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耐受论文_刘永叶,王宇飞,乔亚华,杨阳,陈鲁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耐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度,能力,海洋生物,水温,临界,斑马,生活史。

热耐受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叶,王宇飞,乔亚华,杨阳,陈鲁[1](2019)在《我国典型核电厂址海域中广域性鱼类的热耐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温排水对受纳水体中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研究,是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排放控制标准建立和完善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依据。本文以红沿河、石岛湾、叁门和台山4个典型核电厂址邻近海域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典型核电厂址海域内共有的广域性鱼类(即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通过受控实验研究目标鱼类的高起始致死温度及不同季节中温升速率对其耐温能力即最高临界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升速率对不同厂址海域捕获的矛尾鰕虎鱼在不同季节的最大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CTM)的影响规律不同;CTM和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UILT_(50))与试验起始温度成正比;同一物种CTM的主要影响因素除了温升速率、试验起始温度,还有物种个体大小、生长发育阶段等其他关键因素;相同条件下矛尾鰕虎鱼的CTM均高于其24 hUILT_(50)。(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国强,夏继刚[2](2019)在《恒温与变温对不同生活史阶段斑马鱼热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恒温与变温以及生活史阶段对斑马鱼(Danio rerio)热耐受性的影响,将新孵出的斑马鱼仔鱼、幼鱼以及性成熟雌鱼与雄鱼分别于恒温(28℃)和变温(26~30℃)条件下驯养2周,之后,采用临界温度法测定不同温度驯化下仔鱼、幼鱼以及雌鱼和雄鱼的临界高温CT_(max)、致死高温LT_(max)、临界低温CTmin、致死低温LTmin等热耐受性参数。结果表明:驯化温度、生活史阶段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CT_(max)、LT_(max)、CTmin和LTmin均影响显着(P<0.05),驯化温度和性别对斑马鱼成鱼的热忍耐参数无显着性影响(P> 0.05);仔鱼的热耐受性较差,低于幼鱼和成鱼,表现为CT_(max)和LT_(max)低而CTmin和LTmin高,这可能主要与不同生活史阶段实验鱼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环境有关;变温对幼鱼和成鱼热耐受性无显着影响,但导致仔鱼体长增加、热忍耐范围变窄,提示仔鱼生长和热耐受性可能存在权衡。(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夏继刚,黄艳,付世建,彭姜岚[3](2019)在《斑马鱼热耐受性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及其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斑马鱼(Danio rerio)热耐受性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及其性别差异,将性成熟斑马鱼分别于适温(28℃)、低温(20℃)和高温(34℃)下驯化14 d,之后测定不同温度驯化下雌鱼和雄鱼的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a,CT_(max))、致死高温(lethal thermal maxima,LT_(max))、临界低温(critical thermal minima,CT_(min))、致死低温(lethal thermal minima,LTmin)等热耐受性参数。结果表明:驯化温度对雄鱼和雌鱼的所有热忍耐参数(CT_(max)、LT_(max)、CT_(min)和LT_(min))均影响显着(P <0.05),并且驯化温度和性别对热耐受性参数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 <0.05)。适温(28℃)驯化下,雌鱼与雄鱼各个热忍耐参数相比无显着差异(P> 0.05);低温(20℃)驯化下雌鱼的耐高温能力强于雄鱼,而高温(34℃)驯化下雌鱼的耐低温能力弱于雄鱼。结果提示:繁殖适温下雌雄斑马鱼的热耐受性趋于一致,而非繁殖适温下二者的热耐受性出现分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郑翔[4](2019)在《补充山楂提取物对高温环境下运动大/小鼠心血管保护和热耐受能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高温环境下运动大/小鼠心血管系统及热耐受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补充山楂提取物对保护高温下运动大/小鼠的心血管系统和提升热耐受能力的效果,为后续对特殊职业人群预防高温作业损伤、研制针对高温作业工人的补充剂提供基础支持。