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黄土丘陵区部分树种水分生理及抗旱性定量研究

晋西黄土丘陵区部分树种水分生理及抗旱性定量研究

一、晋西黄土丘陵区若干树种水分生理及抗旱性量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海[1](2020)在《胡杨枝条木质部导管结构与导水特征对叶片形态变化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是杨柳科(Salicacae)杨属(Populus)落叶乔木,是维系荒漠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主体和建群种,也是中国西北和中亚荒漠半荒漠地区唯一天然分布的乔木树种。胡杨具有叶形多变的生物学特性,为探讨其叶形变化的生理机制,本文以胡杨树冠上部(Upper)主要着生锯齿卵圆形叶的枝条和树冠下部(Lower)主要着生披针形叶的枝条及其相应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用光学显微镜对Upper和Lower枝条和叶片的形态和解剖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建立了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 CT)扫描胡杨新鲜枝条和叶片的技术指标,使用Micro CT分析了Upper和Lower枝条导水结构的差异;采用HPFM测定了Upper和Lower枝条的导水率(Ks)和栓塞程度(PLC);利用PMS Model 600测定了Upper和Lower带叶枝条的P-V曲线;使用Li-6400测定Upper和Lower叶片的Pn和Tr等光合生理指标,分析了Upper和Lower枝条木质部结构和导水性与叶形变化和光合作用的相关性,以期揭示胡杨叶形变化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Upper和Lower枝叶的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的差异性,结果表明,Upper叶柄变长,叶片宽度增加,叶面积减小,叶片肉质化程度提高,这都是Upper叶片趋于旱生性的特征。Upper枝条较Lower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和发达的维管束鞘结构,木质部导管直径较大,导管密度较低。Upper枝条皮层,韧皮部及髓部都具有较多的粘液细胞存在,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Upper和Lower叶柄均有大量的薄壁细胞,但Upper叶柄木质部导管直径较大,而Lower叶柄导管直径较小。Upper叶柄髓部为大量的薄壁组织,且在皮层和韧皮部可观察到有晶簇存在。晶簇可降低叶柄渗透势,这也更有利于Upper叶柄从枝条向叶脉水分的输送。Upper叶较Lower叶具有更发达的栅栏组织和叶脉组织。因此,从枝条和叶片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的角度来讲,Upper枝条和叶片比Lower枝叶对于干旱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2).建立了Micro CT技术扫描胡杨新鲜枝条和叶片的技术体系。本研究初步建立了Micro CT扫描胡杨枝条和叶片的技术指标,扫描完成后,使用CT-Analyzer软件对初建的2D图像进行优化处理,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构建样品的3D图像。通过调整图像像素尺寸和曝光时间,可以对样品更微小的结构进行观察。(3).通过对胡杨新鲜和脱水枝条Micro CT显微结构及扫描电镜图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icro CT技术扫描新鲜的胡杨枝条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持显微结构的真实性,可以更准确的分析着生不同叶形叶片的枝条木质部导管结构的差异,为后续通过Micro CT技术获取木质部结构特征参数奠定了实验基础,同时避免了制作切片的大量时间。(4).运用Micro CT技术对胡杨新鲜枝条的木质部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胡杨Upper和Lower木质部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Upper枝条更大的导管直径,更大的水力直径,表明Upper枝条的导水结构更发达,能够更有效的将根部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树冠上部。而Lower枝条具有较大的导管密度,这是因为其导管直径和导管壁厚度小,因此在单位面积的导管较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Lower枝条较弱的导水和保水能力,Lower枝条位于树冠下部,从根部吸收的的水分运输距离短,这是与其所处的较好的水分状况相适应的。(5).通过对Upper和Lower枝叶的水分特征分析,Upper枝条具有较强的导水和保水能力,使其可以保持较高的水势,同时Upper叶片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使其从枝条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在干旱环境下维持膨压的能力强,忍耐失水的能力强。因此Upper枝条和叶片的协同作用,保证了干旱胁迫下叶片的水分供应,体现其良好的抗旱能力。而Lower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较弱,从枝条获取水分能力有限,在干旱胁迫下通过胞壁弹性维持膨压难以维持生存,因此Lower枝条和叶片具有近水源生长的特征。(6).通过对Upper和Lower叶片的Pn,Tr,LUE和WUE研究发现,二者光合效率差异明显,Upper叶的光合生理指标均高于Lower叶,Upper叶的形态和解剖结构使其更有利于从枝条吸收水分,维持枝叶的水分平衡,使其水分利用效率(WUE)更高,能够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这也是导致Lower叶最终被Upper叶取代的原因。(7).将Upper和Lower枝条木质部结构和导水特性与叶片光合作用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结果表明Upper叶的水分利用率(WUE)与其对应枝条的木质部导管直径和水力直径之间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导管壁厚度之间具有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Upper枝条的木质部结构对光合效率的影响程度较大,Upper叶的形态和功能是与其所受较强的水分胁迫相适应的。Lower叶的WUE与其对应枝条的木质部导管直径和水力直径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导管壁厚度负相关,但不显着,表明Lower枝条的木质部结构对Lower叶片的光合效率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因此Lower叶的形态和功能是与其较好的水分状况相适应的。据此推测,胡杨叶形变化的生理机制是受不同冠层枝叶的水分状况影响的,位于不同冠层的枝叶所受干旱胁迫程度不同,导致枝条木质部结构和导水特性产生差异,进而引起着生于不同冠层枝条上的叶片形态发生变化,即从披针形到锯齿卵圆形的变化,并且这种叶形的变化趋于旱生性,这是胡杨在长期适应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最适宜自身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行为,使之既能够在荒漠环境中生存,也能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环境下生长。

