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生物学活性论文-周海璐

多糖生物学活性论文-周海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糖生物学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益生菌,细胞壁多糖,体外活性,抗肿瘤

多糖生物学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璐[1](2017)在《益生菌细胞壁多糖提取与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益生菌是能活着抵达肠道、增强肠道机能、增强免疫力、有利于宿主健康的一类微生物。最常见的益生菌要属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两类菌,此外益生菌还包括芽孢杆菌、部分酵母菌、某些光合细菌和少数大肠杆菌等。益生菌的许多功能特性,都和菌体的表面结构有关。对菌体来说,细胞壁是最直接与外界接触的保护层,细胞壁在细菌的生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益生菌的细胞壁呈封闭的囊状结构,其基本骨架由许多层肽聚糖构成。细胞壁的表面携带有多种特异性受体,建立了菌体与宿主或噬菌体之间的联系。益生菌的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等功能特性,均与此有很大关系。益生菌细胞壁多糖(cell wall polysaccharides, CWPS)包括益生菌细胞壁本身具有的多糖,以及少量黏附在细胞壁表面的、不易去除的多糖类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肽聚糖又称胞壁质、黏肽,是菌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微生物相关保守分子之一,在益生菌与宿主之间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了五种益生菌作为原材料,包括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BMBL0606)、罗伊氏乳杆菌(L.reuteri BMBL0612)、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 BMBL0618)、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BMBL0624)和动物双歧杆菌(B.an animal BMBL0630),分别对它们的细胞壁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对优化后的提取工艺制出的细胞壁多糖成品,进行了形态观察、产率分析、总糖含量检测、脂肪含量检测、蛋白质含量检测、溶菌酶实验和重金属含量检测;然后通过MTT法,探究了五种益生菌细胞壁多糖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中乳双歧杆菌细胞壁多糖在小鼠体内的抑瘤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如下:1、益生菌细胞壁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在细胞壁多糖提取过程中,对比氯仿-甲醇混合溶液、乙醚、石油醚、丙酮、环己烷五种不同有机溶剂脱脂效果,用香草醛法检测样品中剩余脂肪含量,以确定最佳有机溶剂;对比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六种不同蛋白酶除蛋白效果,测定从样品中游离出的氨基氮含量,以确定最佳蛋白酶。结果显示:1)脱脂工艺中,氯仿-甲醇混合溶液的脱脂效果对于五种益生菌都是最优的;2)去除蛋白工艺中,对于嗜酸乳杆菌和乳双歧杆菌,酸性蛋白酶除蛋白能力最强;对于鼠李糖乳杆菌,碱性蛋白酶除蛋白能力最强;对于罗伊氏乳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中性蛋白酶除蛋白能力最强。最后可观察到成品形态为乳白色、棉絮状粉末,产量在0.150 g/L菌液与0.225 g/L菌液之间。2、益生菌细胞壁多糖成分分析:五种益生菌细胞壁多糖成品中,总糖含量在 94.70 μg/mg 与 161.36 μg/mg 之间;脂肪含量在 18.53 μg/mg 与 28.57 μg/mg 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35.00 μg/mg与179.29μg/mg之间;肽聚糖含量在76.5%与83.0%之间;ICP-AES检测铅、汞、砷、铬、镉、铜、铁、锌、锰含量,结果显示,铅、汞、砷、铬、镉、铜、锰等有害重元素均含量极低或未检出,铁元素含量最多,在0.0204 μg/mg与0.0416 μg/mg之间,其次是锌元素,含量在0.0152μg/mg与0.0240 μg/mg之间,每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保健食品国标。3、益生菌细胞壁多糖生物活性:通过MTT实验,分别研究了五种益生菌细胞壁多糖对HepG2肝癌细胞和BGC-823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对HepG2肝癌细胞,1600 μg/ml的乳双歧杆菌细胞壁多糖作用72小时,抑制率最大,达到了 36.9%;对BGC-823胃癌细胞,1600μg/ml的嗜酸乳杆菌细胞壁多糖作用72小时,抑制率最大,达到了 34.7%;通过构建小鼠S180肿瘤模型,发现乳双歧杆菌细胞壁多糖在小鼠体内的抑瘤率达到42.2%。综上所述,本研究以五种益生菌细胞壁多糖为研究对象,对提取工艺中,脱脂和除蛋白方法进行了优化,提升了成品的质量;分析了优化后提取工艺制得的细胞壁多糖成分,为其未来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五种益生菌细胞壁多糖在体外生物活性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效果,乳双歧杆菌细胞壁多糖在小鼠体内也展现了良好的抑瘤效果。这将为未来益生菌细胞壁多糖为原料的新型功能性食品等的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4-01)