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200-220g)和60只KM小鼠(20-22g),随机分为高温运动组(HE组)、常温运动对照组(NEC组)、常温自由活动对照组(NAC组)、高温运动辅以高剂量山楂提取物组(HE+HHFE组)、高温运动辅以中剂量山楂提取物组(HE+MHFE组)、高温运动辅以低剂量山楂提取物组(HE+LHFE组)(n=10/组,大、小鼠各6组)。其中,大鼠的高温运动是暴露在36℃环境下进行跑台运动,上、下午各运动30min;大鼠常温运动是在室温22±1℃,湿度为50-60%下进行跑台运动,上、下午各运动30min;大鼠常温自由活动是在室温22±1℃,湿度为50-60%的饲养笼中进行自由活动。小鼠的高温运动是将小鼠置于温度为43℃,水深20cm的水中,让其游泳至力竭;常温运动是将小鼠置于温度为22℃,水深20cm的水中,让其游泳至力竭;常温自由活动是指将小鼠置于室温22±1℃,湿度为50-60%的饲养笼中正常自由活动。根据山楂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人体可摄入的花青素含量,转换为山楂提取物对大鼠的灌胃剂量为高剂量(600mg/d)、中剂量(300mg/d)、低剂量(150mg/d),转换为小鼠的灌胃剂量为高剂量(120mg/d)、中剂量(60mg/d)、低剂量(30mg/d)。各组大鼠进行实验30天,并在第0天、10天、20天、30天用大鼠无创血压仪测量血压值;并在第30天将各组大鼠腹主静脉取血测量血清血脂;取心脏旁的主动脉血管做HE染色;取肝脏组织测量HSP70表达量。每组小鼠进行实验30天。第31天时将各组小鼠放入铁笼中,置于温度43±1℃,湿度50-60%的环境中,记录每只小鼠的死亡时间。将所有测量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HE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膜粗糙、内皮细胞连接松散。HE组大鼠高温运动第10天、第20天、第30天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NEC组(P<0.01);HE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随时间存在变化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HE组大鼠的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NEC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NEC组(P<0.05);NEC组大鼠的TC、TG、LDL-C均低于NAC组(P<0.05),HDL-C高于NAC组(P<0.05)。HE+HHFE组、HE+MHFE组大鼠的血管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完整紧密;HE+LHFE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膜粗糙、内皮细胞连接松散。HE+HHFE组、HE+MHFE组大鼠在补充第10天、第20天、第30天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HE组(P<0.01);HE+HHFE组大鼠在补充第10天、第20天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HE+MHFE组、HE+LHFE组(P<0.05);HE+HHFE组大鼠在补充第30天的收缩压低于HE+MHFE组、HE+LHFE组(P<0.05);HE+HHFE组大鼠在补充第30天的舒张压低于HE+LHFE组(P<0.05)。HE+HHFE组大鼠的TC、TG、LDL-C含量均低于HE组,HDL-C含量高于HE组(P<0.05);HE+MHFE组大鼠的TG含量低于HE组,HDL-C高于HE组(P<0.05);HE+LHFE组大鼠的TG含量低于HE组,HDL-C含量高于HE组(P<0.05)。2 HE组大鼠肝组织的HSP70表达量高于NEC组(P<0.05),NEC组大鼠肝组织的HSP70表达量高于NAC组(P<0.05)。HE组小鼠的高温致死时间长于NEC组(P<0.05),NEC组小鼠高温致死时间长于NAC组(P<0.05)。HE+HHFE、HE+MHFE、HE+LHFE组大鼠肝组织的HSP70表达量高于HE组(P<0.05),HE+HHFE组大鼠肝组织的HSP70表达量与HE+MHFE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E+HHFE组、HE+MHFE组大鼠肝组织HSP70表达量均高于HE+LHFE组(P<0.05)。HE+HHFE、HE+MHFE组小鼠高温致死时间高于HE组(P<0.05),HE+HHFE组小鼠高温致死时间与HE+MHFE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温环境下运动导致大鼠主动脉血管内膜粗糙、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以及TC、TG、LDL-C水平的升高和HDL-C水平的降低。补充高剂量(600mg/d)、中剂量(300mg/d)山楂提取物可以预防高温环境下运动大鼠主动脉血管内膜损伤;补充高剂量(600mg/d)山楂提取物对抑制高温环境下运动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抑制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的效果最好。2长期高温环境下运动会使大鼠肝组织HSP70表达量升高,高温环境下运动小鼠的高温游泳时间、高温致死时间增长。补充高剂量(600mg/d)、中剂量(300mg/d)山楂提取物可提升高温环境下运动的大鼠肝组织HSP70表达量,补充高剂量(120mg/d)、中剂量(60mg/d)山楂提取物可延长高温环境下运动小鼠的高温游泳时间和高温致死时间。图7幅;表12个;参72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1)