周敏[2](2019)在《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6种植物水分利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降雨少,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恢复与重建势在必行。水分是当地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因此,物种选择成为关键,需要水分利用效率高且耐旱的物种,以提高植被恢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文以砒砂岩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杂交狼尾草(Pnnisetum amerieanum×P.pureum)、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和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砒砂岩区6种植物在水分利用特性方面的差别,包括日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荧光参数,PV曲线等指示的组织耐脱水参数和碳同位素指示的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别,以期为砒砂岩区植被恢复重建中物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因物种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曲线形状。6种植物中,芨芨草和沙棘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曲线,其余表现为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其中,沙棘日光合能力最强,而掌叶大黄最弱。对6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分别进行有限积分后,得到各植物叶片单位面积的日CO2同化量与日蒸腾耗水量,以及日均水分利用效率(日CO2同化量/日蒸腾耗水量)。结果显示,日CO2同化量、日蒸腾耗水量和日均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着种间差异(P<0.05),其中,沙棘叶片的日CO2同化量和日蒸腾耗水量均最高,而日均水分利用效率则偏低。杂交狼尾草叶片的日CO2同化量较高,日蒸腾耗水量较低,可以以较低的水分消耗,获取较高的光合产物。各物种的δ13C值存在显着种间差异(P<0.05),其顺序为胡颓子>掌叶大黄>长柄扁桃>芨芨草>沙棘。植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叶片的δ13C值来指示,因此,6种试验植物以胡颓子在生长季内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沙棘相对较低。(2)6种植物以掌叶大黄的初始荧光(Fo)最高,沙棘最低,说明掌叶大黄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叶绿素荧光淬灭在高、低水期对比说明,高水期叶绿素荧光的光化学淬灭相对较高,光合呼吸活性较高,非光化学淬灭相对较低。但杂交狼尾草的非光化学淬灭在高水期明显高于低水期,光能热失散较多,而其高水期的光化学淬灭显着低于低水期,结合其较高的最大荧光,说明在低水期仍能保持较强的光合活性。(3)通过PV计算得到的水分生理参数表明,6种植物中,芨芨草的饱和渗透势(Ψssat)和质壁分离点渗透势(Ψstlp)均最低,最大弹性模量(εmax)最大,质外体含水量(AWC),说明其细胞壁坚硬且弹性小,贮水能力差,渗透势低,保水能力强,弹性调节能力较弱,主要通过渗透调节维持膨压,为低水势忍耐脱水类型;杂交狼尾草的εmax最小,细胞壁柔软,持水能力强,Ψstlp较高,原生质耐脱水能力差,加之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说明杂交狼尾草为高水势延迟脱水类型;胡颓子的质壁分离点相对渗透水含量(ROWCtlp)最低,抗脱水能力最强,为延迟脱水类型。综上,芨芨草在水分利用效率、耐脱水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杂交狼尾草可以在低水期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同时水分利用效率高,耐旱性强,对砒砂岩区缺水环境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赵亚萍,杨成生,薛睿,张继强,王俊杰,赵学敏,赵婕[3](2017)在《应用P-V技术研究铅笔柏、侧柏的水分参数》文中提出运用P-V技术研究铅笔柏、侧柏的饱和吸水时总体原初渗透势π0、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总体渗透势πp、相对含水量RWC、失膨点渗透水与饱和渗透水比值VP/V0等水分特征参数。结果表明,铅笔柏抗旱能力强于侧柏,但在水分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侧柏较铅笔柏能够维持较高的细胞膨胀度,生长因而比较旺盛。

金鹰[4](2017)在《东北温带森林10种树种叶—茎—根水力和经济性状耦联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植物水力与经济性状的协调关系,对建立植物碳-水耦合模型、揭示植物水-碳投资机理、扩展植物性状型谱等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了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系统发育类型(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10个主要树种[白桦(Betulaplatyh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紫椴(Tilia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蒙古栋(Quercusmongol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红松(Pinus korai)、si(P、云杉(Picea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叶、茎、根三个器官的水力、光合、养分、结构及资源利用性状,探索整株植物叶-茎-根水力性状与经济性状耦联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叶水力性状(TLP、π0、Kleaf area和P501eaf)差异均不显着(P>0.05;Kleafmass除外)。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茎水力性状(Kss、KSL、P50stem和HV)和根水力性状(Kroot和P50root)均差异显着(P<0.05),且被子植物均显着高于裸子植物(HV除外)。叶导水率(Kleaf mass)与叶木质部栓塞阻力(P501eaf)、茎导水率(Kss)与茎木质部栓塞阻力(P50stem)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而根导水率(Kroot)与根木质部栓塞阻力(P50root)之间关系不显着,表明叶和茎两个器官存在“水力效率-水力安全”的权衡,而根不存在这种权衡机制。基于叶面积和叶质量的叶导水率(Kleafarea和Kleaf mass)均与失膨点叶水势(TLP)或饱和含水时的叶渗透势(π0)呈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叶、茎、根三个器官之间:Kleaf area与Kroot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 0.01);而Kleaf area与Kss、Kss与Kroot均无显着相关关系。叶、茎、根三个器官之间木质部栓塞脆弱性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且根的栓塞脆弱性高于叶和茎。其中,裸子植物树种叶栓塞脆弱性高于茎的栓塞脆弱性;而被子植物树种叶与茎栓塞脆弱性相近,甚至茎的栓塞脆弱性高于叶栓塞脆弱性,表明本研究地区裸子植物树种存在脆弱性分割机制,而被子植物树种则不存在脆弱性分割机制。(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叶经济性状差异显着(<0.05),被子植物的光合速率(Amass)、叶氮浓度(Nmass)、比叶面积(SLA)、光合资源利用效率(WUEi、PNUE和PPUE)均显着高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茎密度(TD)和根密度(RD)差异均不显着。