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雁[1]2003年在《《小尔雅》综论》文中指出《小尔雅》是西汉一部重要的训诂专着,它上承《尔雅》,下启《广雅》。本文比较古本与今本《小尔雅》的异同,着力全面考察《小尔雅》,试确定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同时,通过《小尔雅》与《尔雅》内容、体例各方面的对比彰显《小尔雅》的价值,肯定《小尔雅》在辞书史及雅学史上的地位,力求对《小尔雅》的价值与不足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姜聿华, 翟文奇[2]1989年在《《小尔雅》及其注本》文中认为1.1 《小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汉书·艺文志》于"孝经类"载《小尔雅》一篇,无撰人名氏;《隋书·经籍志》"论语类"有《小尔雅》一卷,注:李轨略解;《旧唐书·经籍志》"小学类"有《小尔雅》一卷,注:李轨解;《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轨解小尔雅》一卷,可证宋才前无道撰人名氏者。宋人所编《崇文总目》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玉海》所引《中兴馆阁书
屈王静, 赵琦[3]2015年在《《小尔雅》考述及辨正》文中研究表明《小尔雅》是继《尔雅》之后又一部按义类分篇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广雅之作,最早着录于《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孝经类。笔者着重从《小尔雅》的源流演变、前人征引《小尔雅》的情况、《小尔雅》的真伪、作者及成书时代的考述等几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其当是古小学遗书,对前人的考证工作予以概述,并对其中个别观点加以辨正。对于其作者的考证,在学界日趋证实,笔者认为在目前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应谨慎对待。
史冬梅[4]2018年在《《小尔雅》同义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尔雅》是继《尔雅》之后出现的第一部训诂专书,其为增广《尔雅》而作。根据现有资料,只能得出作者为佚名的结论。成书上限在入秦之后,下限在西汉。按现在通行的看法,《小尔雅》原有单行本流传于世,后由于单行本亡佚,才又从《孔丛子》中辑出别行。《小尔雅》作为雅学系列的着作,继承了《尔雅》“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以及以类相从的编排方式等。又有所创新,增加了度、量、衡叁个义类,增加了新的释义内容以及抛弃了《尔雅》中对单个词的训释。本文以《小尔雅》同义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图表统计法和“一义相同”的同义词研究方法等,对《小尔雅》一书的全部词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将其定义为一本同义词训诂专着。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诸家对《小尔雅》的作者、成书时代的观点。其次介绍了《小尔雅》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小尔雅》同义词的认定。本节分为两个部分,即《小尔雅》同义词的认定原则和《小尔雅》收录的词语类型。同义词的认定原则主要涉及了同义词的标准、对词条训诂形式的认识、字与词的问题、词语义项合并的问题,以及同义词与类义词要相互区分的问题。《小尔雅》的收词类型,从词性划分包括实词和虚词。从音节结构划分,包括单音词和复音词。第叁部分,《小尔雅》同义词训诂形式。《小尔雅》同义词的训诂形式主要包括以词训词和综合式两种。其中,以词训词包括直训、通训、递训和互训;综合式是对词语的训释既运用了以词训词,又运用了以语训词。第四部分,《小尔雅》同义词的释义。同义词的释义包括普通词语的释义和百科词语的释义。对普通词语来说,只求同不辨异。因此,主要探讨普通词语释义的特点。对百科词语来说,则从求同和辨异两个方面论述。第五部分,《小尔雅》中特殊的释义方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二义同条、反训和特殊的训释形式叁种特殊的释义方式。第六部分,《小尔雅》的义类编排。《小尔雅》是为增广《尔雅》而作,在编排方式上继承了《尔雅》以义类相从的编排方式。《小尔雅》的义类编排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篇名形成义类和篇内的义类安排。《小尔雅》全书共十叁篇,从大的方面看,前叁篇训释的都是普通词语,形成一个大的义类;后十篇训释的都是百科词语,形成一个大的义类。从小的方面看,篇内的义类编排包括按逻辑关系编排和“连类而及”的编排。前叁篇内部的义类安排不是十分明显,但后十篇篇内的义类安排都有章可循。第七部分,《小尔雅》同义词的历史地位。本节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第一,《小尔雅》中同义词的分布及数量;第二,《小尔雅》同义词研究的成就及不足。第八部分,结语。《小尔雅》继承了《尔雅》“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聚合标准,全书的同义词比例为85.6%。因此,《小尔雅》为一部同义词训诂专着。
冯娟[5]2009年在《《小尔雅》的体例及释义方式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尔雅》是《尔雅》后出现的一系列雅书中最早的一种。今本《小尔雅》十叁篇,是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小尔雅》的体例与释义方式在《尔雅》的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发展。从训释体例、训释术语及释义方式叁个方面去探究《小尔雅》的编排体例,更深刻的认识古人的训释方法,从而为辞书编纂提供借鉴。
