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合承载能力论文_张晋,沈浩,高森,李维滨,许清风

导读:本文包含了胶合承载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齿轮,能力,摩擦,节点,蜗杆,因数,渐开线。

胶合承载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沈浩,高森,李维滨,许清风[1](2018)在《体内预应力胶合木梁抗弯承载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体内预应力胶合木梁的抗弯承载能力,结合国内外相关试验研究结论,基于Bazan的木材本构关系模型、平截面假定和极限应变分析方法,提出了受拉破坏模式和受压破坏模式的判别方法,建立了构件极限承载能力公式,算例表明,本文给出的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考察了极限承载能力与有效张拉力的关系,研究表明,有效张拉力是影响胶合木梁受弯破坏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且木材顺纹受压区下降段的力学性能参数对极限承载能力与有效张拉力之间的关系影响很大;定量地分析了受拉破坏模式和受压破坏模式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预应力筋内力均与有效张拉力近似呈线性关系的性质;分析了预应力筋有效张拉力的上、下限值,分别对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筋刚好屈服、受拉破坏与受压破坏同时发生,并给出了上、下限值解析解的表达形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郭梅,梁作斌,陈聪慧[2](2018)在《HB与ISO标准中渐开线圆柱齿轮胶合承载能力计算标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和比较了航空工业标准(HB)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基于积分温度法计算的渐开线圆柱齿轮胶合承载能力差异。通过计算方法比较和实例计算对比两种途径,找出了两种标准计算公式的差异,修正系数种类、取值上的差异,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SO标准比HB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多、范围更广,而且在轮齿载荷、跑合效果、摩擦因数计算上存在较大差异,使得ISO标准计算的齿面温度更高;ISO标准中提供的容许胶合温度试验样本,考虑了多种载荷、润滑油、齿轮中心距等不同组合,对计算结果指导更全面。(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薛建华,李威[3](2014)在《齿轮热胶合承载能力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时域内高速重载齿轮系统热平衡状态分析模型,推导了齿面温升公式,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了接触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闪温沿啮合线的分布规律.建立了符合实际工况的热弹流理论分析模型,将本体温度作为初始温度进行求解,以界面最高温升作为接触点闪温,得到了接触点的温度场、闪温以及沿啮合线的闪温分布,获得了沿啮合线的膜厚比,最后综合比较分析了Blok理论和热弹流理论.结果表明:文中两种数值方法所求闪温与Blok闪温十分接近,热弹流法从理论上来讲更符合实际情况.热弹流计算结果可以同时得到齿面闪温和油膜厚度等参数,为热胶合强度设计和校核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孙永正,朱如鹏,鲍和云[4](2013)在《节点外啮合齿轮胶合承载能力中平均摩擦因数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现有胶合承载能力计算中平均摩擦因数计算方法的不足之处,根据节点外啮合齿轮传动的啮合特点,以相关标准中渐开线圆柱齿轮的计算公式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更为合理且精度较高的平均摩擦因数计算方法,以满足节点外啮合齿轮胶合承载能力计算的需要.通过对内、外啮合副节点前啮合和节点后啮合实例的计算,得出除外啮合节点前啮合以外,利用标准计算得到的平均摩擦因数的误差都超过18.5%,而改进计算方法所得的误差都在6.5%之内,证实了这种改进的平均摩擦因数计算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而且这一计算方法也适用于标准齿轮传动.(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赵荣荣[5](2012)在《润滑油黏温特性对齿轮胶合承载能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齿轮传动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齿轮出现胶合失效的可能性愈来愈大,且胶合磨损的破坏性极大,一旦发生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齿轮传动完全失效。理论与工程实践表明,齿面的胶合磨损与齿轮润滑效果的关系最为直接,而齿轮润滑与润滑油的性能是密不可分的。黏温特性是润滑油重要的物理性能,所以探讨润滑油的黏温特性对齿轮胶合承载能力的影响是完全有必要的。润滑油中的极压添加剂与齿面相互作用生成化学反应膜使齿轮的胶合承载能力成倍提高,但根据“罗宾得效应”知道,极压添加剂的加入会导致金属表面活性的提高,使得零件表面产生疲劳点蚀与腐蚀。润滑油的黏温特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进入啮合区的润滑油的黏度,而且与极压添加剂的极压特性有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着单位面积上金属直接接触的微凸体的密度,从而影响了齿轮的胶合承载能力。本文利用齿轮的啮合运动原理、齿面摩擦润滑机理、润滑油的黏温特性,以Excel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为手段,从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润滑油的黏温特性对齿面啮合点摩擦因数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润滑油的黏温特性对齿轮胶合承载能力的影响。最后,推导了润滑油的黏温特性与极压添加剂对齿轮胶合承载能力影响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齿轮传动具有相同的胶合承载能力时,润滑油的黏温特性对所需极压添加剂浓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2-06-01)

刘保国,孙磊,徐明欣,刘珂[6](2008)在《高速齿轮传动CAD系统中胶合承载能力模块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家标准GB/Z6431.2-2003胶合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将高速齿轮设计过程中胶合承载能力校核计算实现程序化并添加到高速齿轮传动CAD系统中,在高速齿轮传动设计中,只需输入和选择一定数量的已知数据就可以迅速、准确地进行胶合承载能力计算,提高了高速齿轮传动CAD系统中的设计可靠性。重点探讨了数据库的建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通过计算实例讨论了所提及方法的效率。(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08年06期)

