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形成酶论文_李文彬,李春强,孙建波,彭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烯形成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烯,液泡,香蕉,基因,果实,质体,活性氧。

乙烯形成酶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彬,李春强,孙建波,彭明[1](2014)在《枯萎病菌侵染后香蕉乙烯形成酶基因MaA CO及乙烯响应因子MaERF1表达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与枯萎病互作机理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及香蕉的感、抗病机理还不清楚。本文利用前期表达谱分析结果克隆了乙烯合成及调控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乙烯形成酶基因(MaACO)和乙烯响应因子基因(MaERF1),通过RT-PCR检测,对这两个基因在感、抗病香蕉种质中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aACO和MaERF1基因对机械损伤非常敏感,尤其在损伤初期(3h)的表达水平远高于后期;对于枯萎病菌侵染处理的植株,尤其在感染初期(3h)MaACO和MaERF1的表达水平在抗性植株中的表达量均比感病植株中的低;抗性种质中乙烯途径可能受到抑制,香蕉的感病性可能与侵染初期对乙烯信号的敏感性相关。本研究为利用乙烯抑制剂进行香蕉抗枯萎病新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4年05期)

叶志彪[2](1999)在《乙烯形成酶反义基因转化番茄及耐贮藏品种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在果实成熟和植物衰老中起重要作用。在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乙烯形成酶(EFE)是催化ACC氧化成乙烯的最后一个酶。在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生成上,EFE为限速酶。调节EFE酶的活性,就可调节果实的成熟进程。 本研究的目的:利用从番茄果实中筛选的EFE cDNA克隆,构建反向植物表达载体和植物转化载体,转化到番茄,获得反义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杂交鉴定和生理生化分析以及转基因番茄果实贮藏性试验,获得耐贮藏的转基因番茄株系,配制和选育杂交一代新组合,以进行商品化生产和应用。结果如下: 1.对EFE cDNA克隆进行亚克隆,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n19)及植物转化载体(pBE),通过叁亲交配将载体质粒导入到农杆菌LBA4404菌株,用于番茄遗传转化。 2.在优化番茄转化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对番茄3个基因型进行了农杆菌Ti质粒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转化再生植株。3个基因型转化再生频率存在差异,以龙桃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最多,试验对该基因型的转基因材料进行研究。 3.对转基因材料进行了DNA分子检测分析.以NPT Ⅱ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检测,发现转化再生的番茄基因组中有外源基因整合;以NPT Ⅱ基因和EFE基因为探针进行的Southern杂交检测,发现转基因番茄中有NPT Ⅱ基因整合到了番茄的基因组中,EFE分子杂交结果表明除番茄内源的EFE基因外,在转化的番茄中还有一杂交带,说明外源EFE反义基因整合到了番茄基因组中。 4.转基因植株自交世代和杂交世代的Km抗性分离表明,NPT Ⅱ基因呈单基因遗传,表明有一个拷贝的外源基因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 5.转基因番茄材料进行了自交纯化和选择,通过转基因番茄分离世代种子对Km抗性和植株叶片乙烯生成情况进行选择和淘汰,获得了7个纯化的转基因系统。 6.由于导入的转基因为反义基因,它可产生反义RNA,而不表达蛋白质,因此对转基因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它对内源靶基因表达抑制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番茄的内源靶基因EFE表达的酶活性受到显着抑制,转基因株系的叶片伤诱导的乙烯生成和果实采后乙烯释放量均受到显着抑制。 7.番茄转基因各株系的植物学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果实的贮藏性大小,从中选择了D2、B2、B6等几个耐贮藏的株系,其果实的贮藏期在70~88天,好果率在80%以上。以这些株系为杂交亲本配制了杂交一代组合。 8.对耐贮藏的转基因番茄株系所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了初步的品比试验,从110余个杂交组合中选出了1个贮藏性和丰产性均较好的杂交组合D2×A53,并对此进行了生产试验和果实的大量贮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番茄杂交组合DZ x A53贮藏性好(45一55天),产量高(37500k幼助2),田间抗性强。 9.对杂交组合DZ x A53的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杂交组合在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含量、果实硬度、滴定酸等均高于对照品种早丰,但茄红素含量低于早丰品种。 10.转基因番茄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是进行食品毒理试验和番茄果实的有关成分等分析检测,结论为转基因番茄产品属无毒级,转基因番茄与非转基因番茄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的含量上基本未改变,初步认为其食用是安全的。转基因番茄通过了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的审批,成为首批唯一通过的可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 11.转基因番茄杂交组合DZxA53在经过生产试验和安全评价之后,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定名为“华番一号”),成为我国第一个转基因农作物品种。 12.论文对果实成熟有关的基因克隆、遗传转化与基因沉默、转基因的稳定性、反义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产品的商品化生产等进行了讨论。特别对从乙烯到乙烯受体到果实成熟链中所涉及的基因在果实成熟调控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果实贮藏中“黄熟期”的长短与果实贮藏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1999-12-01)

