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债转股”的冷静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蔡海娟[1](2021)在《中金黄金债转股嵌套资产注入案例分析》文中认为
殷实[2](2020)在《去杠杆政策下的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后进入黄金时代,“中国”速度举世瞩目。但是经济过快增长的同时,一些隐形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企业由于行业特点、自身扩张等原因,负债较多,致使企业高杠杆运行,财务危机一触即发。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国家调整发展模式、注重发展质量的决心。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已经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同时也威胁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帮助企业增加有效供给、盘活存量资产、降低杠杆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成为国家的一大难题。上世纪末期,在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转股的实施机构,设立资金均来自于国家财政。债转股作为一项政策性工具被大规模应用,来帮助国有企业脱贫致富、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贷款率,维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上一轮债转股的经验也为解决新经济形势下企业高杠杆率的问题提供了借鉴。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降低企业的杠杆。2016年10月11日,国新办接连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目前实施的市场化债转股是对前一轮政策性债转股的优化创新,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弱化政府的地位,尊重实施双方的意愿,不给“僵尸企业”可乘之机,为暂时处于困境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机会。本文写作期间正值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攻坚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质量却不能匹配经济发展速度。随着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落入实处,成效斐然。本文以中国中铁——建筑类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此次去杠杆政策下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企业,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中铁位列55名;《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国中铁位列第七名。由此可见,中国中铁在国内外皆享誉盛名,其在市场化债转股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为后续实施企业提供借鉴。首先,本文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去杠杆、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接着,是文章的理论基础部分,对去杠杆与市场化债转股的含义、去杠杆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本轮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和理论依据进行阐述,对两轮债转股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其实施路径的市场化,实施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实施过程的法制化。然后,本文对中国中铁的公司概况以及去杠杆的过程进行描述,由此展开对案例的分析。本文从中国中铁去杠杆的原因、去杠杆方式的选择、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以及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股价的变化四个方面深层次地对案例进行剖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启示。经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从79.89%下降到76.43%,同时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实施机构派出监事、董事参与公司事务能使公司治理得以改善。但另一方面,由于股票有一定的解锁期,企业未来升值与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在市场化债转股后可能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适当负债,控制好资产负债率,合理选择资本结构;对于过高的杠杆率,企业应选择合理的去杠杆方式,不能盲目去杠杆。同时,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去杠杆支持政策以及利用市场化债转股的资源配置功能,盘活企业资产。各主体也应充分关注市场化债转股后企业价值的变化,机动应对,减少投资风险。本文结合了时代背景与国家政策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时间意义。虽然债转股在国外已被许多国家采用,但是在我国仅有一次实践,即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政策性债转股,但市场化债转股与之前的债转股存在诸多差异,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各领域不断尝试采用这种新模式,市场化债转股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作者在了解债转股历史以及查阅国外诸多案例后,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对案例进行分析,为市场化债转股在我国的稳步推进提供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武少芳[3](2020)在《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很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面临债务本息无力偿还的风险,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出现债务违约。自2010年以来,我国亏损企业亏损额快速增长,几年间,翻了近两番,从2010年的2359.1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366.84亿元。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把去杠杆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并且降低企业杠杆率是其中主要内容。此后,为了进一步有效降低企业负债率,并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于2016年10月正式启动新一轮债转股。与十七年前的债转股相比,本次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都由市场决定,政府只起引导作用。为了研究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对企业会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以有色金属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锡业股份为例,通过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等方法来研究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的影响,同时,锡业股份控股母公司云锡集团参与了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希望通过对该代表性案例的分析,为后续开展债转股项目的企业提供经验借鉴。