Amass与Nm。ss和SLA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Nmass与SLA正相关,与叶密度(LD)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负相关(P<0.01)。尽管TD与RD显着正相关(P = 0.005),但TD和RD与叶主要经济性状之间均无显着相关关系。(3)叶水力导度(Kleafmas)与叶光合(Amass)、比叶面积(SLA)、叶氮浓度(Nmass)及资源利用效率(WUEi和PNUE)显着正相关(p<0.05),这些发现说明叶水力性状与叶经济性状的协调。茎导水率(Kss)和根栓塞脆弱性(P50root)也与叶经济性状密切相关,说明叶水力性状与经济性状之间的耦联关系可扩展到茎和根器官上。主成分分析分析进一步揭示了 10个树种叶、茎、根三个器官水力性状和经济性状之间的协调关系。Kleafmass,Kss,Amass,Nmass,SLA和光合资源利用效率(WUEi、PNUE)在PCA轴1上有较强的正荷载,而LD,叶碳氮比(C/N),胡伯尔值(HV)和栓塞脆弱性(P501eaf、P50stem和P50root)在轴1上呈现负荷载。根导水率(Kroot)在PCA轴2上呈现正荷载,木材密度(TD和RD)在轴2上呈现负荷载。10种树种沿着PCA轴1分布。PCA的分析结果对植物经济型谱中物种的“快-慢”对策提供了支持,“快对策”物种趋向于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叶和茎导水率,光合资源利用效率,但面临较高的木质部栓塞风险;“慢对策”物种具有相反的特性。这些发现表明植物的水力,经济,光合资源利用性状共同决定物种生态对策。此外,木材经济性状(TD和RD)与叶、茎和根性状正交,进一步说明木材经济特性与叶特性解耦。本文利用常规方法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东北温带森林不同发育类型(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10个主要树种的叶、茎、根水力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变异性及两者之间耦联关系。本研究不仅拓展了我国温带森林共存树种生态对策的理论研究,也为建立植物叶-茎-根水力输导系统的碳-氮-水资源的整株经济型谱提供了依据。这将有助于揭示植物功能结构耦合、高效固碳用水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赵亚萍,赵学敏,王俊杰,赵婕,薛睿,张继强[5](2017)在《铅笔柏、侧柏幼树P-V曲线的制作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运用P-V技术研究铅笔柏(Sabina virginiana L.)、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幼树之间生理指标的差异,比较铅笔柏与侧柏的抗旱性强弱。结果表明铅笔柏的主要水分参数(P0、PWP、ROWC、RWC、AWC、ROC)均明显低于侧柏;(RWD、VP/V0、∈)渗透调节能力和束缚水含量、最大体积弹性模量均高于侧柏。表现铅笔柏自身"遗传"特性对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郝建卿[6](2016)在《胡杨多态叶水分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认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是杨柳科杨属的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具有叶形多变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有披针形、菱形、卵圆形、锯齿卵圆形和肾形等多种叶形,因此,被称为异叶杨。幼龄胡杨的叶片主要为披针形叶,随着树龄的增加,叶形变异明显。成年树的树冠上部出现卵圆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树冠下部仍以披针形叶为主。解剖学研究表明,从披针形叶到锯齿卵圆形叶,叶片逐渐趋于旱生植物的解剖特点。因此认为,胡杨的异形叶性是其长期适应环境荒漠化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由此推测,胡杨多态叶的形成与水分胁迫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等代谢有关,是基因适应环境变化的选择表达结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以胡杨披针形、卵圆形和锯齿卵圆形3种典型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叶绿素荧光和PV曲线等植物生理研究技术,对多态叶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应用 iTRAQ(Isobar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开展了多态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期揭示胡杨叶形变异的环境适应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探讨了北京和内蒙古乌海胡杨岛生长的胡杨叶片的水分生理特性。分别测定了着生3种形态叶枝条的压力-容积曲线(PV曲线),分析表明,两地胡杨不同形态叶的水分参数变化规律一致,其中,锯齿卵圆形叶片具有最大渗透调节范围和弹性模量;两地胡杨相同形状叶片的最大渗透势、最低渗透势和弹性模量等值有差异,乌海胡杨叶片的最大渗透势和最低渗透势均小于北京胡杨的,而最大渗透调节范围和弹性模量值则大于北京胡杨的。据此推测,锯齿卵圆形叶片通过降低渗透势、使渗透调节范围变宽、增厚细胞壁等方式,来应对不利生境;随着胡杨生长环境的变化,叶片水分生理特性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由此体现了水分因子对叶形变化的影响。2.研究了胡杨多态叶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对干旱/盐胁迫的瞬时响应特点。叶绿素荧光测定结果表明:正常生长环境下披针形叶片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要高于卵圆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的,推测披针形叶片可能更容易发生光能过剩的情况,光能利用率较低。此外,对叶片分别进行水分和盐胁迫的结果表明:3种形态叶片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在干旱/盐胁迫初期下降的幅度都较为轻微,且参数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说明3种形态叶均有一定的耐逆性;然而,随着胁迫程度的加深,叶片间的差异逐渐显现,披针形叶片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胁迫过程中锯齿卵圆形叶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光化学淬灭系数,表明该叶片能及时开启保护机制,通过提高热辐射消耗来促进光合电子传递,从而减轻不利因素造成的伤害,进一步避免光合器官受到不可逆的损伤。3.为了研究胡杨多态叶形成的分子机理,本论文采用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披针形、卵圆形和锯齿卵圆形3种形态叶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共获得2689个蛋白质。其中差异蛋白质,在卵圆形叶/披针形叶片比较组中为56个,40个表达上调,16个表达下调;锯齿卵圆形叶/披针形叶片比较组中有73个,40个表达上调,33个表达下调;锯齿卵圆形叶/卵圆形叶片比较组中有222个,106个表达上调,116个表达下调。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参与了叶片的各种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细胞壁形成、次生代谢、蛋白质降解和免疫防御机制等。