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论文_杨建华,叶郁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框架,两层,墙砖,刚度,阻尼,钢筋混凝土,位移。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华,叶郁[1](2019)在《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变形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结构的加固,需要研究其抗震变形性能。以某底部两层框架、上部四层砖房建筑为对象,通过STRAND7有限元软件构建有限元计算模型,考虑水平荷载与垂直荷载,深入分析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变形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建筑结构振型受结构横向楼板刚度的影响较显着,不同振型的频率变化中,X向1阶频率与Y向2阶频率变化最快,楼板平面内弯曲频率变化最慢;整体结构在X向与Y向分别呈现线性剪切变形和弯剪变形,Y向上由于填充墙发挥抗震墙功能,底部两层框架变形较小;在7度多遇地震影响下,底部两层结构中第二层楼板变形较第一层严重,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建筑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兰兰[2](2009)在《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头重脚轻”、“上刚下柔”的结构特点,其刚度分布不均匀,楼板变形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已不能忽略。楼梯作为发生地震和火灾时重要紧急逃生竖向通道,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本文总结了现有各种计算分析方法,以一底部为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为四层砖混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由于抗震墙间距和楼梯间位置的变化对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该结构各构件的受力特征,将整个结构模拟为空间梁、板单元的叁维整体计算模型,并对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静力和反应谱法的动力分析。通过对不同结构方案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楼板变形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二层及过渡层第叁层,底部抗震墙的布置对底部各层特别是过渡层砖墙的地震反应有较大的影响。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楼梯间的布置对结构的扭转变形影响很大,楼梯间位于房屋一端将导致偏心扭转作用。对结构进行的反应谱地震分析,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地震作用下变形的分布状况,得出了利用平面简化分析方法无法得到的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使人们对由于楼板变形和楼梯布置对此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有一个直观、深入的了解,对进一步提高同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11-01)

王晶仁[3](2009)在《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地震响应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头重脚轻”、“上刚下柔”的结构特点,其刚度分布不均匀,底部剪力墙布置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较为突出。为此,本文以一底部为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为四层砖混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根据该结构各构件的受力特征,将整个结构模拟为空间梁、板单元的叁维整体计算模型进行静力、反应谱法及时程分析的动力计算。通过对不同结构方案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抗震墙的不同布置情况对底部各层特别是过渡层砖墙的地震反应有较大的影响。研究了底部两层在静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布规律,得出了利用平面简化分析方法无法得到的内力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并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较好地描述墙梁受力的力学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使人们对由于底部抗震墙的变化对此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有一个直观、深入的了解,对进一步提高同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刘枫[4](2008)在《关于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设计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某工程实例,主要围绕改善底层矮钢筋混凝土墙的抗震性能,增强过渡楼层和这类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分析该工程的设防要求。(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08年02期)

肖承波,张新培,高永昭[5](2007)在《某非完整的底部2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从事建筑工程的鉴定、改造与加固工作中,发现四川省部分抗震设防地区城镇临街的旧建筑中存在一种建于20世纪70~80年代较为普遍的特殊建筑结构形式——局部底层、局部底部2层混合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形式(文中简称为非完整的底部2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为了研究该类房屋的抗震性能,采用通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8.0,对该类结构的1个实际工程的地震响应进行计算分析,依据该实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指出该结构的薄弱部位以及计算应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为同类房屋的抗震加固和加固计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07年06期)

李九宏[6](2007)在《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底部侧向刚度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框架-抗震墙协同工作计算侧向刚度的方法,计算分析了层1,2侧向刚度比,得出了在层2与底层结构布置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当h1/H>0.55时,不能满足侧向刚度比要求的结论。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若出现h1/H>0.55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增大底层侧向刚度。(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7年12期)

肖承波[7](2006)在《某非完整的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从事建筑工程的鉴定、改造与加固工作中,发现四川部分抗震设防地区城镇临街的旧建筑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特殊建筑结构形式——局部底层、局部底部两层混合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形式(论文中简称为非完整的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该类房屋主要建于70至80年代,而且房屋的总层数也已经超过现行规范要求。部分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性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已经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抗震构造措施,但对非完整的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抗震性能很少提及,特别是对该类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研究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如何采取抗震加固成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了解该类房屋的抗震性能,本文采用通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8.0,对该类结构的一个实际工程的地震响应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该结构各构件的受力特征,将整个结构模拟为空间梁和壳体单元的叁维整体计算模型,并对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参照相关资料,对实体结构的层间刚度进行计算。依据该实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指出该结构的薄弱部位以及计算应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经综合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为同类房屋的抗震加固和加固计算提供参考。1.在地震作用下,对该结构进行变形计算时,宜采用弹性楼板模型;2.通过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可知,对该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构件内力计算时,可直接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3.分别取混凝土结构和砖砌体结构的阻尼比对该结构进行时程对比分析可知,阻尼比对该结构的X、Y方向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对X方向影响较大,对Y方向影响较小,但两次计算结果的最大差值略微超过工程精度范围。由于目前对该类混合结构的阻尼比研究较少,在对该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构件内力计算时,建议阻尼比偏安全取值,取ζ=035。(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10-15)

沈汝伟,叶敬[8](2006)在《底部叁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性能及抗震设计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国内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一些试验研究和通过几个算例探讨了底部叁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结合工程实践中对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这种结构的抗震设计给出提示。(本文来源于《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杨鹏程[9](2004)在《关于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设计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主要围绕改善底层矮钢筋混凝土墙的抗震性能,增强过渡楼层和这类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来分析该工程满足本地区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04年06期)

曹明星,张浩,孟丽军[10](2003)在《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侧移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介绍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侧移刚度叁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了各种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03年01期)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头重脚轻”、“上刚下柔”的结构特点,其刚度分布不均匀,楼板变形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已不能忽略。楼梯作为发生地震和火灾时重要紧急逃生竖向通道,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本文总结了现有各种计算分析方法,以一底部为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为四层砖混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由于抗震墙间距和楼梯间位置的变化对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该结构各构件的受力特征,将整个结构模拟为空间梁、板单元的叁维整体计算模型,并对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静力和反应谱法的动力分析。通过对不同结构方案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楼板变形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二层及过渡层第叁层,底部抗震墙的布置对底部各层特别是过渡层砖墙的地震反应有较大的影响。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楼梯间的布置对结构的扭转变形影响很大,楼梯间位于房屋一端将导致偏心扭转作用。对结构进行的反应谱地震分析,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地震作用下变形的分布状况,得出了利用平面简化分析方法无法得到的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使人们对由于楼板变形和楼梯布置对此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有一个直观、深入的了解,对进一步提高同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论文参考文献

[1].杨建华,叶郁.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变形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2].刘兰兰.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

[3].王晶仁.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地震响应有限元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9

[4].刘枫.关于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设计启示[J].安徽建筑.2008

[5].肖承波,张新培,高永昭.某非完整的底部2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

[6].李九宏.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底部侧向刚度的控制[J].建筑结构.2007

[7].肖承波.某非完整的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四川大学.2006

[8].沈汝伟,叶敬.底部叁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性能及抗震设计的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9].杨鹏程.关于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设计启示[J].安徽建筑.2004

[10].曹明星,张浩,孟丽军.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侧移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J].四川建筑.2003

论文知识图

计算简图2层8-B-C梁底部钢筋锈蚀严重一、二层平面布置图(单位:mm)3层6-7-F-1/F顶板渗漏试件形式4层8-B-C墙裂缝

标签:;  ;  ;  ;  ;  ;  ;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论文_杨建华,叶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