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债转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阐述,其次对案例进行介绍,描述了云锡集团首次债转股实施结果,进一步介绍了锡业股份能够实施本次债转股的条件,并对公司债转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说明,然后重点分析了锡业股份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操作模式,以及对公司的影响,通过股价、财务状况和内部治理三部分展开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债转股实施后对转股企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不仅有助于企业摆脱财务困境,也有利于改善企业内部治理,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并按照债转股的实施步骤给出了关于稳步推进本轮市场化债转股的一些建议。
胡娟[4](2018)在《SN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均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银行承担着处置大量不良资产的压力,继1999年之后,债转股作为工具之一再次出现在市场上。市场化债转股是国务院为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为了避免发生金融危机,维持经济稳健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国家决定采取债转股这一综合性措施。2016年,我国再次提出用债转股的方法降低杠杆率,此次债转股强调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遵循市场主体的意愿和原则,并制定市场化价格,由转股主体自主决定是否转股。与我国第一次实施的由政府主导的债转股不同,政策性债转股的实施虽然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化解了债务危机,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我国此次大力推行的市场化债转股理论较少,实践经验更是匮乏,丰富和完善市场化债转股体系意义重大。本文将SN集团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研读国外有关债转股方面的文献,对我国第一次实施债转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比两次债转股的实施背景、实施条件等方面的不同,突出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其次,对案例发生的背景,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指引、行业和实施主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描述案例企业签订的债转股方案,分析案例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原因。再次,从财务视角重点分析实施债转股所带来的效应,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并对风险提出防范控制建议。最后,研究案例得出结论,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完善治理结构,缓解财务危机,减少偿债压力,并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企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快速转型,在新能源或其他市场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后,本文认为此次债转股,使企业过高的杠杆率降低,且效果显着,银行的金融风险被化解,债权人的财务风险减少。实施债转股的主要参与方达到了实施目的。本轮债转股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银行作为参与方与实施机构共同监管企业经营,债转股效率提高,这项措施可以破解当前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飙升的难题,对金融市场也会带来积极影响。
刘婉君[5](2018)在《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内供给结构不平衡,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运营效率不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增大。债转股作为一种债务重组模式,为了降低企业杠杆率、改善银行资产质量,17年后在我国重新启动。与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不同的是,本轮债转股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市场化债转股。市场化债转股作为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针对遇到暂时性困难但具有较大潜力的优质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在降低优质企业杠杆率的同时加速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随着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进,对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锡业作为首个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地方国有企业,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以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为案例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云南锡业的基本情况、建设银行与其签订的债转股项目概况和实施债转股的运作条件,然后对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运作模式、运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定价策略、退出方式、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及应对)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市场反应、资本结构、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多角度出发,对云南锡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的短期效应进行了评价。其中,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的设计对新一轮债转股的实施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其运作模式的设计特点有:参与主体为银行、灵活运用基金模式、投资优质资产、资金市场化募集、退出方式灵活、加大风险管控。通过对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可知: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受到了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热切关注,通过设立基金模式筹集的资金分别用来偿还高息负债、投资优质子公司和矿产资源,充分满足了企业发展需求。短期来看,本次债转股的实施提升了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改善了企业资本结构,巩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次市场化债转股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市场化债转股定价策略、股权退出方式、资金监管渠道和投资约束机制方面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进一步完善。