其中,披针形叶片吸收光能的能力较强,但缺乏有力的碳同化能力,因此合成稳定光合产物的效率低,发生光能过剩的可能性较大,应对胁迫的能力较弱。当胡杨受到外界刺激时,叶片细胞内的Ca2+浓度发生变化,锯齿卵圆形叶和卵圆形叶中的钙调蛋白表达量较多,可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反应,如提高SOD、APX和POD的表达量来调节细胞壁内H2O2的积累,影响酚类物质氧化成苯氧基的过程,从而影响木质素的聚合反应,进而调节细胞壁的机械厚度来抵御胁迫。这些变化与上述生理生化功能一致,这表明胡杨叶形变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本文还建立了基于2D-DIGE的胡杨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和叶片质膜分离方法。从披针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中成功获得了 17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和纯度、活性高的叶片质膜,为后续的差异蛋白质功能鉴定及叶片变异的分子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段瑞兵[7](2016)在《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水分生理特性及耐旱性》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严重的暖干化可能导致不同气候区树木大面积死亡。耐旱性对于树木存亡起到一定指示作用,树木耐旱性评价显得极为迫切。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春榆(Ulmus japonic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作为东北东部山区分布较广的树种,对东北东部地区生态经济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上述树种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条件下,通过测定树种在生长初期、中期、末期水分参数及指标,试图探索树种水分生理的差异,并对8个树种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生长季不同时期,无论是反映细胞水平的PV曲线水分参数还是体现枝叶水平的失水率、小枝水势、蒸腾速率,不同树种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说明生长季不同时期树种有其各自水分适应策略,对水分利用具有多样性。生长初期、中期、末期Ψtlp变化范围分别为:-2.15MPa~-1.48 MPa、-1.97 MPa~-1.24 MPa、-2.10 MPa~-1.70 MPa,生长初期、中期、末期εmax变化范围分别为:4.09 MPa~9.56 MPa.4.70 MPa~16.67 MPa、 4.82 MPa-16.14 MPa,表明树种在各个时期均具有一定的渗透调节和弹性调节能力,两者共同作用保持膨压。对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在生长初期、中期、末期的水分参数的季节变化研究得出,树种水分参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与树木生长发育的物候节律有关。在生长初期、中期、末期三个时期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分别对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耐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树种为适应环境,在不同生长时期,树种耐旱性不同。树种耐旱性有一定季节变化,总体上来说,红松、兴安落叶松、蒙古栎、黄菠萝耐旱性较强,白桦、胡桃楸居中,春榆、水曲柳耐旱性相对较弱。对整个生长季耐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树种耐旱性由强到弱顺序为:红松>兴安落叶松>黄菠萝>蒙古栎>胡桃楸>白桦>春榆>水曲柳,结果比较符合东北东部山区树种天然分布生态特征。

韩若霜,王林和,张国盛,高峻,刘雁南[8](2015)在《13种园林树木PV曲线水分参数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以呼和浩特市较常用的紫丁香等13种园林树种为材料,通过分析不同PV曲线水分参数的差异,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试验树种进行耐旱性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13种树种的PV曲线水分参数的分析,得到的耐旱性排序存在显着差异,同一参数在不同月份所得到的耐旱性排序也不相同。2)PV曲线水分参数存在时间和树种的差异性,所以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消除该差异性。3)综合考虑各PV曲线水分参数,试验树种的耐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油松>圆柏>互叶醉鱼草>侧柏>锦带花>华北珍珠梅>火炬树>国槐>山桃>桃叶卫矛>紫丁香>柽柳>山杏。

韩若霜[9](2014)在《呼和浩特几种园林树木水分生理特性及耐旱性评价》文中指出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已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个衡量城市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城市绿化用水量不断攀升,城市绿化用水与水资源紧张的矛盾也日趋突出,使用节水、耐旱树种是节约用水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绿地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本文以半干旱地区呼和浩特市绿地使用量较大的13种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水势、PV曲线及其水分参数等生理指标,分析试验树种的耐旱性和水分生理特性,用隶属函数法、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4种较常用的耐旱性评价方法对13种园林树木的耐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耐旱性指标筛选,确定了测定简单易操作并能较可靠的指示耐旱性的指标和综合评价方法,为进行耐旱性综合评价和园林建设中筛选耐旱树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得出如下结论:(1)评价耐旱性可靠的水分参数:反映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时选用的主要参数有Ψssat和Ψ清晨,次要参数有Ψstlp和εmax;反映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同时考虑WUE的情况时主要参数有Ψ清晨、Ψstlp和RWCtlp,次要参数有WUE和Ψssat。(2)合理的评价方法:反映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同时考虑WUE的情况时可选用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3种方法评价;反映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时可选用隶属函数法、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4种方法。(3)综合不同耐旱性评价方法,试验样本的耐旱性的顺序是:参数反映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同时考虑WUE的情况时:圆柏>互叶醉鱼草>锦带花>柽柳>华北珍珠梅>紫丁香;参数反映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时:油松>侧柏>国槐>火炬树>桃叶卫矛>山杏>山桃。

