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凉风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洞穴,凉风,贵州,同位素,沉积物,石笋,诸暨市。
凉风洞论文文献综述
吴夏,潘谋成,曹建华,朱晓燕,张美良[1](2019)在《开放洞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桂林凉风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桂林凉风洞洞穴内、外温湿度、pCO_2进行连续高频监测,发现洞穴温度受大气度温影响呈现出季节性变化规律。由于受到洞穴结构的阻隔作用影响,洞穴由外向里的温度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并且响应的时间存在季节性差异。监测数据表明:洞穴内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幅度明显低于洞外气温变化幅度。比较洞内、外温度的时间序列发现,在季节尺度上洞穴温度升温阶段滞后时间长(与外部通风的气温流动交换慢),降温阶段滞后时间短(与外部通风的气温流动交换快,呈现突变特征),这可能与不同季节洞穴内部结构的"缓冲作用"的强弱变化有关。该洞穴空气中pCO_2存在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且外界大气环境季节性变化和洞穴上覆动植物的季节性活动,使得洞穴pCO_2主控因素也存在季节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3期)
朱小龙,罗维均,王世杰[2](2018)在《贵州凉风洞洞穴系统锶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凉风洞(LFD)洞穴系统中各组分(土壤水、洞穴滴水、土壤与基岩等)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组分的~(87)Sr/~(86)Sr比值差异显着。不同剖面土壤水~(87)Sr/~(86)Sr比值明显不同,但均介于大气降水平均值和土壤之间;不同滴水点间~(87)Sr/~(86)Sr比值差异也很明显,大多落在洞穴上覆土壤水和基岩之间,受渗透水在洞穴顶板中发生的水-土作用和水-岩作用强度控制。此外,凉风洞上覆原生喀斯特森林生物量及其凋落物返还量较大,以植物落叶为主形成的凋落物层以及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表层有机土成为除洞穴上覆土壤和基岩外的另一个直接阳离子源,其释放的Sr随水体快速下渗对滴水~(87)Sr/~(86)Sr比值产生了明显影响。因此,利用本研究区洞穴滴水及其次生化学沉积物~(87)Sr/~(86)Sr指标表征洞穴上覆气候环境信息时,有必要事先识别不同物源~(87)Sr/~(86)Sr比值及其相对贡献、运移路径水文地质过程等限制性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8年02期)
吴夏,潘谋成,曹建华,朱晓燕,张美良[3](2018)在《广西桂林凉风洞秋冬季滴水和沉积物氧同位素对极端降水的记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剧增,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器测记录时间较短,因此需要通过精确连续记录古气候变化的石笋来解译极端气候事件的规律。本文针对桂林凉风洞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的大气降水、洞穴滴水和现代沉积物的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监测。监测结果揭示了由于秋冬水汽源的改变,导致桂林地区大气降水δD、δ~(18)O同位素值显示逐渐偏正的季节性变化,并且建立了该区域大气降水线为:δD=8.8δ~(18)O+16.38。由于大气降水作为凉风洞水源补给唯一来源,使得洞穴滴水的δ~(18)O继承大气降水的δ~(18)O所蕴含的环境信息,进而记录在洞穴现代沉积物中。但是受到洞穴顶部岩溶表层带的平滑或者均一化的作用,使得洞穴滴水的δ~(18)O同位素值要偏正于大气降水的δ~(18)O同位素值。在极端降水信号输入岩溶表层带后由于存在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从而导致洞穴沉积物对其极端降水事件的响应时间存在不同,并且在δ~(18)O同位素值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系统监测洞穴滴水、沉积物δ~(18)O同位素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响应过程,能为量化或精确解译石笋δ~(18)O同位素记录所指代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徐勇,连志鹏,李德营,谢媛华[4](2016)在《鄂西南地区五峰县凉风洞滑坡灾害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体滑坡定量风险分析是滑坡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湖北省西南地区五峰县凉风洞滑坡为例,首先应用Geo-studio软件对不同降雨条件下滑坡渗流场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然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室内人员和建筑物的易损性;最后引入年超越概率方法计算滑坡经济与人口年风险,并对滑坡单人风险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滑坡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区处于风险极高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单体滑坡定量风险分析水平,并为凉风洞滑坡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6年10期)