黄希韦[6](2017)在《信托业参与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文中认为我国不良资产问题并非是一个短期性问题,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不同时期的特点。在网上做简单关键词搜索可见,既有严肃的诸如银监会等监管机构颁布的政策文件、各金融机构的参与动态,也有各地不良资产价格波动的各种消息、民间资本跃跃欲试等局面——这更足以使我们在纷繁复杂中认真思考不良资产处置这一主题——追根溯源其背景、客观看待其形势、冷静寻找其出路——特别是在过去20多年,中国的杠杆率不断上
吴娟娟[7](2017)在《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部分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企业债务规模明显扩大,杠杆率逐年上升。企业过高的杠杆率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增加,不良贷款率攀升。债转股作为企业降杠杆、银行资产保全的一种新型债务重组模式,17年后在我国重新启动。与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不同的是,本轮债转股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市场化债转股。市场化债转股主要适用于遇到暂时性困难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降低优质企业杠杆率的同时加速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随着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推进,对企业市场化债转股运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华荣能源(原熔盛重工)是我国H股首家上市的造船民营企业,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是我国市场化债转股启动以来的首个案例。本文以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这一典型事件为研究对象,从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条件、运作模式、运作过程、实施效应多角度出发,对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在债转股运作条件方面,从多维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在利好政策的推动、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港股资本市场提供便利、《银行法》例外条款提供契机多方面条件下,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才得以顺利开展;在债转股运作模式方面,详细分析了“债转股+债转债”的运作模式、“债转股+债转债”模式的选取依据以及“债转股+债转债”模式下的运作流程;在债转股运作过程方面,对运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包括折股比率的确立、可转债初始溢价率的设定、待转债务“非股非债”悬空期的应对、债转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债转股实施效应方面,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债转股的市场效应,并从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股权结构、企业价值多角度评价了债转股的财务效应。通过对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条件、运作模式、运作过程、实施效应的分析,得出我国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运作的相关启示。通过对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的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在开展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条件、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的选取以及运作流程设计,在具备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多样化债转股运作模式;在市场化债转股运作过程中,债转股折股比率的确立、债转股投资协议条款的设计、待转债务“非股非债”悬空期的应对、各参与方的利益均衡等是核心和关键所在,处理好这些关键问题才能使得市场化债转股更好的发挥其效用。
邢成[8](2016)在《如何寻找新一轮“债转股”中的信托机遇》文中认为新一轮"债转股"尽管并没有明确指出信托公司可以作为多种类型的实施机构之一参与市场化债转股,但作为多数为国有企业、专业从事资本投资运营、市场化经营与运作程度都十分领先的信托公司,当然位于此次"债转股"的实施机构所属之列。这一举措给信托公司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机遇,但也不能忽略"债转股"业务中潜在的风险。
杨宏略[9](2007)在《“债转股”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历史和管理原因,我国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收购、管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债转股”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债务时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债权转股权作为我国一项经济改革政策,肩负着盘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促进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两大使命。然而,在“债转股”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债转股”方案评审和新公司组建阶段存在许多遗留问题;“债转股”新公司运行管理极不规范;“债转股”政策不配套导致政策障碍;“债转股”资产处置考核政策存在弊端。本文从产权机制、管理机制和利益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债转股”问题的形成原因。为健全“债转股”操作和解决其中的困难,本文认为必须从经济环境、国有企业改制面临的困惑、资本市场不成熟等角度来正确认识“债转股”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和完善“债转股”的综合性政策,明确资产管理公司的“债转股”目标,完善其职能和管理约束机制,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相结合,拓宽股权的退出渠道,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实现信息的传播畅通。