叶辉,周贤,李士明[2](2016)在《叁七多糖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糖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随着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的发展,多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叁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作为常用的中草药,主要用于活血、化瘀、补血和止血。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叁七多糖的多种药理作用,这无疑对我国医药行业有着具大意义。但目前对于叁七多糖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6全国多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崔学敏[3](2016)在《益生菌胞外多糖分离与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益生菌是能够调节机体胃肠道内正常菌群、保持微生态的平衡、对机体有益的菌群统称。它能够提高食物的消化效率、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降血脂等。此外,一些益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还能够刺激组织的发育,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从而影响机体营养的水平、生理的功能等。如一些乳酸菌生长过程中分泌的胞外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降低肿瘤发生的机率等生理功能。本实验室选取四种益生菌,即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BMBL0606)、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BMBL0612)、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BMBL0618)和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BMBL0624),培养分离胞外多糖。对四种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对比了四种益生菌产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并对其中L.rhamnosus BMBL0606及B. Lactis BMBL0624所产胞外多糖对高脂小鼠血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产胞外多糖条件优化:以培养温度、培养时间、pH值、接种量为单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产胞外多糖最佳培养条件。以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磷酸盐含量为单因素,正交试验确定产胞外多糖最佳培养基成分。结果显示:1)鼠李糖乳杆菌:碳源低聚半乳糖、氮源大豆蛋白胨、碳氮比1:2、磷酸盐含量0.2%, pH6.5、28℃、10h、接种量3%。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最高产量4.16 mg/mL;2)罗伊氏乳杆菌:碳源低聚半乳糖、氮源酪蛋白胨、碳氮比1:3、磷酸盐含量0.3%, pH7.5、10h、28℃、接种量2%。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最高产量4.97 mg/mL;3)嗜酸乳杆菌:碳源低聚半乳糖、氮源胰蛋白胨、碳氮比1:3、磷酸盐含量0.4%,pH6.5、14 h、34℃、接种量40%。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最高产量3.98 mg/mL;4)乳双歧杆菌:碳源葡萄糖、氮源大豆蛋白胨、碳氮比为1:3、磷酸盐含量0.2%, pH4.5、16 h、34℃、接种量4%。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最高产量2.17 mg/mL。2、胞外多糖体外生物活性:四种益生菌(L. rhamnosus BMBL0606, L. reuteri BMBL0612, L. acidophilus BMBL0618, B. Lactis BMBL0624)产胞外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依次为30.98%、29.74%、31.39%.36.82%(200μg/mL);-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9.76%、21.23%、33.13%、30.95%(200μug/mL); MTT实验测定结肠癌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1.59%.30.55%、30.92%、36.01%(200 μg/mL)。3、胞外多糖对高脂小鼠血脂的影响:构建小鼠营养性肥胖模型。小鼠体内实验表明:BMBL0606 EPS及BMBL0624 EPS无论高低剂量组,体重较高脂对照组均略有下降但并不明显。而各实验组高脂小鼠血液中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含量异常情况均有所改善。其中,BMBL0606 EPS高剂量(400mg/kg)组HDL-C、TC含量恢复正常范围,BMBL0624 EPS高剂量组对HDL-C含量的升高效果明显。综上所述,我们以四种益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产胞外多糖最优培养工艺,以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同时,四种益生菌胞外多糖在抗氧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长的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以BMBL0606 EPS及BMBL0624 EPS为代表的益生菌胞外多糖降血脂实验中,BMBL0606 EPS高剂量对高脂小鼠血糖、血脂的综合能力最佳。这将为开发以益生菌为代表的新型菌类产品及其次级产物的多功能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支持。