黄俊生[3](1999)在《香蕉乙烯形成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启动子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是华南地区四大水果之一,也是世界水果贸易的主要水果之一。但香蕉的货架寿命短,常常由于成熟而烂掉的香蕉每年达十几亿美元,这严重制约香蕉产业的南果(本文来源于《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期刊1999-10-18)

李广存,毕玉平,李杰文,单雷,王秀丽[4](1999)在《番茄乙烯形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反义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成熟的番茄果实中提取总RNA,进行RT-PCR扩增合成乙烯形成酶cDNA,并将其克隆至载体Bluescript的EcoRV位点,经限制酶谱分析,构建亚克隆进行全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将所克隆基因以反义基因的形式定向重组到载体pSPROK上,同时将带有完整启动子和终止子的标记基因BAR基因引入pSPROK中,最终获得表达乙烯形成酶反义基因和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AR-EFE。(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1999年03期)

柯德森,王爱国,罗广华[5](1998)在《成熟香蕉果实活性氧与乙烯形成酶活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随着活性氧产生速率从低水平→迅速跃升→高峰→下降的变化,其乙烯形成酶活性及乙烯产生也经历了基本同步的过程,显示了叁者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外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使乙烯形成酶(EFE)活性及乙烯产生出现跃升和高峰的时间明显提前;超氧歧化酶(SOD)则使EFE活性及乙烯产率明显下降。进一步说明了在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O2可能是引起EFE活性及乙烯产生迅速上升的原因之一,而过氧化氢(H2O2)则被证明与EFE活性及乙烯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Kende,H,苗青[6](1988)在《乙烯形成酶系的细胞内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Cuy和Kende(1984)研究了从豌豆叶中分离出来的乙烯形成体系的各组分在原生质体中的分室,且发现80%以上的ACC局限在液泡中。离体的原生质体能够形成ACC和乙烯。离体的液泡也产生乙烯,但不能合成ACC。由原生质体产生的80%以上的乙烯可以被认为是来源于液泡。从已经分离的原生质体中获得的液泡,在200uM AVG存在时,仅仅从低水平的内源(本文来源于《长沙水电师院(自然科学学报)》期刊1988年02期)

Kende,H,苗青[7](1988)在《乙烯形成酶系的细胞内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Guy和Kende(1984)研究了从豌豆叶中分离出来的乙烯形成体系的各组分在原生质体中的分室,且发现80%以上的ACC局限在液泡中。离体的原生质体能够形成ACC和乙烯。离体的液泡也产生乙烯,但不能合成ACC,由原生质体产生的80%以上的乙烯可以被认为是来源于液泡。从已经分离的原生质休中获得的液泡,在200μMAVG存在时,仅仅从低水平的内源ACC产生微量的乙烯,但是非常有效地把外源供应的ACC转化成为乙烯。这种液泡已被用(本文来源于《长沙水电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8年02期)

