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散模型论文-牛萍娟,程峥,田海涛,李舒舒

色散模型论文-牛萍娟,程峥,田海涛,李舒舒

导读:本文包含了色散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室,非色散红外,CO_2传感器,热释电探测器

色散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牛萍娟,程峥,田海涛,李舒舒[1](2019)在《非色散红外CO_2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业温室大棚中CO_2浓度监测易受到温度影响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利用热释电探测器对非色散红外CO_2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的模型。从安装在红外探测器上的热敏电阻的输出电压中提取环境温度。为了建立温度补偿模型,进行了温度对传感器模块性能影响的实验,并采用卡尔曼滤波对足够的稳态数据进行处理。在建立温度补偿模型之后,其在30℃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精度在±150 ppm以内,能够实现较准确的CO_2浓度在线监测。(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9年08期)

程鸿,熊帮玲,王金成,马慧敏,张芬[2](2019)在《透镜模型下基于色散和强度传输方程的相位恢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强度传输方程(Transport of Intensity Equation, TIE)的非干涉相位恢复技术要求光源是单色的限制,以及强度采集过程移动CCD或物体而引入的机械误差,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透镜模型下的色散相位恢复技术。该方法基于透镜成像系统的相位变换特性,将色散与TIE结合在一起,使不同波长的光经过透镜系统后在同一位置成像,从而在不机械移动的情况下获得聚焦和散焦强度图像。再利用散焦量与波长的关系结合TIE计算出物体的相位信息。模拟实验中用该方法恢复物体的相位与原始相位的相关性系数为0.970 7,均方根误差为0.061 8;同时真实实验对透镜阵列相位进行了恢复,实验结果与真实参数误差为1.74%,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裴霄翔[3](2019)在《FDTD计算误差与算法中的色散介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域有限差分算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在计算电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解决现代工程电磁问题的方法。但随着FDTD算法应用领域的深入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电磁问题的仿真复杂度和仿真尺度成倍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为解决仿真尺度增加所带来的计算资源不足问题,提高计算效率,最常用方法是使用并行运算。然而作为当前并行运算主要平台的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单精度计算性能优异,但却难以满足数值计算最常用的双精度运算的要求,因此必须对采用单精度计算的FDTD算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研究。此外,在将FDTD算法应用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等微纳复合结构问题的研究时,由于共振效应与介质介电特性密切相关,需要在FDTD算法中对色散介质的介电特性进行精确建模。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对FDTD算法的计算可靠性与误差特点进行了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FDTD算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机中浮点计算的存储格式以及运算方法,对FDTD计算按照算法误差、单精度模式下的计算误差、色散介质模型误差进行了分类,并分别阐述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其次,利用编程通过设定的算例对单精度计算下的吸收边界,激励源以及电磁波的传播进行精确性验证。分析采用单双精度两种情况下FDTD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差异,并得出结论:FDTD算法由于时空局域性的特点,在细化网格的情况下,只要在迭代时间步内,相邻网格的场值差异小于单精度的有效数值位表示范围,那么FDTD算法的单精度计算是可靠的,与传统数值运算的双精度计算相比没有明显误差。因此,在当前蓬勃发展的GPU和FPGA单精度并行平台上,实施FDTD计算是可行的,能够大幅度提高电磁仿真的效率。最后,系统阐述了FDTD算法中常用的色散介质介电特性的建模处理方法,并分析了其误差情况,然后在特定频段对传统的Drude模型使用临界点(Critical Points,CP)逼近的方法进行修正并使用辅助微分方程法(Auxili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ADE)将修正模型融入到FDTD算法中,并将修正后的Drude_2CP模型作为插件写入商业计算软件FDTD Solutions的材料库中,通过一个增强透射现象的算例分析了使用Drude模型计算会带来的问题,并验证了在200nm到1OOOnm波段内修正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玉涛,岳慧,林嘉轩[4](2018)在《微结构表面磁极化共振频率的色散关系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光谱调控结构,在目标隐身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该结构光谱调控机理对目标表面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电磁场理论出发,利用表面等离子激元的色散关系,在结构色散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共振频率的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电磁场分布,揭示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中磁极化效应的物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中的磁极化效应是由内等离子激元的耦合产生,色散关系可以预测该结构表面的共振频率。(本文来源于《制导与引信》期刊2018年04期)