(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陈君诚[4](2016)在《天麻和沙枣两种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对多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了解到多糖不仅仅是生物体的结构材料或能量储备物质,还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信息分子,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活性。因此,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现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对天麻和沙枣两种植物多糖进行提取分离,并对纯化后的均一组分多糖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和生物学活性研究。本论文分以下两部分:一、天麻多糖的研究:天麻(Gastrodia el Bl.)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古代医书记载了许多天麻的神奇药效,其最早记录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表明了天麻可医治头晕目眩、小儿惊风、神经疼痛等功效。多糖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参与并维持了生命的多种生理功能。本论文试验旨在对天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为今后天麻多糖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试验以天麻为材料,对天麻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天麻粗多糖,并对粗多糖进行脱蛋白及透析处理,得到精制天麻多糖。随后利用DEAE-52和Sephadex G-100对精制多糖进行纯化获得两个均一组分多糖RGP-1a和RGP-1b。2、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高效液相(HPLC)、高效液相排阻色谱(HPGPC)等仪器对RGP-1a和RGP-1b进行初步结构表征。3、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RGP-1a和RGP-1b具有显着的清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能力。同时,体外免疫活性实验表明,RGP-1a和RGP-1b能显着地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当天麻多糖RGP-1b的浓度为200μg/m L时,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与阳性对照LPS(2μg/m L)作用能力相当。以上试验数据表明,天麻多糖具有被开发成为保健食品的潜能。二、沙枣多糖的研究: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属胡颓子属多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部和欧洲地区。在我国,沙枣被广泛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呕吐、黄疸病、哮喘、肠胃气胀、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等。本研究主要对沙枣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均一组分多糖进行了理化性质检测和体外免疫活性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超声波提取多糖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最优的沙枣多糖提取工艺参数:提取时间43 min、提取温度79℃、超声波功率282 W和料液比为1:30,在此条件下预测沙枣多糖的得率为9.93±0.24%。2、沙枣粗多糖经过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均一组分多糖EAP-1a和EAP-1b。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高效液相(HPLC)、高效液相排阻色谱(HPGPC)等仪器对RGP-1a和RGP-1b进行初步结构表征。3、体外免疫活性实验表明,EAP、EAP-1a和EAP-1b均具有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并且能促进其吞噬能力。以上研究表明沙枣多糖在药物和功能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关于沙枣多糖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尤婷婷[5](2016)在《蹄叶橐吾叶多糖的提取及其体外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我国空气雾霾情况逐年加剧,人们日渐重视对咽喉、肺部的保健,提高了对加强自身免疫力的意识。蹄叶橐吾的根及根茎在吉林省药材标准中记载为山紫莞,主“温肺下气,消痰止嗽”,它的叶片具有特殊风味,是延吉人民喜食的一种野菜,有研究表明蹄叶橐吾叶片提取物具有消炎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目前主要集中为有机溶剂提取物,本文以水提物为研究对象,提取、精制并分级蹄叶橐吾叶多糖(PLF),最后从抗氧化能力及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两方面初步探讨其生物学活性。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了PLF的提取及精制工艺。