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意识形态论文-蒋毅

农民意识形态论文-蒋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意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民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共同体,现代化

农民意识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蒋毅[1](2017)在《社会整合视域下的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根本目标在于,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最终使农民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合流,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就是要通过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新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作为农民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对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思想意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始终坚持将国家主导的外部规范性建构与农民主体的内部自觉性建构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才能确保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7年01期)

陆孝峰[2](2008)在《农民意识形态的重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贾平凹长篇新作《高兴》中的主人公刘高兴虽是一个捡破烂的,却有着诗人的想象,在他的眼里,生活处处有美好。他的乐天让人很容易联(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08年02期)

牟成文[3](2007)在《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还只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事情,且多以宏观视角围绕主流意识形态来进行。而从微观或站在某一社会阶层角度对群体意识形态进行切片削析到目前为止尚无先例。如此一来,对中国农民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研究就成为一个具有开拓性的课题。本文通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来透视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状况。这个村庄就是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方咀乡的鸡鸣河村。本研究考察了鸡鸣河村一百余年的历史,并把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划分为叁个时段,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前,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由于本研究是用微观方法研究意识形态的尝试,也是把农民意识形态单独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进行研究的尝试,同时也是一次单独研究中国某一群体意识形态的尝试,因此本研究运用了“合作社模式”的民族志“深描”和以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笔者有较为充分的把握作出这样的假发:在农民意识形态变迁过程中,国家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既是一种建构过程,也是一种解构过程;农民主体地位在变迁过程中从空场中出场。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范式:农民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迁与统治阶级或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推行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型塑和传播是统治阶级或国家进行政权建设的一部分,型塑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型塑者为了获取被型塑者的思想权与行动控制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作为单个个体的人都是多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正如阿尔都塞所言:“人本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动物(man is an ideological animal by nature)”。人一出生就处于多种意识形态的缠绕中,如此一来,被型塑者往往也会遵循先入为主的规则,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先赋性图式或后发性预期来决定自己的意识形态取舍。由于作为型塑者的统治阶级或国家与被型塑者之间的认同往往不会很快形成,因此作为型塑者的统治阶级或国家必然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协助传播和输出。从历史上看,统治阶级或国家型塑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采用两种推动变式:一种是强迫性推动,另一种是诱致性推动。所谓强迫性推动是在被型塑者无选择、不情愿的情况下的推动;所谓诱致性推动是在被型塑者有一定选择情况下的推动。而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主要采用叁种方式:阻抗性接受,适应性接受,迟滞性接受。在论证过程中,有一个大前提是不须证验的:统治阶级或国家所型塑和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叁个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变迁。而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迁究竟会不会引起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这是一个需要证实或证伪的关键问题。由于意识形态是一个十分形而上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它一般深藏在行动者的内心深处,因此,这就给我的证实或证伪过程带来极大困难,这也使本研究成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里,笔者就引进了一个新的变量来帮助证实或证伪:持续的共同行动。如果农民的持续的共同行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么,就可以对本研究的中心假设进行证实。如果在叁个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持续的共同行动只有一种路径依赖,那么就说明农民的持续的共同行动与变迁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对应关系,从而就可证伪本研究的中心假设。对于两个附加假设的证实或证伪情况是这样的:由于第一个附加假设是与中心假设一脉相承的,因此对于中心假设能证实,也就能证实第一个附加假设;对中心假没能证伪,也就能证伪第一个附加假设。对于第二个附加假设的证实或证伪,笔者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即以陈独秀的一个着名论断为预设前提。陈独秀认为,传统的中国人是无主体性的,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国人的主体性是空场的。要证实或证伪第二个附加假设,就要看农民群体在叁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有没有与国家或地方在利益的分割上形成过博弈的关系?如果有,那么就可以证实本研究的第二个附加假设;如果完全没有形成一种博弈关系,那么就只能证伪第二个附加假设。通过考察,本文证实了上述的叁个假设:第一,鸡鸣河村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是一种国家主导的变迁;第二,鸡鸣河村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是一种解构与建构并置的变迁;第叁,鸡鸣河村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是农民的主体自我由空场到出场的过程。同时还讨论了农民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和转型期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就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高原[4](2004)在《“泛农民意识”的颂歌——从中西方社会文化形态之比较看《水浒传》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明清时期就已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忠义"说和"诲盗"说。当时也有少数人认为是为英雄豪杰立传,甚至有认为是"出于游戏"的。近代则有"倡民主、民权"的"政治小说"的提法。1949年以后,冯雪峰的"农民起义"说长期独占鳌头。至1975年伊永文提出"市民"说,之后更有人继续阐发为"为市井细民写心"说。自1979年起,"忠奸斗争"说开始在《水浒传》主题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新近出现的则是"反腐败"说。而今"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驳难和讨论,学界大致认(本文来源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期刊2004年00期)

农民意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贾平凹长篇新作《高兴》中的主人公刘高兴虽是一个捡破烂的,却有着诗人的想象,在他的眼里,生活处处有美好。他的乐天让人很容易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意识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蒋毅.社会整合视域下的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J].祖国.2017

[2].陆孝峰.农民意识形态的重写[J].小说评论.2008

[3].牟成文.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高原.“泛农民意识”的颂歌——从中西方社会文化形态之比较看《水浒传》主题[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4

标签:;  ;  ;  ;  

农民意识形态论文-蒋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