李国超[5](2018)在《基于虚宗量贝塞尔函数的螺旋带色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电磁场的本征模式出发,利用虚宗量贝赛尔函数的表示形式,考虑宽翼片与夹持杆的影响,得到了螺旋带模型色散关系和耦合阻抗的半解析表达式.将本文的计算与实验结果以及电磁软件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在螺旋带宽度大于厚度1.5倍时,也就是介质加持杆截面积超过截面总面积的10%时,基于本文模型的计算结果和介质分层理论的结果以及商用电磁仿真软件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仿真结果相比,耦合阻抗最大差异为8%,相速最大差异为6%;与分层介质理论相比,耦合阻抗以及相速的最大差异均小于3%.将本文模型与基于内点法的MATLAB优化函数fmincon相结合,能够加快慢波结构的参数设计速度.(本文来源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殷惠民,杜祯宇,李玉武,李国会[6](2018)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简化的基体效应校正模型测定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测定土壤、沉积物样品中无机元素的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基体效应校正经验模型中,通常需要Mg、Al、Si、Ti、K、Fe、Ca等常量元素测定结果。针对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应用方案,如果能将参与基体效应校正的元素个数压缩,不考虑Mg、Al、Si等轻元素,其分析成本和时间将明显得到优化。实验探讨了简化基体效应校正模型的可能性。基于康普顿散射和简化的基体效应校正模型,建立了土壤、沉积物样品中As、Cr、Cu、Ni、Pb、Zn、Mn、V等重金属元素的ED-XRF测定方法。用5个土壤、9个沉积物标样认定值和3个土壤考核样品WD-XRF测定结果为基准,以HJ 780—2015质控要求为依据,评估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目标元素分析结果准确度合格率94.1%~100%,精密度合格率100%。基于经典的背景计数法和重复测定法评估了方法检出限。各项实验结果表明,ED-XRF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质控工作。(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8年04期)

李新,欧阳楚英[7](2018)在《第一性原理声子色散曲线计算误差评估——1维原子链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子色散曲线的计算是研究固体材料晶格振动动力学的重要内容.由于边界条件的影响,声子频率的计算在布里渊区边界会产生一定误差.以1维原子链模型在简谐近似条件下的声子色散关系的解析解为参照,对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的声子色散曲线进行评估,重点考察布里渊区边界声子频率的误差,进而对色散关系、热力学参量等的计算误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晶格动力学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诺迪[8](2017)在《光与金属纳米结构的交互作用的非局部色散模型的超收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超收敛理论讨论了光与金属纳米结构的交互作用的非局部色散模型.这个方程是由时域麦克斯韦方程和另外两个偏微分方程耦合而成的.本文利用任意阶Raviart-Thomas- Nedelec元分别讨论了向后欧拉格式和Crank-Nicolson格式的稳定性和超逼近性,然后讨论了蛙跳格式的超逼近性.在引入插值后处理算子之后给出了超收敛分析.同时,基于Hilbert-Branmble-Xu引理给出的渐近展开式,这是研究超收敛分析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最低阶Raviart-Thomas-Nedelec元将空间方向的收敛阶由O(h)提高到O(h1.5).最后,本文的数值算例验证了理论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姜琪[9](2016)在《基于量子电抗阻尼一维振子模型的介质色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能够产生与普通光完全不同的非线性现象,如双光子吸收、光丝、色散等。本文主要研究在超快激光作用下介质的色散效应。基于量子电抗阻尼一维振子模型,并以氢原子为例,我们量化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线性折射率的一阶色散对群速度的影响,以及叁阶电极化率的二阶色散对非线性折射率的影响。并对推导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该影响的具体数值。我们的结果可能为色散补偿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依据。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基于量子化电抗阻尼一维振子模型,理论计算了常温下电子跃迁过程中的量子化平均碰撞频率,以及能级跃迁时所对应的跃迁频率。2.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以量子化电抗阻尼一维振子模型为基础,考虑叁阶电极化率的二阶色散近似,在远离线性吸收和双光子共振吸收时,理论推导了脉冲激光传输群速度中的非线性折射率,该结果中包含叁阶电极化率及其一阶色散。量化模拟了常温气态氢原子线性折射率的色散对群速度的影响以及叁阶电极化率的色散对非线性折射率的影响。为了体现这两种影响,我们定义线性相对变化和非线性相对变化并给出了影响范围:线性折射率的色散对群速度在2.11nm-3.70nm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叁阶电极化率的色散对非线性折射率的影响范围为644.8nm-509.8nm。线性和非线性相对变化最高可达690倍。3.讨论了线性、非线性相对变化随粒子数密度和温度的变化1)粒子数密度的影响增大粒子数密度,线性折射率的色散对群速度的影响范围增大(粒子数密度为10~(27)量级时,该影响范围可增加到22.3nm)。同样,叁阶电极化率的色散对非线性折射率的影响范围也随着粒子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结果表明,粒子数密度越大,色散对折射率的影响也越大。2)温度的影响在233.15K-393.15K(即-40℃-120℃)温度范围内,讨论了远离吸收的情况下,线性折射率的色散对群速度以及叁阶电极化率的色散对非线性折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温度范围内,两种影响均无明显的变化,说明温度对色散的影响不大。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为了超快脉冲激光在常温下气体中传输时的稳定性,必须要进行色散补偿。(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1-01)