首先,对叶片定性检出酚类、多糖类、黄酮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水提醇沉提取PLF,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PLF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g/m L)条件下,在90℃水浴锅中提取2h,收集滤液3次,PLF提取率为8.76%;壳聚糖絮凝纯化PLF得到精制蹄叶橐吾叶多糖(DPLF),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最优精制工艺为在50mL PLF(浓度为2mg/mL)中加入壳聚糖(浓度为2%)1m L,30℃条件下搅拌,絮凝60min后蛋白质去除率为85.03%,脱色率为81.74%,多糖损失率为42.81%;通过定性实验、紫外全波长扫描(UV-Vis)、红外光谱扫描(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确定DPLF的理化性质,初步判断其除杂程度,特征基团及单糖组成成分。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柱梯度洗脱DPLF,结合琼脂糖凝胶柱层析进一步分级,最终得到DPLFN,DPLFA1-1,DPLFA1-2,DPLFA2-1,DPLFA3-1,DPLFA3-2,DPLFA4-1和DPLFA5-1八个组分。通过UV-Vis、FTIR、HPLC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确定了其中五种组分几乎不含干扰类杂质;推测出可能含有的特征基团;明确了单糖组成成分,其中主要包含的单糖种类有: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和阿拉伯糖等;计算出该四种组分相对分子量(Mw)依次为4.0992×105,1.3016×106,3.4410×104和1.0280×104。研究了DPLF的生物学活性。(1)DPLF的抗氧化活性:从总抗氧化能力、还原力和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五方面综合评价,结果表明DPLF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尤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半抑制浓度为0.0351 mg/m L;(2)采用MTT比色法测定DPLF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当浓度为2μg/L时,影响显着,细胞存活率为100.3135%,此时ConA刺激细胞增殖指数为1.7606。(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陈小强[6](2015)在《不同方法提制的绿茶多糖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多糖是生物体内含量丰富的大分子有机物,或作为生物体内能源和结构物质,或参与了各种生理活动,也是一类对人体具有广泛生理调节功能的功效成分。茶多糖是茶叶中普遍存在的天然大分子活性物质,其全称为茶叶多糖复合物(tea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s, TPC),是一种多糖与蛋白质结合的杂聚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活性如降血糖、免疫调节等。迄今,茶多糖的提取纯化、理化及功能活性研究已有多年,但是其产品开发和应用非常有限,这与其在茶叶中的含量低、成分复杂、分离纯化难度大、缺乏系统性的质量指标以及降血糖等功效活性评价模型单一等有关。本课题以我国最大的茶叶品类—绿茶为对象,选用五月份生长的龙井43茶树采制的炒青绿茶及其鲜叶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水提、碱提等提取方法从中制备茶多糖CTPC-E (crude tea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s extracted with enzymes, CTPC-E)、TPC-E (tea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s extracted with enzymes)、TPC-W(water-extracted tea polysaccharides conjugates,TPC-W)、TPC-A (alkali-extracted tea polysaccharides conjugates,TPC-A)和TPC-L (Tea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s prepared from fresh leaves, TPC-L),并研究其多方面的理化特性,为茶多糖产品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标和参数。同时,本课题还进行了绿茶多糖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前驱阶段-糖耐量降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中的预防作用体内实验研究,以及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茶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绿茶多糖中性单糖组成可达6-7种,分别是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中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为主要组成单糖,在各多糖中叁者摩尔含量合计达到73-93%。绿茶多糖的中性糖含量测定,应以这叁种单糖并按组成的平均比例配制成标准品;通过计算,CTPC-E、 TPC-E、TPC-W、TPC-A和TPC-L中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平均摩尔比例为1:1.4:1.6。组成绿茶多糖的酸性单糖为半乳糖醛酸,绿茶多糖中酸性糖含量测定应采用半乳糖醛酸作为标准品。(2) CTPC-E和TPC-E含有15种氨基酸,TPC-W和TPC-A含有16种氨基酸,TPC-L含有15种氨基酸;各绿茶多糖均未检测出游离氨基酸存在,表明测定的氨基酸为蛋白质(多肽)组成氨基酸。(3) CTPC-E、TPC-E、TPC-W、TPC-A和TPC-L无等电点,不显示出蛋白质(多肽)的酸碱电离特性;UV-Vis扫描光谱显示,各绿茶多糖无蛋白质(多肽)的紫外特征吸收;SDS-PAGE电泳中不显示出蛋白质(多肽)条带。综合分析表明,绿茶多糖蛋白质部分的电荷特性、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以及对考马斯亮蓝G-250的结合特性被“屏蔽”,显示出多糖的理化特性。