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画于文图文并茂

融画于文图文并茂

——巧用历史图片资料,催生有效课堂教学

李正锋

摘要:历史是一门极为有趣的课程,如果单凭文字描述,其乐趣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历史概貌,增加直观性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图片;教学作用;应用策略

《历史与社会》是包含历史、地理和社会学科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教学中图片是历史与社会学科重要的资源,尤其相对于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图片对于他们的学习作用就更为突出。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图片的教学功用的重视不够,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图而已,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因而也就失去其教学功能。针对历史图片在教学中受“冷落”的现状,本文着重阐述历史学科中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探究在当前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历史图片的教学功用,并提出具体应用策略。

一、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历史图片是指一切以图片形式记载和反映历史的材料。教学中历史图片运用,包括教材插图和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意图选择的相应图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把更多有价值的图片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历史知识。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甚至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另一方面也决定着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角度和方法去解读图片。只有把图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挖掘出来了,把图片的历史价值展现出来了,则有利于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图增趣,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没有明确的目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图片展示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楚汉战争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图片,根据图片内容插入了“破釜沉舟”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两个成语故事。这样学生欣赏图片就好象在观看记录片一样,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印象,而且其心灵也受到一定的冲击。既让学生知道了这两个成语故事的来历和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又让学生知道了项羽的骁勇善战和狂妄自大。从这两个故事中学生最终认识到是什么成就了刘邦,让他成为西汉的开国之君,成为汉高祖。这样运用图片,就能够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一方面弥补了文字材料在形象性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以图育德,激发学生情感

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教师还必须要挖掘潜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德育功能和教育因素,而蕴含丰富并在启迪情感上占有优势的历史图片,则具备德育功能和教育的实力。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图片,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同时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也能做到润物无声。

比如,引导学生观察表现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文物图,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观察古今中外的优秀历史人物像,可以加强对这些人物光辉业绩的了解,促使学生获得道德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斗精神。当然,要使道德教育有目的,有实效,教师就要多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什么图最动情,动的是何情,及他们的感情和困惑;同时以图育德要设计步骤,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3.以图引思,培养学生能力

历史图片将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锁定”在画面上,比文字更生动,也蕴藏着众多的信息。学生在观察画面时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可以这样:

(1)应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想象。依据历史材料的历史想象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奇妙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探求历史人物的活动动机和方式。例如在讲授远古人类生活时,让学生观察古人类遗址、遗迹及使用的生产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构建出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状态,学生结合远古恶劣自然环境,也就不难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了。

(2)引导学生挖掘图片内涵,探寻图片背后的历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通过阅读图片,可以更加接近历史真相,更加深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在教学《新中国的诞生》这一课,教师课前先要求学生去寻找身边的老红军和志愿军,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收集过来的身边事迹,再利用教材中的的图片信息进行充分的讲解。由于学生有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也十分流畅,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

(3)可以运用历史图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上重庆谈判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抗战胜利的图片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结束后国内形势如何?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中共的对策是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发言热烈。接着又展示了几张图片,包括《蒋介石的〈剿匪手本〉》《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图》《美军飞机空运国军》等,问学生蒋介石为什么敢于发动内战?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快找到了答案。因此恰倒好处地运用历史图片,提出新问题,新思路,能极大地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历史的变化发展过程,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

(4)图片比较,拓展学生思维

历史比较法是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把具有共同主题或反映共同内容的图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点,并建立起整体的联系,对历史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归纳与逻辑历思维能力的发展。比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图片进行比较;另一种情况是把反映同一历史现象的对立面的图片进行比较。

例如:在讲唐朝筒车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三国时期的翻车”的图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筒车”和“翻车”在结构上的异同,功能上的优劣。学生观察后指出:筒车是滚筒结构,翻车则是水槽链叶结构。抽水的原理上:筒车是利用水力推动水筒,把水提到高处;翻车靠人力踏转转轮带动链叶,将水提到高处。由于筒车利用水力推动,在抽水的过程中,节省了人力,因而功效也就比翻车高。通过这两张图片比较,学生就能学会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再如:学习清朝末期外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相关历史内容时,为突出反映侵略者的暴行,教师可选择英法联军侵华时焚烧圆明园后的图片。透过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片狼藉,然后教师再将圆明园遭到破坏前的图片与之进行对比,强烈的反差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思考,通过这两组图片一正一反、一善一恶的对比,使学生对历史真相有更深的认识。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历史图片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5)图片重组,创新教学方式

历史图片一般表现的是一个历史场景,像战争示意图表现的是一场战争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疆域图则表现的是一个朝代所包含的区域范围;人物图片表现的是一个人的轮廓和外貌;还有文物图片、历史遗迹图片等,这些图片本身都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知识。但它们展现的只是历史的局部,不能呈现一个完整的、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组历史图片,并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来再现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或历史事件。学生就能够通过图片认识历史,感受历史,从学生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个体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本人在八年级开展了主题为《图说红军长征》的活动课,设计了四个板块内容:一是红军长征路线,二是介绍长征中的英雄团体,三是展现长征中指挥员的风采。确定活动主题板块后,让学生分组负责相应板块内容。学生围绕板块题目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可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课堂上学生依据板块内容充满激情地进行演讲。在讨论环节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发表个人观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历史知识,也有助于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在对历史图片进行重组时,注意所选择的图片资料应具有内在的联系,遵循由浅入深、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等原则,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概念,从而培养整体的、连贯的历史思维。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以其独特厚重的时代感,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真实面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解读历史图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对历史图片的运用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范守凤.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运用[J].成才之路,2009(33).

[2]尧云.历史图片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3]徐勇升.历史与社会地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3(5).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虹桥六中325600)

标签:;  ;  ;  

融画于文图文并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