2018)在《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比分析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6种不同密度(475,900,1 200,1 575,1 825,2 350株/hm~2)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枯落物层总厚度、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等水文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提出该区刺槐林经营的合理密度,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实现功能导向型植被调控与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6种密度刺槐人工林枯落物总厚度变化范围为28.67~54.33mm,总蓄积量为2.98~10.65t/hm~2,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林分密度增大,枯落物蓄积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6种密度枯落物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 575株/hm~2>1 825株/hm~2>1 200株/hm~2>900株/hm~2>2 350株/hm~2>475株/hm~2;(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的变动范围为295.35%~427.84%,无明显的规律性;最大持水量为11.16~37.01t/hm~2,在一些林分间差异显着,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密度为1 575株/hm~2的林分枯落物持水性能表现最好,达37.01t/hm~2;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均高于未分解层;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密度关系不显着;(3)各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为7.22~23.64t/hm~2,其中以1 575株/hm~2的有效拦蓄能力最强,为23.64t/hm~2;(4)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Q=aln t+b,R2>0.95;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V=ktn,R2>0.99。综上所述,在本研究范围内,林分密度在1 575株/hm~2时枯落物层表现出较好的水文生态功能,当密度低于1 200株/hm~2,枯落物层水文效应急剧下降;从枯落物水文功能角度,建议今后研究区刺槐林的经营密度以1 200~1 800株/hm~2为适宜调控范围。(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颜廷武[5](2018)在《暖干性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暖干性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该文从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和极端气候现象3方面阐述森林流域径流量和蒸发散的变化特征,论述了暖干性气候变化导致可用水资源紧缺,影响森林的水文调节功能,并对极端气候现象对植被结构的动态气候响应与生态水文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罗佳[6](2018)在《武陵山区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水文生态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森林和水的关系密不可分,森林通过林冠层截留、树干截留、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以及地表径流的过程,对大气降水进行重新分配和调节,发挥着独特的水文生态功能。本研究选取湘西山地不同植被类型马尾松天然林、杜仲人工林、枫樟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坡耕地作为对照,对各植被类型的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森林水文生态功能进行了对比及综合分析研究,并测定大气降水及各植被类型穿透雨、树干茎流、地表径流、壤中流水质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净化水质的作用:为不同植被类型水文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的合理维护、森林的合理经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小流域内大量植被的生长,改变了当地的小气候环境,增加了降雨,降温增湿作用明显;增加了植被,减小了风速。降雨量、湿度和风速的相关系数分别呈正相关,风速与降雨量与湿度和风速与湿度呈显着的负相关。研究区降雨充沛,温湿度适宜,有利于植物生长。(2)植被有助于对降雨进行重新再次分配,穿透率、树干茎流率和林冠截留率也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降雨量的减小而减小。不同植被类型杜仲林、枫樟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林冠截留量分别为289.75 mm、358.78mm和351.46 mm,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4.69%、18.19%和18.79%。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冠层穿透雨量、穿透雨量比、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降雨量与林冠层降雨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混交林的穿透雨量和林冠截留量大于纯林,而纯林的树干茎流量大于混交林;不同植被类型林冠层对降雨的分配表现为穿透雨最多,其次是林冠截留,树干茎流最小。(3)不同植被类型均以叶为主要积累凋落物方式,其次是枝条,碎屑最小,而坡耕地有别于各森林植被类型,坡耕地碎屑排第叁,最小的是落果积累的方式。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总厚度以枫樟混交林最大,坡耕地的最小;枯落物总储量马尾松林最大,为18.75 t/hm2;其次是枫樟混交林,为13.59 t/hm2;坡耕地的最小,仅为5.81 t/hm2;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枯落物储量均表现为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坡耕地。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R>0.93),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0.99)。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渗漏水排序为杜仲林(1151.87 mm)>马尾松林(1095.64 mm)>枫樟混交林(1065.92mm)>坡耕地(908.11 mm)。(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率最大的是坡耕地,其次是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的土壤含水率最小;不同植被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排序为枫樟混交林(4.50%)>杜仲林(3.55%)>马尾松林(3.50%)>坡耕地(2.80%);土壤总孔隙度排序与毛管孔隙度排序一致,均为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坡耕地>杜仲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枫樟混交林最大,为364.50 t/hm2,其次是杜仲林,最小的是坡耕地,枫樟混交林是坡耕地的3.25倍;土壤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的排序相同,均是枫樟混交林>杜仲林>马尾松林>坡耕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初渗速率枫樟混交林最大,杜仲林排第二,坡耕地最小,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0.89);不同植被类型含水量均呈现显着差异,含水量最大的均是杜仲林,其次是枫樟混交林,含水量最低的是坡耕地;降雨前和降雨后,土壤的含水量与风速和温度均呈负相关的关系,土壤含水量与湿度呈正相关的关系。