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心律失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失常,心律失常,抗心律,心房,肺静脉,药物,心脏。
抗心律失常论文文献综述
伍卫[1](2019)在《抗心律失常药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疗水平提升使心脏病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心力衰竭患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心力衰竭患者常见并发心律失常,且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风险极高。如何防治心力衰竭,尤其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心律失常及SCD,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且药物防治SCD的作用极为有限。本文从临床角度,简述了近年来有关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关联、抗心律失常药在心力衰竭临床应用的最新观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周延飞[2](2019)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应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于某院确诊为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共84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分成A组和B组,各42例。A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B组患者给予胺碘酮,对AB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B组患者HRV参数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且差异明显(P<0.05);B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查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普罗帕酮,有效改善心脏功能,HRV参数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查指标均明显降低,复律率高,药物应用安全性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陈智浩,贺超,周飞[3](2019)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对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对预后和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124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左心室功能参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复发7例(11.29%),对照组患者复发15例(24.19%),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LVEF为(55.3±4.7)%,显着高于对照组(47.7±4.2)%(P<0.05);治疗组患者LVESD、LVEDD分别为(31.2±3.4)、(54.6±5.3)mm,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1个月,治疗组患者的hs-CRP为(12.5±2.6)、(7.2±1.1)ng/L,IL-6水平为(7.4±0.8)、(4.6±0.4)ng/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降低复发率,有利于心室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31期)
石羡茹,王泰一,高佳明,马玉玲,李菊[4](2019)在《从脑心轴解析多靶点抗心律失常中西药物的治疗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律失常是最普遍且病因较复杂的心脏疾病之一,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多为单离子通道调节剂多数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多靶点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成为临床用药的最新需求,除离子通道异常可直接造成心律失常外,脑功能(皮质),脑干和自主神经亦会影响心脏电生理功能从而造成心律失常。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和实验数据表明以脑卒中为主的脑损伤和心功能损伤尤其是心律失常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脑损伤主要会经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免疫应答,电解质等相关途径影响心脏功能。因此明确心脑相互作用的机制有助于解释随机突发性心脏事件,并对心律失常的疗法提供新的见解。本综述将重点总结由卒中引发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途径,以发现对心律有调节作用的新靶点、并对对这些靶点有作用的药物及其临床应用前景做一展望。(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溯,陈东[5](2019)在《西洋参总皂苷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将利用CaCl2复制心律失常动物模型,观察西洋参总皂苷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动物分组后,注射给药后30min或者灌胃给药后1h,采用注射泵将2.5%的氯化钙以0.5 ml/min的速度从尾静脉泵入,记录标准Ⅱ导联心电图,观察其心律失常情况,实验结果以发生心律失常时(以第一点表示)、心室颤动时、心脏停搏时氯化钙用量为指标进行统计。(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7期)
胡志成,郑黎晖,赵明昊,吴灵敏,丁立刚[6](2019)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房扑)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新发房扑、于我院行二次消融术,术中明确房扑为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且达消融终点的患者261例。根据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索他洛尔组(n=78)、胺碘酮组(n=39)、普罗帕酮组(n=42)和空白组(n=102)。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3.7±1.2)个月,索他洛尔组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率(6.4%)低于胺碘酮组(10.3%)、普罗帕酮组(23.8%)及空白组(20.6%),与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口服索他洛尔能更好地预防房颤消融术后新发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房扑二次消融术后的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苏敏,徐登峰,周璐恒,张晓佩,侯云龙[7](2019)在《TCM-040抗心律失常作用及电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细胞-组织-器官-整体水平的筛选平台研究,初步明确TCM-040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电生理机制。方法组织器官水平采用SD大鼠,雄性,230~270 g。