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期旋回论文_赵强,许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冰期旋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冰期,间冰期,古生代,米兰,季风,冲绳,陆架。

冰期旋回论文文献综述

赵强,许红[1](2018)在《西沙石岛末次冰期风成沉积序列新划分及其旋回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沙石岛的风成碳酸盐岩是东亚季风末次冰期的产物,以砂丘与古土壤二元旋回的形式记录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干湿变化。利用西石2井钻井岩芯资料结合石岛野外地质剖面的详细考察,对石岛风成沉积序列进行了重新的地层划分,将石岛风成沉积分为叁层砂丘与两层古土壤的沉积组合。通过对测年数据及东亚季风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认为石岛末次冰期风成沙丘与古土壤记录与黄土高原L1黄土的5个次级气候阶段一一对应,都是对东亚季风末次冰期气候背景下,气候干、湿变化在岁差尺度的沉积响应,是具有稳定周期的气候旋回。(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王扬[2](2018)在《最后两个冰期旋回以来中国黄土高分辨率多代用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季风作为高、低纬气候相互作用的关键纽带,在北半球的粉尘和水热传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20年来,大量的黄土-红粘土沉积序列的研究,提取了构造-轨道时间尺度东亚季风的变率特征,对东亚季风演化的规律和机制有了深刻理解,但针对短尺度季风快速变化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六)——专题76: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专题77: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与问题、专题78:大洋钻探的科学成就、进展和未来设想》期刊2018-10-21)

包秀娟,张世红,蒋干清,吴怀春,李海燕[3](2016)在《华南新元古代大塘坡组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南沱冰期的开始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在新元古代至少经历了两次极端寒冷事件,分别为Sturtian和Marinoan。这一时期海洋冰线到达低纬度地区,引发了"雪球地球"假说。成冰系包括这两期冰期地层及两者之间的非冰期地层。建立成冰系的年代框架是研究雪球地球的基础。现有的世界各大陆的同位素年龄显示Sturtian冰期、Marinoan冰期的结束时间分别为660 Ma,635 Ma,Sturtian冰期的开始时间约为717 Ma。但是对(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八)——专题75:变形局部化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专题76:地球生物学、专题77:环境有机地球化学、专题78: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期刊2016-10-15)

王千锁,宋友桂,李吉均,赵志军,荣培[4](2015)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而黄度b*与针铁矿的相关性较好,与低频磁化率χlf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色度指标在变化频率和幅度上较磁化率大,能很好地识别S1阶段弱黄土-古土壤层。(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房强,吴怀春,Linda,Hinnov,王训练[5](2015)在《晚古生代冰期末期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华南的记录及环境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古生代冰期末期,地球气候系统从冰室逐渐进入温室,广阔的高纬度冰川被极为局限的阿尔卑斯型高山冰川所替代。与此同时,巨型季风系统逐渐发展,对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影响明显。牙形石生物地层资料显示广元市剑阁县上寺剖面茅口组的时代为瓜德鲁普统世,在时间上与晚古生代冰期末期相(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6](2015)在《10万年冰期旋回之谜》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约30多年前,由于有了深海沉积底栖有孔虫δ~(18)0记录,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去50万年(500 ka)全球的冰量变化以10万年周期为主,称为10万年冰期旋回或冰期-间冰期旋回~([1-3])。后来的研究指出,在近800 ka~([4])或900 ka~([5]),100 ka周期占统治地位。计算行星运动表明,这些天文参数富氏展开的主要周期为:岁差19 ka及23 ka、地轴倾角41 ka、地球绕(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5年04期)

