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入手,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可采取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全面改革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知识素养,发挥教师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等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度重视,赋予了现代大学新的重大使命。高职院校也是现代大学的一部分,推动文化薪火相传,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然而,高职院校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多作贡献之际,如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1.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传递的社会现象,作为保存和维系人类文化的必要手段,它负载着将先人创造和积累的一切文化财富和经验,传递给后人的历史重任,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文化创新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创新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传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文化的传承应该在发展、创新中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1.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1.2.1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新的职能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这是总书记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新的重要认识,不仅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而且赋予了大学新的责任和使命。高职院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勇于承担起这一重要责任和使命,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新的贡献,将体现世界文明成果的先进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只有明其德,求至善,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民”。文化与高等教育具有潜在的、历史性的和本质的联系。《周易》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蕴含了文化具有教育、教化功能的意思。文化的纽带是知识,而大学的教学即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则是创新知识,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就是育人,而育人过程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
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主要有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事实上,高职院校聚集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教学和科研等途径进行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还有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高职院校天然担负着保存、传承和创造高深文化和专门知识的使命。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新职能,强调高职院校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作用,既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在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更高层次上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服务。可见,总书记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提出来,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
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文化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地区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继承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不断培育社会主义先进大学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关系到一个地区乃到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复兴。
1.2.2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有思想教育的功能
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育人功能主要表现:首先,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大学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为高等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有利于大学生确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培养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第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第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忠于职守、忘我献身的精神。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地切教育都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传承功能,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承,更是文化传承;二是创新功能,创新是原有价值体系、心理定势、思维方式的突破,也是新的观念、知识、体制的建立,包括文化价值观念创新、文化知识体系创新、文化思维方式创新。高职院校负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任。高职院校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是通过育人实现的,通过文化的教与学,发展人的文化创造能力,使文化得以实现社会的遗传,因此,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大批能有效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摇篮,还是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伦理型文化。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恤民、爱人孝亲、重德修身、励志图强、崇节重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大学生也有较大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道德和信念,鞭策青年一代奋发向上、修身养性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都有教育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毋庸置疑地要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课堂教学文化传承着一种价值观、信念、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一种“人化”的过程。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师生在课堂里进行某种“文化活动”,进行着某种“文化熏陶”。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曾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忽视,造成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偏失,目前,传统文化教育仍未作为专门的课程列入大学公共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承继的历史责任任重道远。尽管现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未专门设立传统文化方面的章节,但可采取渗透的办法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溶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爱国主义”部分的内容时,可以选取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自强不息的林则徐、舍身报国的戚继光、历经磨难只为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远嫁匈奴的王昭君等杰出人物和爱国志士的故事作为实例。笔者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法是读经典,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挑选经典诗句让学生朗读,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等令后人叹为观止的爱国诗篇,通过朗读诗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应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以优良传统文化去熏陶和润泽青年学子,让他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使得青年一代成为传统文化的承继者和接力手,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举措
2.1转变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会议确立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不仅对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也为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大学精神的培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基于对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理论课本来就少,其安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深受知识论的影响,致力于把思想政治理论看作是知识的传授,其课程内容仍然追求抽象的理论阐释和文本逻辑性,忽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的传授,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这样,一方面,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应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的传授,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对先贤往圣的思想和经典著作了解甚少,“有知识没文化”、“有知识无审美”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我们需要借鉴文化濡化思想,在思政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濡化融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传播和文化养成的主要渠道,其各门课程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内容应该“概括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不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师生,且要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从传输知识论向传播文化论转变,努力致力于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构建高尚的课堂教学文化,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人文关怀,通过传播先进的社会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力量去塑造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实践空间,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正是通过文化的教与学,发展人的文化创造能力,使文化得以实现社会的遗传。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在文化传承中教师首先要对文化进行研究,从而选择教育资料,给学生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激活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旧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新体会和新发现。此外,大学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提出新认识,探索新规律,从而不断创造新文化。
2.2全面改革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人格精神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学内容除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以及法律、伦理道德之外,还应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政治思想理论素养的培养锻炼与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学习相结合,全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意蕴。为实现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主动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内心世界,主动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使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只有通过其自身的内化,教育者施加的影响才能发挥作用,理论要求和行为规范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只有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使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从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提升修养、完善人生的动力。
其次,应根据课程特点,整合现有思政课课程内容,避免知识的重复。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相整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传递,可以继承和传播人类已有的先进文化,使人类的优秀文化得以延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用它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关公民道德品质的内容时,可以选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宽容精神、“仁者博爱”的精神、“天下为公”的精神、“勤俭节约”的艰苦朴素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舍生取义”的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等,这些优秀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需要深入发掘和弘扬。大学只有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思政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大学生优良德性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完善人格的树立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再者,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能使思想政治课教育生动形象并且效果明显,而且还能使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民族性、历史性、进步性、完整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可以说,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义务观念、公德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规范,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公民素质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内涵的核心部分。
第三,创新教学观念,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活化。一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转变为师生对话与讨论,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走进学生生活,将社会生活过程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起来。二是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教学点和实训基地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特点,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渠道,如爱国主义基地、红色文化基地及网络媒体等渠道,使文化传承与创新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培养具有一定职业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
第四,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文化传承是文化引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动力、文化引领的条件。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这些观点在现代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可取。但是,重德、修身、孝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在现代依然有相当大的价值。我们既要反对食古不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历史虚无主义。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在选取传统文化的内容编写教材时,要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要研究遴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名篇,进行教材建设,使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进入课程建设体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编写入教材中,让学生接触、熟悉、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这对充分发挥思政课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增强教师知识素养,发挥教师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依靠育人来实现,贯穿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等育人的各个环节。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主持者、组织者和责任人。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实效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以及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必要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妥善处理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防止急功近利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此外,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前人积累的文明成果进行消化吸收、扬弃、创新,灵活地将传统文化素材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衔接起来,实现融会贯通,以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够在教学中自如选择和激活有关传统文化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自觉性,同时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以达到培养既有过硬政治素质和渊博知识,又有理想人格和伟大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注:
[1]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N].光明日报,2011-05-2.
[2]邢丽芬.思想政治课的文化传承功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1).
[3]崔强.传统文化教育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4]黄文毅.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5]陆致宇.论思想政治理论课须担当传统文化传承的职责[J].传承,2011(23).
[6]唐连凤,李建民.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理性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5).
[7]宋义霞.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想的探析[J].陕西教育,2011(9).
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5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