(5)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地表径流量逐渐加大,其中杜仲林地极为显着;当降雨量逐渐增大到30 mm时,坡耕地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当降雨量≥50 mm时,4个类型的林地地表径流均有一个显着的增加,这说明土壤水分开始达到饱和;不同植被类型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排序均为杜仲林>马尾松林>坡耕地>枫樟混交林;在相同降雨量下,蒸发量越大则径流量越小,枫樟混交林的径流总量最小。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呈较显着的线性关系。(6)植被的存在极大的改善了水体质量,从而起到积极的净化水质作用;随着时间延长穿透雨、树干茎流、地表径流和枯落物渗漏水的水质均有所好转,虽有部分监测水质离子减小,但是大部分离子含量均在提高,说明了森林强大的净化水质作用。鉴于森林植被的强大净化水质的能力,应充分发挥森林的净化水质作用。(7)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水文功能最好的是枫樟混交林,最差的是坡耕地,森林中最差的是马尾松林,具体排序为枫樟混交林(15.42)>杜仲林(7.15)>马尾松林(2.55)>坡耕地(-0.86)。阔叶树的水文功能较强,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均强于针叶树,而坡耕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较差。(8)本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研究结果对科学评价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森林生态的保护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也进一步说明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功能,为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正安[7](2018)在《六盘山迭迭沟小流域不同坡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水文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和水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林学、水文学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森林生态水文功能更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重中之重。宁夏六盘山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处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地带上,是黄土高原植被覆盖良好、生物多样性、径流与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黄土高原的“绿岛”和“湿岛”之称,作为黄土高原的水源地对维持区域水源供给安全和生态平衡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对于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植被类型及密度等方面,对于坡位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半干旱区宁夏六盘山北侧迭迭沟小流域内,以不同坡位(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坡)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叁个主要作用层的水文特性及其水文能力坡位差异。于2017年生长季(5-10月)对不同坡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的林冠层截持能力、枯落物层持水性能以及土壤层的蓄水和渗透性能的水文功能指标进行了测定,然后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分析不同坡位样地间的生态水文调节功能,旨在揭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文调节能力的坡位差异,为提高该地区林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共有21次降雨事件,累计降雨量为505.9 mm,降雨量分布在1mm~82.2 mm之间,分布范围广,跨度大。其中小雨(0~10 mm)5次、中雨(10 mm~25 mm)9次、大雨(25 mm~50 mm)4次、暴雨(>50 mm)3次,各自累计雨量为23.9 mm、123.5 mm、134 mm和224.5 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4.7%、24.4%、26.5%和44.3%。(2)不同坡位林分树干茎流量的大小依次为中坡>上坡>中下坡>下坡>中上坡。各坡位样地的树干茎流量均随林外降雨量增加而线性增大(R~2>0.83),林冠截留率变化的范围为20.19%~24.44%,大小表现为上坡>中下坡>中上坡>下坡>中坡。(3)枯落物层的厚度和蓄积量在各坡位林分样地均表现为半分解层>未分解层;不同坡位样地的枯落物层总厚度与蓄积量分别在16.41~20.42 mm和5.02~9.42 t/hm~2之间。各坡位林分样地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持水量随浸泡时间增加均呈对数关系(Q=aln(t)+b),拟合相关系数R~2均在0.90之上,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增加均呈幂函数关系(V=kt~n)增加,拟合相关系数R~2均在0.86之上,相关性显着,拟合效果较好。(4)不同坡位林分的0~100 cm土层的容重(g/cm3)均值变化为1.0~1.12,大小表现为上坡(1.12)>下坡(1.05)>中下坡(1.04)>中坡(1.03)>中上坡(1.0);土壤总孔隙度均值变化为37.84%~43.56%,大小依次为下坡(58.09%)>中下坡(56.25%)>中坡(56.04%)>中上坡(55.81%)>上坡(47.3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值变化为9.5%~17.81%,大小依次为下坡(17.81%)>中下坡(15.67%)>中上坡(14.72%)>中坡(14.28%)>上坡(9.50%)。土壤饱和持水量(mm)均值变化为471.25~571.79,大小顺序依次为下坡(571.79)>中坡(569.27)>中下坡(557.14)>中上坡(552.56)>上坡(471.25);土壤的初渗速率(mm/min)变化在3.97~8.12,大小依次为:下坡(8.12)>中上坡(6.67)>中下坡(5.44)>中坡(4.94)>上坡(3.97);土壤稳渗速率(mm/min)在2.71~3.81,大小依次为下坡(3.81)>中上坡(3.51)和中下坡(3.51)>中坡(3.21)>上坡(2.71)。(5)通过坐标综合评定法计算得出:研究坡面上不同坡位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文功能大小表现为中下坡(0.1783)>下坡(0.1876)>中上坡(0.2101)>中坡(0.3821)>上坡(0.4060),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水文功能整体表现为随坡位降低而逐渐变优,即上坡最差、下坡最优。(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彦快,杜登武,胡文,周锋[8](2017)在《浅析林分结构对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了林分结构对持水能力影响的研究现状,认为枯落物的保水作用尤为突出,但林分密度、林分层次也需合理配置,才能科学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来源于《四川林勘设计》期刊2017年03期)