推测,绿茶多糖的糖链是作为肽链的侧链和亲水基团暴露在空间结构外面,从而“屏蔽”了其蛋白质(多肽)部分的诸多特性。(4)各绿茶多糖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特征吸收为吸附于其上的色素分子所致,通过扫描茶多糖在200-400nm的吸收光谱,可以作为茶多糖色素脱除程度的检测方法。(5)温度是绿茶多糖组分分布和构象发生质变的决定因素。HPGPC-ELSD与CD联用技术,可以精确测定茶多糖复合物经热力作用后的组分分布和溶液构象变化及变化程度,可作为茶多糖这类含共价结合蛋白质的多糖复合物质量控制分析手段。(6)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绿茶多糖均具有高吸湿性和持水‘性,保存的环境湿度宜低于50%。Ze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均是带负电荷的酸性多糖,在pH5.0-8.0的溶液体系中稳定性最高。(7)茶鲜叶多糖TPC-L通过抑制淀粉在小鼠体内降解(酶解)为葡萄糖的方式来改善小鼠对淀粉的糖耐受性。50mg·kg-1·d-1和150mg·kg-1·d-1剂量的TPC-W和TPC-A可延缓NOD小鼠血糖的升高,降低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病率,对1型糖尿病具有预防作用,且TPC-W作用效果优于TPC-A。TPC-E、TPC-W、TPC-A和TPC-L对HepG2肝癌细胞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5-12-01)

逄增润[7](2015)在《藏红花花瓣总多糖的提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特点,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MS发病率逐年上升。由MS引发的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但由于MS病因复杂,单一的合成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天然中草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作用范围广,作用靶点多,且毒副作用小。因此从中寻找对MS具有防治作用的活性成分作为合成药物的有效补充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名贵中药藏红花是藏红花(Crocu sativus L.)植物的干燥柱头,其产量极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花瓣作为制药工业中的副产品含有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备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本研究开展了藏红花花瓣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评价了藏红花花瓣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并进一步探究了其降血脂活性及其机制,旨在为藏红花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水提部位中主要活性组分藏红花花瓣总多糖(Total polysaccharides from petals of Crocus sativus L.,PPC)的提取条件组合,确立了总多糖的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的结果显示,PPC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料水比1:20,浸提温度100 ℃,浸提时间3 h,此条件下PPC得率最高,为11.54%,纯度为61.80%。为初步探究PPC的生物学活性,首先对PPC进行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随质量浓度的增加,PPC对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逐渐增强。浓度为32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1.68%;浓度为16 mg/mL时对·OH自由基清除率过半,为63.01%,表现较高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LPS刺激的RAW 264.7细胞为炎症细胞模型,探究PPC对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25-100 μg/mL的PPC可显着抑制LPS刺激下RAW 264.7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等的表达水平,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为了解PPC毒性,以期为PPC后续研究及开发提供安全依据,对其进行了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其毒性等级为实际无毒。而后对PPC的降脂活性进行研究。对正常小鼠灌胃PPC(200 mg/kg、400 mg/kg、800 mg/kg),持续2 w,与对照组相比,小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脏器系数和血清TG水平无明显变化,血清TC水平显着降低。在PPC降低正常小鼠TC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PPC的降血脂功效。本试验采用高脂饮食小鼠模型探究PPC对脂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NC)组相比,高脂(HFD)组小鼠的脂肪垫系数、血清TC、TG水平及AI指数均有显着增加,LDL-C水平显着降低。这表明长期的高脂饮食,产生脂代谢紊乱,诱发高脂血症。此外,肝脏中TC含量显着升高,表明高脂饮食可使小鼠肝脏TC累积。与HFD组相比,200 mg/kgPPC连续灌胃12 w可显着降低高脂饲喂小鼠的血清TC、TG、LDL-C和LDL-C/TC及AI指数,800 mg/kg PPC可显着降低血清TG水平。这表明藏红花花瓣总多糖能降低血脂水平,有效预防长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血脂紊乱。