江远胜[6]2010年在《胡承珙《小尔雅义证》训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尔雅》是中国雅学史上第一部增广《尔雅》之作,是我国第二部训诂专书。有清一代,随着汉学的复兴,为《小尔雅》作注的约有十余家,产生了一批学术价值较高的注本,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即是其中的一种。《小尔雅义证》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但并未得到学术界全面、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训诂学的角度对《小尔雅义证》作全面、系统的阐释,揭示胡承珙的训诂成就,彰显《小尔雅义证》的学术价值,以期能为中国语言学史与训诂学史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小尔雅》的书名、成书时代、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历代注本与研究现状等进行概述,并交待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与意义。第一章为“胡承珙与《小尔雅义证》”,介绍胡承琪的生平、治学情况,说明《小尔雅》的真伪与胡承珙撰写《小尔雅义证》的动因,论述《小尔雅义证》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胡承珙不同意戴震对《小尔雅》的驳难,于是撰写《小尔雅义证》,目的是要恢复《小尔雅》的本来面目,为后人阅读和研究《小尔雅》提供参考。在撰写《小尔雅义证》的过程中,胡承珙借鉴了他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是“胡承琪对《小尔雅》的校勘”,论述胡承珙对《小尔雅》进行校勘的原因、成就与方法,指出其校勘的不足。《小尔雅》作为一种成书较早的典籍,在漫长的辗转抄刻过程中,出现了讹文、脱文、衍文、倒文等各种错误。在撰写《小尔雅义证》的过程中,胡承珙首先对《小尔雅》进行了全面、精细的校勘,校勘的方法有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及综合法。胡承珙的校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第叁章是“胡承珙对《小尔雅》的疏证”,包括以声为义、辨析字形、考释词义、考证名物典制、驳正他人它书之误等。因声求义是清人训诂的第一大法宝。胡承珙作为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在疏证《小尔雅》的过程中,也广泛运用了以声为义(即因声求义)的方法。胡承珙对字形的辨析主要表现在辨析形声字、古今字、异体子、形近字四个万面,对词义的考样主要表现在辨析同义词、推求词义、揭示词义的演变、补充说明词义四个方面。对于《小尔雅》中的名物及典章制度,胡承珙又作了详细地考证。胡承珙还指出或纠正了疏证所涉及的传世典籍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批驳了他人的误解与臆说。从总体上看,《小尔雅义证》疏证详明,考辨精审,多所发明,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最后是结语。我们在肯定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承认其它《小尔雅》注本也是有学术价值的。我们应该对胡承琪《小尔雅义证》及其它《小尔雅》注本作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为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袁耀辉, 张璐[7]2009年在《《小尔雅》内容和价值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尔雅》是为增广《尔雅》而作的。《小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继《尔雅》之后一部重要的训诂专着,也是"雅学"系列的一部重要着作。因此,对《小尔雅》的内容及价值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宋琳[8]2006年在《《小尔雅·广言》举证(二)》文中认为本文以词条为单位,继举证(一)对《小尔雅.广言》进行举证,吸取了传统训诂成果,也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王钧林[9]2009年在《论《孔丛子》的真伪与价值》文中提出《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由《孔丛子》20篇、《连丛子》2篇、《小尔雅》1篇组成。《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本来是叁部各自独立的书,它们的真伪,它们的编者或作者是谁,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编为一书的,是迄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孔丛子》和《连丛子》对于了解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世纪二十几代孔子世系的传承与排列,以及孔子世家的特殊继承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两书记载的孔子后世子孙的言语行事也有着珍贵的思想价值。
张树清[10]2010年在《《小尔雅》“弁髦”考辨》文中研究说明"弁髦"一词出于《左传.昭公九年》,一般工具书认为指缁布冠和垂髦,后喻弃置无用之物。杨琳先生在《小尔雅今注》中对该词进行了分析,并对古人之说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提出质疑。对于"髦"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弁髦"一词的所指,也有两种说法。笔者认为"弁髦"非并列式而是主从式复音词,指敛括垂髦之弁,即冠礼上初加之缁布冠。
参考文献:
[1]. 《小尔雅》综论[D]. 刘鸿雁. 宁夏大学. 2003
[2]. 《小尔雅》及其注本[J]. 姜聿华, 翟文奇.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989
[3]. 《小尔雅》考述及辨正[J]. 屈王静, 赵琦.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小尔雅》同义词研究[D]. 史冬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5]. 《小尔雅》的体例及释义方式探究[J]. 冯娟. 语文学刊. 2009
[6].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训诂研究[D]. 江远胜. 扬州大学. 2010
[7]. 《小尔雅》内容和价值浅析[J]. 袁耀辉, 张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8]. 《小尔雅·广言》举证(二)[J]. 宋琳. 绥化学院学报. 2006
[9]. 论《孔丛子》的真伪与价值[J]. 王钧林. 齐鲁文化研究. 2009
[10]. 《小尔雅》“弁髦”考辨[J]. 张树清. 语文学刊.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