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视网膜,巩膜,地形图,角膜,裂孔,扎手,单纯性。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虎,朱瑾,王晓红[1](2014)在《直视下巩膜环扎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由同一术者进行外路手术,术前叁面镜下,间接检眼镜下仔细严格定位裂孔,术中肉眼下大致定位,全部行环扎并裂孔变性区外垫压,根据裂孔大小冷凝或非冷凝,尽可能安全放液,根据眼压,裂孔形态,部位选择注入气体填充物,定期观察术后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16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半年,视网膜完全复位14眼(87.5%),视力较术前提高12只眼(75%),不变3只眼(18.75%),不完全复位少量视网膜下液吸收缓慢1眼,再次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位1眼(6.25%)。最好矫正视力0.1以上10只眼(62.5%)。结论手术前的仔细检查定位裂孔,环扎术避免遗漏裂孔及变性区均为直视下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提供安全有效的保证,为眼科医师提供新的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且手术时间较短,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有明确的保证。(本文来源于《实用防盲技术》期刊2014年03期)
杨虎[2](2012)在《巩膜外局部加压术与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巩膜外局部加压术与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将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随机分A,B两组,A组16眼,采用巩膜外局部加压术;B组14眼采用巩膜环扎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其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 A组13眼视网膜复位顺利,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1.25%;术后视力提高13眼,不变2眼,下降1眼,出现并发症8眼。B组11眼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8.57%;术后视力提高9眼,不变2眼,下降3眼,出现并发症9眼。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提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巩膜外局部加压术手术治疗RRD是经济,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的理想的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防盲技术》期刊2012年04期)
刘杰,鞠家君,赵艳霞[3](2010)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氩激光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氩激光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01~2009-12经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氩激光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32例36眼,所选病例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以视网膜下膜为主的PVRC级的患者。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视网膜完全复位25眼,4眼明显好转,2眼因PVR进展行玻璃体切割术,1眼放弃治疗。术后视力提高21眼,7眼视力不变,4眼视力下降。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氩激光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损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航空航天医药》期刊2010年05期)
王凤平[4](2008)在《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术治疗早期单纯性视网膜脱离2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是指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属于原因不明的类型,多见于近视眼。早期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脱离时间短,视网膜脱离范围一般不超过3个象限,视网膜下液多且不能吸收,并常见视网膜下膜及视网膜褶皱形成,玻璃体无浑浊或轻度浑浊等改变。回顾分析5年来,在我院住院行单纯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术治疗的早期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眼)。在文中做简要分析报告。(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医学导刊)》期刊2008年05期)
潘栋平,李学喜,范军华,李贵州,陈吉婷[5](2007)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顶压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加压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顶压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分析88例(90 眼)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顶压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加压术的患者,术中无放液及注气。结果:一次性手术后视网膜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08-01)
王婷芝[6](2007)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的屈光和眼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脱离临床上多行环扎联合巩膜外加压以增强封闭裂孔,效果满意。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手术后伴发的近视或散光等屈光改变一直被医生和患者所关注。由于眼球是一个密闭光学系统,在巩膜环扎加压等外力的作用下,眼球构象改变,其中包括眼轴、角膜形态、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压等均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眼球屈光系统发生改变。由于角膜是眼球最重要的屈光介质,其表面微小的改变都会明显的影响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清晰度,因此,全面准确的了解术前和术后的角膜形态非常重要。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运用于临床至今已近50年,对这种手术方法可能引起的眼屈光和眼压变化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观察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眼轴长,平均屈光力,散光度,散光轴向和眼压的改变,以探讨其变化规律,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依据。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与分组:2006年9月-2007年1月因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初次入院治疗的患者57例57眼。男32例,女25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8.26±20.13岁。右眼30例,左眼27例。将患者的健眼作为对照眼,患眼作为观察跟。2.入选标准:2006年9月-2007年1月因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初次入院治疗的患者57例57眼。符合以下条件:(1)PVR分级为A或B级;(2)患者均为有晶体眼;(3)手术前后角膜透明;(4)既往无眼部手术史;(5)除视网膜脱离及相关眼部改变外,无其它眼部疾患;(6)可明确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者。3.检查及随访以健眼作为对照眼,分别在术前、术后3周、6周、12周双眼进行屈光状态(以眼轴长,平均屈光力、角膜散光度、散光轴向为指标)和眼压变化检查。眼轴长以A超测量,平均屈光力、角膜散光度、散光轴向用Orbscan测量,眼压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4.统计分析:数据用(?)±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手术前后角膜平均屈光力、散光度、散光轴向行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眼轴长、眼压的变化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及LSD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二、结果:本研究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眼眼轴长术后各组伸长,与术前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间无差异,环扎带的松紧与眼轴长有直接关系;术后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变小,以前表面旁中央区改变显着,中央区的改变小。平均屈光力改变以3周最为明显,此后逐渐恢复,在术后6周已趋稳定,12周基本稳定,并与术前水平相接近。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改变不明显。术后角膜前表面的散光度增加,在术后3周时中央区增加显着,此后较为稳定,而旁中央区散光度持续增加,12周时旁中央区散光度显着高于术前水平。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改变不明显。散光的轴向以前表面中央区改变显着,旁中央区改变小,散光轴向的改变在术后3周最为明显,在术后6周以后逐渐恢复,在术后12周基本稳定。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轴向改变不明显。观察眼术后眼压增高;术前眼压低者术后眼压升高明显。叁、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可引起屈光状态和眼压的改变,散光轴向的改变以短期多见,提示术后出现可暂不予处理,可进行临床观察。平均屈光力和散光度的改变需密切观察及相应处理。眼压普遍增高,表明巩膜环扎外加压术纠正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引起的低眼压是有效的。但也需密切观察眼压升高引起的眼内组织变化。眼科医师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角膜形状的改变,环扎用合适的松紧度,减少屈光状态韵改变,维持术后较为正常的眼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7-05-16)