罗维均,王世杰[5](2008)在《贵州凉风洞大气降水-土壤水-滴水的δ~(18)O信号传递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荔波凉风洞(LFD)大气降水、土壤水、土壤气、洞穴滴水以及滴水对应的现代化学沉积物氧(氢)同位素组成的系统监测,发现LFD土壤水和滴水主要来源于当地大气降水;3种水(大气降水、土壤水和滴水)氧同位素值的变化幅度在年内依次减小,分别在0~-10‰,-2‰~-9‰和-6‰~-8‰之间;3种水氧同位素值之间存在大致协调同步的季节变化规律:雨季偏轻,旱季偏重;地表蒸发作用导致滴水氧同位素年算术平均值相对于大气降水值偏重约0.3‰以上.计算结果验证了LFD系统中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形成过程基本达到了氧同位素平衡,利用洞穴沉积物氧同位素值恢复和重建古气温和降水量是可行的,但应注意研究区地表蒸发作用对氧同位素值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8年17期)
任少华[6](2008)在《找准支点推动发展——诸暨市王家井镇凉风洞村》一文中研究指出诸暨市王家井镇凉风洞村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培训的作用,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使之在提高干部群众综合素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来源于《纪实》期刊2008年13期)
刘启明,王世杰,黎廷宇[7](2007)在《贵州凉风洞综合体系的现代生态环境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方法,通过对贵州凉风洞洞穴综合体系的逐项分析,表明洞穴滴水较好地继承了土壤水所携带的地表气候与生态环境信息.(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周运超,王世杰[8](2005)在《贵州凉风洞洞穴滴水水文水化学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荔波凉风洞 5个滴水点进行为期 1年的动态监测,表明除大气降雨携带的较少物质成份外,凉风洞滴水中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同时,示踪结果显示出凉风洞滴水对大气降雨的响应较快,滴水的物质组成直接源自于洞穴环境。洞穴滴水的化学组成中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由水运移过程中水 -土、水 -岩作用导致的方解石溶解-沉淀过程所控制,稀释作用、水来源的差异或者活塞流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影响较弱,表明凉风洞滴水点的次生沉积物可能记录了环境变化信息。但水在洞穴顶板内运移过程中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岩石的溶解、方解石沉淀作用过程)以及洞穴滴水响应大气降雨的时间尺度、水动力过程、水流形式等因素,影响到凉风洞洞穴次生沉积物过去环境记录指标。因此,岩溶次生沉积物过去环境变化指标的解译应该有洞穴滴水水动力地球化学过程的结果作为支撑。这些过程的清晰化可以更好地为研究洞穴环境次生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的过去变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石天元,梁春波[9](2004)在《凉风洞村喜事多》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垣县卫生局驻大河坪乡凉风洞村工作组自2003年3月入村以来,坚持以“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夯实基础,调整产业,科技推动,稳步脱贫”的工作方针,扎实地开展建整扶贫工作,真是凉风洞村喜事多。$(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04-03-01)
刘启明[10](2003)在《贵州凉风洞石笋的古气候记录与古生态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探索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和环境变迁史的研究工作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大规模的深海岩芯的研究、中国北方黄土的系统研究、大型湖泊沉积岩芯的研究及对树木年轮、泥炭、珊瑚、冰芯等“自然环境历史档案”开展的研究工作,都为重建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洞穴化学沉积物(石笋)由于其特有的微层结构及其内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所蕴含的古气候与古生态环境信息,并且具有分布广、时间长、信息保存完整等特点,因此,它是研究地球环境变化很好的自然环境历史档案。本论文通过对凉风洞洞穴体系的综合研究和对凉风洞石笋(微层)生长特征及石笋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系统探讨了贵州凉风洞石笋的古气候记录和古生态环境意义,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地表植被的类型及生物量等信息可综合反映于洞穴体系的不同组分(气样、土样、水样)中。而洞穴的水动力条件也能很好的被洞穴滴水中所含微量(常量)元素记录。根据分析,洞穴综合体系对外界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存在一定规律性。通过对比说明,我们所选的凉风洞基岩的溶蚀和缓冲对水体中的信息影响不大,即洞穴滴水较好的继承了土壤水所携带的地表气候与生态环境信息,是理想的研究对象。 2.凉风洞石笋具有多个沉积旋回,不同沉积旋回的纹层组合及纹层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指示不同的沉积环境。根据年龄数据判断,旋回①至旋回⑧之间年龄跨度为1570—8000 aBP,以呈缓平顶(柱)对称迭复状的沉积形态组合为主,示洞项滴水量较大,滴水点相对稳定,且均匀,与全新世较为稳定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旋律相一致。