房强[7](2015)在《晚古生代冰期末期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华南的记录及环境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古生代冰期末期,地球气候系统从冰室逐渐进入温室,广阔的高纬度冰川被极为局限的阿尔卑斯型高山冰川所替代。与此同时,巨型季风系统逐渐发展,对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影响明显。牙形石生物地层资料显示广元市剑阁县上寺剖面和达州市宣汉县渡口剖面茅口组的时代为瓜德鲁普统世,在时间上与晚古生代冰期末期对应。本文以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上寺和渡口剖面茅口组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并辅以高精度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目的是提取米兰科维奇旋回在晚古生代冰期末期的记录并讨论古环境对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响应。本文研究表明上寺和渡口剖面茅口组中均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明显的斜率信号证明在晚古生代冰期末期,高纬度冰川的依然对全球气候有着较大影响。本文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旋回建立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对研究剖面的牙形石带进行天文年代约束并对比。研究剖面明显的~2.1和~1.8 Myr周期来自于对偏心率的天文调制作用(g4-g3周期),而~1.05和~0.9 Myr周期来自于对地轴斜率的天文调制作用(s4-s3周期)。由于太阳系内带行星的浑沌作用,晚古生代冰期末期的g4-g3和s4-s3周期比新生代的要短,但是依然保持着2:1的天文共振。在晚古生代冰期末期这个气候过渡期(从冰室逐渐进入温室),全球海平面叁级层序主要受s4-s3周期控制。剖面斜率信号的强度变化证明二迭纪P3冰期经历了一个温暖-寒冷-温暖的气候波动。其中寒冷气候阶段在时间上恰好与Kamura事件对应。证明Kamura事件或是由地轴斜率在振幅最小时造成的冰川事件导致的。利用上寺剖面建立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结合频谱分析证明物源区化学风化作用(Fe/Ti)、水体氧化还原条件(S/Ti、V/Ti和Zn/Ti)、古营养水平(Ba/Ti)和碳酸钙生产力(Ca含量)均包含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Fe/Ti中保存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证明晚古生代冰期末期夏季风系统以及其控制的降雨量受天文轨道控制。在岁差频率上,陆源输入量和碳酸钙生产力相反,证明陆源碎屑物质输入至海洋的过程中会阻止碳酸钙生产力。夏季风导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峰值比其导致的上升流作用的峰值要早8 kyr,证明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滞后于陆地系统,这或由海洋系统的“缓冲机制”对气候变化的平衡作用导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段福才[8](2014)在《冰期旋回季风演化规律及事件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发生了多次气候冷暖变化旋回。气候变冷迫使陆地表面出现大规模极地冰盖和山地冰川,这种冰川作用发生强烈的时期称为冰期,反之称为间冰期。在距今约260万年以来的第四纪,地球上共发生50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目前对最后两个旋回的研究较为成熟,如迭加在最后两个冰期上的千年尺度事件的结构特征、持续时间、转型过程及发生频率等、冰消期及暖期数十年到百年尺度事件的发生规律和原因。深入研究更久远冰期旋回突变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有助于理解外部驱动(如太阳辐射)、地球气候边界条件和海气耦合过程对突变事件的制约。此外,冰消期是最大、最快的突变事件(Denton et al.,2010)。因为亚洲季风是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联系桥梁,所以了解亚洲石笋记录在冰消期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是探索其发生原因的有效手段。在冰盖大幅度消融的暖期,明确季风变化规律也有利于揭示现代全球增温的自然变率背景,评估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湖北神农架永兴洞、叁宝洞及贵州董歌洞数支石笋的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的研究,获取了更老冰期(MIS10)、冰消期(Ternimation Ⅲ和Termination Ⅳ)和全新世季风变化十年以内分辨率记录,来探讨不同气候边界条件下亚洲季风变化的区域响应与全球联系。永兴洞石笋(No.yx20)长3.66m,目前共测有7个年龄,3662个δ180数据,δ180的变化范围为-11.291‰--6.649%o,振荡幅度约为4.6%o,与以往石笋记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幅度一致(或稍大)。由于该石笋测年误差较大,基于亚洲石笋δ18O在区域尺度上一致性的认识,通过突变事件的中间点,yx20的时标调谐到了测年精度较高的叁宝洞石笋记录上。获得的时标间接得到了南极EDC冰芯时标的支持。yx20生长在385-365ka时段,覆盖了一个完整的岁差旋回,平均分辨率为5a。在该旋回上共迭加了6个明显的千年尺度季风减弱事件,持续时间为0.4-1.5ka,年纹层计数结果显示这些事件的开始和结束过程非常迅速,约为数十年,与末次冰期DO事件类似。其中3个事件的底部发生有明显的次级季风增强事件(反弹事件),此事件结束后季风快速增强到间冰阶水平,类似于末次冰期格棱兰冰芯记录和一些高分辨率低纬记录。MIS10与末次冰期千年尺度事件发生过程的一致性,证实了全球冰量是这些事件的触发器,并且冰量变化的方式也相似。通过与现有的过去400ka的叁宝洞和葫芦洞石笋记录在每一个岁差旋回内的比较,发现只有在背景冰量相当时,事件的发生次数才一致,进一步拓展了冰量条件对季风事件的控制理论。叁宝洞石笋sb61(Cheng et al.,2009)的微量元素信息(Sr、Sr/Ca和Ba/Ca)!均显示,亚洲季风区Ternimation Ⅲ和Termination Ⅳ的开始时间分别发生在252.5ka和355ka,早于δ18O指示的弱季风时段(weak monsoon interval,WMI)约7.5ka和15ka。此结果区别于同一支石笋δ18O推断的冰消期严格受北高纬太阳辐射控制的理论,但是与An et al.(2011)发现的印度季风开始增强发生在北半球冰量达到最大值之前的结果大体一致。如果中国石笋δ180在Heinrich Stadial记录的是印度季风降雨量减少的信息(Pausata et al.,2011),那么将与青藏高原东部鹤庆盆地多指标记录相矛盾(An et al.,2011)。因此,这里石笋微量元素信息不支持中国石笋氧同位素受印度季风影响的论断。通过与南极冰芯多指标对比,发现季风Ternimation Ⅲ和Termination Ⅳ均提前南极温度和CH4,但与CO2浓度开始升高的时间一致,表明了CO2调整全球中低纬水汽平衡的关键作用以及触发突变事件的能力。贵州董歌洞一支覆盖过去4.2ka的石笋(No. DAS)氧同位素记录,显示了晚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变趋势服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曲线,其上迭加了一系列数十年到百年尺度的季风弱事件,与同一洞穴另一支石笋(No.DA)记录基本一致(Wang et al.,2005)。通过与树轮△14C、太阳黑子数和太阳总辐射量记录对比,发现DAS δ18O与各种太阳活动指标有很好的峰谷一一对应关系,尤其与树轮△14C记录对比呈现出了明显的镜像关系。石笋δ18O与这叁个太阳活动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38和-0.32。相对树轮A14C和太阳黑子数来说,DAS δ18O与太阳总辐射量的对比显示二者在约1.2ka、2.3ka和2.7ka表现出明显的偏差,表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的方式不是通过直接的能量加热作用方式。反而与树轮A14C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太阳活动对季风的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云反馈或者大洋环流的放大作用。由于未对DASδ18O记录进行任何时标调谐,因此消除了时标调谐放大太阳活动影响的疑虑,提供了强有力的太阳活动驱动亚洲季风的关键证据。本研究确定了较老冰期千年尺度事件的转型特征和内部振荡,认识了太阳辐射、全球冰量等气候边界条件对突变事件的发生过程、组合性与冰期旋回重现性规律的控制作用;基于石笋微量元素信息,发现了CO2在冰消期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刷新了CO2在冰消过程中只有被动反馈作用的认识。通过全新世石笋与树轮△14C、太阳黑子数和总辐射量记录对比,揭示了亚洲季风与太阳活动的密切关系,完善了对于季风驱动机制的认识,为研究暖期突变事件的机制和模型预测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0)