肝脏HE染色表明,与HFD组相比,200 mg/kg PPC处理组小鼠肝脏中脂滴明显减少,PPC可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脏轻微脂肪性病变。脂肪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HFD组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与HFD组相比,各PPC处理组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减小。利用免疫组化试验观察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标记蛋白F4/80表达,结果显示,PPC各组F4/80表达显着降低,PPC可抑制F4/80的表达,减少高脂诱导的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为探究PPC的降血脂机制,采用q-PCR和WB技术对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脂代谢相关基因与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PC中高剂量组脂肪组织中PPAR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脂模型组,800 mg/kg的PPC可使肝脏组织中p38MAPK蛋白表达上调。表明PPC可能通过激活PPARα和p38MAPK信号通路调节脂代谢。(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10-01)

王菊凤[8](2015)在《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蛹虫草[Cordycepsp mliitaris(L.ex Fr.)Link]又名北虫草、北冬虫夏草、蛹草等,是我国着名的传统珍贵中药材之一。现代研究表明,蛹虫草具有与冬虫夏草(C.sinensis)极其相似的药理作用,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蛹虫草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其中蛹虫草多糖的含量最高,也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蛹虫草多糖有着多种生物活性功能,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是值得挖掘的一大生物资源宝库。同时蛹虫草多糖也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免疫调节剂,在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蛹虫草多糖锗(cordyceps polysaccharide germanium,CPG)是蛹虫草多糖和无机锗两者的结合体,为大分子有机锗。本实验以蛹虫草子实体和菌丝体为生物载体,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利用蛹虫草对锗具有的高度特异性富集功能,将无机锗(Ge02)按照一定浓度比例添加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蛹虫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菌丝体不断吸收培养基中的锗元素,被吸收的锗元素与蛹虫草体内的虫草多糖相结合,从而生成蛹虫草多糖锗。为了研究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本项研究以蛹虫草为材料,运用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分离纯化、分子量及其单糖组成、安全性和抗衰老作用;同时探讨了蓝光对蛹虫草多糖锗和主要活性成分的促进作用;此外还研究了锗及其与硒协同对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锗浓度对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影响研究实验表明:锗浓度能显着影响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化锗和菌丝体多糖化锗的生物转化(P<0.05)。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当锗浓度为200mg/L时,蛹虫草子实体的生物量最大,为5.95(g/瓶);锗浓度为300mg/L时,子实体多糖化锗的生物转化量最多,达到216.76(μg/g);锗浓度为250mg/L时,子实体有机锗转化率最高,为72.8%。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当锗浓度为250mg/L时,蛹虫草菌丝体的生物量最大为15.33(g/L);锗浓度为150mg/L时,菌丝体多糖化锗的生物转化量最多,达到107.29(μg/g);锗浓度为200mg/L时,菌丝体有机锗转化率最高,为85.1%。另外,在锗浓度为250mg/L时,子实体有机锗最高含量为489.86μg/g;在锗浓度为300mg/L时,子实体多糖化锗占子实体总有机锗比例最大为51.9%。在锗浓度为250mg/L时,菌丝体有机锗最高含量为584.76μg/g;在锗浓度为150mg/L时,菌丝体多糖化锗占菌丝体总有机锗比例最大为34.2%。总的来说,本研究显示锗浓度在150mg/L-300mg/L时,比较适合蛹虫草多糖化锗的生物转化。蛹虫草子实体对锗的富集及转化能力比菌丝体强。2、蛹虫草多糖锗的分离纯化、分子量以及单糖组成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子实体状态对从蛹虫草子实体中提取多糖锗有显着影响(P<0.05)。粉末子实体、2h提取时间、70%的乙醇浓度有利于蛹虫草多糖锗的提取。在用活性炭进行脱色时,2%的活性炭脱色处理效果最好。另外,子实体多糖锗与菌丝体多糖锗都是由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四种单糖组成的;子实体多糖锗中这四种单糖的质量比为:1:2.7:91.5:7.1;菌丝体多糖锗中这四种单糖的质量比为1:1.1:39.7:3.5。子实体多糖锗的数均分子量(Mn)为 9.3733×10~4g/mol;重均分子量(Mw)为 4.9465×10~5g/mol;Z 均分子量(Mz)为 1.4283×10~6g/mol。