郭鹤[5](2019)在《温度驯化对齐口裂腹鱼热耐受和生长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态系统温度受气候、纬度、季节、水体深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波动变化,开展有关鱼类对温度变化适应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冷水性经济鱼类和产区名贵优质鱼种,已被列为长江上游二级保护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水温较低的流域,其生长速度慢且性成熟晚。目前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其自然资源加速减少,并且较高的水温条件不利于齐口裂腹鱼的存活,故在扩大其人工养殖方面也面临着地域、气候等与温度相关条件的限制。如何提高齐口裂腹鱼的热耐受和生长能力一直是其在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中待解决的问题。为解明不同温度驯化对齐口裂腹鱼热耐受和生长代谢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较低(17℃)、适宜(22℃)、较高(27℃)、和昼夜波动(17-27℃)四个驯化温度,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7±0.13 g,体长为6.3±0.18 cm的齐口裂腹鱼幼鱼置于相同规格的循环过滤水充气系统中,进行为期28 d的恒定和波动温度驯化,各组均在每天固定时间饱足投喂2次。分别对驯化第4 d、14 d和28 d时各温度组齐口裂腹鱼IGF-1、GH和HSP70基因表达量以及驯化第14 d和28 d组织的糖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检测。旨在了解不同水温驯化对齐口裂腹鱼热耐受、生长性能、糖代谢和抗氧化机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驯化温度对齐口裂腹鱼热耐受及肝脏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1)随驯化温度的升高,齐口裂腹鱼的临界高温(CT _(max))和致死高温(LT _(max))值升高;随驯化温度的降低,临界低温(CT _(min))和致死低温(LT _(min))值降低。(2)17-27℃波动温度驯化条件下,齐口裂腹鱼的温度耐受范围(CT _(max)-CT _(min))显着高于17℃、22℃和27℃恒温组。(3)在17-27℃温度区间内,齐口裂腹鱼的热耐受区域面积为294.7°C~2,其驯化反应率在低温阶段(17-22℃)大于高温阶段(22-27℃);低温驯化反应率在高温段明显小于低温段。(4)齐口裂腹鱼肝脏HSP70基因表达对低温不敏感,对高温很敏感,第4 d就显着升高。肝脏中HSP70基因表达对低温17℃和波动温度刺激不敏感,随驯化天数逐渐上升,直到28 d才显着升高。结果表明,17-27℃的波动温度驯化,显着提高了齐口裂腹鱼的温度耐受范围和热耐受能力。(2)不同温度驯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消化吸收及脑GH和肝脏IGF-1基因表达的影响。(1)各驯化组的齐口裂腹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受温度影响的结果表现为:17-27℃≈22℃>17℃>27℃,各恒温驯化的组间差异显着,摄食量与其特定生长率呈正相关。(2)17℃组齐口裂腹鱼全鱼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22℃和变温组幼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27℃组幼鱼的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3)不同驯化温度对肠道消化和吸收酶活性均具有显着影响,其中胰蛋白酶活性大小表现为17-27℃>22℃>27℃>17℃;22℃组和27℃组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17℃组和变温组;22℃组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最高。变温组肠道中的肌酸激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均显着高于叁个恒温组,17℃组的Na~+,K~+-ATP酶活性最高。(4)22℃组和变温组的前肠绒毛比较粗壮,27℃组前肠绒毛出现了萎缩的现象且绒毛数量较少。(5)齐口裂腹鱼脑GH和肝脏中IGF-1基因表达量受驯化温度影响明显,GH基因的表达与驯化温度呈正相关,肝脏IGF-1基因表达量在波动性温度17-27℃和适温22℃条件下有较高的表达,在高温27℃和低温17℃下表达显着下调;研究发现各组脑中GH基因表达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与肝脏中IGF-1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具有协同性,肝脏IGF-1基因表达与生长表现指标呈正相关,提示IGF-1基因在温度驯化对生长调控中起着更直接作用。结果表明,22℃和17-27℃的水温条件下齐口裂腹鱼肠道消化和吸收酶活性较高,肠道形态健康,生长调控主要基因GH和IGF-1表达量显着上调,有利于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3)不同驯化温度对齐口裂腹鱼组织糖原含量和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1)27℃组齐口裂腹鱼肝糖原含量最高,变温组的肝糖原含量最低;22℃组的肌糖原含量最高,17℃组肌糖原含量最低。(2)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肝脏中糖酵解相关酶,己糖激酶(HK)活性降低,丙酮酸激酶(PK)和柠檬酸合酶(CS)活性升高,果糖-6-磷酸激酶(PFK)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肌肉中HK活性和PK活性变化趋势与肝脏相反,变温组PFK、PK、CS活性显着高于22℃组。(3)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肝脏糖异生相关酶,果糖1,6-一磷酸酶(FBP)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肌肉中,随驯化温度的升高FBP活性升高,G-6-Pase活性下降。变温组肝脏和肌肉中FBP和G-6-Pase活性均显着低于22℃组。表明变温组中齐口裂腹鱼利用糖原分解供能的能力提高,合成和储存糖原的能力降低。