郑卓,黄康有,邓韫,曹玲珑,余少华[9](2013)在《冲绳海槽200ka的孢粉记录及冰期-间冰期旋回古环境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冲绳海槽中部MD982194钻孔29.78m近200kaBP的岩芯进行了孢粉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主要表现为裸子植物与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交替.带气囊类的松属、铁杉在间冰期的1,3,5和7氧同位素期显着增高,而草本则在冰期阶段占优,两者的含量变化显示出对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本钻孔发现莎草科花粉在冰期阶段含量大幅度增加,伴随蒿属、禾本科、菊科、藜科和淡水藻类的显着升高.它们与轨道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呈现十分吻合的负相关关系.草本花粉总量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作为该区域海平面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末次盛冰期的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冲绳海槽的距离大幅缩小,源于长江的物质随河流进入大陆架后因流速急剧降低发生沉降,导致上游物质难以被远距离搬运到海槽.因此,冰期阶段冲绳海槽的孢粉物质可能主体来自于大陆架前缘的地表植被,而间冰期带气囊类花粉的比例增大与海岸距离较远和风力搬运物质的比例增加有关.钻孔的孢粉组分更替与气候变化也有显着的对应关系,反映出氧同位素7,5和1期木本含量高,并与东亚夏季风增强和降雨量增大有关.其中MIS5.3,MIS5.1和MIS3.3段的松属花粉峰值可能与轨道和亚轨道周期的地表太阳辐射和季风增强有密切联系.研究认为,盛冰期的东海陆架平原的气温和降雨量都有较明显的下降,但低海面时期裸露的大陆架平原可能并非由半干旱的地带性草原所覆盖,而是以疏林草地及密布的隐域性植被(河流补给淡水湖沼和湿地)组成.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海岸距离伸缩和源区气候变化对陆源物质通量和孢粉组分更替起到联合制约的作用,而冲绳海槽冰期-间冰期尺度的海岸线距离变化在孢粉信号中的表现要明显强于陆源区域的气候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熊志方,李铁刚,Algeo,Thomas,常凤鸣,南青云[10](2012)在《LGM热带西太平洋的高生产力和亚氧化底层水:对大气pCO2冰期旋回机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CO2分压(pCO2)冰期旋回的成因机制一直悬而未决,其中南大洋深部环流流通状况变化对CO2的封存或去气被认为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末次盛冰期(LGM)赤道太平洋深部存在加深的呼吸CO2库,可以解释末次冰期减少的80ppmv的大气pCO2。疑问是这一重要发现能否存在于赤道向南、北扩展的低纬热带太平洋。利用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含LGM沉积的Ethmodiscus rex纹层硅藻席(LDM)岩芯WPD-03孔中的元素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重建了LGM热带西太平洋的生产力状况和氧化还原沉积环境。研究表明,LDM沉积期古生产力维持在高稳定状态,估计的初级生产力、有机碳雨率(Rainrates)和埋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248.42g/m2yr、61.93g/m2yr和5.27g/m2yr,其初级生产力与现代高生产力的上涌海区可比。LDM沉积期,沉积环境处于还原条件,细菌硫酸盐还原(BSR)发生于硫酸盐不受限的开放系统,且还原态硫经过了中间硫相微生物歧化反应的再循环;硫铁矿形成受限于有机质而非活性铁的可利用度。这些特征综合表明LDM沉积于硫化缺氧环境,但底层水为亚氧化条件。LDM沉积期的还原沉积环境并不是大洋侧向环流减弱引起的水体滞流造成,而主要是E.rex勃发导致的大规模有机质输出到海底而耗尽溶解O2所致。LGM增强的初级生产力状况和亚氧化的底层水条件联合表明巨大的呼吸CO2库也存在于低纬东菲律宾海深部,支持冰期太平洋深部可能存在盆地尺度的巨大呼吸CO2库,从而调控大气pCO2的冰期-间冰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1-01)