陈闽杰[7](2007)在《平面二次包络蜗轮胶合承载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面二次包络蜗轮是一种新的、承载和传动性能好的传动装置,与普通圆柱蜗杆相比较具有瞬时双接触线,多齿同时啮合,接触线法向速度和综合曲率半径大,接触应力小,啮合过程中可形成动压油膜等特点,使其具有传动比范围大、结构紧凑、传动平稳、效率高、承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特别适合于现代机械重载、高速的需要,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但对其胶合承载能力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其胶合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对提高平面二次包络蜗轮的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于蜗杆蜗轮传动的设计计算大部分还处于对其接触强度以及齿根弯曲强度的计算中。本文运用成熟的胶合计算理论及方法,结合空间啮合理论,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胶合承载能力进行设计计算。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根据空间啮合原理,建立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空间啮合模型,推导出其接触线方程、蜗轮与蜗杆齿面方程以及根切线方程。2.研究了各种胶合计算方法以及其适用场合。并选择了闪温法作为本文对蜗轮胶合强度计算的方法。分析了现有的将闪温法应用于平面二次包络蜗轮的方法的不足之处。通过对润滑角,接触线及其载荷分布,蜗轮蜗杆相对运动速度方向以及两者滚动速度在接触带上投影方向的分析,推导出平面二次包络蜗杆闪温的计算公式。利用磨损平衡方程计算出接触线上的载荷分布。3.进行了实际计算,对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平面二次包络蜗轮闪温的分布规律,并对最高闪温出现的位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低最高闪温的方法与改善胶合承载能力的措施。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切实可行,计算简单。能够满足大多数工程设计中对胶合计算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蜗杆传动的胶合承载能力计算,尤其是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设计有着探索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7-05-01)

黄康,田杰,赵韩,许志伟[8](2005)在《斜齿微线段齿轮胶合承载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齿微线段齿轮是一种新型齿轮 ,它具有最小齿数少等众多的优点。该文介绍了斜齿微线段齿轮的基本特性 ,在分析现有各种齿轮胶合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斜齿微线段齿轮的传动特点 ,基于弹流动力润滑理论建立了其摩擦学系统模型 ;并指出最小油膜厚度法可用于进行斜齿微线段齿轮的胶合计算 ,导出了与之相关的综合曲率半径及卷吸速度的理论计算公式 ,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戚文正,赵韩[9](2002)在《蜗轮蜗杆油胶合承载能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进行大量的台架评定探索性试验 ,研究开发出蜗轮蜗杆油胶合承载能力台架评定试验方法 ,对蜗杆传动的摩擦学设计及新型润滑油的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02年02期)

赵菊初[10](2001)在《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胶合承载能力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流体动力润滑原理 ,求出了节点外啮合时的油膜承载能力及压力分布规律的计算公式 ,然后根据这种压力用积分法求出了齿面滑动摩擦功及滚动摩擦功的计算公式 ,进而推导出了齿面温升及抗胶合的许用滚动角速度的计算公式。最后介绍了公式的应用方法并对公式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01年11期)

胶合承载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和比较了航空工业标准(HB)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基于积分温度法计算的渐开线圆柱齿轮胶合承载能力差异。通过计算方法比较和实例计算对比两种途径,找出了两种标准计算公式的差异,修正系数种类、取值上的差异,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SO标准比HB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多、范围更广,而且在轮齿载荷、跑合效果、摩擦因数计算上存在较大差异,使得ISO标准计算的齿面温度更高;ISO标准中提供的容许胶合温度试验样本,考虑了多种载荷、润滑油、齿轮中心距等不同组合,对计算结果指导更全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合承载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晋,沈浩,高森,李维滨,许清风.体内预应力胶合木梁抗弯承载能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郭梅,梁作斌,陈聪慧.HB与ISO标准中渐开线圆柱齿轮胶合承载能力计算标准比较[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8

[3].薛建华,李威.齿轮热胶合承载能力数值计算方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

[4].孙永正,朱如鹏,鲍和云.节点外啮合齿轮胶合承载能力中平均摩擦因数的计算方法[J].航空动力学报.2013

[5].赵荣荣.润滑油黏温特性对齿轮胶合承载能力影响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

[6].刘保国,孙磊,徐明欣,刘珂.高速齿轮传动CAD系统中胶合承载能力模块的实现[J].机械传动.2008

[7].陈闽杰.平面二次包络蜗轮胶合承载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8].黄康,田杰,赵韩,许志伟.斜齿微线段齿轮胶合承载能力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戚文正,赵韩.蜗轮蜗杆油胶合承载能力试验研究[J].机械传动.2002

[10].赵菊初.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胶合承载能力的计算[J].机械设计.2001

论文知识图

渐开线齿轮齿面胶合承载能力计...齿轮沿啮合线上的闪温和接触温度分布质量与标准齿轮行业标准化发展状况(5)质量与标准齿轮行业标准化发展状况(8)质量与标准齿轮行业标准化发展状况(7)质量与标准齿轮行业标准化发展状况(1)

标签:;  ;  ;  ;  ;  ;  ;  

胶合承载能力论文_张晋,沈浩,高森,李维滨,许清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