曾新生,李春芳,彭燕一[7](2006)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术与放液的巩膜环扎加压术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手术与放液的巩膜环扎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并对两种术式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181例(184只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2级以下改变的RRD行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手术与巩膜环扎加压、引流视网膜下液手术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我院首诊病例,按手术中是否放液分为放液组和不放液组,分别分析各组PVR级别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的关系,并对二组的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进行比较。181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48个月,平均8.6个月。结果放液组视网膜复位84只眼,手术成功率为91.3%;不放液组视网膜复位86只眼,手术成功率为93.5%。放液组和不放液组PVR不同级别(B,C级)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而二组的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进步率比较,不放液组手术并发症明显比放液组低,术后视力进步率较放液组高,其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手术与放液的巩膜环扎加压术复位率基本一致,但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手术并发症少,为手术步骤的重要改变,PVRC2级以下改变的RRD都可适用。(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叶计芬,詹卫群,李瑜明,梁锋[8](2006)在《有控制定量放液在巩膜环扎加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引流视网膜下液新方法的效果。方法用注射针头作巩膜穿刺,能控制定量放液,并将本方法与传统的巩膜电凝放液法进行比较。68例68眼巩膜环扎加压术病例纳入本研究。结果68例视网膜下液均引流成功。34例传统方法者2例发生少量视网膜下出血,34例应用本方法者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有控制定量放液法与传统方法一样有效,但更为简单、安全。(本文来源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期刊2006年07期)
李毓敏,许叶圣,沈丽萍,楼定华,沈晔[9](2005)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改变的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30例(30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接受巩膜环扎外加压术的患者在术前ld、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术眼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度、散光轴向和不规则散光度P并分析不同手术因素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结果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引起角膜前表面周边部术后1周屈光度显着减小(P<0.01);中央部散光度显着增加;散光轴向向加压块中点轴向偏移,术后1周中央部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不规则散光度变化差异无显着性。手术中环扎带的长度和加压块的宽度与各屈光参数的变化有显着相关性。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的角膜前表面屈光改变以短期为主。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减小对角膜形状的改变,以保证术后的视觉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刘彦,王育良[10](2005)在《巩膜环扎加压术对眼屈光状态影响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巩膜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探讨手术对屈光状态改变的影响。方法观察行巩膜环扎加压术者19例(19只眼),测定术前1天、术后1月的模拟角膜镜读数、散光度及其轴向、角膜中央区3mm平均屈光力、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术后双眼波前像差。结果术后术眼各项高阶像差Z_3、Z_4、Z_5及总高阶像差Zg与健眼比较均值增加,其中Z_3、Z_5及总高阶像差Zg的比较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K_1值、散光值、屈光度、眼轴、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后面表高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K_2值、散光轴向和角膜中央3mm平均屈光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眼屈光度与眼轴、K_1值密切相关,统计学有显着意义;结论巩膜环扎加压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低阶像差向负值偏移,柱镜部分增加明显。(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巩膜外局部加压术与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将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随机分A,B两组,A组16眼,采用巩膜外局部加压术;B组14眼采用巩膜环扎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其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 A组13眼视网膜复位顺利,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1.25%;术后视力提高13眼,不变2眼,下降1眼,出现并发症8眼。B组11眼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8.57%;术后视力提高9眼,不变2眼,下降3眼,出现并发症9眼。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提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巩膜外局部加压术手术治疗RRD是经济,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杨虎,朱瑾,王晓红.直视下巩膜环扎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J].实用防盲技术.2014
[2].杨虎.巩膜外局部加压术与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J].实用防盲技术.2012
[3].刘杰,鞠家君,赵艳霞.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氩激光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J].航空航天医药.2010
[4].王凤平.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术治疗早期单纯性视网膜脱离21例分析[J].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8
[5].潘栋平,李学喜,范军华,李贵州,陈吉婷.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顶压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加压术[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7
[6].王婷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的屈光和眼压研究[D].郑州大学.2007
[7].曾新生,李春芳,彭燕一.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术与放液的巩膜环扎加压术的疗效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2006
[8].叶计芬,詹卫群,李瑜明,梁锋.有控制定量放液在巩膜环扎加压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
[9].李毓敏,许叶圣,沈丽萍,楼定华,沈晔.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
[10].刘彦,王育良.巩膜环扎加压术对眼屈光状态影响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