景贯阳[9](2017)在《陇东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生态水文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泾川县官山林场中沟小流域,以林龄25年以上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林分结构调查法、室内浸泡法、土壤剖面调查法、及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测定等方法,按不同林分密度划分为6个密度(750株/hm2、1227株/hm2、1600株/hm2、2196株/hm2、3780株/hm2、4563株/hm2),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林地枯落物层与土壤层的生态水文特征,揭示不同密度人工刺槐林枯落物层的持水性特征、土壤物理特性、持水能力及渗透性特征,深入了解人工林植被与土壤及枯落物生态水文功能相互关系,为该地区合理经营人工林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建设森林植被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6种密度人工刺槐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变动范围在8.09~13.40t/hm2之间,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下枯落物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下未分解层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百分比大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变化范围为41.00%~62.83%,而半分解层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变化范围为37.17%~59.00%。不同林分密度枯落物的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持水过程基本相似,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枯落物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幂函数关系较为显着。各样地枯落物总有效拦蓄量的变动范围为:8.03~33.4 t/hm2,整体表现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有效拦蓄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未分解层比半分解层有效拦蓄量高。(2)随着林分密度变化,不同林分密度土壤平均容重总体表现为750株/hm2>1227株/hm2>1600株/hm2>2196株/hm2>4563株/hm2>3780株/hm2;土壤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均值分别为3.96~12.00%、44.60~53.07%,其变化趋势与容重均值相反。在0-40cm不同林分密度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显着(P<0.05),40cm以下土层各样地土壤容重、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差异不显着(P<0.05)。各样地最大持水量在20~40cm与40~60cm土层差异显着(P>0.05),分别表现为3780株/hm2>4563株/hm2>2196株/hm2>1227株/hm2>750株/hm2>1600株/hm2和4563株/hm2>2196株/hm2>1227株/hm2>3780株/hm2>750株/hm2>1600株/hm2。(3)不同密度人工刺槐林各时段内平均渗透速率最高的是密度为4563株/hm2刺槐人工林,密度为750株/hm2刺槐人工林样地最低。各个人工刺槐林样地土壤初渗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4563株/hm2>3780株/hm2>2196株/hm2>1227株/hm2>750株/hm2>1600株/hm2,土壤稳渗速率最高的是密度为4563株/hm2刺槐人工林(3.40 mm/min),密度为750株/hm2刺槐人工林(0.82 mm/min)最低。(4)各人工刺槐林样地土壤水分在生长季前期(即展叶期)较为稳定,且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进入生长季之后,土壤含水率逐渐表现出亏损,且到生长季后期除密度为1600株/hm2样地,其它几个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亏损,密度为4563株/hm2样地甚至出现中度土壤干化现象。(5)综合分析枯落物与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得出土壤层所占林地总量比例的96%以上,因此土壤层是林地调节降水和滞留水分的主要场所。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不同林分密度刺槐人工林枯落物层与土壤层生态水文功能综合评价的结果为4563株/hm2>3780株/hm2>2196株/hm2>1600株/hm2>1227株/hm2>750株/hm2,其结果与土壤层的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土壤层是林地水文调节功能发挥的主要场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四平[10](2017)在《叁峡山地不同类型林地的生态水文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大型水库是中国长江沿岸地区的重要生态工程。水库建成后,它的水土保持、水文效应等功能正不断发挥着作用。叁峡库区的土壤侵蚀、森林破坏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近些年来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缓解,但情况依旧严峻。库区内植被类型十分丰富,在长江流域的径流调节、水土保持、消洪补枯、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突出作用。因此,研究叁峡地区不同类型林地的生态水文功能对库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文中,选择叁峡库区夷陵-大老岭林区的3种原始森林阔叶鹅掌楸林、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次生混交栓皮栎林为研究对象,以人工茶园作为对照,进行了植被(林冠、林下枯落物)、土壤层面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探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林地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能力、枯落物的持水能力以及有效拦蓄降水能力和土壤的渗透性能、持水特性、储水量等生态水文功能。通过对4种典型林地植被和土壤的水文特性及其水文能力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为叁峡库区以及长江流域的植被保护、生态恢复与建设提出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4种林地类型林冠层的截留降雨能力相比较,灌木茶园最好,混交林日本柳杉林和栓皮栎林较好,阔叶鹅掌楸林最差。观测期间林冠层总截留率为茶园(37.00%) >日本柳杉林(28.07%) >栓皮栎林(27.77%) >鹅掌楸林(18.94%),其中茶园最大,柳杉和栓皮栎林次之,鹅掌楸林最小。