李金迎[10](2004)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在1999年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通过5年的管理和处置,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已经将一部分不良资产盘活、变现并通过债权转股权、资产与债务重组等方式使一些企业扭亏为盈,我国资产处置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立了5年,与当初国务院批准的10年存在期相比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处置所存在的不良资产和如何转型的问题。随着存在期逐渐到达,这个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回顾了资产管理公司成立5年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要处置的不良资产的状况;然后分析了资产管理公司近5年以来的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债转股、资产重组、不良资产的打包出售,详细分析了每种处置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之后探讨了用国际上比较常见的资产证券化方法处置不良资产;最后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认为,对于拟用债转股的方法处置的不良资产,应进行认真的分析,在详细的论证后做出选择,防止企业借机逃废债务,并重点寻找股权退出途径;对于债务重组的不良资产,要将债务重组和股权重组及企业改制结合起来,以取得最大最好的效益;对于出售的不良资产,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并在出售后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实行目前在我国还有法律和市场上的障碍,但是可以开始尝试。如果可行可以逐步推开。资产证券化需要证券市场的配合。本文最终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不良资产的处置后,可以合并机构和人员,逐步向大投行转变。
二、对“债转股”的冷静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债转股”的冷静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去杠杆政策下的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去杠杆的研究 |
1.2.2 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研究 |
1.2.3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研究 |
1.2.4 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 |
1.2.5 市场化债转股的风险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去杠杆及市场化债转股理论概述 |
2.1 去杠杆及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 |
2.1.1 去杠杆的含义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含义 |
2.2 企业去杠杆的原因 |
2.2.1 符合“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要求 |
2.2.2 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
2.3 企业去杠杆的方式 |
2.3.1 兼并重组 |
2.3.2 股权融资 |
2.3.3 市场化债转股 |
2.4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 |
2.4.1 实施路径市场化 |
2.4.2 实施主体多元化 |
2.4.3 实施过程法制化 |
2.5 市场化债转股的理论依据 |
2.5.1 权衡理论 |
2.5.2 资源配置理论 |
2.5.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去杠杆的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历史及股权结构 |
3.1.2 经营状况介绍 |
3.1.3 中国中铁高杠杆率的形成 |
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去杠杆的过程 |
3.2.1 合作对象及目标企业的选择 |
3.2.2 双方利益达成一致 |
3.2.3 监管机构审批通过债转股方案 |
3.2.4 通过市场化机制实行债转股 |
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去杠杆的案例分析 |
4.1 中国中铁去杠杆的原因分析 |
4.1.1 中国中铁财务负担过重 |
4.1.2 应“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要求 |
4.1.3 中国中铁行业前景良好是去杠杆的前提 |
4.1.4 满足PPP投资项目对资产负债率的要求 |
4.2 中国中铁选择市场化债转股方式去杠杆的分析 |
4.2.1 采用兼并重组方式整合难度大 |
4.2.2 采取股权融资方式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 |
4.2.3 采用市场化债转股方式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
4.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分析 |
4.3.1 两步走方式:先增资标的公司再与上市公司换股 |
4.3.2 引入投资人参与子公司治理 |
4.3.3 货币出资占市场化债转股投资的比重较大 |
4.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后股价变化分析 |
4.4.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
4.4.2 基于行业同期平均股价变化的比较分析 |
5 研究结论和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率 |
5.1.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后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
5.1.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 |
5.1.4 投资者在债转股后可能面临较大投资风险 |
5.2 研究启示 |
5.2.1 企业经营发展应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 |
5.2.2 对于过高的杠杆率,企业应合理选择去杠杆的方式 |
5.2.3 充分利用市场化债转股的资源配置功能 |
5.2.4 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去杠杆的政策支持 |
5.2.5 应充分关注市场化债转股后企业价值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1.1 锡业股份基本情况介绍 |
1.1.1 锡业股份概况 |
1.1.2 云南锡业首轮政策性债转股实施情况 |
1.2 锡业股份能够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条件 |
1.2.1 国家政策及政府的支持 |
1.2.2 有色金属行业特点 |
1.2.3 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
1.3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情况 |
2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2.1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操作模式分析 |
2.1.1 设立基金引入社会化资金 |
2.1.2 市场化定价策略 |
2.1.3 约定出资条件和承诺事项 |
2.1.4 多元化退出途径 |
2.2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的影响分析 |
2.2.1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对股价的影响分析 |
2.2.2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分析 |
2.2.3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对股权及治理结构的影响分析 |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
3.1 研究结论 |
3.2 建议 |
3.2.1 市场化原则筛选债转股企业 |
3.2.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