大鼠麻醉后摘取心脏,进行Langendorff逆向灌流(灌注压80 mmHg),将Mapping电生理标测系统的两个64道探头分别贴附于左心房和左心室,评价受试物对心脏自律性和传导系统的作用;optical mapping评价须在离体心脏灌流液中依次加入兴奋-收缩偶联阻断剂、电压敏感染料和钙离子指示剂,评价受试物对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速度和强弱的调节作用;细胞水平采用hERG-HEK293稳转细胞系和急性分离的心肌细胞,用700B单细胞膜片钳系统,全细胞技术记录hERG电流,评价受试药物在10~100μmol·L~(-1)水平对h ERG电流的影响;Langendorff逆向主动脉灌流酶解法分离单个的心室肌细胞,电流钳模式下记录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的K~+电流和Ca~(2+)电流,开展受试药物对动作电位时程APD90、K~+通道和Ca~(2+)通道电流的研究;整体动物模型采用大鼠冠脉结扎和豚鼠哇巴因诱导的经典心律失常模型,评价受试物灌胃给药对模型动物心律失常评分及室速、室颤持续时间的作用。结果离体心脏Mapping结果提示,TCM-040可显着降低心室的传导速度和房室延搁,明显降低心率;optical mapping显示,HDJ可明显降低钙离子内流的电压幅值和速率,改善心肌细胞内钙超载现象;细胞水平膜片钳试验结果提示,TCM-040在10~100μmol·L~(-1)水平可以阻断hERG通道,浓度相关性的抑制hERG电流;100μmol·L~(-1)水平的TCM-040能够明显延长急性分离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并且对K~+通道和Ca~(2+)通道有抑制作用;整体动物模型TCM-040明显降低大鼠冠脉结扎心律失常的评分和室速、室颤的持续时间;明显增加豚鼠模型出现室性早搏、室颤和心脏停博时的哇巴因用量。结论 TCM-040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减慢心脏电传导,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抑制K~+、Ca~(2+)通道电流活性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宁娜,胡晓敏,光红梅[8](2019)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非临床心血管系统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临床使用时常产生致心律失常等风险。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除参考国内外指导原则外,应结合药物作用机制和适应症的特点,追加心血管系统安全性相关试验,有针对地完善试验设计,为后续试验中风险点的设置和临床使用风险的防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浦介麟,吴林,吴永全,杨新春,杨艳敏[9](2019)在《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索他洛尔是一个兼有Ⅱ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由于其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良好,可一线用于预防心房颤动(左心室功能正常且无结构性心脏病,或伴有冠心病、瓣膜心脏病和左心室肥厚的心房颤动患者)复发;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也有较好疗效,也可用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的长期辅助治疗。索他洛尔口服剂量由40~80 mg bid起始,逐步加量至160 mg bid;在用药最初3 d,监测QT间期。索他洛尔是一种较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值得中国医师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商娜,周荣斌[10](2019)在《2018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科学与治疗建议的国际共识关于心搏骤停期间或之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更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均对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了年度更新,主要是针对心搏骤停期间或之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电除颤难复律性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VT)方面的变更。本次指南的更新是基于回答心肺复苏期间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早期(在第1个小时内)施用任何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安慰剂或不施用药物的情况是否会影响预后这个问题。AHA和ILCOR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对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流程与管理进行了更新,并在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相关文件。本文旨在对关于心搏骤停期间或之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更新作出解读。(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抗心律失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应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于某院确诊为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共84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分成A组和B组,各42例。A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B组患者给予胺碘酮,对AB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B组患者HRV参数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且差异明显(P<0.05);B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查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普罗帕酮,有效改善心脏功能,HRV参数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查指标均明显降低,复律率高,药物应用安全性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心律失常论文参考文献
[1].伍卫.抗心律失常药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
[2].周延飞.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3].陈智浩,贺超,周飞.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对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
[4].石羡茹,王泰一,高佳明,马玉玲,李菊.从脑心轴解析多靶点抗心律失常中西药物的治疗前景[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5].杨溯,陈东.西洋参总皂苷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6].胡志成,郑黎晖,赵明昊,吴灵敏,丁立刚.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9
[7].苏敏,徐登峰,周璐恒,张晓佩,侯云龙.TCM-040抗心律失常作用及电生理机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8].宁娜,胡晓敏,光红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非临床心血管系统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9
[9].浦介麟,吴林,吴永全,杨新春,杨艳敏.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19
[10].商娜,周荣斌.2018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科学与治疗建议的国际共识关于心搏骤停期间或之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更新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