(4)不同驯化温度对齐口裂腹鱼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1)27℃组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随驯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肠道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并且肠道和肌肉中的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在驯化第28d时,肌肉中MD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变温组肝脏和肠道中SOD和CAT活性均随驯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驯化第28 d时,肝脏中MDA含量和CAT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17℃组肝脏、肌肉和肠中抗氧化酶活性随驯化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显着,在驯化第28 d时,肝脏中MDA、SOD活性与22℃无显着差异。(2)17℃组,肌肉和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随驯化时间延长而降低;变温组的肝脏和肠道以及27℃组肌肉中T-AOC随驯化时间延长而升高,在驯化第28 d时,肝脏中T-AOC表现为:17℃≈22℃≈17-27℃>27℃组,肌肉中表现为:27℃>17-27℃>17℃>22℃组。研究表明,28 d的27℃高温驯化会导致鱼体肠道的氧化损伤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降低,17-27℃的波动温度驯化使其各组织抗氧化能力均显着提高。综上,不同温度驯化对齐口裂腹鱼的热耐受、生长代谢和抗氧化机能具有显着影响,适温22℃和17-27℃波动温度驯化通过上调脑GH和肝脏IGF-1基因表达从而促进其生长,波动性温度驯化可提高齐口裂腹鱼的温度耐受能力和对糖类的消化利用能力,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提示在实践中可采用波动性温度驯化方式对齐口裂腹鱼进行驯化,以提高其对高温的耐受和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吴琼[6](2018)在《红耳龟与土着龟热耐受、抗氧化能力和HSP70表达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是入侵范围极广,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外来生物。对卵生爬行动物来说,环境温度对其胚胎发育、幼体形态特征,热耐受能力,地理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一类在机体受到逆境胁迫后大量合成的发挥分子伴侣作用的蛋白质。有研究表明动物体内HSPs的表达水平与其热耐受能力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红耳龟和中华花龟(Ocadia sinensis)、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乌龟(Mauremys reevesii)3种土着龟为实验对象,通过比较孵化温度和驯化温度效应对红耳龟和土着龟幼体体重,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热耐受能力,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以及比较纬度对红耳龟和土着龟形态特征,热耐受能力,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探讨红耳龟入侵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分子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孵化温度(24℃、28℃、32℃)对4种龟出生体重、孵出幼体耐受低温、耐受高温、孵出幼龟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胚胎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孵出幼体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着影响,但对幼龟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MDA含量、幼龟热耐受范围无显着影响。32℃孵出的龟出生体重最小。24℃孵出的幼龟的低温耐受性相对较好,32℃孵出的幼龟高温耐受性最好。32℃时幼龟肝脏中CAT活力较低。32℃中华花龟和乌龟胚胎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大,温和温度(28℃)时胚胎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黄喉拟水龟最小,而红耳龟最大。4种龟胚胎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的孵化阶段均有显着差异,随着孵化期的进行(1/3期、1/2期、2/3期),4种龟胚胎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大。32℃孵出中华花龟肝脏中HSP70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大,28℃孵出黄喉拟水龟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大,而红耳龟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24℃下最大,32℃下最小。4种龟的出生体重、孵出幼体耐受低温、耐受高温、热耐受范围、肝脏中CAT活力、MDA含量的种间差异显着,但肝脏中SOD活力的种间差异不显着。红耳龟出生体重最大,乌龟的出生体重最小。红耳龟和乌龟的低温耐受性好于中华花龟和黄喉拟水龟,红耳龟比其他3种土着龟拥有更好的高温耐受性和更大的热耐受范围。红耳龟和中华花龟肝脏中MDA含量相对较低,红耳龟肝脏中CAT活性最低。(2)驯化温度(17℃、25℃、33℃)对4种龟驯化后的体重、耐受低温、耐受高温、热耐受范围均有显着影响,但对幼龟肝脏中SOD活力、CAT活力、MDA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驯化温度越高,幼龟驯化后体重越大。17℃驯化后的幼龟低温耐受性最好,33℃驯化后的幼龟高温耐受性较好,且热耐受范围更大。驯化温度对中华花龟、红耳龟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着影响,但对黄喉拟水龟、乌龟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无显着影响。17℃下中华花龟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小,而红耳龟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17℃下最大,33℃下最小。4种龟驯化后体重、耐受低温、耐受高温、热耐受范围、肝脏中SOD活力、CAT活力的种间差异显着,但MDA含量的种间差异不显着。中华花龟和红耳龟驯化后的体重要大于黄喉拟水龟和乌龟。乌龟的低温耐受性最好,中华花龟、红耳龟和乌龟比黄喉拟水龟拥有更好的高温耐受性和更大的热耐受范围。红耳龟和黄喉拟水龟肝脏中SOD活性相对较高,而红耳龟肝脏中CAT活性最低。(3)总体上,红耳龟和土着龟的低纬度养殖群体的体重、背甲长、宽、高均大于高纬度养殖群体。