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

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

张胜利[1]2003年在《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和为之奋斗的强大动力。正确的幸福观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中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他们福而思进、立志勤学,为共同幸福事业而奋斗,对提高中华民族创造与享受幸福生活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设计安排了论文内容。在理论层面,从概念入手,阐述了幸福、幸福观、幸福观教育的涵义,并把其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在实践操作层面,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幸福观的特点,针对该校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包括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幸福;协调学生各方面幸福影响的一致性;加强中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教育;正确引导当代中学生对不幸的认识,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意志力;加强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把积极进取作为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六个方面,以期能指导实践,增强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从而使中学生形成科学的幸福观。 本文的新异之处在于:选题新颖,是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却刚刚起步的领域;提出的有关策略建立在广泛调查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史瑾[2]2008年在《儿童幸福观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儿童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学前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但儿童与家长关于儿童幸福的理解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家长和儿童不同儿童幸福观的比较,唤起人们对儿童幸福的关注,并对儿童幸福中的偏颇认识予以剖析和纠正,进而通过适宜的幼儿教育使儿童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幸福观研究的内容,研究者设计出了有关儿童幸福观的调查问卷,在四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进行两次投放,对回收的20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挑选30对配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访谈。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首先借用白描的手法呈现出儿童和家长关于儿童幸福的相关资料,进而抽取儿童幸福观中幸福认知、幸福评价、幸福期望、幸福获取方式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特征比较。结果发现,儿童对幸福的理解朴素且单纯,对幸福的感知根植于当下的现实生活,主要以自身的内心体验来评价幸福,满足于现在的幸福生活,对幸福的期望大多存在于幻想之中,并相信幸福依靠自身的努力既可获得。而家长更重视儿童的未来幸福,对儿童幸福的理解理智和全面,他们更多从儿童外在的情绪表现来评价儿童的幸福,侧重幸福的应然状态,对儿童未来幸福生活的规划清晰明确,并认为成人的帮助对儿童获取幸福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又对影响不同儿童幸福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关系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是造成家长与儿童不同幸福观产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倡导一种真正让儿童幸福的幼儿教育,这是一项需要家长、教师、儿童和所有关注儿童发展的人们共同努力的事业。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使儿童享受到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1、提高儿童的幸福认知水平;2、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3、丰富儿童的幸福体验;4、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幸福品质;5、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孟秀芹[3]2009年在《当代大学生幸福观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阐释幸福和幸福观入手,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现状进行调研,探究部分大学生幸福观出现问题的原因,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进行路径探索,力求为使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幸福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幸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幸福观的涵义和历史上相关幸福观思潮,把其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包括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把实证研究结果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第叁部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总结出大学生幸福观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分别从家庭、社会、学校、个体四个层面提出了设想:家庭提供和谐美满的亲情氛围,提高大学生对幸福的感受力;社会要能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基本的公正;学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为大学生指引幸福之“路”;大学生主体要自觉投入,关注生活。

参考文献:

[1]. 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 张胜利.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 儿童幸福观之比较研究[D]. 史瑾. 河南大学. 2008

[3].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问题研究[D]. 孟秀芹. 河南大学. 2009

标签:;  ;  ;  

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