何丹丹[10](2013)在《73种园林树木抗旱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东北地区常用的73种园林树木为材料,在自然干旱环境条件下,测定了相对含水量、束缚水含量、水势等10个水分生理指标和气孔长度、气孔密度等4个叶片表皮解剖指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了73种园林树木的抗旱性强弱,以期为干旱地区及干旱环境下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10个水分生理指标和4个叶片表皮解剖指标分别对73种园林树木的抗旱性进行了评价,抗旱性排序结果差异较大,表明用单一指标难以合理评价植物的抗旱性。2.对73种园林树木的14个抗旱指标进行R型系统聚类,聚类结果将14个抗旱指标分为了5类,具体如下:束缚水含量以及束缚水/自由水比值;水势;小枝相对含水量;气孔长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细胞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需水程度、临界饱和亏、临界含水量、叶片保水力、组织密度。3.从R型聚类结果中根据相关系数选出每一类的典型指标,选出的6项典型指标有: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比值、水势、小枝相对含水量、气孔密度及临界含水量。4.应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法分别对73种园林树木的6个典型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并排序。5.在隶属函数平均值的基础上对73种园林树木进行Q型系统聚类,在距离值为8处进行分类,可将73种园林树木分为四类:第Ⅰ类为抗旱性强的树种,包括桑树(Morus albaL)、珍珠绣线菊(Spiraea thunbergii Sieb.ex Blume)等5种;第Ⅱ类为抗旱性较强的树种,包括元宝槭(Acer truncatum Bunge)、金山绣线菊(Spiraea bumalda cv. GoldMound)等23种;第Ⅲ类为抗旱性中等的树种,包括桃叶卫矛(Euonymus bungeanus Maxim)、色木槭(Acer mono Maxim)等31种;第Ⅳ类为抗旱性弱的树种,包括糖槭(Acer negundo)、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等14种。6.对73种园林树木的14个原始指标分别进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Q型系统聚类的分析处理并与6个典型指标的结果对比,发现6个典型指标与14个原始指标的分类结果大部分树种都在相同或相邻级别,个别相差一个级别,因此,这6个典型指标可以代表这14个抗旱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为抗旱性树种的评价和选择提供参考。

二、晋西黄土丘陵区若干树种水分生理及抗旱性量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西黄土丘陵区若干树种水分生理及抗旱性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胡杨枝条木质部导管结构与导水特征对叶片形态变化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胡杨的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进展
        1.1.1 胡杨的抗逆性
        1.1.2 木质部结构特性
        1.1.3 水分生理特性
        1.1.4 叶片的形态变异
        1.1.5 异形叶的生理特性
    1.2 Micro CT技术的原理及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2.1 Micro CT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2.2 Micro CT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Upper和 Lower叶及其相应枝条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叶片形态指标的测定
        2.2.2 枝条和叶片解剖结构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Upper和 Lower叶片形态结构特征
        2.3.2 Upper和 Lower枝叶的解剖结构特征
        2.3.3 Upper和 Lower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3 胡杨非损伤观测技术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仪器
    3.2 研究方法
        3.2.1 Micro CT扫描新鲜枝条和叶片
        3.2.2 Micro CT扫描新鲜和脱水枝条
        3.2.3 枝条的扫描电镜图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新鲜Upper枝条的显微结构特征
        3.3.2 新鲜Upper叶片的显微结构特征
        3.3.3 新鲜和脱水枝条的显微结构特征
        3.3.4 新鲜枝条的弦切及纵切面分析
        3.3.5 新鲜枝条Micro CT连续切片
        3.3.6 新鲜枝条的木质部导管结构分析
        3.3.7 新鲜枝条横切和纵切面的结构特征
        3.3.8 新鲜枝条木质部导管直径的测量
        3.3.9 新鲜枝条扫描电镜(SEM)与Micro CT图像的对比分析
        3.3.10 枝条木质部导管的三维模型
    3.4 小结与讨论
4 Upper和 Lower枝条的木质部结构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仪器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5 Upper和 Lower枝叶水分生理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仪器
    5.2 研究方法
        5.2.1 枝条导水率的测定
        5.2.2 枝条栓塞程度的测定
        5.2.3 带叶枝条水势的测定
        5.2.4 带叶枝条P-V曲线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Upper和 Lower枝叶导水参数的差异
        5.3.2 带叶枝条的P-V曲线
    5.4 小结与讨论
6 Upper和Lower叶片光合作用变化及其与枝条木质部结构和枝叶导水特性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仪器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Upper和 Lower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
        6.3.2 Upper枝条木质部结构和枝叶导水特性与其相应叶片光合作用变化的相关性
        6.3.3 Lower枝条木质部结构和枝叶导水特性与其相应叶片光合作用变化的相关性
    6.4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
    7.1 Upper和 Lower叶及其相应枝条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
    7.2 胡杨非损伤观测技术的建立
    7.3 Upper和 Lower枝条的木质部结构特征
    7.4 Upper和 Lower枝叶的水分生理特性
    7.5 Upper和 Lower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