林冠截留率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混交林林地>阔叶林林地。其中茶园最优,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较好,而树种层次单一的阔叶鹅掌楸林林冠截留作用最差。4种类型林地的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但增加幅度却趋向于不断减小。而林冠截留率却呈现随雨量增加随之减小的变化规律,且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关系递减变化。(2) 4种林地类型枯落物层的持水和拦蓄能力相比较,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和次生混交栓皮栎林拦蓄降水功能最好,其次为阔叶鹅掌楸林,人工茶园林最差。枯落物的储量为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最大,达到5.98t/hm2,是阔叶鹅掌楸林、混交栓皮栎林、茶园的2.23倍,1.61倍,1.26倍。叁峡山地鹅掌楸林、日本柳杉林、栓皮栎林、茶园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221.76%~402.33%之间,鹅掌楸林最大,茶园最小。其有效拦蓄量为:日本柳杉林(10.95 t/hm2)>栓皮栎林(10.59 t/hm2) >鹅掌楸林(8.69t/hm2) >茶园(8.28t/hm2),有效拦蓄深为日本柳杉林(1.09mm)>栓皮栎林(1.06mm)>鹅掌楸林(0.87mm) >茶园(0.83 mm)。日本柳杉林可拦蓄的有效深度最大,相当于1.09mm的水深,栓皮栎林其次,茶园最差。其中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的有效拦蓄能力最好,人工茶园拦蓄能力最差。(3)叁峡山地4种林下土壤层的水文特性相比较,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次生混交栓皮栎林土壤的持水深度、蓄水性能、渗透性能均十分好,其次为阔叶鹅掌楸林,人工茶园最差。不同类型林地土壤的渗透性能差异十分明显。土壤初始渗透速率大小依次为栓皮栎林(7.49 mm/min) >鹅掌楸林(4.37 mm/min) >日本柳杉林(4.22mm/min) >茶园(2.87mm/min),稳定渗透速率和平均渗透速率也表现为相同规律。土壤总持水深度为:日本柳杉林(339.90 mm) >栓皮栎林(300.78 mm)>茶园(240.20 mm) >鹅掌楸林(208.00 mm)。土壤总蓄水量为日本柳杉林(2949.39 t/hm2)>栓皮栎林(2589.26 t/hm2)>鹅掌楸林(2079.92 t/hm2 )>茶园(1939.99 t/hm2)。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蓄水量最大,分别是次生混交栓皮栎林、阔叶鹅掌楸林、茶园的 1.14 倍,1.42 倍,1.52 倍。对4种类型林地的水文功能分析得出林冠层的生态水文效应以灌木茶园最好,阔叶鹅掌楸林最差;枯落物层的水文功能以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最优,人工茶园最差;土壤层的水文功能以针阔混交日本柳杉林最好,人工茶园最差,与枯落物层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叁峡山地混交林的生态水文功能相较于品种单一的阔叶林或人工茶园林更好。为了更好的提高叁峡库区林地的水文功能,应积极发展混交林,可选择在阔叶林引入针叶林或针叶林中引入优良阔叶树,减少纯林比例,提高叁峡地区林地的水土保持效果;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退耕区可选择用灌木建立复合经营模式。(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水文生态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抚育间伐为促进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空间和环境条件,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性措施。通过改变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空间分布、层次结构,进而对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水文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该文综述了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生态过程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为实现新时代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文生态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韩春,陈宁,孙杉,赵长明.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及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9

[2].刘元.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19

[3].张仲胜,于小娟,宋晓林,薛振山,武海涛.水文连通对湿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及功能影响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9

[4].周巧稚,毕华兴,孔凌霄,侯贵荣,魏曦.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

[5].颜廷武.暖干性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18

[6].罗佳.武陵山区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7].王正安.六盘山迭迭沟小流域不同坡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水文功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

[8].黄彦快,杜登武,胡文,周锋.浅析林分结构对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J].四川林勘设计.2017

[9].景贯阳.陇东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生态水文功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10].吴四平.叁峡山地不同类型林地的生态水文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2.3慈利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竹林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图1-8-3 竹...典型林分生态水文功能综合得分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油松林在不同降雨蚤下对降雨的再分配研...一5显示的是叁峡库区各县市生态防护功能...

标签:;  ;  ;  ;  ;  ;  ;  

水文生态功能论文_韩春,陈宁,孙杉,赵长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