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状冷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数值,模型,界面,矩形,动力学,效应,分子。
膜状冷凝论文文献综述
刘家磊,蔡琦,陈玉清[1](2017)在《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膜状冷凝强化换热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CS)能在反应堆发生事故时将安全壳内部的热量及时导出,避免安全壳因超温、超压而失效。为强化换热,本文设想在安全壳内部安装阻隔带和液滴收集装置,通过降低层流区液膜厚度、扰动不可凝气体隔离层并充分利用湍流的换热强化作用,降低总的换热热阻,提高换热效率。以AP1000为例,依托GDLM模型对改进前后安全壳的换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安装阻隔带和液滴收集装置,能降低安全壳壁面的液膜厚度,提高壁面热流量,从而实现强化换热。(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王后全[2](2015)在《层流膜状冷凝液膜波动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状冷凝作为高效相变传热方式,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制冷循环中的冷凝器、核动力装置中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热电厂的凝汽设备等。由于凝结液膜流动固有的不稳定性而表现出丰富的动力学特性,深入研究液膜波动特性与膜状冷凝传热传质机理间的内在联系,对强化传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纯蒸气在等温竖直平壁上层流膜状冷凝液膜的波动发展以及由波动引起的强化传热机制。采用非正交的坐标转换,将液膜波动区域转换成直角区域,在转换后的坐标系内建立冷凝液膜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组进行离散。基于速度场与压力场相互耦合,采用用改进的SIMPLER算法和交错网格进行流场计算,使用叁对角阵方法求解离散的代数方程组。采用结构化的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模拟计算流场变量的分布特征。通过在液膜表面添加单一频率的正弦扰动来研究液膜表面波动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只有扰动被放大时才能引起液膜的波动,而扰动被放大或是被抑制与添加扰动的位置和频率有关,当扰动被放大后,液膜波动振幅不再受扰动位置的影响。液膜表面由光滑状态向小振幅的正弦波发展,最终演化成大振幅的非正弦波。波动层流膜状冷凝的局部传热系数比Nusselt解得到的要高出大约40%至50%,原因主要是时均液膜厚度减小和液膜内平均速度增加引起的流体对流增强。(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5-10)
刘振宇,吴慧英[3](2014)在《基于VOF模型的膜状冷凝传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volume of fluid,VOF)建立垂直平行平板通道内膜状冷凝传热预测数值模型,膜状冷凝传热传质过程模拟通过在VOF模型守恒方程中施加基于界面能量平衡方法的源项实现。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发现,在壁面的顶部,冷凝液膜最薄,存在层流区域;冷凝液向下流动,一系列不规则的波纹随之出现;影响冷凝传热的主要因素是蒸汽的流速、液膜厚度及流动状态等。(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刘振宇,吴慧英[4](2013)在《基于VOF模型的膜状冷凝传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膜状冷凝传热传质问题,以板式冷凝换热器为应用背景,基于VOF方法建立平行平板通道内冷凝传热预测数值模型,膜状冷凝现象模拟通过在VOF模型守恒方程中施加源项实现。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对影响冷凝传热过程的各项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冷凝传热的增强可通过增加表面张力、提高入口蒸汽速度以及降低壁面温度实现。(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5-01)
朱登亮,徐宏,齐宝金,赵力伟[5](2010)在《矩形槽强化膜状冷凝换热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饱和蒸汽在垂直矩形槽表面的层流膜状冷凝换热,对物理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建立了冷凝液的流体流动方程,并与二维导热方程耦合,用数值方法解方程,通过迭代,得到了传热量与坐标z的关系。为了验证数值分析,建立了饱和蒸汽在矩形槽表面冷凝的实验模型和实验装置,测量了在不同的温差下的热通量,并与计算热通量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热通量数值分析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最大偏差不超过10%,说明关于矩形槽强化冷凝换热的数值分析具有可行性,可用于矩形槽的参数设计和换热计算。(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0年07期)
朱登亮,徐宏,齐宝金[6](2010)在《垂直纵槽管强化膜状冷凝换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数值方法对饱和蒸汽在纵槽管表面的冷凝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以发展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建立了液膜的基本方程,并与二维导热方程耦合,用Runge-Kutta法和有限元法解方程,通过迭代,分别得到了传热量以及最大液膜厚度与坐标z的关系式。最后用文中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制冷剂R-113在余弦形纵槽管上的冷凝,并与文献中的实验值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纵槽管的长度(无除液盘时)或除液盘间距应小于最大有效管长,以便纵槽管在温差较大时仍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在温差较小时,数值分析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本文的分析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0年03期)
孙杰,何雅玲,李印实,陶文铨[7](2007)在《膜状冷凝初期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氩蒸气在铂金属表面发生的膜状冷凝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保证冷凝过程在相对较长时间范围内持续稳定进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气态分子补充方法.通过逐时对系统内局部温度及密度进行统计,获得了不同时刻的参数分布.结果显示:在模拟时间范围内,液膜厚度近似线性增加,壁面附近液相分子受固壁势能作用而呈现出密度振荡的"液体层状化"分布;液膜内产生温度梯度,固液界面处温度跳跃现象明显.考察了气体温度以及壁面润湿性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温度的升高,温度梯度以及温度跳跃均增大;液相密度略有下降,液体内层状区域的密度振荡范围略有减小,气液界面厚度增加;质量流率以及液膜厚度增长速率也都增大,反映出更大的气固温差加快了冷凝过程的进行,这一点与宏观规律一致.随着润湿性增强,液膜厚度增长加快,液体层状区内的密度振荡范围增加,液膜内温度梯度增大,温度跳跃大幅减小,冷凝过程得到显着强化.显然,近壁面区内的热传导对整个冷凝过程进行的速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9期)
