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桁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桁架,自适应,结构,主动,算法,智能,模糊。
自适应桁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华敏,丁晓红,吴春平[1](2019)在《基于MMA算法的桁架结构自适应成长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自适应成长技术根据数学规划理论中的库恩塔克条件推导迭代公式,对以应变能为目标,体积为约束的板壳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问题,设计效率高且结果好。但对不同类型的优化问题需要重新推导迭代公式,通用性差,且难以推广到多约束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移动渐近线算法(The method of moving asymptotes,MMA)迭代更新设计变量,将自适应成长技术推广应用于桁架结构拓扑优化设计中。讨论了单约束和多约束的典型桁架结构设计问题,并对多载荷工况进行了研究。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得到清晰的杆件分布和具体尺寸信息,设计效率高,适用性好,便于实际工程加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9年05期)
崔龙,杨恺,黄海[2](2011)在《基于自适应动力吸振器的空间桁架结构振动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中使用的轻质桁架结构在受到扰动时会产生振动,从而影响设备正常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附加在结构上的主动动力吸振装置,利用电磁力推动质量块产生的反作用力作为主动力施加在被控结构上,抑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算法采用自适应逆扰动抑制算法,对空间环境下的结构参数变化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调节能力。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建立了桁架-吸振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无吸振器和有吸振器时的被动和主动吸振模式进行了仿真对比。最后在叁棱柱桁架结构中进行了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结果显示在主动模式下桁架振动振幅衰减可达90%以上。(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郑凯,陈杰,杨义勇[3](2010)在《压电自适应桁架结构智能振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振动主动控制的压电自适应桁架结构设计、应用及实验结果.设计了一种具有自适应结构技术的压电主动构件结构,并提出了具有5层结构能够自调整隶属函数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为了验证控制模型的有效性,搭建了配置压电主动构件的双跨桁架结构试验平台,通过检测误差信号,由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确定主动构件的驱动输出.试验结果证实了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在振动抑制方面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10年07期)
陈文英,褚福磊,阎绍泽[4](2010)在《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分步优化设计智能桁架结构自抗扰振动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桁架结构作为一种控制结构一体化的新型空间结构,具有几何、物理可自调性,但这类结构同时具有柔性大、阻尼小、低频模态密集、模态耦合程度高以及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和耦合等特点,给振动控制带来很大挑战。基于此,研究不依赖于模型的自抗扰控制技术在智能桁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建立自抗扰振动控制器的一般框架。就自抗扰振动控制器参数较多,手工整定比较繁琐这一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其进行分步优化设计的思想。最后,对区间参数102杆叁棱柱智能桁架结构进行自抗扰主动振动控制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步优化设计思想优化设计的自抗扰振动控制器首先保证了扩张状态观测器具有优秀的观测性能,从而最终保证了自抗扰振动控制器的"自抗扰"能力;优化设计的自抗扰振动控制器对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外扰都具有很强的鲁棒性,适合于空间智能桁架结构的主动振动控制。(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闫宏亮[5](2009)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在桁架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优化的目的是让所设计的结构在满足各种规范或特定要求的限制下,使其某些评价指标(重量,刚度,造价等)达到最佳。而优化设计方法是将优化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程设计,在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仿生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强大的智能优化技术,与传统优化方法相比,在全局优化、复杂设计区域、复杂目标函数及易用性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其优越性。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仿生学方法中最重要的算法之一,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它在解决各种非线性优化问题中表现出的自适应性、全局最优性及隐含并行性使其在工程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学习和研究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针对简单遗传算法(Simple Genetic Algorithms,SGA)中所存在的早熟、局部搜索能力弱、参数难以确定等缺点以及桁架结构的特点对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并应用改进后的自适应遗传算法(Improved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IAGA)对具有应力和位移约束的桁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简单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并介绍了遗传算法中适应度函数的转换方式以及常用的处理约束条件的方法;分析了简单遗传算法存在的缺点,如局部搜索能力差,易发生早熟,各代种群最佳个体未能保护,惩罚因子对结果影响大等。2、针对简单遗传算法所存在的缺点以及桁架结构的特点,对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合适的编码技术,正确地选用适应度函数;对简单遗传算法中的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随种群的进化而动态变化的自适应交叉和变异算子,以提高算法的优化效率,增强收敛性;引入了精英保留策略以克服各代种群最佳个体未能保护的缺点。3、文中用MATLAB编制程序实现了所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基于新算法的思想,对叁杆及十杆这两种典型桁架结构进行优化,并对新算法的优化结果、优化进程与简单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优化进程以及精确解进行比较,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9-04-22)
陈文英,褚福磊,阎绍泽[6](2008)在《智能桁架结构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智能桁架结构的振动抑制问题,研究如何设计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器。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和传统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基于Lyapunov综合法,设计了一种稳定的直接型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器。同时引入监督控制,把控制量分为自适应模糊控制量和监督控制量,监督控制的设计保证了系统状态量的有界性。最后,对一个平面16杆智能桁架结构进行了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构参数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直接型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器仍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陈文英,褚福磊,阎绍泽[7](2008)在《智能桁架结构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智能桁架结构的振动抑制问题,研究如何设计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器。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和传统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基于Lyapunov综合法,设计了一种稳定的直接型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器。同时引入监督控制,把控制量分为自适应模糊控制量和监督控制量,监督控制的设计保证了系统状态量的有界性。最后,对一个平面16杆智能桁架结构进行了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构参数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直接型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器仍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期刊2008年05期)