3、蓝光诱导下蛹虫草锗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动力学研究经过一个周期的蓝光诱导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比对照组蛹虫草子实体的生物量提高了 26.5%。固体培养条件下,接种后36d时,有一半以上的有机锗是多糖锗。无论是蛹虫草子实体有机锗,还是菌丝体有机锗,其中50%以上均为多糖锗。蓝光诱导能提高蛹虫草多糖的含量,在子实体培养36d后,蓝光照射多糖含量达到5.91%,是白光对照刚开始检测时的3.078倍;在培养52d后,蓝光照射多糖含量达到6.42%,是白光对照刚开始检测时的3.344倍。在菌丝体培养5d后,蓝光照射多糖含量达到5.92%,是黑暗对照刚开始检测时的2.508倍;在培养8d后,蓝光照射多糖含量达到6.88%,是黑暗对照刚开始检测时的2.915倍。说明蓝光照射诱导对蛹虫草多糖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蓝光照射子实体样品组的虫草素含量普遍比白光对照组的虫草素含量要高,在52d时前者子实体虫草素含量是后者的1.44倍。菌丝体蓝光照射组的虫草素含量是黑暗对照组的1.297倍。经过蓝光照射诱导后,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是一种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五种单糖的杂多糖,其中鼠李糖是新增的单糖,说明蓝光诱导对蛹虫草子实体多糖中单糖的组成种类和数量有显着的影响。菌丝体多糖的组成则没有变化。4、锗对蛹虫草子实体和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不同浓度的锗对蛹虫草子实体和菌丝体中主要活性成分虫草素、腺苷和虫草多糖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低浓度的锗可以促进这些活性成分的积累,而高浓度的锗对它们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蛹虫草子实体来说,当培养基中锗浓度为250-300mg/L时,有利于虫草素、腺苷和虫草多糖这些活性成分的形成。对蛹虫草菌丝体来说,锗浓度为200mg/L时,可以促进这些活性物质的含量。由此可知,固体条件下培养蛹虫草子实体,其培养基中锗浓度要比液体条件下培养蛹虫草菌丝体的锗浓度高一点。从硒锗组合实验结果分析得知,适量的不同浓度硒锗组合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腺苷和虫草多糖的产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P<0.05),特别是对虫草素的影响最大,最高达到了对照组的2.89倍。这一结果超过了硒或锗单独对虫草素的影响之和,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正效应。提示我们在以虫草素为目标物的蛹虫草子实体栽培中,可以适当添加硒锗以提高虫草素的产量。对腺苷和虫草多糖而言,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P<0.05)。因此,可以在培养基中同时加入硒锗来提高这些生理活性物质的产量。5、蛹虫草多糖锗的毒理安全性实验研究小鼠和大鼠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蛹虫草多糖锗属无毒级;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也表明蛹虫草多糖锗是一种无毒的有机锗(P>0.05)。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表明:蛹虫草多糖锗属于无毒物,致突变试验均为阴性(P>0.05),蛹虫草多糖锗无致突变作用。因此,蛹虫草多糖锗可以作为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原料,在实验推荐的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6、蛹虫草多糖锗的抗衰老作用研究蛹虫草多糖锗对大鼠肝脏和脑中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蛹虫草多糖锗能显着影响雄鼠肝脏MAO活性和雌鼠脑MAO的活性(P<0.05)。雄鼠肝脏MAO活性随着蛹虫草多糖锗摄入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连续饲喂26周,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剂量组雄鼠肝MAO活性则提高了 2.56倍,低剂量组雌鼠脑MAO活性降低36.9%。说明蛹虫草多糖锗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蛹虫草多糖锗对果蝇寿命影响实验表明:1.0%蛹虫草多糖锗可以有效的提高雌雄果蝇的平均寿命、最高寿命和半数死亡时间(P<0.05、P<0.01)。其中雄性果蝇平均寿命比对照组延长25.7%,最高寿命延长11.5%,半数死亡时间延长22.93%;雌性果蝇平均寿命比对照组延长44.12%,最高寿命高于对照组40.81%,半数死亡时间比对照组延长46.19%。蛹虫草多糖锗对雌性果蝇寿命的影响大于对雄性果蝇寿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从蛹虫草的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两方面,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发现了蛹虫草子实体富锗能力比菌丝体强,从而为富锗蛹虫草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首次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的分子量及单糖组成。确定了蛹虫草多糖锗属于天然高聚物,是一种大分子有机锗。并明确了它的单糖组成。(3)首次研究了蓝光诱导下蛹虫草锗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动力学过程。为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提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4)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的毒性,确定了蛹虫草多糖锗为无毒物,蛹虫草多糖锗作为药品和保健食品,在实验推荐的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这一结果对于以后开发多糖锗抗肿瘤新药起着重要的作用。