旋回⑧以下至底部石葡萄状沉积物之上部分之间年龄跨度为8000—14220 aBP,期间经历末次冰期晚期向全新世大暖期过渡,受诸如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等的影响,气候变化幅度大,且经历多次反复,石笋生长的沉积学特征表现为斜锥(柱)、尖项锥不对称迭复纹层组合,示洞顶滴水水量较小但变化较大,且洞穴滴水不稳(固)定。与此时间段内不稳定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旋律也相一致。 3.凉风洞石笋上段微层具有典型南方石笋微层发育的特性:微层发育较差,层面多弯曲,层间界面模糊等。下段因为沉积间断较多、风化层面厚及受到若干时段内碳酸钙重结晶而导致晶体穿插层位生长的影响,尽管在某些层位有微层发育,但无法对石笋微层作连续观察记录。根据高精度的石笋TIMS、ICP-MS测年数据和在显微镜下所数石笋微层数量的对比,扣除若干个沉积间断及风化层导致的微层缺失,以及显微镜下肉眼对细小微层计数的误差,我们认为,凉风洞石笋微层是年生长层的可能性较大。4.由于部分测年数据仍在测试中,目前无法精确控制石笋中沉积间断的存在导致的信息缺失,因 此,我们仅仅根据部分石笋测年数据,建立了凉风洞石笋在不同时段的生长速率。全新世以来 石笋的生长速率在22卿/yr一51”m/yr之间,明显高于末次冰期晚期向全新世过渡这一时间段 内的石笋生长速率(16林m/yr).这些数据间接印证了石笋生长响应于外界气候,尤其是降雨的 变化。5.通过对洞穴体系的综合分析对比,我们判断凉风洞洞穴综合体系相对完整,洞穴化学沉积物的 6’3c值较为直接的响应了土壤c压的6’3c值变化,即反映了地表的植被(。植物和c.植物)的 组成状况。贵州地区降雨80%集中在5一10月份,在此期间,基本受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所控 制。西南季风盛行时贵州各地的降雨频繁,是一年中雨量最集中的时期,在东亚季风影响时期, 贵州多晴少雨,往往形成干早的天气。又西南季风控制区大气降雨6’勺值的加权平均值明显低 于东亚季风控制区大气降雨6勺值的加权平均值。因此,贵州地区年均降雨量和年均降雨6’.0 值主要取决于西南(印度洋)季风的强弱:西南季风加强,降雨量增加,年均降雨6’勺值偏负: 西南季风减弱,降雨量减少,年均降雨6’勺值偏正。洞穴滴水的6’勺值变化基本继承了大气降 水的6’勺值变化.因此,对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贵州南部的凉风洞,源于洞穴滴水的凉风洞石笋 的6’80值变化直接响应了外界的大气降雨量的变化和西南季风与东亚季风相互的强弱交替。6.对凉风洞石笋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时间序列曲线作20点移动平均,发现,特别是进入全新世后, 石笋的6’3c值和6‘.0值几乎具有完全一致的同步变化,只是在变化幅度上在某些时段存在差 异。说明在凉风洞石笋反映的14220一1570 aBP时间段内,尤其是10500一1570 aBP期间,本区 域气候具有雨热(或干冷)同期的气候特征:在气温较高时间段,西南季风增强,气候湿润多 雨,更有利于地表C3植物的生长。气温降低时,随着东亚季风增强,西南季风减弱,气候干早 少雨,地表C。植物的生长占有一定的比例。据此重建和恢复了本地区14220一1570 aBP期间的 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 (1).14220一10500aBP,处于末次冰期晚期,气温较低。凉风洞石笋此时段的6’,c值都 大于一9、8%0,最小值为沟.314%0,最大值达一7.290喻,平均值为一8.552%a。说明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3-11-01)
凉风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凉风洞(LFD)洞穴系统中各组分(土壤水、洞穴滴水、土壤与基岩等)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组分的~(87)Sr/~(86)Sr比值差异显着。不同剖面土壤水~(87)Sr/~(86)Sr比值明显不同,但均介于大气降水平均值和土壤之间;不同滴水点间~(87)Sr/~(86)Sr比值差异也很明显,大多落在洞穴上覆土壤水和基岩之间,受渗透水在洞穴顶板中发生的水-土作用和水-岩作用强度控制。此外,凉风洞上覆原生喀斯特森林生物量及其凋落物返还量较大,以植物落叶为主形成的凋落物层以及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表层有机土成为除洞穴上覆土壤和基岩外的另一个直接阳离子源,其释放的Sr随水体快速下渗对滴水~(87)Sr/~(86)Sr比值产生了明显影响。因此,利用本研究区洞穴滴水及其次生化学沉积物~(87)Sr/~(86)Sr指标表征洞穴上覆气候环境信息时,有必要事先识别不同物源~(87)Sr/~(86)Sr比值及其相对贡献、运移路径水文地质过程等限制性因素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凉风洞论文参考文献
[1].吴夏,潘谋成,曹建华,朱晓燕,张美良.开放洞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桂林凉风洞为例[J].中国岩溶.2019
[2].朱小龙,罗维均,王世杰.贵州凉风洞洞穴系统锶同位素特征[J].地球化学.2018
[3].吴夏,潘谋成,曹建华,朱晓燕,张美良.广西桂林凉风洞秋冬季滴水和沉积物氧同位素对极端降水的记录研究[J].地球学报.2018
[4].徐勇,连志鹏,李德营,谢媛华.鄂西南地区五峰县凉风洞滑坡灾害风险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
[5].罗维均,王世杰.贵州凉风洞大气降水-土壤水-滴水的δ~(18)O信号传递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2008
[6].任少华.找准支点推动发展——诸暨市王家井镇凉风洞村[J].纪实.2008
[7].刘启明,王世杰,黎廷宇.贵州凉风洞综合体系的现代生态环境记录[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周运超,王世杰.贵州凉风洞洞穴滴水水文水化学过程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5
[9].石天元,梁春波.凉风洞村喜事多[N].团结报.2004
[10].刘启明.贵州凉风洞石笋的古气候记录与古生态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