低纬度养殖群体的高温耐受性较好,低温耐受性较差,高纬度养殖群体与之相反,而且低纬度养殖群体的热耐受范围更大。热激温度对红耳龟和土着龟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着影响,35℃热激处理后,花龟肝脏中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大,乌龟和红耳龟肝脏中HSP70mRNA的相对表达量,15℃热激处理后最大,25℃下最小。(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田洪林,曹亮,刘金虎,窦硕增[7](2018)在《驯化水温及温升速率对叁门湾叁种虾蟹类热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采用动态实验法与静态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叁门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不同季节的基础水温即驯化水温(8~29℃)和温升速率(0.5~15.0℃/h)下的热耐受能力。结果表明,驯化水温和温升速率对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均有显着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与驯化水温总体上呈显着正相关,而温升速率对热耐受性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并受驯化水温制约;在不同驯化水温下,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随温升速率增大呈不同变化趋势。各实验动物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受驯化水温的影响显着,随着驯化水温从8℃升高到29℃,脊尾白虾、日本和口虾蛄的24hUILT50分别从24.2、34.6、24.9℃显着增大到35.3、37.4和34.4℃。结合3种实验动物的最大临界温度分析,它们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日本>脊尾白虾>口虾蛄。研究结果可为探究叁门湾水域潜在的热污染状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崔雯婷,宋骏杰,田洪林,窦硕增,赵博[8](2018)在《黄茅海五种常见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茅海常见经济物种的热耐受性,采用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研究了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在不同基础水温(即驯化温度,14.0、18.0、24.0和30.8°C)和温升速率(0.5、1.0、2.0、3.0、4.0、6.0、9.0、12.0和15.0°C/h)条件下的热耐受能力[最大临界温度(CTM)和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24 h UILT50)]。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基础水温和温升速率显着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能力,即实验动物的耐热性与基础水温呈正相关。温升速率对其热耐受性的影响受基础水温的制约:在4个基础水温条件下,随着温升速率的升高,实验动物的CTM总体呈上升趋势。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动物的24 h UILT50受物种差异和基础水温的影响显着。随着基础水温从14.0°C升高至30.8°C,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的24 h UILT50分别从28.1、28.9、30.3、28.4和36.3°C显着上升至34.6、36.1、36.6、35.1和38.2°C。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分析发现,5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日本蟳>褐石斑鱼>褐菖鲉>口虾蛄>褐篮子鱼。(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任中华,宋骏杰,刘永叶,曹亮[9](2018)在《辽东湾4种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动态温升实验方法,以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个基础水温(8.0、14.0、18.0、24.0和28.0℃)和9个温升速率(0.5、1.0、2.0、3.0、4.0、6.0、9.0、12.0和15.0℃/h)下4种海洋生物的半致死温度(Lethal temperature of 50%,LT_(50))。结果显示,基础水温和温升速率均能显着(P<0.05)影响实验生物的LT_(50)。特定温升速率下实验生物LT_(50)与基础水温呈正相关,即各个实验生物的LT_(50)随着基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温升速率对实验生物LT_(50)的影响因基础水温和物种而异。本研究在动态温升实验中结合使用不同基础水温和多个温升速率,构建了海洋生物重要的热耐受性评价指标LT_(50),可广泛应用于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评价。(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吴琼,党伟,陆洪良[10](2017)在《红耳滑龟和乌龟不同种群的热耐受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物种耐受环境压力的能力可能决定着其成功入侵的机率。入侵性脊椎动物与土着近缘性种类生理热耐受的对比研究仍然很少。我们从海南海口和浙江海宁两个养殖场收集了红耳滑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和乌龟(Manuremys reevesii)的新生卵,并在29℃的恒温实验室条件下孵化。通过测定两种龟孵出幼体的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来评估入侵性淡水龟-红耳滑龟与我国土着龟热耐受能力的差异。热耐受能力显示出种间及种群间差异。总体上,红耳滑龟与乌龟幼体的临界低温无差异,但两种龟高纬度种群个体的临界低温均较低;红耳滑龟幼体的临界高温和可耐受温度范围显着大于乌龟幼体。该结果初步地显示了红耳滑龟幼体比乌龟幼体具有较强的高温耐受能力和较宽的热耐受范围,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红耳滑龟对环境热压力的适应能力,由此使其在新的环境中能存活下来而最终入侵成功。结果也显示了来自高纬度群体的个体比低纬度个体似乎具有较强的低温耐受能力,这可能与其生活环境中经历的热变异较大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7)