咸奎成,黄海[8](2008)在《压电自适应桁架结构控制一体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压电自适应桁架结构,建立了含有主动元件位置的结构控制一体化设计数学模型,以结构重量作为目标函数,以结构静、动态响应作为约束函数,同时优化结构设计参数、控制参数和主动元件的位置。提出一种解决混合变量一体化设计问题的新方法,该方法将近似概念、遗传算法和对偶法相结合。首先采用组合多点近似函数建立原问题的序列近似问题,再对近似问题中的(0,1)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采用遗传算法和对偶方法分别寻优的分层优化策略。算例表明本文方法由于遗传算法只用于求解近似问题,因此只需要很少的结构分析次数就能得到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刘绍奎,闫桂荣[9](2007)在《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的空间桁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桁架结构在航天工程中被广泛采用,如运载火箭仪器舱、人造卫星天线、星箭接口支架、空间站骨架结构、有效载荷的支撑平台等。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在轨运行的空间桁架结构必须满足特定的稳定性和振动的要求,决定了对其进行有效振动控制的必要性。这类结构具有柔性大,固有频率低,模态密集,模态耦合,阻尼小,质量轻等特性,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系统的强鲁棒性、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要求。因此,需要发展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其中采用智能元件或功能材料进行主动控制来抑制空间桁架结构的振动是最重要的一个研究内容,并成为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在航天领域的智能结构技术研究已经开始步入实用阶段,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以及健康诊断监测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目前我国用于航天工程的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和现阶段快速发展的航天事业很不相称,和航天器研制的需求也脱节。为了提高我国新型航天器的竞争力,十分有必要对航天器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进行实用性研究。基于以上考虑,论文以航天工程为研究背景,设计了空间智能桁架结构,提出一种基于ε-滤波RLS算法的自适应逆控制结构,分析了结构的收敛性,并将基于ε-滤波RLS(Recursive Least Squares)算法的自适应逆控制结构引入空间桁架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中,完成了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实验研究。空间智能桁架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ε-滤波RLS算法的自适应逆控制方法在空间桁架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为即将开展的航天器智能结构设计与控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0-17)
刘绍奎,闫桂荣[10](2007)在《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的空间桁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桁架结构在航天工程中被广泛采用,如运载火箭仪器舱、人造卫星天线、星箭接口支架、空间站骨架结构、有效载荷的支撑平台等。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在轨运行的空间桁架结构必须满足特定的稳定性和振动的要求,决定了对其进行有效振动控制的必要性。这类结构具有柔性大,固有频率低,模态密集,模态耦合,阻尼小,质量轻等特性,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系统的强鲁棒性、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要求。因此,需要发展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其中采用智能元件或功能材料进行主动控制来抑制空间桁架结构的振动是最重要的一个研究内容,并成为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在航天领域的智能结构技术研究已经开始步入实用阶段,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以及健康诊断监测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目前我国用于航天工程的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和现阶段快速发展的航天事业很不相称,和航天器研制的需求也脱节。为了提高我国新型航天器的竞争力,十分有必要对航天器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进行实用性研究。基于以上考虑,论文以航天工程为研究背景,设计了空间智能桁架结构,提出一种基于ε-滤波RLS算法的自适应逆控制结构,分析了结构的收敛性,并将基于ε-滤波RLS (Recursive Least Squares)算法的自适应逆控制结构引入空间桁架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中,完成了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实验研究。空间智能桁架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ε-滤波RLS算法的自适应逆控制方法在空间桁架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为即将开展的航天器智能结构设计与控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0-17)
自适应桁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航天器中使用的轻质桁架结构在受到扰动时会产生振动,从而影响设备正常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附加在结构上的主动动力吸振装置,利用电磁力推动质量块产生的反作用力作为主动力施加在被控结构上,抑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算法采用自适应逆扰动抑制算法,对空间环境下的结构参数变化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调节能力。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建立了桁架-吸振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无吸振器和有吸振器时的被动和主动吸振模式进行了仿真对比。最后在叁棱柱桁架结构中进行了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结果显示在主动模式下桁架振动振幅衰减可达90%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桁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华敏,丁晓红,吴春平.基于MMA算法的桁架结构自适应成长技术[J].机械强度.2019
[2].崔龙,杨恺,黄海.基于自适应动力吸振器的空间桁架结构振动抑制研究[J].宇航学报.2011
[3].郑凯,陈杰,杨义勇.压电自适应桁架结构智能振动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
[4].陈文英,褚福磊,阎绍泽.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分步优化设计智能桁架结构自抗扰振动控制器[J].机械工程学报.2010
[5].闫宏亮.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在桁架结构优化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9
[6].陈文英,褚福磊,阎绍泽.智能桁架结构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7].陈文英,褚福磊,阎绍泽.智能桁架结构自适应模糊主动振动控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8
[8].咸奎成,黄海.压电自适应桁架结构控制一体化设计[J].宇航学报.2008
[9].刘绍奎,闫桂荣.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的空间桁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C].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10].刘绍奎,闫桂荣.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的空间桁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C].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