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酮糖还原酶论文_徐素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木酮糖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硝酸银,羰基,辅酶,羟基,肝癌,抗体。

木酮糖还原酶论文文献综述

徐素琴[1](2016)在《人类二羰基/L-木酮糖还原酶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第五位,死亡率位列第叁位,并且目前我国是肝癌发病人数约占世界的55%,其中90%以上肝癌是肝细胞性肝癌HCC。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1200万人被诊断癌症中有五分之二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寻找和鉴定肝癌相关基因并研究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将有助于揭示肝癌的发生机制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DCXR(二羰基/L一木酮糖还原酶)在糖代谢、解毒、细胞黏附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多数肝癌组织中显着下调,表示其有作为HCC肝细胞性肝癌的有效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我们主要是对DCXR基因在HCC中表达及差异表达的机制进一步研究,并探讨其作为生物分子标志物的可能。方法:RT-PCR筛选伴发肝癌病人癌组织相较癌旁组织的差异基因DCXR,利用G0分析对DCXR功能分析。收集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状况。qPCR定量分析mRNA水平的差异性表达程度,WB分析蛋白水平的DCXR差异性表达,经IHC分析其组织定位及蛋白水平差异性表达。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意义。细胞增殖实验及EMT相关基因分析其在肝癌发展中作用。结果:经RT-PCR筛选出了一例多发肿瘤病人的差异性基因,其中DCXR是观察到肿瘤组织相比癌旁组织表达下调了4倍。运用GO分析发现其是一种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途径代谢酶。IHC分析63例HCC组织样本,发现所有HCC组织中的DCXR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同时PCR、WB技术发现和IHC共同显示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结果相一致,数据还显示下调的水平各异。扩大样本量对36例其他肝癌组织样本(ICC肝内胆管细胞癌13例、CA肝内胆管腺癌2例、肝门部胆管癌HPCA5例、CHO胆管癌4例、胆囊癌GBCl例、海绵状血管瘤HA1例、LM伴肝转移10例(分别是胃2例/结肠6例/小肠1例/肾1例))也进行了分析,同样发现所有的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相应癌旁组织。对收集的组织样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DCXR在癌中表达相关于血中的总胆红素(p<0.05),而且IHC发现DCXR高表达于非癌细胞,并且常表达在上皮细胞。为验证DCXR能够作为生物标志物,我们对收集的样本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发现HCC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1%和72.4%,ROC曲线值为0.763。这些结果增加了DCXR在肝癌HCC中作为有效肿瘤标志物的证据。而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不能发现任何相关性,除了上述的与总胆红素的相关性。并且在HCC中的总胆红素值变化与其他肝癌的总胆红素值变化间情况分析,虽然是均有正常范围和超出正常范围,但是发现DCXR在关于HCC超出总胆红素正常范围中的差异性变化更加明显。在肝癌细胞中利用基因敲除/过表达手段及细胞增殖实验证实了过表达DCXR抑制细胞的增殖,并且发现EMT相关基因fibronectin、 vimentin、snail及slug的变化明显。这些结果说明DCXR在肝癌发展中起着负性作用。但是通过去甲基化药物5-Aza-dC活化抑制基因DCXR分析,并无预期结果。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DCXR是在肝癌中表达显着下调,定位于表皮细胞。它们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说明它们有作为HCC肿瘤标志物可能,而在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时,发现其与总胆红素相关,未发现其与肿瘤特性方面相关。其可促进细胞增殖,并可能经EMT方式对肝癌发展起到负性调节。这些进展性的研究结果提示,肝癌尤其HCC中的DCXR的表达差异性可作为临床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1)

