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走刀论文-邓朝晖,姚田森

一次走刀论文-邓朝晖,姚田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一次走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次走刀,立铣,切削参数,优化

一次走刀论文文献综述

邓朝晖,姚田森[1](2005)在《加工中心一次走刀立铣切削参数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加工中心一次走刀立铣的切削用量优化。基于最大生产率和最低加工成本建立了优化数学模型,并使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优化方法具有比手册数据更好的经济性、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5年04期)

姚田森[2](2005)在《数控铣床一次走刀立铣切削用量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床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影响到生产率、生产成本和加工质量,在机械工程领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建立切削用量数学模型,并采用一定的算法进行优化求解,是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根据数控铣床的特点(如:高刚度、高转速、低转矩承受能力),在充分考虑了诸如工件、刀具、机床、夹具等加工约束条件的基础之上,建立数控铣床的一次走刀立铣切削用量优化模型。该数学模型以最大生产率和最低生产成本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了数学分析和切削用量手册的推荐值,并可以通过缩减优化模型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满足生产者的特殊要求。 针对该切削用量数学模型的非线性和非凸性的特点,采取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遗传算法模拟生物的进化过程,在初始化完成后,通过反复进行复制、交叉、变异操作,最终搜索到全局的优化解。针对该数学模型的特点,对标准遗传算法作了一定的改进,从而加快了搜索速度。 通过4组不同的试验,来验证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的合理性。试验证明:和通过手册选择的切削用量相比,采用本文提供的方法获得的切削用量加工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以最大生产率为优化目标时可节约1/3左右的生产时间,以最低生产成本为优化目标时可节约30%左右的生产成本(不含工件材料费用);采用本文提供的方法获得的切削用量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5-04-20)

王军,张建明,魏小鹏[3](2003)在《一次走刀立铣加工优化与CAM软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数控机床一次走刀立铣加工的计算机辅助优化与CAM软件的开发。基于最大生产率原则建立了数控机床一次走刀立铣加工的优化数学模型,采用数学分析与图形表达结合的方法开发了一种全局优化策略与CAM软件。这种优化策略不仅能够获得全局最优解,缩短优化时间,而且也适用于以最低成本为目标的优化过程。试验验证了该优化策略不仅具有比手册数据更好的经济性,还可以评估及改善机床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10期)

张辉[4](1997)在《一次走刀磨削等螺旋角铣刀前后刀面的通用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了一次走刀磨削小尺寸等螺旋角铣刀前后刀面的数学模型后,将计算几何的分析与综合概念引入传统的啮合理论中;以累加弦长叁次参数样条曲线求解过程的通用算法,满足计算机几何设计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陈晓峰[5](1997)在《脆硬材料的一次走刀镜面磨削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一般方法进行镜面磨削,需要按顺序使用粒度不同的砂轮(由粗到细)进行多次磨削方能完成,因此加工周期长、成本高。本文介绍一种用金属结合剂微细金刚石砂轮一次走刀完成镜面加工的方法。进行玻璃、陶瓷之类脆性材料的镜面磨削,一般使用磨粒直径为几微米或更细的金刚石砂轮。此类砂轮虽然适宜于磨削镜面,但是磨除能力和耐磨性极差,因而镜面磨削一般需要经过图1(a)所示的粗磨→半精磨→精磨→镜面磨割等加工工艺,总加工时间较长,加工成本很高。所谓的一次走刀镜面磨削法就是将粗磨出的加工面变质层一次磨除,一举生成所需精度镜面的方法[图1(b)]。(本文来源于《磨床与磨削》期刊1997年01期)

尹洁华[6](1994)在《一次走刀完成精制孔的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组合钻削与铰削的双直径阶梯钻/铰刀,或是专门设计的单一直径特殊钻头,可以一次走刀完成精制孔的加工。(本文来源于《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期刊1994年04期)

郭占哲[7](1986)在《一次走刀蠕动送料的精磨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LTV Energy公司使用蠕动送料精磨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产品高精密化。磨削产品有精密联轴节、管接头、耐150001b/in~2高压的转动弯管接头等。比如,转体动作要求在弯管接头的一端或(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1986年12期)

任金山[8](1983)在《用一次走刀滚切超精密小模数齿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采用专用高精度单头滚刀实现范成法的加工是超精密(相当于 CT CзB 642—77所规定的4级和5级精度)小模数圆柱齿轮主要的精加工方法。通常,滚齿时滚刀是沿轮齿的轴线方向切入的,并且是粗走刀和精走刀都使用同一把滚刀。然而,用多次走刀来滚切小模数齿轮必要性的理论根据是不充分的;对精走刀余量推荐为由0.02~0.05毫米到0.3~0.5毫米并非单一值,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矛盾。众所周知,减少走刀次数是提高滚齿效率的重(本文来源于《仪器制造》期刊1983年02期)

韩淑芳[9](1977)在《一次走刀缓速送给切入成型磨削》一文中研究指出几年前,我们就得知一种新的,叫做缓速进给切入成型磨削的成型磨削系统。该系统用于加工烧结钨或钛的硬质合金、高速钢和淬火钢工作的复杂或简单的型面。制得的零件,其重复精度均为。0002″(.005毫米),而其成本比光学或靠模磨削低得多。从那时起,我们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种系统的能力,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仍在积累数据。下面,我们将试图从叁个方面来谈:第一为砂轮;第二为机床;第叁是将前二者结合起来而且作为一个系统使用时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科技与情报》期刊1977年03期)

一次走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机床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影响到生产率、生产成本和加工质量,在机械工程领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建立切削用量数学模型,并采用一定的算法进行优化求解,是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根据数控铣床的特点(如:高刚度、高转速、低转矩承受能力),在充分考虑了诸如工件、刀具、机床、夹具等加工约束条件的基础之上,建立数控铣床的一次走刀立铣切削用量优化模型。该数学模型以最大生产率和最低生产成本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了数学分析和切削用量手册的推荐值,并可以通过缩减优化模型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满足生产者的特殊要求。 针对该切削用量数学模型的非线性和非凸性的特点,采取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遗传算法模拟生物的进化过程,在初始化完成后,通过反复进行复制、交叉、变异操作,最终搜索到全局的优化解。针对该数学模型的特点,对标准遗传算法作了一定的改进,从而加快了搜索速度。 通过4组不同的试验,来验证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的合理性。试验证明:和通过手册选择的切削用量相比,采用本文提供的方法获得的切削用量加工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以最大生产率为优化目标时可节约1/3左右的生产时间,以最低生产成本为优化目标时可节约30%左右的生产成本(不含工件材料费用);采用本文提供的方法获得的切削用量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次走刀论文参考文献

[1].邓朝晖,姚田森.加工中心一次走刀立铣切削参数优化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

[2].姚田森.数控铣床一次走刀立铣切削用量优化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

[3].王军,张建明,魏小鹏.一次走刀立铣加工优化与CAM软件开发[J].机械工程学报.2003

[4].张辉.一次走刀磨削等螺旋角铣刀前后刀面的通用算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

[5].陈晓峰.脆硬材料的一次走刀镜面磨削技术[J].磨床与磨削.1997

[6].尹洁华.一次走刀完成精制孔的加工[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1994

[7].郭占哲.一次走刀蠕动送料的精磨方式[J].工具技术.1986

[8].任金山.用一次走刀滚切超精密小模数齿轮[J].仪器制造.1983

[9].韩淑芳.一次走刀缓速送给切入成型磨削[J].科技与情报.1977

标签:;  ;  ;  ;  

一次走刀论文-邓朝晖,姚田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