3.2.3 健全债转股相关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SN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债转股研究 |
1.3.2 国内债转股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债转股的内涵 |
2.1.1 市场化债转股概念界定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目的及对象 |
2.1.3 我国两次债转股的对比 |
2.2 债转股的理论依据 |
2.2.1 代理成本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西方产权理论 |
3 SN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 |
3.1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主体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经营状况 |
3.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前提 |
3.2.1 宏观经济与政策 |
3.2.2 行业现状 |
3.2.3 微观条件 |
3.3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方案 |
3.3.1 实施对象选择与组织结构 |
3.3.2 实施过程与退出方式 |
3.4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 |
3.4.1 深化国企改革,促进制度完善 |
3.4.2 破解资金困境,实现战略转型 |
3.4.3 降低资产负债比率 |
3.4.4 缓解偿债压力,提高抗风险水平 |
4 SN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 |
4.1.1 治理结构的完善 |
4.1.2 资本结构的优化 |
4.1.3 债务风险的降低 |
4.1.4 盈利能力的提升 |
4.1.5 推动公司转型发展 |
4.2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实施过程的风险 |
4.2.1 资金用途被改变的风险 |
4.2.2 不良债权变不良股权的风险 |
4.2.3 委托代理风险 |
4.3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
4.3.1 优化投资约束机制 |
4.3.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4.3.3 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定价体系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SN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启示 |
5.2.2 促进市场化债转股发展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述 |
2.1.1 债转股的定义 |
2.1.2 债转股的类型 |
2.1.3 债转股的运作模式 |
2.2 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2.2.1 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 |
2.2.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3 市场化债转股相关理论 |
2.3.1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
2.3.2 博弈理论 |
2.3.3 资本结构理论 |
3.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描述 |
3.1 云南锡业的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的基本状况 |
3.1.2 公司的股权结构 |
3.2 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条件 |
3.2.1 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支持 |
3.2.2 金融机构及社会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
3.2.3 建设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转型增效 |
3.3 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的方案设计 |
3.3.1 参与主体介绍 |
3.3.2 债转股具体实施方案 |
4.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分析 |
4.1 云南锡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1 行业周期下行导致利润亏损 |
4.1.2 高杠杆导致偿债能力低下 |
4.1.3 投资决策的失误加剧债务负担 |
4.2 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分析 |
4.2.1 运作模式的选取依据及目的 |
4.2.2 运作模式的设计特点 |
4.3 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运作过程的核心问题分析 |
4.3.1 市场债转股的定价策略 |
4.3.2 参与主体的退出方式 |
4.3.3 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及应对 |
4.4 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应分析 |
4.4.1 基于市场反应的效应分析 |
4.4.2 基于资本结构的效应分析 |
4.4.3 基于偿债能力的效应分析 |
4.4.4 基于经营状况的效应分析 |
5.研究结论及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5.2.1 合理制定债转股定价 |
5.2.2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5.2.3 完善资金监管渠道 |
5.2.4 建立投资约束及激励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述 |
2.1.1 债转股概念界定 |
2.1.2 债转股的两种类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博弈理论 |
2.2.2 资本结构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
2.2.4 企业控制权随机依存理论 |
3.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描述 |
3.1 华荣能源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行业现状 |
3.1.3 经营状况 |
3.1.4 股权结构 |
3.2 主要银行债权人简介 |
3.2.1 中国银行 |
3.2.2 瑞士瑞信银行 |
3.3 华荣能源债转股前的财务困境 |
3.3.1 巨额到期金融机构借款 |
3.3.2 高杠杆导致偿债能力低下 |
3.3.3 利率的提高加剧债务负担 |
3.4 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方案设计 |
3.4.1 申请债转股 |
3.4.2 债转股的配股准备 |
3.4.3 债转股具体实施方案 |
4.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条件分析 |
4.1.1 利好政策的推动 |
4.1.2 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 |
4.1.3 港股资本市场提供便利 |
4.1.4《银行法》例外条款提供契机 |
4.2 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模式分析 |
4.2.1“债转股+债转债”的运作模式 |
4.2.2“债转股+债转债”模式的选取依据 |
4.2.3“债转股+债转债”模式下的运作流程 |
4.3 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运作过程的核心问题分析 |
4.3.1 债权转股权折股比率的确立 |
4.3.2 债权转可转债初始溢价率的设定 |
4.3.3 待转债务“非股非债”悬空状态的应对 |