热耐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恒温与变温以及生活史阶段对斑马鱼(Danio rerio)热耐受性的影响,将新孵出的斑马鱼仔鱼、幼鱼以及性成熟雌鱼与雄鱼分别于恒温(28℃)和变温(26~30℃)条件下驯养2周,之后,采用临界温度法测定不同温度驯化下仔鱼、幼鱼以及雌鱼和雄鱼的临界高温CT_(max)、致死高温LT_(max)、临界低温CTmin、致死低温LTmin等热耐受性参数。结果表明:驯化温度、生活史阶段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CT_(max)、LT_(max)、CTmin和LTmin均影响显着(P<0.05),驯化温度和性别对斑马鱼成鱼的热忍耐参数无显着性影响(P> 0.05);仔鱼的热耐受性较差,低于幼鱼和成鱼,表现为CT_(max)和LT_(max)低而CTmin和LTmin高,这可能主要与不同生活史阶段实验鱼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环境有关;变温对幼鱼和成鱼热耐受性无显着影响,但导致仔鱼体长增加、热忍耐范围变窄,提示仔鱼生长和热耐受性可能存在权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耐受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叶,王宇飞,乔亚华,杨阳,陈鲁.我国典型核电厂址海域中广域性鱼类的热耐受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9

[2].王国强,夏继刚.恒温与变温对不同生活史阶段斑马鱼热耐受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3].夏继刚,黄艳,付世建,彭姜岚.斑马鱼热耐受性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及其性别差异[J].生态学杂志.2019

[4].郑翔.补充山楂提取物对高温环境下运动大/小鼠心血管保护和热耐受能力影响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

[5].郭鹤.温度驯化对齐口裂腹鱼热耐受和生长代谢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

[6].吴琼.红耳龟与土着龟热耐受、抗氧化能力和HSP70表达的比较[D].杭州师范大学.2018

[7].田洪林,曹亮,刘金虎,窦硕增.驯化水温及温升速率对叁门湾叁种虾蟹类热耐受性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8

[8].崔雯婷,宋骏杰,田洪林,窦硕增,赵博.黄茅海五种常见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J].水产学报.2018

[9].任中华,宋骏杰,刘永叶,曹亮.辽东湾4种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8

[10].吴琼,党伟,陆洪良.红耳滑龟和乌龟不同种群的热耐受能力[C].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论文知识图

膜的微分热重曲线(DTG)鼎突多刺蚁的热耐受多边形鼎突多刺蚁的热耐受多边形热耐受组:达一2异时性基因的突变株的热耐受性...酿酒酵母CHS3基因缺失对热耐受...

标签:;  ;  ;  ;  ;  ;  ;  

热耐受论文_刘永叶,王宇飞,乔亚华,杨阳,陈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