    7.6 Upper和 Lower叶片光合作用变化及其与枝条木质部结构和枝叶导水特性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7.7 胡杨叶形变化的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6种植物水分利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2.2 植物光合、蒸腾与水分利用
        1.2.3 叶绿素荧光在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
        1.2.4 植物水分生理与耐脱水能力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砒砂岩区6种植物叶片日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
        2.1.2 砒砂岩区6种植物组织耐脱水能力
        2.1.3 砒砂岩区6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在高水期和低水期的差别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3.1 植株栽培
        2.3.2 光合指标的测定
        2.3.3 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2.3.4 PV曲线测定及水分参数计算方法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3.6 数据分析与处理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6种植物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3.1 6种植物叶片光合、蒸腾日变化比较
        3.1.1 6种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3.1.2 6种植物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
    3.2 6种植物叶片日CO2同化量、蒸腾耗水量和日均水分利用效率
        3.2.1 6种植物叶片的日CO2同化量
        3.2.2 6种植物叶片的日蒸腾耗水量
        3.2.3 6种植物叶片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
    3.3 6种植物单株个体的日CO2同化量、蒸腾耗水量
        3.3.1 6种植物的比叶面积
        3.3.2 6种植物单株个体的日CO2 同化量
        3.3.3 6种植物单株个体的日蒸腾耗水量
    3.4 施肥对6种植物日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1 施肥对 6种植物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2 施肥对 6种植物日均蒸腾速率的影响
        3.4.3 施肥对 6种植物日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6种植物及本地植物生长季内水分利用效率
        3.5.1 试验植物生长季内水分利用效率
        3.5.2 砒砂岩区本地植物生长季内水分利用效率
    3.6 小结
第四章 6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4.1 水分变化对6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1.1 6种植物初始荧光(Fo)对水分变化的响应
        4.1.2 6种植物最大荧光(Fm)对水分变化的响应
        4.1.3 6种植物的Fv/Fm对水分的响应
        4.1.4 6种植物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对水分的响应
    4.2 水分变化对6种植物荧光淬灭的影响
        4.2.1 水分变化对 6种植物光化学淬灭(qP)的影响
        4.2.2 水分变化对6 植物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6种植物水分生理参数及耐脱水能力比较
    5.1 6种植物PV曲线拟合比较分析
    5.2 6种植物水分生理参数比较
        5.2.1 6种植物细胞的Ψssat和Ψstlp
        5.2.2 6种植物的ROWCtlp和 RWCtlp
        5.2.3 6种植物的质外体含水量(AWC)
        5.2.4 6种植物组织细胞的最大弹性模量(εmax)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应用P-V技术研究铅笔柏、侧柏的水分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P-V曲线的制作
    2.4 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4)东北温带森林10种树种叶—茎—根水力和经济性状耦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叶-茎-根水力性状参数
        1.2.2 木质部栓塞形成与修复机制
        1.2.3 叶-茎-根水力性状耦联关系
        1.2.4 叶-茎-根水力性状与经济性状耦联关系
        1.2.5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水力性状差异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选择
    2.3 测定方法
        2.3.1 水力性状测定方法
        2.3.2 经济性状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叶-茎-根水力性状
    3.1 引言
    3.2 结果分析
        3.2.1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叶-茎-根水力性状的比较
        3.2.2 叶-茎-根水力性状之间的耦联关系
    3.3 讨论
        3.3.1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叶-茎-根水力性状差异
        3.3.2 “水力效率-水力安全”的权衡关系
        3.3.3 验证脆弱性分割假说
        3.3.4 叶-茎-根水力性状之间的耦联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叶-茎-根经济性状
    4.1 引言
    4.2 结果分析
        4.2.1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叶-茎-根经济性状的比较
        4.2.2 叶-茎-根经济性状之间的耦联关系
    4.3 讨论
        4.3.1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叶经济性状差异
        4.3.2 叶经济性状与木材经济性状解耦
    4.4 本章小结
5 叶-茎-根水力性状与经济性状耦联关系
    5.1 引言
    5.2 结果分析
        5.2.1 叶水力性状与叶经济性状之间的协调关系
        5.2.2 茎水力性状与叶经济性状之间的协调关系
        5.2.3 根水力性状与叶经济性状之间的协调关系
        5.2.4 主成分分析
    5.3 讨论
        5.3.1 叶水力性状与叶经济性状之间的协调关系
        5.3.2 茎水力性状与叶经济性状之间的协调关系
        5.3.3 根水力性状与叶经济性状之间的协调关系
        5.3.4 叶-茎-根性状之间的协调和物种的“快-慢”对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铅笔柏、侧柏幼树P-V曲线的制作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计算方法与结果
    2.1 计算方法(式中单位:重量g;压力势Pa;保留小数0.000 1)
    2.2 计算结果
3 分析
    3.1 对铅笔柏、侧柏2个幼树枝条的水势与膨压的分析与结果
