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短桩,有限元,变刚度,差异沉降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齐家平[1](2019)在《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差异沉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传统的桩基设计方法,往往忽略了基础差异沉降的控制。因而基础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沉降,而差异沉降的产生会引起上部结构的变形及不稳定等不良现象。近年来针对基础中差异沉降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变刚度调平理论。对于变刚度调平已有的方法中,长短桩基是一种可针对性较强地调整基础刚度,且较为容易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方法。但运用至实际工程时,具体的布桩方案及指导性的实施措施并未成型,阻碍了这种方法的全面推广。因此需要在这个方向进行更多的研究。本文利用ABAQUS软件,使用叁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对采用独立承台基础、独立承台下长短桩组合桩、桩筏基础下长短桩布桩方式进行研究,达到减小工程原方案差异沉降的目的。通过分析,本文得到以下成果:(1)对单桩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与工程试桩结果对比,验证有限元计算选取的参数的可靠性。(2)对工程原方案的各承台进行荷载-沉降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承台的沉降迭加计算方法。并通过迭加承台自身沉降与附加沉降得到原方案沉降呈中间大四周及角部小。(3)提出四种独立承台下长短桩布桩方案,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及沉降迭加计算得到各方案沉降情况,对比得到四角部及基础上边缘与右侧长桩变短桩的方案为独立承台下差异沉降控制较好的方案,分析了独立承台形式下长桩控制面积占比与差异沉降关系。(4)提出原方案基础上的桩筏基础布桩形式,通过有限元整体分析得到该基础呈内大外小的沉降分布。(5)提出叁种桩筏式长短基础方案,对各方案分析及对比原方案发现角部及外围长桩变短增沉的方案是对于原方案差异沉降减小效果较好的方案,分析了桩筏式长桩控制占比与差异沉降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朱彦鹏,王振涛,包泽学,董芸秀[2](2016)在《超大厚度Q2黄土场地长短组合桩基础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大厚度Q2离石黄土场地,选用大直径长摩擦型桩基桩筏联合基础是此类地区建设超高建筑的不二选择。因此根据在超大厚度黄土场地所进行的单桩静载荷试验的试验结果,基于减沉桩原理,根据长桩控制变形、短桩提供承载力的基本思路提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结合试验结果,分别确定了两种直径相同(d=800mm),长度不同(L_1=40m,L_2=20m),承载力不同的两种桩型,通过上部结构荷载估算确定了长短桩数量,根据相关规范,采用简化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全短桩、全长桩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进行叁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不仅可以大量减少长桩用量,而且可有效地控制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别业山,刘沐宇,张强[3](2014)在《港珠澳大桥长短组合桩基础有限元分析及受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m"法计算桩基时未考虑桩侧土摩阻力,为研究桩侧土摩阻力对长短组合桩基础桩基轴力分布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浅水区非通航孔桥桩基础为例开展分析,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模型中采用多折线弹簧模拟桩侧土摩阻力。结果表明,桩侧土摩阻力对长短组合桩基础桩基轴力影响较大,计算方法对桩基设计及工程造价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邓益兵,周健,孔戈,金炜枫[4](2009)在《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是一种新型基础形式,通过考虑桩土接触非线性对进行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弹塑性分析,研究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长短桩承载能力,揭示长短桩联合工作机理,对今后此新型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09年07期)
何艳平,王冠英,张思峰[5](2009)在《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的分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设计思路已引起工程界的重视。通过对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进行叁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揭示长短桩联合工作机理,对不同的长短桩的数量、桩长和布桩位置等方面对长短桩的设计进行了优化和分析,验证和评价长短桩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对此新型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刘彦博,宁贵霞,谢志勇[6](2009)在《长短组合桩基础的竖向承载性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长短组合桩基而言,长短桩的桩长、桩径等因素对其竖向承载性能均有较大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影响桩基竖向承载性能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期刊2009年02期)
熊巨华,李锋利,朱小军,杨敏[7](2008)在《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模型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单桩、叁桩、九桩及十五桩等4种(9组)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模型实验,介绍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设备、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误差原因.实验结果表明,组合桩基础中的短桩承载性状没有明显变化,而长桩则明显受到短桩的影响,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长桩承载性状明显不同于单桩,加载初期上半段侧摩阻力不能充分发挥,但随着荷载的增加至接近其极限承载力时上半段的侧摩阻力才能充分发挥,并达到其极限承载力时侧摩阻力.(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10期)