乙烯形成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在果实成熟和植物衰老中起重要作用。在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乙烯形成酶(EFE)是催化ACC氧化成乙烯的最后一个酶。在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生成上,EFE为限速酶。调节EFE酶的活性,就可调节果实的成熟进程。 本研究的目的:利用从番茄果实中筛选的EFE cDNA克隆,构建反向植物表达载体和植物转化载体,转化到番茄,获得反义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杂交鉴定和生理生化分析以及转基因番茄果实贮藏性试验,获得耐贮藏的转基因番茄株系,配制和选育杂交一代新组合,以进行商品化生产和应用。结果如下: 1.对EFE cDNA克隆进行亚克隆,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n19)及植物转化载体(pBE),通过叁亲交配将载体质粒导入到农杆菌LBA4404菌株,用于番茄遗传转化。 2.在优化番茄转化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对番茄3个基因型进行了农杆菌Ti质粒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转化再生植株。3个基因型转化再生频率存在差异,以龙桃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最多,试验对该基因型的转基因材料进行研究。 3.对转基因材料进行了DNA分子检测分析.以NPT Ⅱ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检测,发现转化再生的番茄基因组中有外源基因整合;以NPT Ⅱ基因和EFE基因为探针进行的Southern杂交检测,发现转基因番茄中有NPT Ⅱ基因整合到了番茄的基因组中,EFE分子杂交结果表明除番茄内源的EFE基因外,在转化的番茄中还有一杂交带,说明外源EFE反义基因整合到了番茄基因组中。 4.转基因植株自交世代和杂交世代的Km抗性分离表明,NPT Ⅱ基因呈单基因遗传,表明有一个拷贝的外源基因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 5.转基因番茄材料进行了自交纯化和选择,通过转基因番茄分离世代种子对Km抗性和植株叶片乙烯生成情况进行选择和淘汰,获得了7个纯化的转基因系统。 6.由于导入的转基因为反义基因,它可产生反义RNA,而不表达蛋白质,因此对转基因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它对内源靶基因表达抑制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番茄的内源靶基因EFE表达的酶活性受到显着抑制,转基因株系的叶片伤诱导的乙烯生成和果实采后乙烯释放量均受到显着抑制。 7.番茄转基因各株系的植物学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果实的贮藏性大小,从中选择了D2、B2、B6等几个耐贮藏的株系,其果实的贮藏期在70~88天,好果率在80%以上。以这些株系为杂交亲本配制了杂交一代组合。 8.对耐贮藏的转基因番茄株系所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了初步的品比试验,从110余个杂交组合中选出了1个贮藏性和丰产性均较好的杂交组合D2×A53,并对此进行了生产试验和果实的大量贮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番茄杂交组合DZ x A53贮藏性好(45一55天),产量高(37500k幼助2),田间抗性强。 9.对杂交组合DZ x A53的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杂交组合在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含量、果实硬度、滴定酸等均高于对照品种早丰,但茄红素含量低于早丰品种。 10.转基因番茄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是进行食品毒理试验和番茄果实的有关成分等分析检测,结论为转基因番茄产品属无毒级,转基因番茄与非转基因番茄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的含量上基本未改变,初步认为其食用是安全的。转基因番茄通过了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的审批,成为首批唯一通过的可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 11.转基因番茄杂交组合DZxA53在经过生产试验和安全评价之后,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定名为“华番一号”),成为我国第一个转基因农作物品种。 12.论文对果实成熟有关的基因克隆、遗传转化与基因沉默、转基因的稳定性、反义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产品的商品化生产等进行了讨论。特别对从乙烯到乙烯受体到果实成熟链中所涉及的基因在果实成熟调控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果实贮藏中“黄熟期”的长短与果实贮藏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烯形成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彬,李春强,孙建波,彭明.枯萎病菌侵染后香蕉乙烯形成酶基因MaACO及乙烯响应因子MaERF1表达水平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

[2].叶志彪.乙烯形成酶反义基因转化番茄及耐贮藏品种的选育[D].华中农业大学.1999

[3].黄俊生.香蕉乙烯形成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启动子的分离[C].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1999

[4].李广存,毕玉平,李杰文,单雷,王秀丽.番茄乙烯形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反义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1999

[5].柯德森,王爱国,罗广华.成熟香蕉果实活性氧与乙烯形成酶活性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报.1998

[6].Kende,H,苗青.乙烯形成酶系的细胞内定位[J].长沙水电师院(自然科学学报).1988

[7].Kende,H,苗青.乙烯形成酶系的细胞内定位[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

论文知识图

薄皮甜瓜生长发育不同时期果皮(A)和...一些与果实成熟相关的基因在成熟过程...乙烯的主要生理效应m小麦成熟胚脱分化中不同功能乙烯相关...乙烯的生物合成乙烯生物合成与调控过程

标签:;  ;  ;  ;  ;  ;  ;  

乙烯形成酶论文_李文彬,李春强,孙建波,彭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