祝传书,陈欣,郭嘉,缪国鹏,冯俊涛[2](2014)在《雷公藤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基因(TwDXR)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DXR)是植物萜类代谢通路中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的关键酶,该酶在植物细胞中的含量可以影响植物萜类物质的合成。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对雷公藤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基因(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TwDXR)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wDXR基因全长1 674 bp,其中包含1 41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69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No.KJ174341)。与毛白杨(Populus trichocarpa)等植物中的DXR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跨膜结构分析DXR肽链位于膜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表明,TwDXR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TwHMGR)在不同雷公藤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TwDXR在叶中的表达量最大;TwHMGR基因在不定根中的表达量最高;诱导因子AgNO3(Ag+)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促进雷公藤不定根中TwDXR和TwHMGR的表达,其中用30 mmol/LAg+处理后,DXR基因表达量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HMGR基因表达量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用50 mmol/L MeJA处理后,DXR与HMGR基因的表达量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表明,用30 mmol/L Ag+处理后,内酯醇在不定根中的积累量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与DXR基因表达相一致,次碱的积累量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用50 mmol/L MeJA处理后,内酯醇和次碱在不定根中的积累量均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为阐明DXR基因在调控雷公藤萜类化合物生物代谢途径中的机理及提高雷公藤萜类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郑洲翔,范燕萍,周纪刚,徐平[3](2011)在《植物萜类合成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萜类合成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DXR)的研究进展,指出DXR是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从植物中克隆出的DXR基因结构相似,表达于植株的大部分器官中;它们大多与植物体内萜类物质的合成有关,植株体内上调DXR基因有可能增加萜类物质的含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鞠艳芳,李方,赵宏,孙启鸿,焦顺昌[4](2009)在《二羰基/L-木酮糖还原酶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抗人二羰基/L-木酮糖还原酶(dicarbonyl/L-xylulose reductase,DCXR)的单克隆抗体(mAb)的初步鉴定与应用。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对DCXR mAb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免疫沉淀法对DCXR mAb进行初步应用研究。结果:DCXR mAb定位于肝脏的线粒体,通过免疫沉淀法该mAb可以从线粒体总蛋白中去除相应的蛋白DCXR。结论:成功制备了抗人DCXR的mAb,为DCXR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鞠艳芳,杨金菊,刘蓉,高媛,柳晓兰[5](2006)在《抗二羰基/L-木酮糖还原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抗人二羰基/L-木酮糖还原酶(Dicarbon-yl/L-xylulosereductase,DCXR)的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将正常成人肝组织匀浆离心并分离线粒体,用线粒体总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Ab,并通过间接ELISA法、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对mAb进行特性鉴定,通过免疫沉淀联合质谱、Uni-ZAPXR表达文库筛选鉴定抗原。结果获得1株可稳定分泌抗人DCXRmAb的杂交瘤细胞系。mAb的Ig亚类(型)为IgG1(κ),该mAb可用于ELISA检测、Westernblot、免疫组化和免疫沉淀实验。结论成功制备了抗人DCXR的mAb,为DCXR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木酮糖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DXR)是植物萜类代谢通路中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的关键酶,该酶在植物细胞中的含量可以影响植物萜类物质的合成。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对雷公藤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基因(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TwDXR)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wDXR基因全长1 674 bp,其中包含1 41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69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No.KJ174341)。与毛白杨(Populus trichocarpa)等植物中的DXR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跨膜结构分析DXR肽链位于膜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表明,TwDXR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TwHMGR)在不同雷公藤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TwDXR在叶中的表达量最大;TwHMGR基因在不定根中的表达量最高;诱导因子AgNO3(Ag+)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促进雷公藤不定根中TwDXR和TwHMGR的表达,其中用30 mmol/LAg+处理后,DXR基因表达量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HMGR基因表达量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用50 mmol/L MeJA处理后,DXR与HMGR基因的表达量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表明,用30 mmol/L Ag+处理后,内酯醇在不定根中的积累量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与DXR基因表达相一致,次碱的积累量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用50 mmol/L MeJA处理后,内酯醇和次碱在不定根中的积累量均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为阐明DXR基因在调控雷公藤萜类化合物生物代谢途径中的机理及提高雷公藤萜类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提供了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酮糖还原酶论文参考文献

[1].徐素琴.人类二羰基/L-木酮糖还原酶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D].南京大学.2016

[2].祝传书,陈欣,郭嘉,缪国鹏,冯俊涛.雷公藤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基因(TwDXR)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

[3].郑洲翔,范燕萍,周纪刚,徐平.植物萜类合成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

[4].鞠艳芳,李方,赵宏,孙启鸿,焦顺昌.二羰基/L-木酮糖还原酶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与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

[5].鞠艳芳,杨金菊,刘蓉,高媛,柳晓兰.抗二羰基/L-木酮糖还原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

论文知识图

应用AFF'U91mAb去除菌落形态及细胞形态未结香和已结香白木香叶挥发性成分比较...转MhβFS1基因烟草驱蚜试验五碳糖和六碳糖酒精发酵途径1-10酿酒酵母导入XR-XDH途径时...

标签:;  ;  ;  ;  ;  ;  ;  

木酮糖还原酶论文_徐素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