(5)首次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对大鼠肝脏和脑中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肯定了蛹虫草多糖锗具有抗衰老作用。本论文对蛹虫草多糖锗的研究结果不仅开拓了蛹虫草多糖研究的新领域,为富锗蛹虫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还为开发研究对人体有益,且安全、高效,又具有生理活性的功能性食品和医用药源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尤玥,李子建[9](2014)在《植物多糖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糖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和微生物的细胞壁中,结合了脂类与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信息分子。多糖主要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等几类。从前植物多糖只被看成是一种生命组织物质和能量物质,经后来科学研究发现,多糖及糖复合物参与和介导了细胞的各种生命现象的调节,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除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植物多糖还参与了细胞识别、物质运输和机体免疫调节等生命活动。多糖来源广泛,可通过化学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15期)

王莉,赵桦,徐皓[10](2013)在《小丛红景天多糖含量测定及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小丛红景天多糖,叁氯乙酸法除蛋白,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利用体外抗氧化体系研究小丛红景天多糖对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2,2-二苯基-1-苦苯肼(DPPH·)叁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小丛红景天多糖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小丛红景天多糖含量为4.08%,其多糖对·OH、H2O2、DPPH·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其清除率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与Vc相比,小丛红景天多糖对·OH、H2O2、DPPH·清除能力低于Vc。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小丛红景天多糖对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四种供试菌株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小丛红景天植物多糖在医药、保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11期)

多糖生物学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糖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随着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的发展,多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叁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作为常用的中草药,主要用于活血、化瘀、补血和止血。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叁七多糖的多种药理作用,这无疑对我国医药行业有着具大意义。但目前对于叁七多糖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糖生物学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海璐.益生菌细胞壁多糖提取与生物学活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7

[2].叶辉,周贤,李士明.叁七多糖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6全国多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3].崔学敏.益生菌胞外多糖分离与生物学活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6

[4].陈君诚.天麻和沙枣两种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尤婷婷.蹄叶橐吾叶多糖的提取及其体外生物学活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6].陈小强.不同方法提制的绿茶多糖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7].逄增润.藏红花花瓣总多糖的提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8].王菊凤.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9].尤玥,李子建.植物多糖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4

[10].王莉,赵桦,徐皓.小丛红景天多糖含量测定及生物学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

标签:;  ;  ;  ;  

多糖生物学活性论文-周海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