4.3.4 债转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
4.4 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应分析 |
4.4.1 股价角度 |
4.4.2 资本结构角度 |
4.4.3 资本成本角度 |
4.4.4 股权结构角度 |
4.4.5 企业价值角度 |
5.研究结论及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5.2.1 加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 |
5.2.2 探索多样化债转股运作模式 |
5.2.3 债转股折股比率遵循市场机制确立 |
5.2.4 建立健全市场化债转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5.2.5 商业银行强化投贷联动运作、加速推进混业经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债转股”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债转股”的背景、宗旨 |
1.1 我国“债转股”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 |
1.2 “债转股”产生的宗旨 |
1.3 “债转股”有关的理论回顾 |
1.4 现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简评 |
第二章 我国“债转股”的执行状况演变 |
2.1 实施债转股的条件和要求 |
2.2 债转股的成效与困惑 |
第三章 “债转股”利益机理、操作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
3.1 利益机理 |
3.2 “债转股”的方法和程序 |
3.3 “债转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债转股”问题形成的根源分析 |
4.1 产权机制原因 |
4.2 政策机制原因 |
4.3 利益机制原因 |
第五章 我国剩余政策性债转股资产有关情况的实证分析 |
5.1 剩余政策性股权资产情况 |
5.2 剩余债转股资产未处置原因 |
5.3 债转股管理与处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六章 我国“债转股”模式和战略改进对策 |
6.1 债转股的模式 |
6.2 提高对“债转股”的认识 |
6.3 加强制定和完善“债转股”工作的综合性政策 |
6.4 针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建议 |
6.5 严格“债转股”准入机制 |
6.6 重建和健全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 |
6.7 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状分析 |
1.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的成就 |
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当前面临的问题 |
1.3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依据 |
2.1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
2.1.1 资产管理公司与欠款企业的博弈 |
2.1.2 纳什均衡 |
2.1.3 资产管理公司与欠款单位的博弈模型 |
2.2 资产组合理论 |
第三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主要方式分析 |
3.1 债转股 |
3.1.1 债转股的作用 |
3.1.2 债转股过程分析 |
3.1.3 债转股的局限性 |
3.1.4 重构和完善债转股的设想 |
3.1.5 案例:黑龙江省佳木斯工农玻璃厂债转股 |
3.2 资产和债务重组 |
3.2.1 资产和债务重组的优点 |
3.2.2 资产和债务重组四个方面 |
3.2.3 资产与债务重组的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发展 |
3.2.4 案例:重庆渝钛白的重组 |
3.3 不良资产出售 |
3.3.1 不良资产出售的优点和不足 |
3.3.2 不良资产出售的几种方式 |
3.3.3 不良资产出售的发展 |
3.3.4 案例:华融出售不良资产 |
第四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创新——不良资产证券化 |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
4.2 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 |
4.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项准备 |
4.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方案设计 |
4.5 案例:韩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国际证券化 |
第五章 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
5.1 北京水泥厂的债转股 |
5.1.1 基本情况分析 |
5.1.2 北京水泥厂债转股取得效果分析 |
5.1.3 北京水泥厂债转股的经验 |
5.2 安徽蚌埠热电厂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 |
5.3 河北发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债务追偿 |
5.4 中京大酒店不良资产的处置 |
5.5 石家庄华联商厦不良资产的处置 |
5.6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向美国花旗集团转让不良资产 |
第六章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 |
6.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处置 |
6.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
6.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运作的基础 |
6.2.2 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运作的影响 |
6.2.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设计和发展前景分析 |
四、对“债转股”的冷静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金黄金债转股嵌套资产注入案例分析[D]. 蔡海娟. 辽宁大学, 2021
- [2]去杠杆政策下的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殷实.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D]. 武少芳. 辽宁大学, 2020(01)
- [4]SN集团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D]. 胡娟.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7)
- [5]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D]. 刘婉君.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7)
- [6]信托业参与不良资产处置业务[J]. 黄希韦. 当代金融家, 2017(11)
- [7]华荣能源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D]. 吴娟娟. 新疆财经大学, 2017(06)
- [8]如何寻找新一轮“债转股”中的信托机遇[J]. 邢成. 当代金融家, 2016(12)
- [9]“债转股”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 杨宏略.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10]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D]. 李金迎. 天津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