    3.2 对铅笔柏、侧柏幼树P-V曲线的主要水分参数分析与结果
4 讨论

(6)胡杨多态叶水分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叶片形态变异的研究进展
    1.2 胡杨叶片形态变异的研究进展
        1.2.1 胡杨多态叶的解剖特点
        1.2.2 胡杨多态叶的生理特性
    1.3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应用
        1.3.1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特点
        1.3.2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胡杨多态叶研究中的应用
        1.3.3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其它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水双相分离法在分离植物质膜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4.1 质膜的结构功能和提取方法
        1.4.2 水双相分离法在胡杨质膜和液泡膜研究中的应用
        1.4.3 水双相分离法在植物质膜提取中的应用
    1.5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5.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5.2 iTRAQ技术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胡杨多态叶水分生理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叶片含水量及自由水、束缚水测定
        2.2.2 PV曲线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态叶片的水分生理特性
        2.3.2 着生不同形态叶枝条的PV曲线特征
    2.4 小结
3 胡杨多态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仪器
    3.2 研究方法
        3.2.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多态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2 多态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特性
        3.3.3 叶片含水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
        3.3.4 多态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干旱胁迫的瞬时响应
        3.3.5 多态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盐胁迫的瞬时响应
    3.4 小结
4 胡杨多态叶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3 主要溶液配制
        4.1.4 实验方法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样品标记和蛋白质鉴定基本信息
        4.3.2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结果评估
        4.3.3 差异表达蛋白质基因本体功能注释
        4.3.4 差异表达蛋白质GO富集分析
        4.3.5 差异表达蛋白质Pathway富集分析
        4.3.6 多态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析
    4.4 讨论
        4.4.1 多态叶能量代谢的变化
        4.4.2 多态叶次生代谢的变化
        4.4.3 多态叶对胁迫的应答特性
5 胡杨叶片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体系的建立
    5.1 荧光差异二维凝胶电泳(2D-DIGE)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
    5.2 胡杨叶片质膜提取方法的建立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
    5.3 小结
6 结论
    6.1 胡杨多态叶片的水分生理特性
    6.2 胡杨多态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6.3 胡杨多态叶片差异蛋白质的表达规律
    6.4 胡杨多态叶差异表达蛋白质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水分生理特性及耐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植物水分关系研究意义
    1.3 PV技术在植物水分生理研究中的应用
    1.4 树种抗旱性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PV曲线水分参数
        2.3.2 持水力测定
        2.3.3 水势与蒸腾速率
        2.3.4 综合耐旱性的计算
    2.4 数据处理
3 生长季不同时期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水分参数特征
    3.1 生长初期主要树种水分参数特征
        3.1.1 生长初期主要树种PV曲线水分参数比较分析
        3.1.2 生长初期主要树种持水力特性比较分析
        3.1.3 生长初期主要树种小枝水势及蒸腾速率比较分析
    3.2 生长中期主要树种水分参数特征
        3.2.1 生长中期主要树种PV曲线水分参数比较分析
        3.2.2 生长中期主要树种持水力特性比较分析
        3.2.3 生长中期主要树种小枝水势及蒸腾速率比较分析
    3.3 生长末期主要树种水分参数特征
        3.3.1 生长末期主要树种PV曲线水分参数比较分析
        3.3.2 生长末期主要树种持水力特性比较分析
        3.3.3 生长末期主要树种小枝水势及蒸腾速率比较分析
    3.4 小结
4 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季节变化
    4.1 主要树种PV曲线水分参数季节变化
        4.1.1 初始质壁分离渗透势(Ψ_(tlp))及饱和含水量渗透势(Ψ_(at))季节变化
        4.1.2 初始质壁分离相对含水量(RWC_(tlp))和相对渗透水含量(ROWC_(tlp))季节变化
        4.1.3 质外体水相对含量(AWC)季节变化
        4.1.4 组织细胞最大弹性模量(ε_(max))季节变化
        4.1.5 膨压(Ψ_p)与叶水势(Ψ_w)关系季节变化
    4.2 主要树种持水力特性季节变化
        4.2.1 主要树种初始致死含水率季节变化
        4.2.2 主要树种叶片失水率季节变化
    4.3 主要树种小枝水势及蒸腾速率季节变化
        4.3.1 主要树种小枝水势季节变化
        4.3.2 主要树种蒸腾速率季节变化
    4.4 小结
5 树种耐旱性综合评价
    5.1 生长初期树种耐旱性综合评价
    5.2 生长中期树种耐旱性综合评价
    5.3 生长末期树种耐旱性综合评价
    5.4 整个生长季树种耐旱性综合评价
    5.5 小结
6 讨论
    6.1 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水分参数特征
    6.2 树种耐旱性综合评价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13种园林树木PV曲线水分参数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内容和方法
    1.3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饱和含水时的渗透势Ψsats