周甫,陈石,徐士鸣,葛玉林[8](2003)在《水平管外TFE/NMP部分膜状冷凝热、质耦合传递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水平管外双组分 ( TFE/NMP为叁氟乙醇 /氮甲基吡咯烷酮 )部分膜状冷凝过程特点的分析 ,建立起部分膜状冷凝过程中热质传递过程的物理模型。以双膜理论为基础 ,利用部分膜状冷凝的特点 ,通过对界面传质、液膜内质量平衡、界面相平衡、界面能量平衡和汽膜截面能量平衡的分析计算 ,得到汽相温度和界面温度分布、汽相及液相 NMP质量分数分布 ,由此进一步计算出冷凝膜厚分布、液膜传热系数分布和热流密度的分布。计算的热流密度与相关实验作了比较 ,发现与实验能较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03年03期)
马学虎,陈晓峰[9](2003)在《固液界面接触角对膜状冷凝传热强化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lid liquid interfacial energy on the film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 correlation relat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ith contact angle was derived with respect to liquid film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t vapor liquid interface. The calculated results for steam filmwise condensation indicated tha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tact angle when the contact angle wa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When contact angle was very small (approaching 0°), the predicte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classic Nusselt theory.(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王珍涛[10](2002)在《垂直管内TFE/NMP部分膜状冷凝热质传递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垂直管内TFE/NMP双组分部分膜状冷凝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部分膜状冷凝过程热质传递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冷凝度的方法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了汽相的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界面处浓度分布、温度分布和传质速率分布,以及汽相和液相的传热系数分布。同时,也得出了进口流量、进口温度、进口浓度、体系压力、冷却壁温和管径等参数对垂直管内部分膜状冷凝过程参数分布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本文对双组分部分膜状冷凝传热传质过程的结论,可以为垂直管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也可以为多组分部分膜状冷凝过程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2-03-25)
膜状冷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膜状冷凝作为高效相变传热方式,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制冷循环中的冷凝器、核动力装置中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热电厂的凝汽设备等。由于凝结液膜流动固有的不稳定性而表现出丰富的动力学特性,深入研究液膜波动特性与膜状冷凝传热传质机理间的内在联系,对强化传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纯蒸气在等温竖直平壁上层流膜状冷凝液膜的波动发展以及由波动引起的强化传热机制。采用非正交的坐标转换,将液膜波动区域转换成直角区域,在转换后的坐标系内建立冷凝液膜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组进行离散。基于速度场与压力场相互耦合,采用用改进的SIMPLER算法和交错网格进行流场计算,使用叁对角阵方法求解离散的代数方程组。采用结构化的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模拟计算流场变量的分布特征。通过在液膜表面添加单一频率的正弦扰动来研究液膜表面波动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只有扰动被放大时才能引起液膜的波动,而扰动被放大或是被抑制与添加扰动的位置和频率有关,当扰动被放大后,液膜波动振幅不再受扰动位置的影响。液膜表面由光滑状态向小振幅的正弦波发展,最终演化成大振幅的非正弦波。波动层流膜状冷凝的局部传热系数比Nusselt解得到的要高出大约40%至50%,原因主要是时均液膜厚度减小和液膜内平均速度增加引起的流体对流增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状冷凝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家磊,蔡琦,陈玉清.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膜状冷凝强化换热设计[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7
[2].王后全.层流膜状冷凝液膜波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
[3].刘振宇,吴慧英.基于VOF模型的膜状冷凝传热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14
[4].刘振宇,吴慧英.基于VOF模型的膜状冷凝传热分析[C].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5].朱登亮,徐宏,齐宝金,赵力伟.矩形槽强化膜状冷凝换热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10
[6].朱登亮,徐宏,齐宝金.垂直纵槽管强化膜状冷凝换热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0
[7].孙杰,何雅玲,李印实,陶文铨.膜状冷凝初期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
[8].周甫,陈石,徐士鸣,葛玉林.水平管外TFE/NMP部分膜状冷凝热、质耦合传递过程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3
[9].马学虎,陈晓峰.固液界面接触角对膜状冷凝传热强化的初步分析[J].化工学报.2003
[10].王珍涛.垂直管内TFE/NMP部分膜状冷凝热质传递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