刘金燕[8](2008)在《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相互作用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桩筏基础在提供承载力和控制变形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其越来越成为高层建筑首选的基础形式。在桩筏基础设计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地基土中存在着两层或者更多的持力层,如选用浅层持力层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变形较大,如选用深层持力层则费用较高施工难度较大。面对此情况有人提出了长短桩的设计思想亦即:用部分长桩来控制变形并提供承载力,短桩提供承载力的设计思想。此种基础在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但是关于长短桩基础的工作机理的研究还并不成熟,本课题正是在此种情况下提出的。据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桩筏基础及长短桩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总结。(2)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地基模型,并结合布西奈斯克解推导了分层地基模型的柔度矩阵。(3)对剪切位移法的单桩计算理论作了修正,用剪切位移法推导了均质土体和层状土体中桩和桩的的相互作用,并对其相互作用系数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桩土体系的柔度矩阵。(4)简要介绍了薄板理论,并利用矩形单元对板做了有限元分析,求得了筏板的刚度矩阵。(5)根据上述理论编制了计算程序,对长短桩桩筏基础的工作特性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6)最后结合一个工程实例,进一步了解长短桩基础的工作性状并对本程序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陈峥,杨敏,朱碧堂,杨桦[9](2007)在《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某电厂烟囱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某烟囱工程原设计采用嵌岩桩筏基础,桩基施工后检测表明:由于岩面埋深起伏较大,大量基桩桩端位于土层中,可能引起桩基较大的沉降、不均匀沉降以及烟囱的倾斜问题.因此,在工程实践中通过在已施工桩基中增加少量长桩,达到降低基础沉降和减小差异沉降的目的.本文基于Geddes应力解的桩基荷载传递方法,将基桩视为弹簧,基础板采用薄板有限元方法,提出了长短桩组合桩筏基础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并对该烟囱桩筏基础进行了实例分析,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处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朱小军,杨敏,杨桦,李锋利[10](2007)在《长短桩组合桩基础模型试验及承载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形式,对其承载性状、工作机理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桩身侧摩阻力分布、桩身内力以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中长桩和短桩承载性状发挥状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有价值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超大厚度Q2离石黄土场地,选用大直径长摩擦型桩基桩筏联合基础是此类地区建设超高建筑的不二选择。因此根据在超大厚度黄土场地所进行的单桩静载荷试验的试验结果,基于减沉桩原理,根据长桩控制变形、短桩提供承载力的基本思路提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结合试验结果,分别确定了两种直径相同(d=800mm),长度不同(L_1=40m,L_2=20m),承载力不同的两种桩型,通过上部结构荷载估算确定了长短桩数量,根据相关规范,采用简化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全短桩、全长桩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进行叁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不仅可以大量减少长桩用量,而且可有效地控制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齐家平.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差异沉降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朱彦鹏,王振涛,包泽学,董芸秀.超大厚度Q2黄土场地长短组合桩基础模拟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6
[3].别业山,刘沐宇,张强.港珠澳大桥长短组合桩基础有限元分析及受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
[4].邓益兵,周健,孔戈,金炜枫.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弹塑性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9
[5].何艳平,王冠英,张思峰.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的分析与应用[J].建筑科学.2009
[6].刘彦博,宁贵霞,谢志勇.长短组合桩基础的竖向承载性能探析[J].太原科技.2009
[7].熊巨华,李锋利,朱小军,杨敏.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模型实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刘金燕.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相互作用模拟与分析[D].同济大学.2008
[9].陈峥,杨敏,朱碧堂,杨桦.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某电厂烟囱工程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10].朱小军,杨敏,杨桦,李锋利.长短桩组合桩基础模型试验及承载性能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