    2.2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Ψtlps
    2.3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和相对渗透水含量ROWCtlp
    2.4最大弹性模量(εmax)
    2.5耐旱性综合评价
3讨论
    3.1PV曲线水分参数的差异性
    3.2保持膨压能力
    3.3忍耐低渗透势能力
    3.4各供试树种耐旱机理分析
    3.5供试树种耐旱性策略分析
    3.6PV曲线水分参数的聚类分析
4结论

(9)呼和浩特几种园林树木水分生理特性及耐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意义及目的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树木水分关系研究概述
        2.1.1 树木含水量
        2.1.2 水势(Water Potential)
    2.2 光合作用研究概述
        2.2.1 光合作用的概念
        2.2.2 光合作用的过程
        2.2.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2.4 光合速率日进程
    2.3 蒸腾作用研究概述
        2.3.1 蒸腾作用的概念
        2.3.2 蒸腾作用的指标
        2.3.3 蒸腾速率的影响因素
    2.4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概述
        2.4.1 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
        2.4.2 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环境因素
    2.5 树木耐旱性研究概述
        2.5.1 树木的耐旱机理
        2.5.2 研究方法
    2.6 树木耐旱性评价研究概述
        2.6.1 隶属函数法
        2.6.2 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
        2.6.3 聚类分析法
        2.6.4 主成分分析法
3 几种园林树木的PV曲线及其水分参数
    3.1 研究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研究材料
        3.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饱和含水时的渗透势Ψ_s~(sat)
        3.2.2 初始质壁分离(膨压为 0)时的渗透势Ψ_s~(tlp)
        3.2.3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和相对渗透水含量ROWC~(tlp)
        3.2.4 组织细胞弹性模量(ε)
        3.2.5 保持膨压能力
        3.2.6 几种园林树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3.2.7 植物清晨水势
    3.3 小结
        3.3.1 讨论
        3.3.2 结论
4 几种园林树木光合、蒸腾特性研究
    4.1 研究材料及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分析
        4.2.2 环境因子日变化
        4.2.3 几种园林树木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
        4.2.4 几种园林树木蒸腾速率(T_r)日变化
        4.2.5 几种园林树木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4.2.6 几种园林树木叶水势(Mpa)
    4.3 小结
5 几种园林树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5.1 研究材料及方法
        5.1.1 研究材料
        5.1.2 评价指标
        5.1.3 树木耐旱性评价方法
        5.1.4 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组1树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5.2.2 组2树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5.2.3 几种园林树木耐旱性评价方法综合评价
    5.3 小结
        5.3.2 结论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10)73种园林树木抗旱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园林植物抗旱性研究现状
        1.1 形态生长指标与抗旱性的研究
        1.2 解剖指标与抗旱性的研究
        1.3 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的研究
        1.4 多指标对抗旱性的研究
    第二章 抗旱性评价方法的运用
        2.1 抗旱性评价方法
        2.2 技术路线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园林树木水分生理特性与抗旱性的研究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园林树木叶片表皮解剖指标与抗旱性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73种园林树木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晋西黄土丘陵区若干树种水分生理及抗旱性量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胡杨枝条木质部导管结构与导水特征对叶片形态变化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 李文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6种植物水分利用特性研究[D]. 周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应用P-V技术研究铅笔柏、侧柏的水分参数[J]. 赵亚萍,杨成生,薛睿,张继强,王俊杰,赵学敏,赵婕. 林业科技, 2017(03)
  • [4]东北温带森林10种树种叶—茎—根水力和经济性状耦联关系研究[D]. 金鹰.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5]铅笔柏、侧柏幼树P-V曲线的制作及其应用[J]. 赵亚萍,赵学敏,王俊杰,赵婕,薛睿,张继强. 林业科技通讯, 2017(02)
  • [6]胡杨多态叶水分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郝建卿.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7]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水分生理特性及耐旱性[D]. 段瑞兵.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8]13种园林树木PV曲线水分参数的比较[J]. 韩若霜,王林和,张国盛,高峻,刘雁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7)
  • [9]呼和浩特几种园林树木水分生理特性及耐旱性评价[D]. 韩若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10]73种园林树木抗旱性的研究[D]. 何丹丹.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晋西黄土丘陵区部分树种水分生理及抗旱性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