蒋和伦,刘启能[10](2016)在《金属介电常数的色散模型对光学Tamm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银介电常数叁种色散模型对光学Tamm态的影响,根据叁种色散模型的复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研究银-光子晶体-银结构TE波和TM波的光学Tamm态随入射角、银层厚度及周期数的变化.得出:叁种色散模型下银-光子晶体-银结构中都会出现两个光学Tamm态(OTS1和OTS2).叁种色散模型下的光学Tamm态的波长随入射角、银层厚度及周期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但是光学Tamm态的透射峰值随入射角、银层厚度及周期数的变化规律不一致.Drude-Lorentz模型和Lorentz模型能够描述银的特征,而Drude模型不能.(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6年05期)

色散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基于强度传输方程(Transport of Intensity Equation, TIE)的非干涉相位恢复技术要求光源是单色的限制,以及强度采集过程移动CCD或物体而引入的机械误差,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透镜模型下的色散相位恢复技术。该方法基于透镜成像系统的相位变换特性,将色散与TIE结合在一起,使不同波长的光经过透镜系统后在同一位置成像,从而在不机械移动的情况下获得聚焦和散焦强度图像。再利用散焦量与波长的关系结合TIE计算出物体的相位信息。模拟实验中用该方法恢复物体的相位与原始相位的相关性系数为0.970 7,均方根误差为0.061 8;同时真实实验对透镜阵列相位进行了恢复,实验结果与真实参数误差为1.74%,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散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牛萍娟,程峥,田海涛,李舒舒.非色散红外CO_2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

[2].程鸿,熊帮玲,王金成,马慧敏,张芬.透镜模型下基于色散和强度传输方程的相位恢复技术[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3].裴霄翔.FDTD计算误差与算法中的色散介质模型研究[D].安徽大学.2019

[4].张玉涛,岳慧,林嘉轩.微结构表面磁极化共振频率的色散关系预测模型[J].制导与引信.2018

[5].李国超.基于虚宗量贝塞尔函数的螺旋带色散模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6].殷惠民,杜祯宇,李玉武,李国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简化的基体效应校正模型测定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J].冶金分析.2018

[7].李新,欧阳楚英.第一性原理声子色散曲线计算误差评估——1维原子链模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刘诺迪.光与金属纳米结构的交互作用的非局部色散模型的超收敛分析[D].郑州大学.2017

[9].姜琪.基于量子电抗阻尼一维振子模型的介质色散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10].蒋和伦,刘启能.金属介电常数的色散模型对光学Tamm态的影响[J].计算物理.2016

标签:;  ;  ;  ;  

色散模型论文-牛萍娟,程峥,田海涛,李舒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