冰期旋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亚季风作为高、低纬气候相互作用的关键纽带,在北半球的粉尘和水热传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20年来,大量的黄土-红粘土沉积序列的研究,提取了构造-轨道时间尺度东亚季风的变率特征,对东亚季风演化的规律和机制有了深刻理解,但针对短尺度季风快速变化的研究仍显薄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冰期旋回论文参考文献

[1].赵强,许红.西沙石岛末次冰期风成沉积序列新划分及其旋回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

[2].王扬.最后两个冰期旋回以来中国黄土高分辨率多代用指标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六)——专题76: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专题77: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与问题、专题78:大洋钻探的科学成就、进展和未来设想.2018

[3].包秀娟,张世红,蒋干清,吴怀春,李海燕.华南新元古代大塘坡组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南沱冰期的开始时间[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八)——专题75:变形局部化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专题76:地球生物学、专题77:环境有机地球化学、专题78: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2016

[4].王千锁,宋友桂,李吉均,赵志军,荣培.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15

[5].房强,吴怀春,Linda,Hinnov,王训练.晚古生代冰期末期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华南的记录及环境响应[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6].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10万年冰期旋回之谜[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5

[7].房强.晚古生代冰期末期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华南的记录及环境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8].段福才.冰期旋回季风演化规律及事件基本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郑卓,黄康有,邓韫,曹玲珑,余少华.冲绳海槽200ka的孢粉记录及冰期-间冰期旋回古环境重建[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

[10].熊志方,李铁刚,Algeo,Thomas,常凤鸣,南青云.LGM热带西太平洋的高生产力和亚氧化底层水:对大气pCO2冰期旋回机制的启示[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论文知识图

各粘土矿物间的相关性分析图全球各大洋20万年来表层水碳同位素对...最近两个冰期旋回标准化洛川黄土...孔沉积物陆源风尘因子得分及其...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粒度(中...南海南部氧同位素11—5e期FP-12E与SIMM...

标签:;  ;  ;  ;  ;  ;  ;  

冰期旋回论文_赵强,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